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詩意的存在:人類之美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荷爾德林

美是生活

人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生命活動,人的生命活動創造了有意義的生活。生活的意義照亮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輝耀著美的光芒?!叭魏螙|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這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

美是人的創造。創造美的人,是美的真正的源泉。

人創造了有意義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涵養了人的性、情、品、格,由此便構成和顯現出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人的性、情、品、格對象化為人的生活世界,美就是人的生活,美就是人的世界。

人性之美,首先是人的創造性之美。人創造了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創造了人本身。創造,這意味著無中生有,意味著萬象更新。人從生存中創造出生活,從動物中創造出人類,從物質中創造出精神,從存在中創造出美。美是人的發現。

人發現了大地的蒼茫之美,海洋的浩瀚之美,群山的陽剛之美,湖泊的寧靜之美。從太陽的東升與西落,人發現了旭日和夕陽之美;從春夏秋冬的四季轉換,人發現了春綠江岸、夏日驕陽、秋染楓林、瑞雪豐年的風花雪月之美;從星空下的原野與江河,人發現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意境之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都會發現它的千姿百態的美。美是人的生活。

生活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生活才是美的。19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丹納,曾以三位美術大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高雷琪奧——創作的同一題材、內涵迥異的三幅名畫《利達》為例,這樣向人們提出問題:“我們是喜愛達·芬奇表現的無邊的幸福所產生的詩意,是米開朗琪羅描繪的剛強悲壯的氣魄,還是高雷琪奧創造的體貼入微的同情?”[2]

對于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丹納作出這樣的回答:這三位大師所創造的三種意境,都符合并展現了人性中的某個主要部分,或符合并展現了人類發展的某個主要階段,因此都是人性之美、人生之美。

確實,無論是快樂或悲哀,還是健全的理性或神秘的幻想,無論是活躍的精力,還是細膩的感覺,無論是肉體暢快時的盡情流露,還是理性思辨時的高瞻遠矚,這都是人性的顯現,人生的體驗,因而都是生活世界的人性之美和人生之美。對美的禮贊,就是對生活的禮贊,對人性與人生的禮贊。

人的生活,創造了人的品、格。人類之美,展現為人的品位、格調、情趣、境界之美。

自愛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人性美的源泉。熱愛自己的生命,創造自己的生活,才能發現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美;熱愛自己的家庭,營造家庭的和諧與歡樂,才能發現親情之美,感受親情之美;熱愛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之中,才能進入創造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美的作品;熱愛自己的祖國,乃至熱愛自己所屬的人類,自己生存的世界,才會有天人合一的至大之美。

自愛首先是自尊。尊重自己,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人才會有高遠的理想,高尚的情趣,高雅的舉止,高超的境界。尊重自己,就會追求博大的氣度,高明的識度和高雅的風度。博大的氣度,會展現出大地般的蒼茫之美和海洋般的浩瀚之美;高明的識度,會展現出“闡幽發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見,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的睿智之美;高雅的風度,會展現出坦坦蕩蕩、堂堂正正、不驕不躁、不卑不亢的風采之美。

自尊就要自律、自立、自強?!皣烙诼杉?,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不僅僅是一種道德的境界,也是一種美的境界。嚴于律己,方能展現出言談文雅、行為高雅的風采之美;寬以待人,才會展現出胸納百川、通達瀟灑的境界之美。

馮友蘭先生曾提出,人的生活應該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在平常的生活中展現出人的性、情、品、格之美。這使我們想起了一篇題為《日子》的散文:

日子,把乳白的芽兒拱出土層,把嫩綠的葉子一片一片地張開,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釋放出香味來,把果實醞釀成希望的彩色,甜柔的收成。

即使歲月把日子砍伐成一株轟隆倒塌的大樹,但也會有泥土下斬不斷、挖不絕的根系,會重新繁殖出新的苗圃來;還會有頑強的種子,用它們獨特的旅行方式,走遍世界,去繁衍成理想的部落,美的風景。

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向我們描繪了美的人生。如果失去了美和美感,日子便只是自然而然的出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有了美和美感,出生便是“乳白的芽兒拱出土層”,少年便是“把嫩綠的葉子一片一片地張開”,青年便是“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釋放出香味來”,中老年便是“把果實醞釀成希望的彩色,甜柔的收成”。即便是死亡,也會有“斬不斷、挖不絕的根系”,也會“重新繁殖出新的苗圃”,還會有“頑強的種子”去繁衍“理想的部落”和“美的風景”。[3]

生活是美的,是因為生活是美好的。美是相對于丑來說的,好是相對于壞來說的。美和好水乳交融,才是生活之美。

“好”是人的價值評價,它內涵著人的尺度。人的尺度,就是有利于發揮自己的潛能,有利于滿足自己的需要,有利于實現自己的發展。人的尺度,就是實現自我或自我實現的尺度。美與好的統一,意味著人的生活之美就是創造生活之美、自我實現之美。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盵4]

美是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的統一。人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去進行生產,因而能夠創造性地生產出符合“任何”物種規律的產品;人在按照“任何”物種的規律所進行的生產中,“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對象便成為人的評價對象;在生產對象的活動中,便融入了人的“好”的尺度,因此也就有了生活的創造之美。

人創造了生活,也就創造了美。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生活之旅中,美是無處不在的。熱愛生活,生活永遠是美的。也許,我們可以引用一首詩來結束這段關于“美是生活”的討論: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贏得愛情

既然鐘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背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國真:《熱愛生命》

生命的形式

美總是使人想到藝術:賞心悅目的舞姿,扣人心弦的樂曲,令人遐想的雕塑,栩栩如生的畫卷……藝術把我們帶入美的境界,是因為藝術展現了生命的活力與創造,是因為藝術表現了充滿活力與創造的生命。藝術是生命的形式。

白石老人畫的蝦不能在江海中嬉戲,悲鴻先生畫的馬不能在草原上馳騁。那么,為什么人們需要、創造、欣賞和追求這種虛幻的美呢?因為人是創造性的存在,人是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的存在,文化的歷史積淀造成人的愈來愈豐富的心靈的世界、情感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人需要以某種方式把內心世界對象化,使生命的活力與創造獲得某種特殊的和穩定的文化形式。這種文化形式就是創造美的境界的藝術。

藝術形象,無論是音樂形象和舞蹈形象,還是美術形象和文學形象,都是把情感對象化和明朗化,又把對象性的存在主觀化和情感化,從而使人在藝術形象中觀照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情感,品味自己的情感,使人的精神世界特別是情感世界獲得穩定的文化形式。因此,藝術形象比現實的存在更強烈地顯示生命的創造力,更強烈地激發生命的創造力。在藝術創造的作品中,美是生命的生機與活力。對于人的生命體驗特別是情感體驗來說,藝術世界是比現實存在更為真實的文化存在。

藝術所建造的另一種現實——藝術形象的世界——并不是簡單地表現生命創造的生機與活力,而是能夠激發人的崇高和美好的情感,誘發人的豐富和神奇的想象,喚起人的深沉和執著的思索,在心靈的觀照和陶冶中實現人的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

藝術形象的這種特殊功能,在于它內蘊的文化積淀總是遠遠地大于它呈現給人的表現形式。這就是藝術形象的美的意境,對于人的內心世界來說,美的意境是比藝術形象更為真實的文化存在。

美的意境,既是充實的,又是空靈的。唯其充實,它才使人感受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命;唯其空靈,它才使人體驗到生命的生機與活力。

宗白華先生曾這樣談論藝術的充實與空靈:“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其廣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這是多么豐富、充實!”“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獨立于萬象之表,憑它獨創的形象,范鑄一個世界,冰清玉潔,脫盡塵滓,這又是何等的空靈?”[5]

對于“空靈”,宗先生具體地提出,空靈方能容納萬境,而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所以,美感的養成在于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而藝術的空靈,首先需要精神的淡泊。宗先生以陶淵明的《飲酒》詩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敖Y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之所以能夠“悠然見南山”,并且體會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因“心遠地自偏”。由此,宗先生說:藝術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獲得充實,由“心遠”接近到“真意”,這正是人生的廣大、深邃和充實。

對于“充實”,宗先生又以尼采所說的構成藝術世界的兩種精神——夢的境界和醉的境界——為出發點而予以闡發。宗先生說,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這豪情使我們體驗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廣大的復雜的糾紛,‘悲劇’是這壯闊而深邃的生活的具體表現。所以西洋文化頂推重悲劇。悲劇是生命充實的藝術。西洋文藝愛氣象宏大、內容豐富的作品。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直到近代的雨果、巴爾扎克、斯丹達爾、托爾斯泰等,莫不啟示一個悲壯而豐實的宇宙”。[6]

藝術的空靈與充實,顯示的是生命的空靈與充實。藝術的生命力在于生命的真實的、深切的感受。雨果說,科學——這是我們;藝術——是我。海涅說,世界裂成兩塊,裂縫正好穿過我的心。李斯特說,如果作曲家不講述自己的悲傷和歡樂,不講述自己的平靜心情或熱烈的希望,聽眾對他的作品就會無動于衷。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家只有自己的心靈深處才能發現人們感興趣的東西。

藝術,只有顯示生命的歡樂與悲哀,生命的渴望與追求,生命的活力與創造,才是美的藝術;欣賞藝術作品,只有體驗到生命的廣大與深邃,生命的空靈與充實,才能進入藝術的世界、美的世界,才能以藝術滋潤生命,涵養生命,激發生命的創造,創造美的生活。

人們在藝術所創造的美麗意境中觀照、理解和超越自己創造的文化,是對藝術文化的再創造,也是對生活的再創造。在審美對象(藝術品)與審美主體(欣賞者)之間,總是存在著藝術形象的多義性與歷史情境的特定性、藝術形象的開放性與個人視野的豐富性等多重關系。美的藝術是藝術家的生命創造,也是欣賞者的生命創造。審美,需要審美主體具有審美的感官、審美的情趣、審美的追求,更需要審美主體的生命創造。

美的意境在藝術文化的創造與再創造中生成,文化的歷史積淀在藝術的創造與再創造中升華和躍遷。人的教養程度是藝術的創造與再創造的前提,因而也是在審美活動中實現社會性的生活之美的升華和躍遷的前提。

藝術家所給予的和欣賞者所接受的是藝術形象,藝術家所創造的和欣賞者再創造的則是美的意境——藝術世界的人類文化。因此,藝術的創造者和再創造者的文化教養和文化指向,深層地規范著藝術的基本趨向,規范著藝術對美的創造。

文化教養和文化指向的差距,總是使藝術本身處于深刻的矛盾之中。丹納稱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并認為藝術是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黑格爾則把藝術的這種內在矛盾歸結為“藝術總是同時服侍兩個主子”,即藝術一方面要服務于較崇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服務于閑散和輕浮的心情。

藝術服務于較崇高的目的,其根基是藝術的創造者(藝術家)和藝術的再創造者(審美主體)的高尚的文化教養和崇高的文化指向,其結果就會是藝術的升華和文化的躍遷。反之,藝術服務于閑散和輕浮的心情,其根基則在于藝術的創造者和再創造者的低級的文化教養和庸俗的文化指向,其結果就會是藝術的滑坡和文化的匱乏。

藝術的升華和文化的躍遷,具有雙向的正效應;藝術的滑坡和文化的匱乏,則表現出雙向的負效應。

審美主體由于文化教養和文化指向的較低水平而泯滅藝術的再創造功能,會誘導藝術創造主體丟棄追求美的意境的渴望,使藝術服務于黑格爾所說的“閑散和輕浮的心情”。

藝術創造主體由于文化教養和文化指向的較低水平而失去藝術的創造功能,會引導審美主體對美的意境的麻木,滿足于感官的刺激和愉悅。

這種雙向的負效應,使得藝術上的贗品博得喝彩,而精神上的佳品卻遭受冷遇;使得藝術價值匱乏的作品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卻難以獲得經濟效益。

沒有文化力度的藝術是藝術上的贗品,藝術上的贗品博得喝彩的民族是缺乏文化力度的民族。走出藝術滑坡與文化匱乏相互纏繞的怪圈,其出路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并校正“跟著感覺走”、“瀟灑走一回”的文化指向。

藝術是生命創造的文化形式。它展現的是生命創造之美。我們需要從藝術中去感受生命的創造力,激發生命的創造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無需包裝

歷史喜歡和人開玩笑:人們本來是要走進這個房間,卻常常是走進了另一個房間。這大概就是時下頗為流行的一個詞兒——誤區。于是,有人談思想誤區、觀念誤區,有人談語言誤區、心理誤區??傊?,凡是人的思想與行為,總會有相應的誤區。美也是這樣。

美是真實的生命活動,美是真實的生活世界。離開生命活動的真實,離開生活世界的真實,美,就不復存在。然而,人們卻常常以假為美,把假打扮成美。這就是美的誤區。時下流行的另一個概念——包裝,就頗有說服力地證明了美的誤區。

先說形象包裝。涂脂抹粉,穿金戴銀,這是古已有之的,不必說了。當代世界,科技發達,包裝的技術無奇不有,包裝的領域無處不在。人對自身的形象包裝,更是機關算盡,花樣翻新,幾乎是無所不包,以至于“包”得面目全非。

人對自身的形象包裝,大體可分為外包裝與內包裝,所謂外包裝,就是涂上去的,抹上去的,穿上去的,戴上去的,總之是外加上去的。這種外加的包裝,說到底,就是要使形象大于存在。大于自身存在的形象,就是用形象去遮蔽存在,使存在變成形象??墒?,存在隱退了,剩下的只是形象。失去存在的形象,能夠是美的嗎?這是應該打個問號的。

所謂內包裝,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通過改變存在來實現形象的包裝。這種內包裝,從面部到胸部再到臀部,也已經是無處不在。單眼皮割成雙眼皮,塌鼻梁墊成高鼻梁,薄嘴唇擴成厚嘴唇,癟胸脯變成鼓胸脯,粗腰圍變成細腰圍,窄臀部變成寬臀部……這種改變存在的內包裝,說到底,就是要用形象來代替存在,把存在變成形象。于是,存在消失了,遺留下的只是形象。那么,非存在的形象能夠是美的嗎?這也是應該打個問號的。

毫無疑問,防冷御寒,蔽體遮羞,人總是需要某些“包裝”。歷史進步,生活富裕,外包裝也好,內包裝也好,自我包裝者心情愉悅,精神振奮,觀賞包裝者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生活因而顯得更加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這當然無可非議,甚至值得稱道。問題在于,如果只是追逐包裝的形象,而不是充實真實的存在,甚至用包裝的形象去遮蔽、改變以至取代真實的存在,存在的美不就隱退以至消失了嗎?有一句歌詞發人深?。骸澳悴挥猛考t又抹綠,只要你不斷充實自己,人人都會喜歡你?!?

形象的包裝在現代生活中,總是同廣告、時尚、流行這些詞兒聯系在一起。

廣告無處不在,又無時不有,以至無孔不入,這大概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廣告變成了生活的形象,生活的形象變成了廣告。有論者說,“廣告的秘密是:形象的構成代替了信息的傳播”。[7]人們在接受廣告的時候,自以為是在接受商品的信息,但實際上接受的卻是商品的形象包裝。這樣,廣告就把銷售商品變成銷售形象,顧客也把購買商品變成購買形象。人對自身存在的包裝也像廣告一樣,不是傳遞自身存在的信息,而是展示經過包裝的形象。這樣,就把美的存在變成美的形象,用美的形象代替了美的存在。美的真實性在廣告式的包裝中隱退了。

對形象的包裝,只有一個共同的尺度,這就是流行,最典型的實例就是時裝。時裝領導新潮流,流行的款式,流行的顏色,流行的質料,是形象包裝的標準。從流行到過時,其轉換速度之快,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暈頭轉向。自我失去了連續性,只剩下流行與過時的片斷。

有學者以流行MTV為例,進行了耐人尋味的分析:“MTV在把音樂轉化為形象的同時,進行了對形象的無意識分裂。在畫面分割和鏡頭閃回的節奏化交替之間,人被強制性地束縛在形象分裂的狂歡中。正是在與形象的片斷的關系中,而不是與形象的整體關系中,當代人遭到了形象物化力量的打擊,并且因為這種打擊而迸發出無限制的形象欲望??梢哉fMTV的煽情力量就在于這種分裂的打擊力量——它通過形象暴力傳達一種自由的幻覺。人對形象的關系局限于一種片斷關系,因此,在形象游戲中,關于整體性的瞻望就具有根本性的喜劇意味,是持續不斷的自我反諷。自我反諷的風格無疑是當代游戲的基本風格,游戲者通過失敗主義的自我戲耍來獲得一種空洞的自我意識。表演,而不是對某種東西的表演,被絕對化了。MTV既不是聽覺藝術也不是視覺藝術,而只是表演藝術——它只是表演。在這里,表演的意義是對被表演者的徹底否定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在這里,自我不僅被認為只是一種可能,而且被認為必然是一種危險的可能。成功的希望就是在嘗試這種可能的同時逃避或毀滅這種可能。因此,現代形象游戲在反諷表演之外,必然包含著一種瘋狂的意志。片斷內在地具有復歸于整體的欲望,而時間把這種復歸轉化為更深的分裂,并從相反的方向驅迫這種欲望走向分裂?!盵8]

應當說,這段議論是頗具啟發性的。追趕時尚的形象包裝,以及時尚的迅速轉換所造成的包裝追趕不及,把人的存在變成了瞬間的、片斷的、分裂的存在,人們在廣告形象與形象包裝中,形成的不是真實的自我意識,而是“空洞的自我意識”。人的自我意識失去了真實性、完整性、和諧性與統一性,美卻是真實、完整、和諧與統一。因此,在“空洞的自我意識”中,人們所獲得的不過是一些“偽審美形象”。

再說語言包裝。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作“打擊假冒偽劣”或簡稱“打假”。打來打去,人們發現,除了假煙假酒假種子假化肥等之外,語言之假也非打不可。

語言包裝有多種方式。假話、空話、大話、套話,大概是最普遍也最丑陋的語言包裝。明知非如此,偏要講如此,這是假話;明明無話可說,偏要滔滔不絕,這是空話;明明事情不大,偏要慷慨激昂,這是大話;明明用不著說,偏要照本宣科,這是套話。用假話、空話、大話、套話來包裝語言,那語言當然是丑得嚇人。而偏偏如此包裝語言,則可見語言所包裝的存在是何等的空洞。

濫用時髦語言,這是一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語言包裝。就說一個“位”字吧,現在幾乎是到處都可以聽到或看到錯位、定位、到位、層位等說法(或寫法)。就以其中的“到位”來說,學習成績不及格,學習未到位;工作業績不顯著,工作未到位;事情沒辦成,關系未到位;搞對象失敗了,戀愛未到位……再比如,大家平時不大用的“舉措”這個詞兒一流行,打掃衛生是實現環境美的舉措,開個班組會是完成工作任務的舉措,搞個基層聯歡會是建設精神文明的舉措……更匪夷所思的是,一說到想問題,就要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否則就是所謂“平面思維”。這種時髦的語言包裝,把簡單的說復雜了,把清楚的說含混了,常常使人聽得身上起雞皮疙瘩,這怎么能還有語言之美呢?

語言包裝的另一種形式,是沒有任何必要地夾雜外文詞兒,偏把普通話唱成模仿來的粵語等。這種不倫不類、不中不西的說法和唱法,實在是讓人不舒服。語言包裝到這份兒,又如何能夠美呢?

再說思想包裝。

記得在一次國際大學生辯論賽上,代表評委作總結發言的一位學者,曾經中肯地指出,有的辯手雖然很講究遣詞造句,但缺乏思想,恐怕是舍本求末了。思想本身是美的。如果不是展現思想自身的邏輯之美,而是企圖把思想包裝起來,思想之美也就蕩然無存了。

在許多的講話或論著中,人們常常喜歡運用“辯證思想”。然而,這種所謂的“辯證思想”,卻往往只不過是一種思想包裝,把思想包裝成“一方面”和“另一方面”。這就不由得使人想起恩格斯嘲諷“官方黑格爾學派”的一段話:“自從黑格爾逝世之后,把一門科學在其固有的內部聯系中來說明的嘗試,幾乎未曾有過。官方的黑格爾學派從老師的辯證法中只學會搬弄最簡單的技巧,拿來到處應用,而且常常笨拙得可笑。在他們看來,黑格爾的全部遺產不過是可以用來套在任何論題上的刻板公式,不過是可以用來在缺乏思想和實證知識的時候及時搪塞一下的詞匯語錄?!@些黑格爾主義者懂一點‘無’,卻能寫‘一切’?!盵9]如此這般地套用“辯證”詞句,怎么能不是講套話、說空話呢?怎么能責怪人們把辯證法譏諷為變戲法呢?辯證智慧之美如何能得以展現呢?

形象的包裝,語言的包裝,思想的包裝,人的存在被重重疊疊地包裝起來。人們似乎是在奇形怪狀的假面舞會上游戲,互相看到的只是包裝的假面,存在本身卻被遮蔽了,取代了,遺忘了。

在談論真、善、美的時候,人們常常這樣說:“真”是“究竟怎樣”;“善”是“應當怎樣”;“美”則是“真”與“善”的統一,即“究竟怎樣”與“應當怎樣”的統一。“究竟怎樣”,這是對真實性、現實性、必然性、規律性的尋求;“應當怎樣”,這是對理想性、應然性、可能性、未來性的期待。美作為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理想與現實、必然與自由的統一?;诂F實去追求理想,又基于理想去觀照現實;基于必然去爭取自由,又基于自由去認識必然;在生命“超越其所是”的創造活動中去實現理想與現實、自由與必然的統一,這才是生命的創造活動所顯示的真實的人類之美。

生命的創造活動內涵著理想,指向著自由,它使人完善起來,崇高起來,因而人的生活是富有詩意的?!叭?,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富有詩意的創造活動是美的源泉。

人的詩意的創造活動又何需包裝?

和諧的成熟美

如果說美是和諧,那么,成熟就是人的性、情、品、格的和諧,就是人之美的精華。

成熟不是四平八穩、老氣橫秋,不是諳于世故、八面玲瓏,不是因循守舊、知天知命。

作家余秋雨說: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告求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成熟是一種“光輝”,是一種人的性、情、品、格凝聚而成的和諧而明亮的“光輝”。

人性、人情、人品、人格,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泯滅人性,缺少人情,沒有人品,喪失人格,是最丑陋的人。無論吃著多么珍貴的食物,穿著多么艷麗的服裝,住著多么豪華的別墅,坐著多么高級的轎車,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性、情、品、格,都是應了老百姓廣為流傳的一句歇后語:狗戴帽子——裝人。這哪里談得上人之美呢?

人不僅需要堅守自己的人性、人情、人品和人格,而且需要達到性、情、品、格的和諧。人的性、情凝聚于人的品、格,人的品、格展現人的性、情。品位的高尚和格調的高雅,蘊涵著春意融融的人性和人情。這是一種文質彬彬的成熟,表里如一的成熟。這種成熟輝耀著自己的人生,也輝耀著眾多的人生。這是一種明亮但不刺眼的成熟的“光輝”。

成熟是一種從容,是一種堂堂正正、坦坦蕩蕩、自主自律的從容。

李大釗曾說,“人們每被許多瑣屑細小的事壓住了,不能達觀,這于人生給了很多的苦痛”。[10]生活中總有那些躲不開、繞不過的溝溝坎坎,總有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疙疙瘩瘩,總有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總有那些得不到、推不掉的爭爭奪奪。如果總是盯著這溝溝坎坎,想著這疙疙瘩瘩,說著這恩恩怨怨,做著這爭爭奪奪,人便會陷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苦痛,人也便會被扭曲得丑陋不堪。這又哪里談得上人之美呢?

成熟的從容,首先是一種堂堂正正、坦坦蕩蕩的生活態度?!安灰晕锵?,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古人所標識的從容。“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古人指點的從容的根基。

成熟的從容,又是一種自主自律、自尊自愛的主體意識。行止進退,源于自己的追求與約束,源于自己的尊嚴與操守,而不是來自察言觀色和追趕時髦。每臨大事有靜氣,亂云飛渡仍從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更是一種大手筆、大氣象的從容。

從容的反面便是浮躁。汲汲于追名逐利,整日嘁嘁喳喳,不惜蠅營狗茍,無事生非,自尋煩惱,又哪里能有人生的那份成熟的從容呢?有一篇題為《氣場》的中篇小說,小說中的人物為治病或養生而上山學練氣功,卻又掛念著塵世的功名利祿,排解不掉世俗的恩恩怨怨,不但心靜不下來,反而又無端地增添了許多煩惱,于是氣功之場變成了生氣之場,失落了氣功的從容。

成熟是一種大氣,是一種超越了唯唯諾諾和斤斤計較的大氣,一種擺脫了小家子氣的大氣。

大氣首先是一種氣度?!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毙亟蟛┐?,視野開闊,可納百川,可容萬仞?!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钡歉咄h,高屋建瓴。相信“是才壓不住,壓住不是才”的人生真諦,不以一時一事為意,不囿于一孔之見,不止于一得之功,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向周圍申訴告求,不沾沾自喜于掌聲和喝彩,這才是成熟的氣度之美。

大氣又是一種識度。凡事望得遠一程,看得深一成,想得透一層,闡幽發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見,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其遠,乘城者獨覺其曠,此高明之說也”。無論做工還是經商,無論當官還是教書,總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總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不賣弄個人的智巧而又不隨波逐流,這才是成熟的識度之美。

大氣還是一種風度。有人說,“人過四十,就要替自己的容貌負責”。初聽此話,不以為然:人的容貌是與生俱來的,何以過了四十就要替自己的容貌負責?即使割眼皮、墊鼻梁,不也假的就是假的嗎?即使涂紅抹綠,穿高跟鞋,不也“你還是你”嗎?認真想來,此話又確實不錯:人是文化,人的言談舉止,人的音容笑貌,無不積淀著個人的文化與教養。外在的容貌表現著內在的教養。就此而言,相面有它的道理(不是指搞迷信活動)。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可以“相”出他的過去(生活經歷的精神積淀),可以“相”出他的現在(教養程度以及由此決定的精神狀態),甚至也可以“相”出他的未來(機遇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未來取決于現在的實力和努力)。風度不是有意為之的,不是故意做作的,不是模仿出來的,風度是由內在的教養所表現出來的成熟之美。

成熟是一種淡漠,是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從容地面對人生的淡漠,大氣地把持自我的淡漠。成熟的淡漠,首先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張力。它超越了非此即彼、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它表現了一種辯證的人生智慧。面對人生中撲朔迷離、紛至沓來的利害、是非、禍福、毀譽、榮辱、進退,不把問題看死,不跟自己較勁兒。

成熟的淡漠,又是一種把持自我的自省與自知。張岱年先生說:“哲學家因愛智,故決不以自知自炫,而常以無知自警。哲學家不必是世界上知識最豐富之人,而是深切地追求真知之人。哲學家常自疑其知,虛懷而不自滿,總不以所得為必是。凡自命為智者,多為詭辯師?!盵11]也許有人會說,這種“常以無知自警”、“不以所得為必是”的淡漠,是對哲學家說的,普通人未必需要也未必做到。其實不然。馮友蘭先生說:“哲學并不是一件稀罕東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許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睡覺;總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著這個流行的文化跑。人身子跑著,心里想著;這‘跑’就是人生,這‘想’就是哲學?!盵12]所以,“跑”著“想”著的每個人都需要這種成熟的淡漠。

淡漠不是冷漠。淡漠是對偏激的超越,是保持必要的張力的人生智慧,是善于把持自我的成熟之美。冷漠則是對生活的厭倦,對他人的懷疑,對自我的疏離。冷靜地拔劍出鞘的人是無所作為的,也是沒有“美”可言的。正如愛智的哲人既需要熾烈地追求智慧,又需要淡漠地面對人生一樣,一個有教養的現代人,他的成熟之美,既是一種熾烈的追求,也是一種自知的淡漠。

成熟是一種“厚實”,是一種“得失寸心知”的“厚實”,也是一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厚實”。

時下有一種說法(也是做法),叫自我宣傳、自我表揚、自我推銷,似乎人的“行”與“不行”,就在于自己給自己做的廣告好不好。于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俗話成了過時的廢話,“得失寸心知”這句名言也成了迂腐的象征。然而,與“厚實”相對的“淺薄”,經過宣傳、表揚與推銷,不是愈加顯露其“淺”與“薄”嗎?把“博”覽群書變成“薄”覽群書,不是一說話、一辦事就顯露其缺“教”少“養”嗎?世有“厚實”之美,而未聞“淺薄”之美。

“厚實”與否,首先是“得失寸心知”的?!坝小保瑒t從容、大氣、淡漠,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無”,則煩躁、小氣、偏激,怨天尤人,自尋煩惱。俗話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一旦來“真格的”,那“厚實”與否便一清二楚。俗話又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白晕冶頁P”也好,“自我推銷”也罷,總是要給行家看的。而只要你一出手,行家便也就知道你到底“有沒有”。如果“沒有”,表揚和推銷不就成了五彩繽紛的泡沫了嗎?俗話還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推而廣之,一切的能力、本領、知識、智慧,不都是到了用時“方恨少”嗎?“厚實”,使自己感受到充實,也使別人感到愉悅,這當然是一種成熟的美?!皽\薄”使自己時時感到捉襟見肘,或以偏激的言辭來辯護,或以“小家子氣”來掩飾,那故弄玄虛、色厲內荏的姿態,即使是如何漂亮的容貌,又如何能使人感到美呢?“你不用涂紅又抹綠,只要你不斷充實自己,人人都會喜歡你”,這句歌詞是不錯的。

成熟的厚實,就是學養、修養、教養的充實,就是歷史文化對個人的占有,就是人被“文化”。我國當代哲學家賀麟先生說:“哲學是一種學養。哲學的探究是一種以學術培養品格,以真理指導行為的努力。哲學之真與藝術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種文化、一種價值、一種精神活動,一種使人生高清而有意義所不可缺的要素?!盵13]

賀麟先生這里所說的學養,主要指的是人文教養。教養需要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它之所以“高”,就在于它要使人成為高貴的人、高尚的人、有教養的人。人有教養,才能變得厚實。以此觀照我國現在的高等教育,則不能不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務。重專輕博,重用輕學,重理輕文,重業(業務)輕人(人的教養),培養人的目標總是被培養專家的目標所模糊,從而失去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人文底蘊和人文內涵。要使人不成為“文明的野蠻人”,而成為“有教養的現代人”,就要使人厚實起來,成熟起來,強化我們的人文教育,培育人的現代教養。[14]

從容、大氣、淡漠、厚實,這是人類的成熟之美,也是每個人的成熟之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祁阳县| 客服| 浮山县| 通道| 延长县| 石楼县| 巴青县| 亳州市| 丰顺县| 易门县| 商丘市| 成武县| 苏州市| 揭东县| 温宿县| 获嘉县| 永丰县| 呼图壁县| 同仁县| 武安市| 昌江| 延川县| 玛沁县| 泽州县| 望奎县| 十堰市| 噶尔县| 游戏| 南通市| 凌云县| 车险| 富蕴县| 绥中县| 五河县| 鹰潭市| 眉山市| 河源市| 安新县| 温宿县|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