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心理學:把話說到點子上
- 冠誠
- 5428字
- 2021-11-18 16:45:47
一、心態(tài)穩(wěn)定,才能超水平發(fā)揮
要想把話說好,首先要敢于說話。事實上,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怎樣說,也不是不想說,而是缺乏說的勇氣。事實表明,越是羞怯和緊張,越不能發(fā)揮正常水平;相反,如果你有一種輕松自信的穩(wěn)定心態(tài),往往會超水平發(fā)揮。
1.如何有效地克服羞怯心理
有的人很羞怯,與他人很少說話,見了陌生人更是張不開嘴,即使心里想說,一時也找不到話題,不知該說什么好,甚至手足無措,脖子粗、臉通紅,特別是遇到異性,更是緊張異常,手心冒汗。這類人心里也希望和別人交流,很愿意走近別人,但就是存在羞怯心理,也就是俗話說的臉皮太薄,總覺得不太好意思。他們常常擔心自己說不好,或者擔心:我走過去和他(她)說話,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太唐突?他(她)會不會不理我?等等。
這種羞怯是一種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羞怯的人在交往的過程中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利于人際關系的正常發(fā)展。
通常,每個感到自己有羞怯心理的人都想將之克服,但為什么有的人改變了很多,而有的人卻沒變化呢?原因就在于他們是否真正明白產生羞怯的原因,以及有沒有掌握一套改變現(xiàn)狀的有效方法。
羞怯的產生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于黏液質、抑郁質類型,喜歡清靜,寡言少語,說話低聲細氣,怕見生人,在生人面前往往感到手足無措,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在程度上會有所減輕。
后天因素:一是與自我意識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由于過分注意自我,說話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才敢做,缺乏主動性。這種心理狀態(tài)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xiàn)得不自然、心跳、靦腆。長此以往,他們便不愿頻繁地與人接觸,羞于在公開場合講話。
二是缺乏自信。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這種低估自己認知的偏差常常是導致害羞的最重要原因。
三是挫折經歷。有些人以前并不害羞,原來的性格開朗大方,與人交往積極主動,但由于復雜的主客觀原因,屢屢受挫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
那么,如何有效克服羞怯心理呢?
第一,接受自己“羞怯”的現(xiàn)實。
人的性格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你已經形成了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否則也許會像“邯鄲學步”一樣,到頭來把自己的優(yōu)點都丟失了。要認識到羞怯的人身上有很多長處,勇敢地承認自己就是“害羞”,同時也承認他人的長處,這樣,當別人注意到你的羞怯時,你就不會緊張和掩飾自己,而采取隨和的態(tài)度,也只有這樣,同別人的關系才能密切和友好,還應順其自然地表現(xiàn)自己,不要老是考慮別人會怎樣看待自己或自己應該怎樣迎合別人;相信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差,而別人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是一個同別人一樣有思想、有性格、有自尊的獨立、完整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強于他人。
永遠不要無緣無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我們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但這并不表示你永遠是笨拙的。也許你有些缺憾,比如眼睛小了點,鼻子又大了點,但其實這才是你的特點,好萊塢的大嘴美女們不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嗎?
第二,多參加團體活動,增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剛開始參加團體活動時會感到不適應,很緊張。教你一個小方法:當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正式或非正式的聚會,應該記得手上握住一件東西,如一本書、一塊手帕或其他的小東西,這樣可產生一種比較舒服和安全的心理效應,從而有助于消除緊張和羞怯感。
在團體活動中,可以學會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剛開始時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坐在不起眼的地方,觀察別人的表現(xiàn),看他們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然后,覺得自己有把握了,可發(fā)表一兩句意見。要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萬事開頭難,邁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隨著從未有過的成功體驗和對自己的重新評價,便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
研究表明,一個非常怕羞的人,當他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以后,隨之而來的將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會滔滔不絕起來。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自我肯定模式,羞怯心理就會悄無聲息地消失。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與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年齡的人說話的膽量與能力。遇到聚會、聯(lián)誼時,要善于尋找時機與周圍的人攀談,關鍵時刻要勇于表現(xiàn)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動態(tài)度。當你大膽嘗試著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現(xiàn)實要比想象的簡單、容易得多。
與人談話的時候,用眼睛望著對方,并且聲音稍稍放大一點,讓對方聽清你要講的是什么。別人沒有應答你的話時,要再重復一遍,害羞的人常常忘了這點。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說是別人對你的話不感興趣。
別人打斷你的話時,要想辦法繼續(xù)把話說完。其實對方未必對你的話不感興趣,所以下次不要把中斷談話當作逃出人群的借口。
第三,做有心人,記下令你感到不安的事情。
當你記下你的害怕與擔心時,你會覺得這些害怕和擔心不可思議,而且完全沒有必要。這是極有效的自我調整方法,并且你可以為此預先做好克服它的準備。比如你演講時,拿講稿的手會抖,你不妨把講稿夾在寫字板上,這樣拿在手上可能就不會抖了。再比如面試時,也許你擔心交談中會缺乏應變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談前先猜想對方將怎樣提問,把要回答的話想好,甚至自言自語地進行不懈的練習,這樣就能臨場不懼,應付自如。
第四,改變你的身體語言。
羞怯的人往往給人以孤僻、冷傲的表象特征,而實際上他們內心深感膽怯、孤獨,并渴望交流,但因為其表象使人們無法了解這些信息,因而人們往往遠離他們或以同樣的冷傲不屑地對待他們,從而令羞怯的人越發(fā)感到不安。改變這種狀態(tài)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變身體語言。人際交往的身體語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擺脫窘境,可以縮短你與他人之間的感情距離,可以化解朋友間的誤會,同時,微笑可以減少你羞怯的感覺。
當然,這就像改變其他行為一樣,剛開始時總覺得不好意思,覺得還是回到老樣子更舒服些。此時你不妨先將一切擔心往好的方面想,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乎那些害怕心理,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般人總認為是有了勇氣才去行動,恰恰相反,人往往是有了實際行動的鼓勵才會有勇氣。心動不如行動,只要去說去做,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方自信。
2.消除當眾說話緊張的小技巧
很多人在和別人單獨聊天的時候可以揮灑自如,但如果要他在很多人面前說話,他就會緊張,不僅會臉紅脖子粗,甚至還可能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當眾說話時的緊張感,極大地抑制了人們自身具備的語言潛能的發(fā)揮,也使其公眾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實際上,緊張只是一層窗紙,如果我們能勇敢地去捅破它,再面對很多人的時候就可以侃侃而談、無所畏懼了。那么怎樣消除緊張感呢?
當眾講話時之所以緊張,大多是因為怕自己講不好。因此,要消除緊張感,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林肯說:“即使年紀一大把,經驗一大堆,如果無話可說,也免不了要為此難為情?!敝挥袦蕚涑浞植庞型耆淖孕拧?br>
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節(jié)目主持人竇文濤是業(yè)界聞名的“名嘴”“鐵嘴”,嘴上功夫特別厲害。但是可能沒多少人知道,竇文濤上初中的時候發(fā)生過一件足以讓他尷尬到無地自容的事情。他那個時候很愛說話,當然說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一次學校組織演講比賽,老師可能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就讓竇文濤參加。為了打消他的顧慮,老師告訴他,不用緊張,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像寫作文一樣寫篇稿子,上臺背出來就行了。
竇文濤見老師說得很簡單,也覺得問題不大,稍稍準備一下就能登臺表演。于是,他就答應了老師。結果到了演講比賽那天,他一上臺,面對臺下黑壓壓的一大片人。他背完第一段之后,費了好大勁才想起第二段的內容,就這樣好不容易把兩段都順利地背下來了。但是在背第三段的時候卡殼了,死活想不起第三段的第一個字,那時候也沒有人在旁邊給他提示。這下他更緊張了,大腦中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來了。
接下來,竇文濤站在臺上足足半分鐘,一句話也沒有說,臺下聽眾開始交頭接耳,一片議論聲。竇文濤越來越害怕,最后發(fā)生了一件特別尷尬的事情:他尿褲子了。然后全校師生眼睜睜地看著竇文濤尿濕了褲子跑下臺,當時的窘境讀者不問也知道,他是何等的難堪。
可見,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即使大家公認“很會說話”的人在當眾說話時也會緊張。
除了做好準備外,還有一些很實用的小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緊張感,大家不妨一試。
(1)回避目光法。如果你是第一次當眾講話,心情難免緊張,特別是聽眾的某些偶然因素也會人為地造成講話者的緊張情緒。比如某個聽眾發(fā)出一些聲響,就會引起你的情緒波動。這時,你就應該轉移目光,或者采取流動式的虛視方法,有意識地回避目光對視,以保持良好的心境。
(2)呼吸松弛法。在上臺前,運用深呼吸松弛緊張情緒的辦法簡便可行。具體做法是站立,目視遠方,全身放松,做深呼吸,這樣就可緩解緊張情緒。
(3)自我陶醉法。在當眾說話時,面對滿場聽眾,有時會因精神緊張而出現(xiàn)語言表達失誤的情況。這時可以假想一下自己是已經獲得成功的人物,就會信心倍增。
(4)自我調節(jié)法。為了消除緊張情緒,可在上臺前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界環(huán)境,使自己的情緒得到放松。比如在演講前,聽一首輕松愉快的樂曲,看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故事等。
(5)注意力轉移法。為了減輕大腦的緊張程度,在登臺前可以有意識地把注意力轉移到某一個具體的物件上。比如,可以欣賞會場的環(huán)境布置,也可以與人閑談,借以沖淡緊張的情緒。
(6)語言暗示法。語言的暗示包括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比如登臺前可以這樣暗示自己:“今天的聽眾都是我熟悉的人,沒必要心情緊張?!拔覝蕚涞煤艹浞?,很有信心?!薄澳隳苄?!我們等著為你的精彩演講喝彩?!蓖ㄟ^語言的暗示,消除緊張的情緒。
3.從“瓦倫達心態(tài)”中走出來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在面對一些重要人物或關系重大的事情時,擔心說不好話、做不好事,因而導致精神壓力很大。結果呢?越是擔心失敗,往往失敗來得越快。
這使人想到心理學的一個術語:瓦倫達心態(tài)。
瓦倫達家族也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高空雜技演員世家。20世紀70年代早期,70多歲的卡爾·瓦倫達說,在他看來,生活如同走銅絲,一切都是機會和挑戰(zhàn),對此人們贊嘆不已。他那種專心致志于目標、任務和決策的能力令人欽佩不已。但不久后,在沒有安全網的情況下,瓦倫達在波多黎各的圣約安市的兩個高層建筑之間進行高空走鋼絲表演時,不幸墜落身亡。他在掉下來時手中仍緊緊抓著平衡桿。他曾一再叮囑他的家庭成員不要把桿扔下,以免砸到下面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話。
事后,瓦倫達的妻子痛心地說:“我料定他這次一定出事,因為他在上場之前,總是不停地念叨著: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在這之前的歷次演出中,他只關心走鋼絲本身,其他事情毫不考慮。而這一次,他太重視演出的成敗了,所以出了事?!?br>
后來,心理學家把那種過分地擔心事態(tài)的結局、內心充滿了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叫作“瓦倫達心態(tài)”。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權威人士通過一項研究得出科學結論:人大腦中的某一想象圖像,會刺激人的神經系統(tǒng),把假想當作真實情況,并為此做出努力。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運動員在擊球之前,擔心自己把球打進水里,他就一再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把球打進水中。這樣,在他的大腦中便自然會出現(xiàn)一幅“球掉進水里”的清晰圖像。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擊出的球果然就掉進了水里。這項試驗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tài)”的確存在。
可見,在事關重大的事情中,放松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多么重要!在體育、文藝比賽中,在高考、競選、競聘時,因過分看重成功,往往反而“砸鍋”的事屢見不鮮。我們平時說話也是這樣,如果你過分擔心自己說不好,十有八九就真的會說不好。只有防止出現(xiàn)“瓦倫達心態(tài)”或從“瓦倫達心態(tài)”中走出來,你才能精神愉快,情緒穩(wěn)定,發(fā)揮出最佳水平,取得滿意的結果。
仔細想來,學會放松,“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的一種智慧,一種涵養(yǎng),一種境界,也是人生的一大學問,一大藝術。一代偉人毛澤東,在任何艱難險阻和驚濤駭浪中,都能談笑風生,指揮若定,揮灑自如,舉重若輕,這不也是高層次的放松嗎?
有些人在說話時之所以出現(xiàn)“瓦倫達心態(tài)”,就是因為把成敗得失看得過于嚴重,或者把自己的形象和表達效果看得太重。他們拿得起,放不下;他們贏得起,輸不起,總是精神負擔過重,考慮這,顧慮那,精神時時處于緊張、憂慮、恐懼、煩躁的狀態(tài)中,這怎么可能把話說好呢?
從“瓦倫達心態(tài)”中走出來,要求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抱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并學會用辯證法看問題。無論做什么事情,不管多么重大,無非兩種可能:成功和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算不了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人世間有贏就有輸,有成功就有失敗。不必把成功看得那么神圣,那么了不起。贏也好,輸也罷,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生活給自己的一份饋贈、一份財富。有些話,在關鍵時刻沒有說好,甚至說錯了,但只要你吸取了教訓,能吃一塹長一智,就應當聊以自慰,何必因噎廢食?
當然,所謂不把成敗得失看得過分重要,并不是說在說話時就不追求效果,更不是說可以不顧別人的感受或事情的后果亂說話,而是要調整情緒、放松神經,做到“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從而使自己熱情而鎮(zhèn)靜、緊張而有序,保持最好的精神狀態(tài),充分施展自己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