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第六卷)
- 喬曉光主編
- 5220字
- 2021-11-19 10:47:18
四、剪紙的傳承
(一)傳承人與代表作品
班雪仁,男,1971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麥貢山人,小學學歷,從父親班定西(1921—2000)學藝,平時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每年正月期間,是文縣各地進行傳神儀式的高峰,掌壇者會邀請信任的師家共同完成傳神儀式。班雪仁是當地有名的高師,常常被邀請。他技藝高超,唱腔洪亮,舞步遒勁,受到群眾愛戴。因此,麥貢山寨的一應祭祀活動─請愿、過愿、送瘟神等也都由他來主持。談到師家,班雪仁的父親班定西在當地十分有名,他曾在縣城上過3年舊學,有古文功底,拜演武坪何銀生、下墩上李向月、鐵樓劉法仁為師。何銀生是一位高師,因他侄子也在學藝,傳授班定西技藝時有所保留,所以班定西并未學得他的全部技藝。于是班定西又到下墩上另拜師父學藝。17歲時班定西學成掌壇,后在村中帶3人到縣城給閆家傳老爺。同時清水坪有楊、梁兩位老秀才,都有殘疾,一人腳跛,一人手臂蜷曲,他們也正好在給張家傳神。兩位老漢知道班氏在傳神,就在閆家門外窺視了一會兒,然后進到院內詢問班定西是誰,班定西報上師門,二人驚嘆道:“何銀生的徒弟夠八成,可以在縣城傳神。”二人非常欣賞這位后生,于是給他改名為班定西(其本名為班學林)。班定西儀表堂堂,陰陽端公盡通,游歷多地,閱歷豐富。在九寨溝馬家鄉,老人們至今還對他的故事津津樂道,他以“扎夠”之名深深地烙刻在故識的印象中。班定西是一位嚴苛的文化守望者,據說,他晚年坐在家中,聽見后輩在外唱的歌不對,就會跑出去大聲呵斥并指正。去世后,尊他的遺愿,后人將他葬在村中那塊名為“高搭賞”的坪子上,這是跳池哥晝的必經之路,他要永遠守在這里,看著池哥晝跳下去,看著文化傳下去。班雪仁繼承了父親的技藝,頗具聲名,并收了幾個徒弟。(圖2-94至圖2-97)


圖2-94 班雪仁(2016年1月15日)







圖2-95 班雪仁的剪紙作品

圖2-96 從班定西墓地位置可以俯瞰坪子上池哥晝行進的隊形(2016年2月21日)

圖2-97 坪子上班定西的墓地(同上)
班建強,男,1946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入貢山人,修佛20多年,現任文縣佛教協會副會長,師承文縣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班尚信。自稱傳佛半個文縣,專管鐵樓鄉。主持佛事道場要能唱、念、做、寫、剪,他的弟子中能真正掌壇的有6個人,其中一個是丹堡溝的女信徒。他認為佛教不能保守,要普度眾生。班建強既會剪制經懺道場剪紙,也會剪制傳神剪紙。在文縣,大多僧人并不會剪紙,需要使用的時候,也要請他代為制作。(圖2-98、圖2-99)


圖2-98 班建強(2016年1月28日)






圖2-99 班建強的剪紙作品
楊扁扁,女,1939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麥貢山人。楊扁扁是跟母親學的刺繡,1954年從枕頭壩嫁到麥貢山,出嫁時,將曾祖母傳下的繡片與花樣子帶到麥貢山,至今保存完好。她的曾祖父與祖父家境都很好。因此,當時留下的繡片無論在材料上還是在制作技藝方面都堪稱上品。楊扁扁繼承了祖輩的珍貴遺產,擅長制作民族服飾,同時還跟隨丈夫習得羊毛腰帶的紡織技藝,是一位多才的傳統技藝傳承者。(圖2-100、圖2-101)


圖2-100 楊扁扁(2016年2月28日)





圖2-101 楊扁扁的剪紙及刺繡作品
班神英,女,1955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麥貢山人。年輕時從婆婆楊五娃(已去世)學習刺繡,并繼承了婆婆傳下的花樣子。35歲丈夫去世后,再也沒有拿起繡花針,含辛茹苦撫育二兒一女,花樣子夾雜在書冊中與年輕時做的繡片一起被打包,常年壓在柜中。(圖2-102、圖2-103)

圖2-102 班神英(2016年1月25日)







圖2-103 班神英的剪紙及刺繡作品
班張香,女,1950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麥貢山人。其刺繡花樣承自楊五蓮(已去世),楊五蓮既是一位刺繡的高手,也是一位可以剪紙的花匠,村中很多人都從她那里要花樣子。多年來,班張香一直裁衣繡花不輟,可以制作傳統民族服裝與繡花鞋,平日會為后輩縫制節日盛裝,也會應人請求制作壽枕繡片。(圖2-104、圖2-105)

圖2-104 班張香(2016年1月25日)








圖2-105 班張香的剪紙及刺繡作品
班冬娥,女,1946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麥貢山人。從母親學習剪紙與刺繡技藝。(圖2-106、圖2-107)

圖2-106 班冬娥(2016年1月25日)










圖2-107 班冬娥的剪紙及刺繡作品
曹潤儀,女,1933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入貢山人。專注于剪紙與刺繡是近20年的事?;叵肫鹉贻p時所經受的困苦,樂觀開朗的曹潤儀老人依然不勝唏噓?;叵脒^去,那時整日繁重地勞作,根本沒有余力與空暇繡花,只有日子好轉起來,才能有精力與心情從事女紅。老人家和藹可親,勤奮能干,如今雖年事已高,但卻耳聰目明,針線不離手,制作了大量的繡品。她還嘗試創作新花樣,將自己所信仰的佛教的象征物─蓮花提煉為剪紙花樣,用于刺繡。(圖2-108、圖2-109)


圖2-108 曹潤儀(2016年1月28日)








圖2-109 曹潤儀的剪紙及刺繡作品
金菊英,女,1962年生,文縣鐵樓藏族鄉強曲村人。她繼承了婆婆的剪紙花樣。丈夫余富元,善于制作傳統番鞋,他年輕時喜好上山打獵,番鞋適合行走山路,由此,也就熟練掌握了做番鞋的技藝。近年來,他們夫妻二人都信佛,因此不再打獵,他們制作的番鞋主要供各村寨跳池哥晝使用。如今政府常常組織文藝表演,為了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各村寨都有著對新鞋的需求,余家會接受這類訂單。兩人協作制鞋,丈夫負責熟皮子做鞋底,金菊英負責縫制靴幫。因自幼耳濡目染,他們的3個女兒(余美艷,32歲;余鐵梅,30歲;余美美,28歲)也都學會了剪紙、刺繡、制衣與做番鞋的技藝。如余鐵梅,在文縣城生活,平時主要在家帶孩子,閑暇時會繡花,把繡品放在服裝店售賣,有時也接受服裝店的繡片訂單。余鐵梅可以刺繡、制衣,也創作了一些迎合市場需求的新圖案。她回憶學藝的經歷:剛開始學剪紙、繡花時,母親讓她先剪小星星,要將圓形的星星圖案剪圓,而且所有的星星圖案要等大。然后將剪好的星星圖案固定在布上,繡線時,要將小圓形平分為四瓣。練就了基本功后,再逐步繡復雜的花樣,學習配色。由此,她逐漸繼承了父母的各項技藝。(圖2-110、圖2-111)



圖2-110 金菊英及其家人(2016年1月29日)










圖2-111 金菊英的剪紙及刺繡作品
塔汝,男,1967年生,平武縣白馬藏族鄉厄里寨人,出身貝木世家,父親由珠定真被尊稱為“雍仲丹增”。塔汝既精通本民族苯教文化,也了解藏傳佛教文化。據說,他以前擁有一柜子的經書,現只殘存3本,即《索儀》《曹著》與《匝巴》。塔汝小學畢業后,于1986年隨父學藝。學藝要有特定的儀式:首先在豬頭上插香獻供,然后燒香拜神,最后行拜師禮。儀式后就可以開始學習經文了。因白天要干活,塔汝只能在晚上學習幾個小時。三年后學成,正式另拜貝該為師,完成出師禮,即開始行藝。塔汝是白馬鄉、木座鄉知名的貝該,善于唱誦,精曉藏文,剪紙技藝高超,極富威望,每年有很多人家請他念經,厄里寨的很多重要祭祀活動也由他來主持。他目前在經營民俗文化主題的農家樂,平日也跑客運,十分辛苦。(圖2-112、圖2-113)


圖2-112 塔汝(2016年2月17日)







圖2-113 塔汝的剪紙作品
格格,男,1965年生,平武縣白馬藏族卡德寨(也稱“上殼子”)人,出身貝木世家,父親為高高。格格7歲上小學,1979年初中畢業未能考上高中,于是回家務農。他于1982年開始隨父學藝,當時生活條件艱苦,他白天勞作,只能晚上學習。與格格同時學藝的還有他的一個隔房兄弟與一個侄子,晚上,每人準備兩根干竹子,用于燃燒照明,跟隨高高學習一兩個小時,然后才休息。貝木傳承,首要學習經文。先開始識讀30個藏文字母,然后學習誦讀經文,有些核心的東西要背下來。將經文掌握后,學習規矩,包括剪紙、禮儀、禁忌等方面。1984年,三人出師,然后拜塔汝的父親由珠定真為師。1994年至1998年,格格在白馬電站計電表。1996年,為了孩子的教育,格格從高山上的卡德寨搬到山下的王壩楚租房居住。2005年,政府推行生態移民政策,卡德寨的居民都搬下山,每人國家補助2000元,自籌3000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共計5000元,買下原白馬伐木廠關閉后空閑下的舊房子。2011年,跳曹蓋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格格被評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目前已經教出兩個傳人,分別是他的長子和侄孫,其中侄孫就是當年與他一起學藝的侄子的兒子。格格對民族文化發展的前景很擔憂,他表示雖然目前傳統文化在代代遞減,單純靠個人傳承根本無法延續,但他還是會堅定地將文化傳統傳下去。(圖2-114、圖2-115)


圖2-114 格格(2016年8月28日)








圖2-115 格格的剪紙作品
旭世修,男,1942年出生,平武縣白馬藏族鄉扒昔家人,跳曹蓋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出身貝木世家,爺爺是剎巴。小時候旭世修給地主放羊,跟著舅外公學藏文,但沒有蓋卦(出師)。1955年,當地推行學校教育,旭世修開始上學,學習漢文。1958年他小學畢業,考入平武中學。1975年入黨,1982年到1999年擔任白馬林廠廠長,后返回家中,不再從事工作。
旭世修的人生中有一段令他頗為自豪的經歷。1979年,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各地選派代表參加國慶活動,名額劃分到鄉,他有幸被選為白馬鄉的民族代表。在10月2日這天,各地進京的少數民族代表同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合影,照片如今懸掛在他家中的門廳。旭世修此行在全國各地先后游歷了4個月,大開眼界。正是這次參觀、考察之行,旭世修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返回后,他開始致力于村寨傳統文化的恢復。他從羅通壩一位老剎巴那里借來一套老經書《索儀》,耗時一年手抄了一份。他也推動了村寨跳曹蓋儀式的恢復,并且開始雕刻面具,將雕刻技藝傳給兒子田虎塔。小時候跟外舅公學的說地制作技藝,他也恢復起來,并且將技藝傳給了村里的后生麻伍才里。麻伍才里,1974年出生,小時候青霉素服用過量導致失聰,但他心靈手巧,不但將剪紙技藝繼承下來,而且還改進了工具與制作方法,使說地的制作更加快捷方便,圖案更加規整平齊。(圖2-116至圖2-119)


圖2-116 旭世修(2016年8月26日)


圖2-117 旭世修的刻紙作品

圖2-118 1979年10月2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國慶節少數民族參觀團的合影

圖2-119 旭世修的徒弟麻伍才里的作品,圖樣由旭世修傳授
楊汝,男,1939年生,九寨溝縣馬家鄉馬香村人。出身剎巴世家,祖父、父親、伯父都是剎巴,但他未得傳授,只是自幼耳濡目染,稍有了解。他曾參加基層行政工作,當過7年兵,然后相繼就任民兵連長、生產隊長、大隊長、大隊支書。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繼承了12位勒貝的知識、技藝,是位集大成者。他極力推進十二相、火圈舞等民族文化的傳承。他深知在當今民族文化不斷消失的形勢下,不容保守。因此,只要有人想學,他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圖2-120、圖2-121)


圖2-120 楊汝(2016年8月24日)

圖2-121 楊汝的剪紙作品
(二)村寨傳承現狀
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白馬人傳承的剪紙傳統,主要可以歸屬為宗教信仰儀式剪紙和服飾刺繡底樣剪紙兩大范疇。
宗教信仰儀式剪紙是儀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與象征性作用,這些信仰活動依舊保有民俗需求,傳承者也保持著相對合理的年齡層分布,能夠持續性傳承。剪紙是儀式主持者必學的技藝,在儀式舉行前,都要由師父帶著弟子一起制作剪紙道具。文縣的傳神活動比較興盛,師家傳承至今依然保持活力,傳承有序,有些有天分的年輕傳承者也很有成就與威望。平武的貝木傳承狀況不容樂觀,盡管現在活躍的貝該、貝木正當年,但后繼的傳承者較少,出師者寥寥。
服飾刺繡與剪紙技藝的傳承已處于瀕危境地。如今,在文縣鐵樓的藏族村寨,能夠剪紙繡花的大多為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白馬人已不習慣穿民族服飾,但平武地區因為旅游業的發展需求,女人平日都會穿著民族服裝。這里的服裝以彩色布條拼接裝飾為主,刺繡裝飾較少,且刺繡以機繡為多。平武地區的民族服裝已經實現了商品化生產,在其他白馬地區也廣泛流通,人們購買更加便捷,也相對廉價。文縣地區的服飾也開始“平武化”,現在能夠制作傳統文縣白馬服飾的人已經很少。文縣本地的民族服飾極具傳統特色,古老的花樣與刺繡圖案雖然還在使用,但制作工藝繁復,耗時耗力,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因此愿意學習剪紙、刺繡的年輕人已經不多。年輕人的服裝多由長輩來制作,需求量也不大,傳統的女紅技藝正在衰落。(圖2-122)

圖2-122 如今文縣鐵樓白馬人的服飾呈現出文縣風格與平武風格相互融合的狀態(2016年2月22日)
(三)剪紙的復制與傳播
宗教儀式類剪紙,作為神圣的儀式道具,往往儀式結束后就要焚化,下次做儀式前需要重新制作,這類剪紙不涉及復制與傳播。剪紙制作者都有各自的刀法習慣,剪紙作品在繼承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又具有個人風格。平武地區流傳的耀拉剪紙,麻伍才里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為了保持紋樣的規整,把圖案元素先制成模板,再進行刻制,這是一種復制的手段(圖2-123)。

圖2-123 扒昔家麻伍才里使用的圖形模版
服飾刺繡底樣剪紙則更具復制與傳播的特點。文縣地區不同村寨的服飾刺繡圖樣基本相似,花樣子代代相傳。同寨內部也會相互交換。通過姻親結合,不同村寨的花樣也在相互傳遞。因而,文縣白馬人擁有一套共通的紋飾體系。據說,過去有專門制作剪紙花樣的師傅,很多人從花樣師傅那里獲取刺繡花樣,但是,制作花樣的手藝早已失傳。從曹潤儀收藏的一張得自舊寨的老花樣可知,藏族村寨也有漢族花樣傳入。因此,刺繡底樣主要依靠祖輩傳下或者向別人索取的方式來獲取。婦女們將老花樣夾在書本中,需要使用時先將花樣冊取出,再將花樣描畫在紙張上,然后剪出來貼在布面上,再進行刺繡。(圖2-124)

圖2-124 入貢山曹潤儀從舊寨收藏的一張漢族的枕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