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利思維
- 王智遠
- 2961字
- 2021-11-11 17:50:37
邊際成本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什么是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是指每個單位生產的新產品(或購買的產品)的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單一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成本是相關的,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某一產品的產量越大,形成單一產品的成本就越低”。
比如:如果我們想生產第一輛汽車,就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工、材料和設備,這是因為生產第一輛車的一切成本都是最新的,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迭代,也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所有的生產作業,而需要很多人共同來作業。一旦生產汽車的標準原材料成型,生產100輛、1000輛的成本就會降低,因為生產汽車的設備完善了,只需要自動化技術加上少量人工就可以完成。
由此我們知道,當一個產品從0到1開發時,它需要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是巨大的,因為在早期階段需要不斷地嘗試和試錯,一旦產品開發出來并被確定為高度可行時,從1到N的過程就會隨著市場規模和平臺的不斷擴大,成本逐漸降低。
再回到咖啡廳服務員推銷的場景。現在各種線下門店咖啡廳遍地都是,從規模和數量上來看消耗是非常大的,所以不管是中杯檸檬茶還是超大杯檸檬茶,咖啡店的人力成本、房租和運營成本幾乎一樣,而驅使員工主動引導顧客消費超大杯的行為屬于員工績效激勵的部分。當然,在飲品制作的過程中,超大杯檸檬茶的成本可能會增加,但它只是一個檸檬和幾塊冰糖而已,事實上,如果將額外利潤考慮在內,其邊際成本仍在下降。
因此,可以看出為什么咖啡店的服務員愿意推廣超大杯飲品套餐的營銷服務——隨著邊際成本的降低,點超大杯的顧客越多,利潤就越高,績效提成也會越多。其中,搭配的蛋糕本質上屬于捆綁銷售,不僅在咖啡店有這樣的營銷場景出現,有些奶茶店也會采用同樣的營銷方式。一些奶茶店,大杯奶茶看起來比中杯容量多很多,銷售價格也只貴5元左右,但成本可能只增加幾毛錢。因此,很多時候真正指導我們決策的是當前時期的投資回報率。你現在看到的是邊際成本,不要讓沉沒成本影響你的決定。
人生的“邊際成本”
任何事物都有邊際成本,作為上班族也是一樣,但是上班族的邊際成本是來自個人對“人生拋物線”的掌控。我們都知道,當拿著一塊石頭使勁地向空中拋出后,石頭的運動軌跡會在空中形成一條半圓形的弧線,然后從另一端落地。在物理學中,這條看不見的弧線被稱為拋物線。當一個物體被拋向空中時,它最終會落回地面,這是地球引力產生的自然現象。
人生也是如此。生命的誕生,象征著開始向另一端飛躍,這就是人生拋物線的開始。但人生拋物線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自己就像一個皮球,被拋出去以后,經過地面碰撞的低谷期后發生反彈,成為向上的曲線;第二種,自己就像拋出的石頭一樣,拋出去以后只有一瞬間的升起,接著開始慢慢地跌落至地面,到了低谷不能反彈,成為下行曲線。在“人生拋物線”中,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心理認知、愛好習慣、人生經歷等因素都會決定拋物線是上行還是下行。
人生拋物線的前半段是在35歲之前,是我們學習、奮斗和創業的黃金時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在35歲之前,可以說每個人的拋物線都是半弧上升的,上升的力量來自拋物者自己甩手的力量和強度,而自己的工作能力將決定拋物線的高度、寬度和長度,因此有些人到了35歲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瓶頸就永遠站不起來了,直到45歲、50歲一直都處于下行狀態。
但是,有些人下行的弧線只是暫時的。經過35歲的瓶頸期后,他們開始大量地學習,認知得到提升后獲得了再次反彈的機會,因此從50歲到70歲開啟了持續高升的狀態。比如,褚橙創始人褚時健,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等。他們不僅有勇氣去做,而且有不甘于現狀的心,這些因素都不斷驅使他們登上人生的高峰,并保持“年輕氣盛”的狀態。
人生拋物線的高度是整個人生的巔峰期,這個高度是衡量人生高度的一個重要尺度,拋物線越高,個人影響力越持久,當然也表明了自己付出的艱辛和努力與事業的成功是一致的。
利用復利思維,降低邊際成本
如果說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運算的話,那么,有些人在人生中兢兢業業地做加法,他們在35歲前的成長過程是1+2+3+4+5=15。而有的人是在努力做乘法,他們的成長過程是1×2×3×4×5=120。這中間的差距是什么呢?我總結為幾何式倍增。但有些人不僅如此,他們還學會了運用復利,為自己的人生做最大化的乘法,創造出人生奇跡,這就是聰明人與普通人的差距所在。
復利思維的本質是裂變。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假設有一張厚度為0.04毫米的足夠大的普通紙張,將其重復對折64次大概會有多高?許多人可能會認為一張紙的厚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使被對折64次也不會有多高。但事實上,如果你自己認真計算一下,一張薄薄的紙對折64次,就有大約1.66億千米的高度。這個高度是個什么概念呢?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也只有38.4萬千米。這就是典型的復利思維。
復利思維的奇跡對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同樣有啟發。查理·芒格說,“要爭取每天醒來比昨天更聰明一點點”,這就是個人成長中的復利效應。假如現在自己的水平是1,每天仍然是1,那么1年后,成長的結果還是1,如果每天都進步0.1,則1年后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因此,那些每天努力一點的人,一年之后他們將比原來的自己強很多,而那些每天不進步的人,將耗盡他們的才能,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個人能力會得到超乎想象的提高,這就是復利的力量。
如果我們在25~35歲的時候,從單一興趣出發,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每天投入一點,并利用邊際成本思維,那會怎么樣?你可以每天花一個小時堅持寫1000個字,365天就是36.5萬字,一本書大約有15萬字,這就意味著你可以在一年內輕松寫完兩本書。你也可以做付費有聲讀物,每天錄制5分鐘,一年之后足以做成一檔專欄了,而后期只需要推廣及維護,就能帶來復利。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早期階段投入極少的成本,就可以使一個人的“資產”翻倍。總之,利用復利思維會降低邊際成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早期的有意投資量決定了后期的邊際成本是否可能降到較低的水平。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幾十年后,你就會成為影響巨大的人。以上這些方法我也在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