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F

飛蛾撲火

出自《梁書·到溉傳》,現(xiàn)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南朝梁時才子到藎是金紫光祿大夫到溉的孫子,受到皇帝蕭衍的喜愛,經常和蕭衍在一起作詩。他的祖父到溉生前非常儉樸,上朝的衣服鞋帽都穿戴很久。

一天,到藎和蕭衍在一起作詩,蕭衍特地為到溉作了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藎。”意思是你寫文章像飛蛾撲火一樣不吝惜自己的身體,但是畢竟年紀大了,文章可以讓你的孫子到藎來代寫了。

負重致遠

出自《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比喻能肩挑重任。

龐統(tǒng)是三國時代人物,道號“鳳雛”,才智與諸葛亮并稱。

龐統(tǒng)到吳郡為周瑜送葬,招致吳郡很多文人慕名前來看他。大家坐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談古論今,眾人請龐統(tǒng)評論一下在座人員。龐統(tǒng)評價陸績:“陸先生像是一匹腳力強勁的馬,才能超群。”大家都覺得他說得很對。龐統(tǒng)又評價顧劭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的牛,能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有人問龐統(tǒng):“那么你是認為陸績比顧劭強嗎?”龐統(tǒng)回答說:“這匹馬腳力雖強,可是只能載一個人。這頭牛跑得雖慢,卻能載很多。”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形容主動向人認錯賠罪。

戰(zhàn)國時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zhàn)國七雄”。在這七國當中,數(shù)秦國最為強大,秦國常常欺負趙國。在代表趙國出使秦國時,藺相如靠聰明才智和勇氣,把和氏璧順利地帶回趙國,后來又在澠池之會上保全了趙國的榮譽。趙王看藺相如很能干,就封他為上卿,地位高于大將軍廉頗。趙王對藺相如如此器重,氣壞了廉頗。廉頗很不服氣,說:“我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么功勞,居然地位比我還高?見到藺相如,我一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藺相如得知此事,為避免和廉頗見面,就稱病不上朝。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遠遠的看見廉頗的車馬過來,就趕快退到小巷子里,給廉頗的車馬讓路。廉頗的手下看見藺相如如此懼怕自己的主人,很是驕傲,就嘲笑藺相如的手下。藺相如的手下受不了這個氣,就請求離去。藺相如勸阻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厲害些?”手下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些。”藺相如說:“對呀!秦王我都不怕,怎么會怕廉將軍呢?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將軍,文有我藺相如。如果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有機可乘了。”

廉頗聽說此事后,非常慚愧,就光著膀子,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家里請罪。他說:“我是個粗人,不懂得道理,不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請您處罰我吧!”藺相如把荊條扔到地上,拉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

此后,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xié)力保國安邦,使秦國不敢隨便欺侮趙國了。

凡桃俗李

出自王冕的《題墨梅圖》,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畫家、詩人、書法家。他家境貧寒,白天到地里干活兒,晚上到寺院的長明燈下讀書。王冕曾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是沒有考中。他為了增長見識,走訪了全國很多地方,最后到了大都城。四十歲時,他在會稽九里山蓋了三間草屋,栽了幾千株梅花,自號“梅花屋主”,靠賣畫維持生計。他的朋友想推薦他去做府吏,王冕因不肯給人家使喚而拒絕了。

王冕畫的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別具風格。他在一幅墨梅上寫道:“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分道揚鑣

出自《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標不同,各行其是,各奔前程。揚鑣:提起馬嚼子。提起馬嚼,即驅馬而行的意思。

元志是北魏大臣元齊的兒子,很有才華,被孝文帝任命為洛陽令。但是元志有個缺點,就是非常自傲,瞧不起別人。

有一次,元志乘車出門時遇到了李彪的馬車。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按理說他應當給李彪讓路,但是他自認為才能出眾,根本不用把達官顯貴放在眼里,于是就擋在那里不讓路。李彪很生氣,問道:“我的職位比你高,你怎么能不給我讓路呢?”

元志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是洛陽的長官,在我看來,你雖然官位顯赫,但終究只是洛陽的一個住戶,一個地方官怎么能給一個住戶讓路呢?”

他們誰也不肯讓路,于是就爭執(zhí)起來,最后鬧到孝文帝那里。孝文帝了解事情的經過之后,笑著說:“洛陽是我的發(fā)祥之地。你們說的話都有道理,既然這樣,你們就停止爭吵,分開行走,難道不行嗎?”

風起云飛

出自《漢書·高帝紀》,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經過數(shù)年的楚漢之爭后,終于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劉邦在總結自己取勝的原因時這樣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比不上蕭何;領兵百萬,決戰(zhàn)沙場,百戰(zhàn)百勝,我比不上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任,發(fā)揮他們的才干,這才是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于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后失敗的原因。”

漢朝建立不久,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出征,平息了叛亂。在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xiāng)沛縣,和以前的朋友、鄰居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地唱道:“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就是著名的《大風歌》,它抒發(fā)了劉邦奪得天下后的那種既感懷興奮歡樂、躊躇滿志,又擔憂江山不穩(wěn)、高處不勝寒的復雜心情。

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風,是動物發(fā)情互相引誘的意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打算憑借齊國強大的力量,消滅各個諸侯國,擴大自己的地盤。楚國位于南方,與齊國相距很遠,所以根本不把齊國放在眼里。齊桓公因此對楚國耿耿于懷,于是就率領諸侯聯(lián)軍攻打楚國。

楚王聽說這個消息后,急忙派使者屈完到諸侯聯(lián)軍那里去探聽情況。屈完來到諸侯聯(lián)軍的軍營,受到了齊國國相管仲的接見。

屈完替楚王傳話說:“齊國和楚國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兩個國家離得很遠,即使是像馬和牛與同類發(fā)生相誘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究竟是為了什么?”

管仲聽出屈完話里的意思是在質問齊國,于是就拿周天子作擋箭牌,冠冕堂皇地給楚國羅列了一堆罪名,比如楚國不按時向周天子朝貢等。

屈完見管仲抬出周天子來壓人,就語氣緩和地說,沒有按時交納貢品確實是楚國不對,以后一定會按時朝貢。

屈完離開后,齊桓公繼續(xù)帶領諸侯聯(lián)軍向前挺進,一直到達陘臨才駐扎下來。楚王見齊桓公不肯善罷甘休,只得派屈完去和諸侯聯(lián)軍進行談判。屈完來到諸侯聯(lián)軍的軍營,憑借出色的口才,成功地說服了齊桓公退兵,保全了楚國。

鳳毛麟角

出自《南史·謝靈運列傳》,比喻珍貴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鳳毛與麟角這兩樣東西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人們常用它們比喻稀有、難得。

謝超宗是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孫子。他很有才學,曾在新安王劉子鸞手下?lián)纬J讨殹S幸淮危鯛數(shù)哪赣H去世,王爺命謝超宗寫一篇悼詞。謝超宗寫出來的文章非常精彩,孝武帝讀過后說:“謝超宗真是有鳳毛呀,我朝豈是一個謝靈運!”

將軍劉道隆聽到這句話后,誤以為謝超宗真有什么寶物,于是,他跑到謝家,苦苦哀求謝超宗拿出寶物讓他見識一下。謝超宗家里哪有什么寶物,只得回絕了他。劉道隆不肯善罷甘休,在謝超宗府中四處搜尋,結果什么也沒有找到。他十分失望地說道:“早上陛下說鳳毛在你府上啊,我怎么找不到呢?”

這件事后來傳到朝廷里,成為文武百官的笑談。

非池中物

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意為不是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

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戰(zhàn)斗中不幸中箭,但他仍然攻下了南郡,被孫權封為南郡太守。此時孫權打算將荊州借給劉備,周瑜極力反對,并提醒孫權說:“劉備是天下梟雄,又有關羽、張飛等人相助,必定不會久居人下的。他們得到了荊州,就像蛟龍得到了云雨,他們終非池中物啊!”

非驢非馬

出自《漢書·西域傳下》,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

東漢時,西域的龜茲國與大漢朝廷的關系非常好,龜茲國王絳賓經常到中原訪問,得到了漢朝的熱情接待。由于與漢朝交往的時間長,接觸得比較頻繁,絳賓逐漸對漢朝的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后來就喜歡上了漢朝的文化。他在長安居住時,總覺得無論是漢朝的宮殿,還是大臣的官服、宮廷的儀仗,或者漢朝宮女的氣度,都要遠遠超過龜茲國的。

絳賓回國后,大力推行漢朝的文化,按照漢朝宮殿的樣式造了一座宮殿,官員們都穿上了漢朝官員的官服,宮中美女也穿戴打扮得和漢朝宮女無異。

做完這些事情之后,絳賓非常高興,他覺得這和在漢朝沒有什么差別了。但西域的風俗習慣畢竟不同于中原,很多龜茲百姓無法接受絳賓的做法,并對這種做法大加嘲笑,說道:“驢子不像驢子,馬不像馬,倒像是驢子和馬雜交出來的騾子。”

負隅頑抗

出自《孟子·盡心下》,比喻依仗某種條件拼死抵抗。負:依靠;隅:山勢險要的地方。

有一年齊國鬧饑荒,很多人因為沒有吃的而被活活餓死了。孟子的弟子陳臻知道這件事后,就請求孟子再次勸說齊王,打開棠地的谷倉救濟忍饑挨餓的百姓。孟子嘆息著說道:“如果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就把馮婦的故事講給陳臻聽。

馮婦是晉國的獵戶,因善于和老虎搏斗而出名。后來他想做一個善人,就決定不再殺老虎了。人們因聽不到他打虎的消息,很快就忘了他。有一年,深山里又出現(xiàn)了一只兇猛的老虎,很多人被咬死了。當?shù)貛讉€年輕的獵手聯(lián)合起來,決心要除掉那只害人的老虎。找到老虎后,幾個年輕的獵手奮勇地與老虎搏斗,把老虎逼到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個山勢險要的地方,與獵手們對抗。此時馮婦正好經過,他應獵手們的邀請,打死了老虎。獵手們都十分感謝他,可是很多讀書人都背地里嘲笑他。

婦人之仁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形容處事姑息優(yōu)柔,不識大體。

楚漢戰(zhàn)爭期間,蕭何慧眼識英雄,把郁郁不得志的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雖然把韓信封為大將,但對他的才能有所疑惑,便問他說:“蕭丞相多次推薦將軍,我想將軍一定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不知道將軍有什么計策可以擊敗項羽呢?”

韓信回答說:“項羽十分勇猛,他大喝一聲可以嚇倒上千人。但是他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項羽十分關心手下士卒,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人家立了功,他卻不舍得封賞。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接著,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并指出一定可以打敗項羽。

劉邦聽后很高興,對韓信更加信任了。

防微杜漸

出自《后漢書·丁鴻傳》,意指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fā)展。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臣,把持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xiàn)象,許多忠君愛國的大臣為漢室江山擔憂。司徒丁鴻向和帝上書,建議趁竇氏兄弟權勢尚不大時,及早加以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說:“‘杜漸防萌’則兇妖可滅。任何事情,在開始萌芽時容易制止,等到其發(fā)展壯大后再去消除,則十分困難。”和帝采納了他的意見,并任命他為太尉兼衛(wèi)尉,進駐南北二宮,同時罷掉竇憲的官。竇憲兄弟知道難逃罪責,便都自殺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宮廷政變順利避免了。

赴湯蹈火

出自三國時期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奔向滾燙的沸水,踩著熾熱的烈火。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赴:奔向;湯:滾燙的開水;蹈:踩。

三國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司馬氏為爭奪國家政權,干盡了喪盡天良的壞事,搞得朝廷烏煙瘴氣,百姓苦不堪言。許多文人雅士不愿與之同流合污,到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他們隱居在山林之中,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內心的苦悶,“竹林七賢”就是當時的代表。

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在文學、音樂和玄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由于他的名聲很大,司馬氏集團想拉攏他,但他在政治上傾向于曹氏,對司馬氏釆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并因此遭到忌恨。司馬氏的奴才鐘會當時也想結交嵇康,多次派人致信,并親自乘車去見嵇康,但高傲的嵇康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后來,嵇康被人誣陷,死在司馬氏的屠刀之下。

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巨源是他的字。他因投靠司馬氏麾下?lián)胃吖伲蔀樗抉R氏的心腹而遭到嵇康的厭惡。嵇康覺得和他這種人交往會玷污自己的清白,于是就寫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與他徹底斷絕關系。

嵇康在這篇文章中這樣寫道:“狂顧頓纓,赴湯蹈火。”意思是,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前路是滾燙的開水和熾熱的烈火,也會義無反顧地沖過去。

肥馬輕裘

出自《論語·雍也》,意為騎著肥壯的駿馬,穿著輕暖的皮袍。形容生活豪華。

子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學生。子華出使齊國,將母親留在家中。冉有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撥發(fā)粟米。孔子說:“給六斗四升吧!”冉有覺得不夠,請求再多給一些。孔子說:“再給十六升吧!”結果冉有給了子華的母親八百斗粟米。孔子說:“子華出使齊國,坐的是肥馬拉的車子,穿的是又輕又華麗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救濟貧困的人,而不必贈送東西給富人。”孔子說這句話,是指他曾送給他家的總管九百斗粟米,但是總管覺得太多,說自己用不了那么多。孔子說:“你不要推辭,把多的部分分給你的同鄉(xiāng)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颍上县| 汉中市| 富宁县| 和硕县| 华坪县| 平乐县| 屏边| 沁水县| 阿拉善左旗| 汝南县| 比如县| 昂仁县| 泰和县| 庆安县| 张家口市| 梅河口市| 扬州市| 高雄市| 大关县| 桂阳县| 双鸭山市| 布拖县| 宁陵县| 福建省| 新源县| 汨罗市| 和硕县| 湖口县| 横山县| 肥西县| 汕尾市| 波密县| 新竹市| 清河县| 咸丰县| 乐至县| 原阳县| 兴宁市| 平武县|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