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為人三會:會做人 會說話 會辦事作者名: 馮濤編著本章字數: 1309字更新時間: 2021-11-18 16:56:39
正話反說給對方留面子
有些人在為人處世中不講道理。對于這種人,是否就沒有辦法說服他們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要能把握分寸,摸清底細,思路開闊一點,頭腦再靈活一點,說話時語氣再柔和一點,就可以把這種人扳回頭。正話反說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春秋時,齊國的景公很喜歡打獵,并讓人養了很多老鷹和獵犬。
一天,負責養老鷹的人,不小心讓老鷹跑了一只。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這個人。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此人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
于是,晏子就當著齊景公的面,一邊指著這個人,一邊扳著手指,大聲地斥責道:“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飛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大王為了一只鳥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殺了你,讓天下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三條大罪,不殺不行!大王,我說完了,請殺死他吧!”
齊景公聽著聽著,聽出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說:“不要殺了,先生的話我領會了,放了他吧。”
晏子實際說的是反話,表面上似乎斥責養鳥人的罪狀,實際上是在批評齊景公“重鳥輕人”,毫無仁慈之心。這種反語詭辯的運用,既照顧了景公的面子,又把是非說得很清楚,從而使景公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巧妙地運用反語,不僅可以救人,還可以諷諫,勸導別人,表達自己的正確主張。
秦朝宮廷里有個樂使名叫優旃,他滑稽多謀,常用幽默諷刺的語言批評朝政。
秦始皇死后,胡亥繼位。他一上臺,便打算把整個咸陽的城墻油漆一新。這實在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
有一天,優旃乘機問:“聽說皇上準備油漆城墻,有這件事嗎?”
“有。”胡亥說。
“好得很!”優旃說,“即使皇上不說,我也要請求這樣做了。漆城墻雖然辛苦了百姓而且要多派稅捐,但城墻漆得油光光、滑溜溜的,敵人進攻時怎么也爬不上來,多好啊!要把城墻漆一下不難,難的是找不到一間大房子讓漆過的城墻陰干。”
優旃的一席反話,使胡亥打消了油漆城墻的念頭。
正話反說的事例很多。下面這個故事發生在五代時期后唐的開國皇帝莊宗李存勖身上。
有一次,李存勖打獵的興致來了,就縱馬奔馳。等到了中牟縣,老百姓田地的莊稼被他踐踏了一大片。中牟縣令為民請命,擋馬勸阻。莊宗大怒,要將縣令斬首示眾,隨行大臣沒有一人敢進諫言。
過了一會兒,一個叫敬新磨的伶人從背后轉到莊宗馬前,押著將被砍頭的縣令,憤怒地指責說:“你身為一個縣官,難道還不知道我們的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么縱使老百姓在田地里種莊稼來交納國家的賦稅呢?你為什么不讓你們縣的老百姓餓著肚子而空著地,好讓天子來此馳騁打獵取樂呢?你罪該萬死!”
怒斥之后,他還請求對中牟縣令立即行刑。
莊宗看到眼前的一切,明白了敬新磨的意思,然后哈哈一笑,就免了中牟縣令的罪,讓其回府了。
敬新磨指桑罵槐,指東說西,正話反說,不僅保全了莊宗的面子,而且讓他明白了這一切完全是自己的過失。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剛正廉潔、冒死為民請命的縣令的命也保住了。
很多時候,若想能舉重若輕、易如反掌地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尤其是要表達自己的憤懣、不平或勸誡時,不妨正話反說一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