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心理學:別輸在不會表達上
- 冠誠
- 2642字
- 2021-11-18 16:46:24
既然不當講,那就不要說了
見到一個長得很丑陋的人,3歲的孩子說他真丑,這叫說真話;13歲的人說同樣的話,叫作不懂事;23歲的人如果這么說,則是沒修養。
所謂“誠實”,誠在先,實在后,誠是善意和尊重。實話實說只是一種勇氣,說話不傷人是一種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斷修煉。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愛說大實話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不管他到哪兒,都成為不受歡迎之人,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無處棲身。
最后,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院長見過他問明了原因以后,認為應該尊重那些熱愛真理、說實話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頓下來。
修道院里有幾頭牲口已經不中用了,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隨便派手下人到集市去賣牲口,怕他們中飽私囊,便叫這個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
當有買主向前詢問,這人便實話實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里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兒,修道院院長干嗎要把它們賣掉啊?”
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就走了。這些話在集市上一傳開,誰也不來買這些牲口了。于是,這人到晚上又把它們趕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院長發著火對這人說:“朋友,那些把你趕走的人是對的。不應該留你這樣的人!我雖然喜歡實話,可是,我卻不喜歡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對的實話!所以,老兄,你滾開吧,你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去吧!”就這樣,這人又從修道院里被趕走了。
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圣誕節,學校舉行慶祝大會,老師一邊分糖果、蛋糕,一邊說:“看啊,小朋友們,圣誕老人給你們帶來什么禮物?”凱蒂馬上站起來,嚴肅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圣誕老人。”老師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壓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說:“相信圣誕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凱蒂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老師勃然大怒,處罰凱蒂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有一位證券公司的高級主管對我說,他最不能忍耐的就是,他的太太有意無意地潑他冷水。當他打電話跟太太說,今晚不能回家吃飯,因為公司全體同人決定要一起為他慶祝四十歲生日。他這位曾是他大學同班同學的妻子,馬上嗤之以鼻地說:“哦,你何德何能,為什么人家要幫你慶生?”一句話使他滿腔熱情結成冰,心想:“早知你這么刻薄,下次不回家吃飯,我就不告訴你。”
其實,他太太說的話并不表示瞧不起他,也許是有點“酸葡萄”心理,或只是單純的“不會說話”。被人指責“不會說話”的人,通常很少認為那是自己的短處,反而會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很“直”,暗暗以為是優點,如此一來,改進的可能性就很低。
愛情本身就很容易因年久失修而變質,這樣的態度,只會讓彼此的關系很快如履薄冰。結果只能是,要么把冷水潑回去,要么保持沉默,警告自己不再將自己快樂或得意的事告知另一半。最后,恩愛漸行漸遠,夫妻關系降至冰點。
同事之間亦然。直率的語言猶如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刺傷自己。
在公司的一次集會中,李萍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緊身的新裝,與她的豐腴身材很不相稱,李萍實事求是地來一句:“說實話,你的這件衣服雖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給水桶包上了艷麗的布,因為你實在太胖了!”
女同事瞪了李萍一眼,生氣地走開了,讓周圍大贊“漂亮”“合適”的其他同事也很是尷尬。久而久之,同事們把她排除在集體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兒去征求她的意見,李萍成了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
央視曾經的名牌欄目《實話實說》原主持人崔永元曾經說,現在世道變了,“文字獄”時代已成往事,說真話已不會闖下大禍,但“說實話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傷害”。節目開播以來,請過幾百位座上客來侃侃而談,結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評不上職稱,原因是“喜歡拋頭露面不鉆研業務”;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長人選,因做節目耽誤了前程,理由是“節目中的觀點證明此人世界觀有問題”。一報社記者參加的節目一經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們說他出風頭,什么都敢說,惡心。另一電臺記者回去后被領導審查,認為他一定是拿了許多錢才會那么說。還有一位老年女性在節目中真誠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結果好多人打聽她是不是有精神病……
崔永元苦惱地說:“所以連我們自己有時都懷疑,節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體會到了“人生唯有說實話是第一難事”。
古時候,有一個縣令很喜歡附庸風雅,盡管畫技很差,卻總喜歡賣弄。他畫的虎不像虎,反而像貓。可偏有一個習慣,每當完成一幅作品,都愛在廳堂內展出示眾,讓手下的差人評論,而且只能贊揚,不能批評,誰要說實話就會遭受懲罰,輕則挨打,重則革職。
后來,衙門來了一個年輕的差役,腦子聰明,能說會道,伙伴們便鼓勵他在縣令面前說一回實話,讓縣令老爺知道自己畫的虎實在不像虎而像一只貓。
一天,縣令又完成了一幅“虎”畫,懸掛廳堂,召集全體衙役來欣賞。差役們兩廂站立,縣令揚揚自得,對他們說:“各位瞧瞧,本官畫的虎如何?”
眾人低頭不語。縣官見無人附和,一眼盯上了那位新來的衙役,舉手指他:“你,來說說看。”
“老爺,我有點怕。”新來的差役膽戰心驚地說。
“哎,怕什么?有老爺我在此,什么也別怕。”
差役又說:“老爺,別說我怕,其實你也怕。”
“什么?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說!”
“怕天子。老爺,你是天子之臣,當然怕天子呀!”
“唔,”縣令語塞,“對,老爺怕天子,可天子就什么也不怕了。”縣令又自得起來。
“不,天子怕天!”差役一本正經。
“天子是天老爺的兒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爺又怕什么?”縣官頓時來了興致。
“怕云,云會遮天。”差役胸有成竹。
“云又怕什么?”
“怕風。”
“風又怕什么?”
“怕墻。”
“墻怕什么?”
“墻怕老鼠。老鼠會打洞。”
“唔,對對對,老鼠打洞,毀了墻,有道理。”縣令開始欣賞這位差役的機智和口才了。于是他接著問道:
“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新來的衙役手指向廳堂的前面:“老鼠最怕它!”
順著差役指的方向望去,正是縣太爺的新作。縣令的臉唰的一下紅了,廳堂內眾差役也忍不住哧哧笑起來。
上述故事中,新差役善用“曲線法”來道出實情。面對彼情彼境,他沒有直接說出縣太爺畫的“虎”像貓,而是從容周旋,借題發揮,在繞了一個大彎子之后不知不覺回到正題,從而委婉地達到批評的目的。他對付不宜直言的話題之手段實在是高明。
同理,我們見到體重超標的人,不要說胖,只說富態或圓潤就可以了;瘦可以說成苗條或骨感美;禿頂可以說是聰明;形容蒼老可以說有內涵;形容人丑可以說長得幽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