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在標準里迷茫,不如活出自己的模樣
- 獨慕溪
- 23字
- 2021-11-11 17:50:59
NO.1
人生從來沒有固定模式,
所有的清單都該私人訂制
別因為條條框框,在感情里畫地為牢
在感情世界中,有很多人總是喜歡畫地為牢,為自己也為他人安上許多條條框框,這就導致他們總是想要開始卻又不斷地拒絕,迅速開始了卻又輕易地選擇結束……
我問好友L:“最近身邊有沒有合適的男生出現?”她很堅定地回答沒有。追問原因,她的理由倒是格外充分:“你是知道的,我長得這么‘結實’,找對象肯定要找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如果不符合這一點要求,我是真的沒辦法和對方繼續相處下去的。”
對于她這種說法,有些男生可能會想:“現在的一些女生可真現實,個個要找一米八以上的男生做男朋友,那我們這些不足一米八的男生就不配有女朋友了嗎?”實際上部分男生也會挑剔,想要女朋友溫柔些、漂亮些、身材好些,再現實點兒的話,最好能夠跟自己門當戶對。
在這個腳步匆匆的時代,“高速、高效”也成了部分男女交往的先決條件。他們習慣性地把擇偶條件率先擺到臺面上,符合基本條件者可以進一步發展,條件不符者立馬揮手說再見。
小C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男生,兩人在微信上聊了兩個多月,那些日子里,她每天都眉飛色舞。她跟我講,那個男生的微信朋友圈里內容很少,只有幾條他轉發的商業新聞,但聊天時他講話彬彬有禮且條理清晰,會在工作上給她非常中肯且有建設性的意見。并且對方很細心,僅通過她發的朋友圈定位便給她郵寄了禮物。她覺得對方身上有著同齡人中少見的睿智與魅力,對那個男生十分滿意。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她再跟我提到那個男生的時候,態度相比之前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原來,他們不久前相約見面了,結果男生跟她心目中白馬王子形象相差甚遠,她對此很是郁悶。隨后,她又重述了男生通過朋友圈定位給她送禮物的事情,跟上一次不同,這次她堅持認為這是一種心細到變態的行為,讓她毛骨悚然。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小D的情況和小C的相反。小D的現任男友最初只是她口中那個“每天只會在電梯里偷看我卻從不敢主動與我交談的膽小鬼”,她說她很討厭這種不主動的男生——是個爺們兒就應該主動一些,而不是每天只會在電梯里偷看。后來,機緣巧合下他們二人終于有了第一次對話,然后愛情就自然而然地在他們身上發生了。小D再提到男朋友曾在電梯里偷瞄她的事情時,就換了口吻:“原來他當時已經那么喜歡我了,卻又不敢表白,真是太可愛了……”
在感情世界中,有很多人總是喜歡畫地為牢,為自己也為他人安上許多條條框框,這就導致他們總是想要開始卻又不斷地拒絕,迅速開始了卻又輕易地選擇結束……最終,只能與他人一次次擦肩而過。
有人說:“世界那么大,為什么就是沒有適合我的那個人呢?”很多人頭腦中的那個“適合”自己的人,是在身高、長相、性格等各方面都符合自己心中所構想出的形象,跟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人。可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
我曾買過一雙皮鞋,款式、顏色都是自己喜歡的,在店里試穿的時候也很合腳,可穿著它走了一天路之后,我的腳后跟被磨出了水泡。朋友們都說這是新鞋普遍容易出現的問題,多穿幾次就好了。后來,在堅持穿了幾次以后,我果然覺得舒服了許多,腳后跟也不再會磨出水泡了。都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才知道,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通過多次的適應才使鞋子變得合腳。究竟是鞋子變了模樣,還是腳適應了鞋子,誰都說不好,但必須承認的是,在這一天天的磨合中,我的腳的確找到了最適合它的那雙鞋子。
或許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仔細觀察身邊的那些愛情模范們,其實不難發現,長情又合適的兩個人,并不一定從一開始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可能家庭條件懸殊,可能身高、外貌并不符合一些人眼中的“匹配”,可能會彼此誤解,可能也會爭吵……但難能可貴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是,他們的心始終向著同一個方向,他們通過慢慢地了解、一點點地磨合,最終用時光打磨出了一致的步伐。
所以啊,我們應該承認,從一開始就能完美契合的情侶真的少之又少。在任何一段我們應該珍視的感情中,我們都應該接受對方的不完美,然后試著相處、磨合,一點點地改變,慢慢地適應。這樣,我們才能在找到對方的同時也找到最舒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