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養生主

  • 莊子全集
  •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楊郁 宿巋嵐譯解
  • 4551字
  • 2021-11-25 22:20:57

【導讀】

《養生主》是《莊子》有關修身養性的著名篇章,特別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家喻戶曉。《養生主》“養生”的意思是“修身養性”,跟現代人的“養生”含義有一定的差距。《養生主》“主”的意思是“養生的原則和綱要”,重在順應自然,忘情卻感而不為外物所滯。阻礙“修身養性”的觀念主要有兩點:一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才智”,一是用“為善”、“為惡”來束縛自然的身心。為了防止這兩種觀點作怪,莊子主張“緣督以為經”——遵循自然中正之道并以之作為善于養身的常法,這樣就能夠“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按照庖丁解牛的啟示,修身養性應該“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方能“游刃有余”,從而避開是是非非的糾纏。只有一只腳的右師,吊老聃僅僅“三號而出”的秦失,因為明白“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道理,感悟到“薪盡火傳”的玄妙,所以能夠坦然面對災難和死亡,因而“不知其盡”。在有形的狀態下,一個人的出生其實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而在無形的狀態下,人的形不過生的標記而已,人的形不可能長久存在,而人的神卻可以永世流傳,不生不滅。順其自然,無所依憑,自由自在,是修身養性的生活旨趣,是應對各種不同環境的靈丹妙藥,是莊子修道的基本方法和得道的基本狀態。

第一節 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原文與簡注】

吾生(生命)也有涯(邊際、極限),而知(知識、才智)也無涯。以有涯隨(追隨、索求)無涯,殆(危險,象征疲困不堪、神傷體乏)已(矣)。已(此,如此)而為知者(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殆而已矣(已矣,表達強調語氣的字連用,意為停止、結束、完結等,相當于“啦”或“了”)!

為善無近(接近,象征追求、貪圖)名,為惡(罪惡)無近刑。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督脈即身背的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以為經(常,正常),可以保身(護佑身體),可以全生(生通性。全生即保全天性),可以養親(調養活力),可以盡年(終享天年)。

【串講·翻譯】

在莊子看來,危害養身的原因主要來自追求知識的沖動和遵守倫理的規范,所以《養生主》在第一章依次分析這兩個問題:

對于追求知識的沖動,莊子這樣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疲困不堪、神傷體乏。既然明白這樣而還在無限度地追求知識,那就可真勢必更加疲困不堪、神傷體乏!

對于遵守倫理的規范,莊子這樣說: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于養身”卻不是為了追求“壽比南山”的美名,做了世人所謂的“不善養身”也不至于留下“杯弓蛇影”的恐懼。遵循自然中正之道并以之作為善于養身的常法,這樣就可以護衛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調養活力,可以終享天年。

第二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原文與簡注】

庖(廚房)丁(庖丁即廚師)為(替、給)文惠君(梁惠王)解(剖開、分解)牛,手之所觸(接觸),肩之所倚(依、靠),足之所履(踏、踩),膝之所踦(用膝抵住),砉然(皮肉分離的聲音)向然(向通響:向然象征多種聲音相互響應),奏(進)刀騞然(ㄏ以刀裂物聲),莫不中音(中:合乎。中音:合乎音樂的節奏);合于《桑林》(殷商時代的樂曲名)之舞(桑林之舞: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乃中《經首》(傳說中帝堯時代的樂曲名)之會(樂律、節奏)。

文惠君日:嘻(象征很感嘆),善哉!技蓋(通盍:何、怎么)至此乎?

庖丁釋(放下)刀對曰:

臣之所好(喜好)者,道也,進(進一層、超過、勝過)乎(于、比)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精神、心思)遇而不以目視,官(器官即眼睛)知(知覺即視覺)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自然紋理即牛體的自然結構),批(擊)大郤(通隙:牛體筋腱骨骼間的空隙)、導(引導、導向)大窾(空,牛體骨節間較大的空處)因(依、順著)其固然(本然,原樣),技(通枝:支脈)經(經:經脈。技經:經絡結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骨肉連接很緊的地方)之未嘗(未:不曾;嘗:嘗試)微礙(據成《疏》補),而況大軱(大骨)乎!

良庖歲(每年)更(更換)刀,割也;族(族:眾)庖(族庖:一般的廚師)月更刀,折(斷,象征用刀砍斷骨頭)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出,象征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于硎(磨刀石)。彼節者有間(縫、間隙),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寬廣)乎,其于游刃(運轉的刀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即然如此),每至于族(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吾見其難為,怵然(小心謹慎)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牛體分解的聲音)己解,牛不知其死也(據陳碧虛《闕誤》補,以完美文意),如土委(堆積)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悠然自得)滿志(意滿志得),善(擺弄、擦拭)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串講·翻譯】

沿著《養生主》“緣督以為經”的基本指導思想,莊子給讀者講了一個在中華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有一個庖丁給梁惠王宰殺牛牲,庖丁分解牛體的時候,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聲響砉砉,進刀刷刷,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無不符合《桑林》伴舞的節奏,乃至合于古典名曲《經首》的樂律。

看到如此精彩的才藝展示,曾經跟孟子老先生深入交流過的梁惠王贊嘆說:嘻,妙呀!技藝怎么達到如此高超的境界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梁惠王說:

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經超越了技巧的層次。我開始分解牛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整頭牛的。幾年之后,就未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到了現在,我只用心思去感覺而不再用眼睛去觀察,眼睛似乎像停了下來而心思卻在不停自有運行。遵循牛體的自然結構,劈擊骨骼的縫隙、把刀引向骨節空處而順著天然結構,因而從不碰到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

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這是因為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這是因為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的鋒利就像剛剛磨過的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卻幾乎沒有什么厚度。用沒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部位,多么寬綽,刀刃的運轉必然大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而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即使這樣,每當遇上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我看到難于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很輕微,牛體謋然解開,牛似乎還不知道已經死了,就像泥土堆在地上一樣。此時我提著刀站立,環顧四周,因此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而收藏起來。

梁惠王再一次贊嘆說:是在太妙啊!我聽了庖丁的這一高論,從中感悟到了養生的道理了。

梁惠王看到庖丁解牛感悟到了什么樣的養生道理呢?現在流傳下來的出自本章的成語有: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切中肯綮、批郤導窾、新硎初試(或發硎新試)、官止神行、善刀而藏等,可謂洋洋大觀。這些都是修身養性、做人做事的絕妙箴言。可能只是因為“庖丁解牛”文辭的優美和主題的深邃,因此有的讀者為庖丁解牛的藝術所折服,而忘記了莊子養身之道,大有買櫝還珠之嫌啊!

第三節 安時處順,薪盡火傳

【原文與簡注】

公文軒(相傳為宋國人,復姓公文,名軒)見右師(官名)而驚曰:是何人也?惡(古同烏:哪、何)乎介(獨,只有一只腳)也?天與(賦與)?其人與?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此,形體上一只腳這種情況)使獨(只有一只腳)也,人之貌有與(兩足)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雉鳥,俗稱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祈求、希望)畜(養)乎樊(籠)中——神(神態、神情)雖王(通旺:旺盛),不善(自由、快樂)也。

老聃(相傳即老子,姓李名耳)死,秦失(亦作秦佚,老聃的朋友)吊之,三號(大聲地哭)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的意思)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剛才)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哭泣者)所以會之(聚、碰在一塊兒),必有不蘄(祈求、希望)言而言,不蘄(祈求、希望)哭而哭者。是遁(逃避、違反)天倍(通背:背棄)情,忘其所受(忘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過失)。適(偶然)來(來到世上,象征生),夫子(老聃)時也;適去(離開人世,象征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天,象征萬物的主宰)之縣解(縣通懸,解除束縛,象征自然解脫)。

指(脂)窮于為薪(油脂燃盡于浸裹的柴薪),火傳也,不知其盡(窮盡)也。

【串講·翻譯】

《養生主》第二章主要在于說明把握規律,純熟途徑,其立足點還是“順其自然”。因此,莊子在本章用三個故事并用一個比喻來加以說明:

第一個例子:宋國人公文軒見到官員右師大吃一驚,說:你是怎么回事啊?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的一只腳呢?還是后天失去一只腳呢?

右師淡然地回答說:是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生就了我,讓我就這樣的形體只有一只腳啊,一個人的形體有沒有兩只腳,完全是上天注定的。所以一定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天生一只腳而如此淡定,其心態足以養身。

第二個例子:生活在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澤水,生存多么的困難啊,可是野雞絲毫也不希望被畜養在籠子里。生活在籠子即使不需要勞神費力尋找食物且似乎精力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自由、很不快樂的。

野雞之所以不愿意生活在在籠子里,這是因為這樣就失去野雞本性。因此但凡養身,盡量減人為的折騰,盡量順應自然的安排。

人類最大的淡定和順應自然的安排莫過于生死,于是莊子又舉了第三個例子:

老聃即老子去世了,老子的朋友秦佚前去吊唁,可秦佚哭幾聲便離開了。

老聃的弟子看到這種情況,覺得比較奇怪,于是就問:秦佚老先生,你難道不是我們老師的好朋友嗎?

秦佚說:是啊,是你們老師的好朋友啊。

老聃的弟子于是提出疑問說:既然是好朋友,有這樣吊唁好朋友的嗎?

秦佚說:自然是可以的啊。我原以為你們跟隨你們的老師多年,都到了超脫物外的境界了,可我現在看來,你們沒有超脫物外啊。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吊唁的時候,看到有的老年人在哭你們老師,就像父母哭自己的孩子那樣傷心;看到有的年輕人在哭你們老師,就像孩子哭自己的父母那樣悲痛。這些人之所以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的人本不想訴說什么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卻又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這種喜生惡死的做法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忘掉了人本來是稟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一個人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你們的老師就是應時而生;一個人偶然離開這個世界上,你們的老師就是順依而死啊。安于天理的常分而順從自然的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胸懷,古人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就像解除了倒懸之苦一樣。

這個故事的含義就是:一個人應該在生死面前能夠淡定,不應該“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而應該“安時而處順”,這樣就“哀樂不能入”了。

為了說明道家對人類生死的看法,莊子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說一句很有哲理性的話: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可是火卻不斷地傳遞下去,世世代代無窮無盡。這就是“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靖西县| 五台县| 剑川县| 阳原县| 象州县| 上饶县| 从江县| 阳信县| 临沭县| 邵东县| 方正县| 巴彦淖尔市| 南投市| 西和县| 武安市| 石景山区| 浦东新区| 富蕴县| 西宁市| 铁岭县| 新巴尔虎左旗| 岑溪市| 石狮市| 泰顺县| 玛纳斯县| 开江县| 宁都县| 阿拉尔市| 潮安县| 双峰县| 门源| 磐安县| 昭觉县| 阳朔县| 蕲春县| 夹江县| 南和县| 河北区| 密山市|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