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現場:晚清經濟改革始末
- 李德林
- 7255字
- 2021-11-18 10:40:57
第三章 京湘合流
華爾洋槍隊,帝國艦隊最大的炮灰
華爾洋槍隊
陳兵黃浦江,李鴻章望著滔滔江水思緒萬千。
遠處江面上,往來穿梭的巡邏船隊是美國人費雷德瑞克·湯森得·華爾(Frederick Townsend Ward)領銜的洋槍隊。李鴻章對這位美國人有所耳聞,知道他出生在美國,卻一直在歐洲的軍隊里混日子,后來流浪到中國,在美國炮艇“孔夫子”號(Confucius)上當大副。1860年,太平軍進逼上海,蘇松太道吳煦委托華爾招募了一批歐美亡命徒組成洋槍隊,成為一支對抗太平軍的多國部隊。
到了上海,李鴻章才明白曾國藩為何突然轉變態度,出兵上海。因為華爾的洋槍隊并非只是簡單的一群歐美亡命之徒,而是由英國海軍部跟江浙買辦商人兩股勢力所操縱,華爾只是這兩股勢力的棋子罷了。特別是華爾身后那位財大氣粗的浙江商人楊坊,才是這支部隊的實際操控者。曾國藩可不想讓楊坊打著國際雇傭軍的旗號成為上海灘的主人。
浙江寧波鄞縣人楊坊早年在寧波當綢布店店員,后入教會學校習英語,繼因賭博欠債流浪到上海,混跡洋行,成為怡和洋行在上海的第一任買辦。楊坊在怡和洋行十分賣力,為怡和洋行設計了一套用鴉片交換生絲的制度。在擔任怡和洋行買辦期間,楊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后來又在上海東門外開設泰記錢莊跟嘉明客棧,還聯手福建龍溪郭氏家族一起經營航運業務。[1]一時間,楊坊成為上海灘家資百萬的富豪,名噪一時。楊坊財大氣粗,很快擔任寧波四明公所董事。賺了錢的楊坊不想人們將他當成金融家、暴發戶,立即捐得候選同知頭銜。
上海灘富豪楊坊的好日子隨著太平軍席卷全國而受到威脅,越來越大的危機讓這位富豪夜不能寐,尤其是1853年9月,上海小刀會起義。起義軍占領了縣城并活捉了那位靠賣雞發家的蘇松太道吳健彰,楊坊抓住機會伙同美商裴福洋行將吳健彰從囚禁地偷偷搶出,藏于租界內的新銀號錢莊。楊坊從此步入仕途,當年由同知升為道員。1856年,加鹽運使銜,擔任蘇松太糧道。
加官晉爵的楊坊血管里開始山呼海嘯,決定玩兒一票大的。楊坊之所以想玩兒大的跟流浪漢華爾有著密切關系。華爾早先掌舵的“孔夫子”號實際上屬于上海銀錢業工會,上海灘的資本家們擔心戰亂期間資金不安全,就租借了美國的炮艇來為銀莊護送銀兩,華爾就經常為楊坊的泰記錢莊運送銀子。
流浪漢遇到金融家,還是戴有紅頂子的金融家,一定會圖謀更大的生意。華爾跟楊坊商議,如果由華爾組建一支雇傭軍來保護上海的老板們,太平軍就不會輕易進攻上海,條件是上海老板們要支付雇傭軍的軍費。當然,一旦華爾跟太平軍作戰勝利了,還需要老板們獎勵一定的賞金。
楊坊是店員出身,混到鹽運使官銜,在商場跟官場沒有冒險精神那是辦不到的。楊坊一合計,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有鬼佬看家護院,太平軍不敢惹,政府軍也要懼怕三分。有了鬼佬的槍桿子,到時候看誰還敢對商人大不敬。
上海灘的資本家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經紅頂商人楊坊一攛掇,立即行動起來。華爾跟楊坊一干錢莊老板率先達成了協議:華爾負責組建洋人雇傭軍保衛上海,錢莊老板們除每個月固定支付100至600美元不等的固定工資外,雇傭軍每攻下一座太平軍占領的城池,就可以得到4.5萬美元到13萬多美元不等的賞金。[2]
華爾要組建軍隊圍剿太平軍,可他是美國人,美國大使館沒有授權華爾的軍事行動。這個問題讓楊坊很頭疼,楊坊找到了吳煦,決定由大清帝國的政府官員出面委托華爾組織洋槍隊。為了讓華爾徹底為自己賣命,楊坊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楊章妹嫁給了華爾。很自然,楊坊帶頭拿出大筆錢財資助洋女婿掌舵的多國部隊。
華爾有了富豪老丈人的支持,不斷地擴充武裝。很快,華爾發現,高價招募的歐美亡命徒投入戰場上傷亡很大,這樣一來,創建精英部隊的成本很高,隨即他瞄上了廉價的中國人,轉而讓歐美亡命徒當軍官,中國士兵沖鋒在前當炮灰。到了1861年11月,華爾的這支多國部隊的規模就達到了兩千多人。在這個關鍵時刻,華爾決定聯手英國人,將雇傭軍變成一支正規的國際化部隊。
因為華爾已經得到消息,英國政府正在同北京方面進行一樁大買賣,英國議院已經取消了“中立條例”,一支由英國現役軍官統率的海軍艦隊將開到中國海域同太平軍作戰。英國政府為了控制大清帝國的海軍艦隊以及陸地軍隊大權,向北京提出“艦隊司令的權限條款,除了在他的管轄之下,中國政府應不雇用其他外籍軍事人員”。
倫敦向北京提出的權限條款點名“解散道臺的艦隊及華爾上校的洋槍隊”,英國政府非常露骨地向奕?他們提出,英國軍隊在大清帝國的“陸地上不能有一個競爭對手”。
楊坊夢想著自己的生意能夠越做越大,華爾在琢磨著聯手英國人保存自己的軍隊。可是赫德早已接到倫敦的密令,阿思本艦隊到中國的時候,華爾的軍隊必須解散。更讓英國人下決心要除掉華爾是因為華爾經常在緊鄰英國大使館的美國大使館旁招募英國逃兵,大量的賞金隨著戰爭的推進使得逃兵越來越多。
英國駐上海海軍司令賀布在接到倫敦海軍部命令后,立即派人去抓華爾,可是華爾躲在松江大本營。當時美國方面在中國保持中立,賀布抓不到華爾自然也沒有辦法找美國大使館要人。不過華爾倒霉,在1860年8月1日的青浦大戰中,他遭遇一位效力于太平軍的原英國中尉薩維治的一發子彈,臉部被子彈穿透。
當華爾傷好之后重返軍營時,賀布率領4艘炮艇直撲松江,將華爾跟20多名英國逃兵逮捕。
賀布在外交方面是一位老手,他將華爾交給了美國大使館,要求美國大使館以破壞美軍中立和進行非法戰爭的名義,將華爾逐出中國。但賀布有所不知,華爾的老丈人可是生意人,早就給華爾設計好了前程,他讓華爾三番五次向美國大使館打招呼,說自己要加入大清帝國國籍。華爾在審判庭上大呼自己是中國臣民,賀布頓時傻眼。[3]
華爾走出美國大使館后,賀布不甘心,再度將華爾逮捕。楊坊動用泰記錢莊的大量銀子,通過上海道臺衙門以及上海的地方駐軍向賀布施壓。賀布無奈,只有將華爾放出。華爾很會來事兒,回到松江大本營就給賀布寫信道歉,保證不再招募英國逃兵,甚至邀請賀布共商剿滅太平軍大計。
在李鴻章跟曾國藩密商出兵上海之際,楊坊跟華爾商議了一個更大的擴張計劃,那就是要從國際大局出發,獲得英國人的支持。楊坊決定拿出巨資讓華爾出面,邀請英國駐上海海軍司令賀布檢閱華爾的雇傭軍。賀布客套地對華爾的部隊贊譽了一番,華爾抓住機會提出同英國人合作,賀布立即表示支持,并誓做“華爾的朋友和同盟者”。[4]大清帝國風云變幻的1861年,華爾的雇傭軍跟英國遠征海軍部隊在上海灘合流了。
滅不了華爾,那就溫水煮青蛙。賀布將倫敦意圖滲透到華爾的洋槍隊之中,在上海的巴夏禮充分利用了中國商人的危機感,讓中國人出錢出槍,洋槍隊大規模招募中國人當炮灰。最后讓中國商人出面給中國軍隊施壓,令中國軍隊跟英國人掌控的華爾部隊聯合圍剿太平軍,那樣一來,中國人沖鋒在前,英國人就可以借機深入江浙之地。
望著遠處的洋槍隊,第一次帶兵遠征的李鴻章終于理解了曾國藩在安慶大搞軍事工業的深意。英國人要遠征太平軍,就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他們調整軍事戰略后,就可以讓大清帝國政府出錢打造這樣的艦隊。當奕?將大量的銀子掏給英國人的時候,英國人正在有計劃地推進他們的艦隊棋局。
洋人滲透帝國海軍
遙遠的倫敦城,李泰國信心滿滿地準備成為大清帝國海軍艦隊的統治者。
赫德一直擔心李泰國在倫敦把事情搞砸了,因為從小缺乏父愛的李泰國脾氣暴躁。在中國的那段時間里,簡直就是目中無人,在他的眼中,大清帝國的官員都必須遵照英國人的指令辦事。赫德擔心李泰國將火暴脾氣帶回倫敦,可在英國那些貴族跟官僚眼中,李泰國只是倫敦放到中國的一條狗。
倫敦的密謀已經超越了赫德的想象,議院的貴族們聽聞了李泰國的宏大設想后,進一步討論了特別法令,決定讓這條狗到中國放手去干,如果能夠通過阿思本上校掌控大清帝國海軍,那是最好不過的了,那樣英國海軍就不用親自動手了。最后大家決定特別法令不用經過議會審議,直接由政府批準就可以了。李泰國跟英國海軍部正在緊鑼密鼓地商議應付奕?的招術,因為這位大清皇帝的叔叔不是一個容易糊弄的人。
作為大清帝國在倫敦的全權代表人,李泰國跟阿思本的合同已經談判得差不多了。合同約定阿思本作為艦隊的總統,任期為4年,除了阿思本外,大清帝國不得聘請任何外國人做總統。李泰國在跟阿思本的合同中還特別強調,大清帝國所有外國樣式的船只,或內地雇外國人管理者,或大清帝國調用官民所置各輪船,議定嗣后均歸阿思本管轄調度。
阿思本成了大清帝國海軍艦隊的大當家,更為要命的是,大清帝國采購的任何外國船只,以及聘請的外國管理者都要歸阿思本管理。這樣一來,大清帝國的海軍就全歸英國人掌控了。李泰國跟倫敦高層匯報說,阿思本只執行李泰國轉交的大清帝國皇帝的命令,其他第三人的傳諭,阿思本都可以不聽。
李泰國將阿思本推向了大清帝國海軍掌門人的顯赫高位,又將自己推向真正掌權者的位置。大清帝國皇帝的命令需要李泰國傳諭,阿思本才能執行。也就是說,李泰國如果認為大清帝國皇帝的命令跟英國政府利益有沖突的時候,自己就不會傳諭給阿思本。
控制大清帝國海軍艦隊,最重要的還是對人的控制,赫德當初跟奕?的承諾是歐美管理者只有兩三名船長跟炮手,其余的將校均從大清帝國海軍中挑選。可是李泰國在倫敦跟英國貴族們合計,無論水手、兵弁還是將校,都要由阿思本選用,經李泰國批準之后才能錄用。
倫敦城的密謀在赫德的信函中早有苗頭,尤其是將將校人數上報到數百人,已經向奕?傳遞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李泰國要在倫敦招募大量的海軍將校到艦隊效力。在那個“叔嫂共和”的癲狂歲月,奕?給同治皇帝的奏折中,看重的是上百人的費用問題,而沒有意識到英國人覬覦的軍權問題。
曾國藩倒是三番五次地想從奕?手里將艦隊的控制權給奪回來,他在給總理衙門以及同治皇帝的奏折中強調,一旦英國人將艦隊開到中國,應該立即開赴安慶跟漢口,因為太平軍的攻擊重點并不在上海,盡管從上海可以直搗金陵,但是安徽等地駐防薄弱,容易令太平軍北上。曾國藩的用意已經再明顯不過了,無論是安慶還是漢口,那都是自己的勢力范圍,帝國艦隊的掌門人到時自然就會落到他手上。
奕?一方面讓崇厚訓練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將來充作海軍艦隊的中堅力量,一方面籌劃部分艦隊留在上海直搗金陵。那樣一來,以奕?為首的北京派就將成為帝國最具實權的利益集團,大清帝國的改革之路再無阻力。崇厚在天津那是相當賣力,在第一批禁衛精兵進津門之后,崇厚分多批訓練了上千名特種兵,成為了大清帝國第一批完全西式化訓練的新軍。
英國的軍艦還沒有開到大清帝國海域,帝國內部的派系已經為艦隊控制權開始了明爭暗斗,自然也就看不清英國人在倫敦的謀劃。奕?自認為讓赫德代理大清帝國總稅務司可以讓赫德很賣命,讓依然頂著帝國總稅務司頭銜的李泰國在倫敦采購軍艦可以刺激這位狂傲的英國人。這是一個一箭雙雕的冒險行動。
奕?的意圖非常明顯,推李泰國的下屬代理總稅務司之職,意在告誡李泰國,如果膽敢不聽話,那么總稅務司的位子就要換人了。赫德則是奕?更大的籌碼,在李泰國跟赫德這兩個英國人的努力之下,已經讓大清帝國的海關脫胎換骨,步入現代化的管理通道之中。如果軍艦的采購出現問題,你赫德也就別干了,大清帝國可以找更聽話的人來干。
李泰國在倫敦,覺得奕?跟他的皇帝哥哥咸豐一樣好笑,在他看來,自己這樣高貴的人是在拯救腐敗無能的中國政府:“我幫助你們征稅,只要外國人的質疑是對的,你們必須去做。我的地位是作為一個外國人受中國政府雇用來替他們執行某些工作,而不是受你們的差遣。我根本不需要說,一個高貴的人受亞洲野蠻人差遣的想法是非常荒謬的。我不是中國官員,而是一個沒有頭銜但有很高地位和影響力的外國顧問。因為我受到信任,受到尊重。”
奕?跟崇厚還在夢想李泰國采購英國最先進的戰艦,可是李泰國的骨子里壓根兒就是將大清帝國當成了垃圾桶,根本沒有向英國的船廠下采購訂單,而是直接向皇家海軍下了訂單,采購皇家海軍退役的8艘艦只。李泰國居然用英國皇家海軍已經不能再用于作戰的船只來武裝大清帝國的艦隊,奕?如果當時了解到這一真實情況,不吐血也要暈厥過去。
英國皇家海軍的破船賣給大清帝國不說,李泰國還跟阿思本在倫敦招募了600多名皇家海軍軍官。按照兩人的計劃,這些退役的皇家精英將掌握艦隊的各個要害部門,甚至將來輸送到大清帝國已經采購的外國船只之上,通過這些招募的將校將大清帝國的水師牢牢掌握在英國人手上。
李泰國跟阿思本在倫敦還設計了艦隊的軍旗,這是一支軍隊在戰場上的靈魂。中國戰場上有一句俗話:人在旗在,旗在士氣在、陣地在。艦隊軍旗圍繞英國來做文章,做成一面多國聯合艦隊的旗幟。李泰國的行動令英國貴族大為開心,英國海軍部發出軍事訓令,要求在艦隊效力的皇家海軍軍官要尊重李泰國為大清帝國選定的海軍旗幟。
李泰國在倫敦的秘密行動令在上海的赫德感到壓力十足,因為只要阿思本艦隊開到中國海域,按照倫敦的計劃,華爾的洋槍隊就要從中國消失。可是賀布沒有立即讓華爾的軍隊解散,而是通過聯合執掌的方式進行滲透。赫德擔心,華爾現在同賀布是一種合作方式,一旦賀布全面接管華爾的雇傭軍,那些美國、法國、德國等多國流氓軍人會不會心甘情愿接受英國人的指揮。
更為要命的是,華爾的這支部隊背后有一位小伙計出身的中國官商楊坊,沒有這位中國官商旗下錢莊的資金輸血,華爾的洋槍隊不可能不斷地擴充實力。賀布現在雖然已經充分獲得了華爾的信任,可是還沒有得到楊坊的明確支持,加上華爾是楊坊的女婿,所以賀布要想接管洋槍隊,難過楊坊這一關。如果洋槍隊失去了楊坊的資金支持,即使賀布控制了這支部隊也只能是英國人的負擔。
赫德想到了巴夏禮,現在這位領事跟江浙以及廣東的商人們關系融洽,這幫商人終于通過巴夏禮出兵江浙將曾國藩的部隊逼到上海,商人們對巴夏禮是感恩戴德,那么只要巴夏禮站出來作出一個要跟李鴻章的部隊一同深入江浙的態度,曾國藩與李鴻章一定會反彈,讓大清帝國官商楊坊操控的華爾洋槍隊沖鋒在前,到時候可以一箭雙雕。
華爾之死
華爾已經被推到了死亡的邊緣。
楊坊其實是在蒙蔽美國大使館跟賀布,因為此時華爾壓根兒就不是大清帝國的子民,還沒有中國國籍。江蘇巡撫薛煥當時兼任南洋通商大臣,自然要跟楊坊這樣的官商走在一起。為了幫助楊坊解決華爾的國籍問題,薛煥在1862年2月25日給同治皇帝寫了一份奏折。
薛煥在奏折中先是將華爾圍剿太平軍的功勞說了一大通。當然,薩維治一槍打爛華爾臉的那一段沒說。薛煥在一通表揚之后,向皇帝提出要賞賜華爾四品官頭銜,他認為這樣方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為大清帝國賣命剿匪。可華爾不是中國人,怎么能賞給他官銜呢?薛煥告訴皇帝,華爾三番五次向美國大使館打招呼要脫離美國國籍,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穿中國服飾,剃中國頭型。[5]
一個雇傭軍頭目要脫離自己的民主國家,三番五次申請取得專制國家的國籍,這在大清帝國的歷史上很是罕見。同治皇帝還不懂事,以奕?為首的清政府執政精英們對這位死心塌地要為帝國賣命的洋人很是不理解,一方面下令褒獎華爾,另一方面密令薛煥暗中調查華爾的背景,甚至要將華爾的言行記錄下來送報京城。
李鴻章到了上海發現,楊坊他們一手操控的華爾洋槍隊現在已經跟英國人合流了,巴夏禮跟上海商人們秘密制訂的三大軍事行動計劃,就是要讓華爾的洋槍隊打頭陣,成為深入江浙腹心地帶的棋子。不過李鴻章很快掌握了華爾跟賀布的恩怨,隱隱感覺英國人將華爾推向前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華爾死。
英國人為什么要弄死華爾?
李鴻章很快明白了英國人的意圖,他們是要為海軍艦隊掃清犬牙交錯的雇傭軍勢力。李鴻章跟曾國藩進行了頻繁的書信溝通。圍剿太平軍是漢族武裝集團在清政府立足的籌碼,為了最終拿下金陵,現在包括淮軍在內的湘軍集團就一定要順著以楊坊為首的商人借洋兵“助剿”的“人心”,利用“華夷混一”已成的局勢,[6]壯大湘軍集團的勢力。
英國人要弄死華爾,赫德不是玩一箭雙雕嗎?英國人既然都在學中國兵法謀略,八股文士出身的李鴻章跟曾國藩怎能不回敬一下赫德?于是,李鴻章給曾國藩的信函中提出“上海總要他(英美等國)保護方好,似當與委曲周旋”。李鴻章認為,英美出兵保護上海意在獲得更多利益,中國方面可以跟他們周旋,一方面作出合作的姿態,一方面加緊自強,到時候既可以籠絡上海灘商人的心,也能籠絡列強。
曾國藩對巴夏禮以及上海灘商人早就擬訂的軍事行動計劃一直耿耿于懷,他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折中三番五次強調:“寧波、上海,皆系通商碼頭,洋人與我同其利害,自當共爭而共守之;蘇、常、金陵,本非通商之口,借兵助剿,不勝為笑,勝則后患不測。”[7]
曾國藩跟李鴻章決定要求外國部隊只能“會防不會剿”。[8]李鴻章跟曾國藩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外國軍隊只能在上海地區“會防”,不能深入到蘇、常、南京等地區“會剿”。1862年5月17日,法國侵華海軍上將卜羅德在上海奉賢南橋被太平軍擊斃。法軍立即龜縮在租界,這讓李鴻章跟曾國藩暗自歡喜,現在至少法國軍隊不能向江浙一帶擴張了。
剛到上海灘的李鴻章部處于看熱鬧的狀態,賀布跟華爾率領的部隊像瘋子般撲向太平軍,可是太平軍勢頭太猛,迅速拿下了嘉定、青浦等地,這樣一來英國軍隊也不敢貿然離開租界了。很快,英法商議將軍事行動范圍定在“上海30英里半徑以內”。[9]
李鴻章跟曾國藩“會防不會剿”的目的達到了,可是賀布心里很不踏實,因為英國人還沒有完全掌握洋槍隊。一直提供資金支持的楊坊心里也不踏實,只有華爾不斷在圍剿太平軍的戰場上攻城略地,自己才能加官晉爵,有了槍桿子跟官帽子,生意才會做得更大。
華爾的洋槍隊必須不斷地沖鋒陷陣。1862年9月20日,華爾在慈溪城外跟太平軍交火,突然被一發子彈擊中。第二天,華爾經搶救無效死亡,當時華爾官居三品副將。華爾死前,同治皇帝還在派人調查華爾的底細,強烈要求華爾穿大清帝國臣子的服裝。一直不聽話的外國雇傭軍兵頭華爾,在死后裝入棺材的時候,終于被帝國官員穿上了長袍馬褂兒。
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佗一聽華爾死了,立即給蘇松太道吳煦發來照會,要求讓賀布全權接管華爾的軍隊。[10]李鴻章立即給同治皇帝上疏,堅決反對英國人接管華爾的軍隊,建議讓出錢的楊坊統帶這支部隊。同治皇帝給李鴻章下了一道圣旨:“常勝軍如不聽調,李鴻章派員接替。”華爾舊部控制權旁落,這讓英國海軍部相當地窩火,遠在安慶的曾國藩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