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期思維
- Ray先森
- 3982字
- 2021-11-11 17:49:52
接受“996”的前提,是看得到價值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通過幾個普通職場人的視角聊聊關于“996”的感受和看法,沒有給資本方辯白的意思,也沒有為職場人喊冤的企圖,只是想讓大家聽聽不同的聲音。
1
比周一來了更可怕的,是周末就在工作
阿拿:社群運營
我之前在一個運營社群里看到一個1997年的男生的故事,小伙子今年剛剛轉正,他自己在群里說:“‘996’這個說法對于我而言,是個偽命題。因為我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幾乎全部在公司。換句話說,我就住在公司。”
老板很“大方”,給剛剛進入公司的應屆畢業生解決了住宿問題,住宿條件很簡單,在會議室里加了一個床位。這里白天是會議室,晚上就是睡覺的地方。
最開始的時候他當然也很感謝老板,畢竟節省了每月一兩千塊的房租。但后來發現,對老板而言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因為他從此以后就兼顧了本職工作之外的很多工作,首先莫名其妙地成了公司的“保安”,住在公司,當然要對公司的財產安全負責。每天早上八點要起床開門,晚上關窗、關燈、鎖門。這不就是免費的保安嗎?
其次,成了大家眼中的兼職保潔員。每天早上要掃地、擦桌子、丟垃圾,甚至有時候還要給大家燒水沖咖啡。當然,這都是免費的。
最關鍵的是,工作變成了24小時工作制。有好幾次,晚上八點多正在和朋友吃飯,老板一個電話,就得扔下筷子跑回公司幫老板做PPT。
有時候老板在外邊喝完酒,回公司拉著他開會,其實就是一句重復的話來來回回講了半個小時,老板講完拍屁股回去了,接著他要整理會議紀要,他可算是明白了:自己就是被隨意榨取價值的員工。
后來那個男生說,他并不反感所謂的“996”,他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些和工作無關的瑣碎事情上,諸如寫方案寫到一半還得給老板下樓買包煙,這不是給老板創造價值,明明是給員工增添負擔。
我在職場上看到很多所謂的領導拿“年輕人就該多吃苦”來教導手下的新人,有些領導也許是真正想鍛煉員工,而有些則可能只會拿這些話來嚇唬沒見過世面的年輕人。
2
大家都在吃著青春飯,只是有人青春熬沒了飯還沒吃飽
慧錦:記者
我們這個行業沒有“996”,基本都是“007”。
入行第一年,每天晚上都是12點之后睡覺,基本沒有周末,一日三餐幾乎都是外賣。記得那一年我胖了7斤,也是從那個時候我開始相信過勞肥的。
有一次,我們做一個很重要的稿子,我連續兩天每天晚上都只睡3 個小時,稿子寫完后,我從椅子上站起來,感覺眼前一黑,差不多一分鐘才緩過來。
那個時候,媽媽剛好在北京跟我住一起。我看見她扭過頭去偷偷抹眼淚,然后跟我說:“你每天晚上都在做噩夢、說夢話,你要不去做個體檢,不行就換個工作吧。”
去年我去體檢,體檢報告上顯示我不僅心律不齊,還乳腺增生。不過,我沒敢告訴家里人體檢結果,因為他們知道后肯定會更擔心。
記者這個行業特別需要別人的認可,如果總得不到認可和鼓勵,你馬上就會沒有自信。有段時間我壓力特別大,編輯總是對我不滿意,有一天,我一個人在家里默默哭了3個多小時。
長期對著電腦,我的眼鏡度數一年長了50度,朋友每次見我都會問是不是又加班了,說我的黑眼圈就沒有消過,約我吃飯都要約一個月了。
這個行業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發生重要的新聞。而一旦事情發生,即便你已經熬了好幾個晚上,即便你正好有別的事,你依然要全身心地做一個稿子,這既消耗體力,又消耗腦力。
這其實也沒什么反抗不反抗的,記者本身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去哪里都一樣。人們都說記者是吃青春飯的,但我覺得自己的青春都要沒了,飯還沒吃飽。
3
你有你的“996”,我有我的選擇與自由
勝哥:創業者
人生說起來是很沉重的一個話題,雖然我們往往是輕飄飄就稀里糊涂地過了一生。但這個話題,很多時候沒有對和錯,什么是世俗的成功,什么又不是,也是難以定義的。沒有對錯,只有選擇,這是我以為的人生。
但有一條,你選什么,就得忠于什么、承受什么。想要有回報,就要有付出。
你可以說這是美好的,因為付出更多,回報可能也更多;你也可以說這很殘酷,因為必須付出更多,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回報,而且還是“可能得到”,不是“一定能得到”。
“996”其實不過是一種選擇。不想那么累,就按時上下班,有更大欲望的必然要付出更多。
但很多人其實既想要“996”的薪資,又想要很輕松的待遇。同樣,很多企業是既想只發3000元的月薪,又想讓員工“996”。
說到底,職場發展是雙向選擇,雙向選擇就是博弈,最終還是要看你創造的價值。
如果你真的能創造那么高的價值,公司一定會通過加薪升職來留住你;但如果你想加薪而公司不愿意,那可能是你產生了認知偏差,因為有可能實際上你并沒有創造那么多的價值。
我有一個朋友在體制內,經常羨慕我們這些打工的人掙得多,我們也會羨慕他生活安逸、壓力小。
但羨慕歸羨慕,我們雙方即便再來一次也不會選擇過對方的生活。
我認為,這是兩種平行的價值觀,不存在高低與對錯。所以,我特別不提倡公司強制“996”,那些想更顧及家庭和生活的,完成本職工作就行;那些想獲得更多、跑得更快的,就要承擔更多的工作。
當然,我也見過一些人,工作做不完,也不想加班,最后還希望漲薪,不然就辭職。我覺得,那還是辭職的好,因為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是在被剝削剩余價值。但說句實話,也有很多人其實根本就創造不了價值,還談什么剝削呢?
4
請不要把我的自愿,當成理所當然
Xiangxiang:新媒體運營
沒有人能要求我“996”,更沒權利評價我的人生。我們公司坐班打卡,8小時;活兒就那么多,啥時候干完啥時候算完;有情況隨時開啟電腦寫。
“996”對于新媒體編輯這個職業,已經是常態了,甚至更多的是“007”。回鄉的高鐵上追過熱點,跟朋友吃飯的餐桌上改過稿,出差期間深夜寫過活動報道。朋友來北京玩,看到我的工作狀態都問我,這得賺多少錢啊?
我離開家來北京的時候是有一點兒野心的,覺得“996”或“007”應該是我實現野心的必經之路,但我付出辛苦是自愿的,我覺得越努力就能越快過上我想要的生活。
但任何人都不能把我的自愿當成理所應當。
工作時長應該由工作量和工作能力來決定,而不是必須干夠12個小時。同樣,公司食堂、打車報銷、加班調休以及一切福利,是公司留住優秀員工的手段和方式,并不是要求員工加班的理由。
不得不提的是,這里面還有一個如何面對和處理的問題。比如,你選擇什么?熱愛什么?追求什么?享受什么?
王石去爬珠穆朗瑪峰,很多人覺得是玩兒,但我覺得好苦啊。還是寫寫稿子舒服。也有人覺得,寫稿子好苦啊,我卻覺得很享受。
你選擇你所熱愛的,就談不上痛苦;心里有期待、有熱愛,自然也就不苦了。
5
如果不想無休止地加班,至少可以做這3件事
其實身在職場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時候自己并不想加班,但是又不得不加班。比如領導沒走大家就都不走;公司強制規定工作11個小時;小公司錢少事多,還學人家狼性文化。
很多人說,正因為沒錢才想拿命換錢,但有時候拿命去換來的不一定是錢。再說了,我們值多少錢,其實只跟我們的“不可替代性”相關。
為什么這么說?
拿職場的薪酬舉例:老板確定薪水的時候,心里面有一桿秤,秤的左邊,是你現在的收入;秤的右邊,是你此刻的價值。
注意,這里面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此刻,不是你一年前的價值,也不是你過往的總價值,而是你此時此刻的價值;第二個是價值,不是貢獻。
貢獻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你給公司創造了多少業績;而價值是說如果我不用你,我重新招一個人,最少得花多少錢。
說到底,不可替代性越強的人,在職場上也就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和議價權,甚至可以主動選擇避開相當一部分無效工作和加班。真正的不可替代由三種核心優勢定義,分別是“硬核技術”“跨界思維”和“認知突圍”。這三個層級,越往后,越難以被替代。
(1)硬核技術
阿里巴巴有個傳說式的人物,花名叫“多隆”,從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以來,他就只做一件事:敲代碼,解決問題。即使目前的職級已經是P11(高級管理),多隆依然堅持在一線寫代碼。
工程師多隆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被稱為阿里巴巴的“掃地僧”。淘寶的第一行代碼,就是他敲下的。在阿里巴巴的工程師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問題,找多隆。”
多隆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他的硬核技術。硬核技術很好理解,在一個專業領域,以五年、十年為人生刻度,專注其中,成為專家。別人不會的,你會;別人解決不了的,你能。
(2)跨界思維
比如,我擁有十多年的互聯網背景和對于互聯網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加上一年150多場線下講課積累的演講能力,在我做線上的知識付費產品時,就有了別人不可替代的優勢。
換句話說,我跨界干了學者們該干的事兒,但是他們卻替代不了我。這樣的跨界碾壓,有足夠的壁壘,不是努力就可以填平的。
當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將生命中的點連接起來),正是跨界積累打造了蘋果視覺體系的“不可替代性”。
(3)認知突圍
說到吃火鍋,大家十有八九會提到海底撈,人們都一致認為服務是海底撈成功的秘訣,但對服務深刻認知的邏輯內幕,卻來自張勇最初的創業體驗:“吃到一定時候,舌頭已經麻了,能感知到的是服務,卻沒有味道。”
去過海底撈的人都知道,到其他餐廳吃飯排隊等十幾分鐘可能就讓人心煩了,在海底撈你不但不心煩,或許還會感覺這是一種享受,其間可以下棋、玩撲克牌,或做指甲等。
當你點菜的時候,服務員會提醒你可以點半份,還會告訴你已經點得差不多了,再多就會浪費,和一些餐廳的服務員拼命給你推薦大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賬的時候,盡管不會很便宜,但你會覺得很值,下次還想來,甚至會介紹朋友來。
有一句話說得好: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理念重新做一遍。同理,每一種認知都值得在原有的理解中重新定義一次,這當然也包括個人的職業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就在朋友圈看到很多運營工作者做了社群群主,很多一線老師做了線上主播,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原有行業的理解。而恰恰是這種理解,往往可以在困境中發掘先機,在絕路中獲得重生。
我始終相信,每個成年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你選擇什么,就需要經歷什么。
恰如陸游詩所云:“能追無盡景,始見不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