- 帝國經濟風暴:大清帝國最后70年
- 張昕冉
- 1881字
- 2021-11-17 18:17:50
殘酷的“土客之爭”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一直在想辦法堵窟窿的道光皇帝于北京駕崩。他的離開結束了一個舊時代,也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當時年僅19歲的皇太子奕登上帝位,并于第二年改元咸豐。也就在這一年,一個叫洪秀全的人在廣西金田發動旨在推翻清政府統治的起義,這場起義大火很快便燃至全國。
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植根于當地極為嚴峻的生存環境。在整個中國南方地區,民間有兩大集團:一方是土家人,也就是很久以前就定居在本地的土著人;還有一方是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為避戰亂災荒從遙遠的北方遷徙至此。經濟較為富足的南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外地人,但土家人與客家人互相看不順眼。前者認為后者在搶奪自己的生存資源,為求生存,他們不得不奮起反抗。
其實,很多本地人也不過是早點兒到來的客家人罷了,雙方并無本質區別。但在資源困窘的情況下,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激烈起來,基本上每年都會發生各種圍繞著水源、耕地或其他財產的沖突。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小打小鬧,由于南方常常以大姓聚居,雙方常常以整村為單位,出動人數少則幾十,多則數千。人人手持自制的竹槍、長矛,甚至還有火藥槍,械斗規模堪比小型戰役。即使“敵人”可能只是相隔一條溝壑的鄰村村民,但在群體意識的煽動下,不會有人顧及鄰里之情。在經年累月的仇恨渲染下,矛盾只會愈加嚴重。
洪秀全就生長在這樣一個矛盾與沖突的地方。
生于廣東花縣的客家人洪秀全很早便感受到外界的壓力。他自小接受傳統儒家教育,熟讀四書五經,19歲便被一家鄉村私塾聘作老師,不過他并不甘心在偏僻的鄉村中教書。道光九年至二十三年(1829—1843年),洪秀全連續4次考科舉,都不幸名落孫山。失意的洪秀全只好寄意宗教,但偶然間得到了一本基督教宣傳小冊——《勸世良言》,便走上了傳教的道路,之后他又成立了拜上帝會。
洪秀全的事業拐點發生在廣西。在大山之中,本來能夠耕種的土地就不多,再加上人口無節制地增長,普通農民的生存狀況極為嚴峻,這為起義的爆發提供了絕佳的土壤。而廣西的客家人境地更為糟糕,他們不僅面臨官府無休止的壓榨,還要忍受來自本地人的歧視與排擠,佃農、雇工和普通礦工成了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幾大職業。
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有反抗。客家人當然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拜上帝會恰好迎合了他們的心里需求,兩者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拜上帝會在廣西的規模愈加壯大。在拜上帝會教堂的大門口,每天都能看到大批客家人扶老攜幼,帶著大包小包的財物前來投奔。除了首領洪秀全之外,馮云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拜上帝會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來自廣東的客家人。
事已至此,基本上廣西的客家人只有兩種身份:一是拜上帝會的教徒,二是拜上帝會的支持者。他們絕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多種因素的匯聚下,“以武力討回公道”逐漸成為眾人共同的呼聲。
煅打的鐵水已經通紅,起義的號角即將吹響。當時的人誰都沒有想到,這會是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起義運動。當時廣西的盜匪多如牛毛,拜上帝會起事之初,清政府并沒把它當回事。
這些打著“太平軍”旗號的軍隊四處攻城略地,自廣西而起,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勢如破竹地一路向北推進,最終定都南京,并將南京改名為天京。太平軍所到之處摧枯拉朽,無情地撕開了清軍衰弱的遮羞布。之前尚可以找理由說是洋人船堅炮利,不能與之敵,現在被一群不識刀兵的農民打敗,清軍各路將帥還能做何辯解?
在整場戰爭中,清軍的表現更是受到各國使節的無情嘲笑。一路上清軍都被太平軍帶著跑,圍追堵截屢屢被其突破,精心布置的防線也如紙糊一般一戳就破。洋人看到清軍拙劣的戰術表現,對清政府更加失望。他們希望中國有一個既能夠維護列強利益又不至于一戳就倒的有力政府。
現在一群“土匪”居然能將正規軍打得一潰千里,并占據半壁江山,這突破了西方人對清軍戰斗力想象的下限。面對這種情況,他們認為兩頭下注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所以轉頭和太平軍接洽,希望能向這個清政府最大的敵人出售武器,以達到介入太平天國內部事務,甚至扶植起一個新代理人的目的。不過,這些來自嶺南山坳的客家人并沒有清政府這般好說話,他們斷然拒絕了英國公使的建議。
丟了面子的英國人并不甘心,所以選擇繼續支持清政府組建“洋槍隊”,共同打擊大清帝國內部的“反叛勢力”。雙方拉鋸十數年,原本富庶的江南大地化作一片焦土,無數人背井離鄉,顛沛流離。
時人常謂嶺南之人好勇斗狠,不服教化。可現實是,殘酷的生存條件似乎剝奪了一切美好的品德,生存的壓力逼迫所有人不得不傾盡一切奪取生存資源。這些事情,朝中的王公貴胄恐怕看不見,也無法想象。廣西的匪患歷經整個清末、民國都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其根本原因還在于經濟上的不可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