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C

  • 中國成語故事
  • 陳理御 朱啟亮編著
  • 12012字
  • 2021-11-25 22:21:05

才高八斗

出自《南史·謝靈運傳》,比喻人極有才能。又作“八斗之才”。

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他的詩大都描寫山水名勝,善于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我國山水詩的先河。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句更是流傳千古。

謝靈運的文學才能深得宋文帝的賞識,被宋文帝召到京中委以重任,這使得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夸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

才疏意廣

出自宋朝蘇軾的《孔北海贊》,指才干有限而抱負很大。

孔融十六歲時,收留了到家中找哥哥的逃犯張儉。后來事情泄露,張儉逃走,孔融全家被抓到官府。年少的孔融主動承擔罪名,說:“張儉是我收容的,犯罪的是我,應該治我的罪。”

擔任北海郡太守時,孔融曾被袁紹人馬圍攻。孔融堅守了幾個月,最后只剩下很少的士兵,但仍然殊死抵抗袁紹的大軍。即使外面箭如雨下,孔融依然靠在桌子上讀書,談笑自若。孔融很喜歡提拔年輕人,他家常常坐滿了賓客。孔融說:“座上客恒滿,樽中酒不空,我就沒有什么擔憂的了。”

孔融因不被曹操所容,最終慘遭曹操殺害。

蘇軾不同意《后漢書》對孔融的評價,他說:“以成敗論人物,所以曹操被稱為英雄,而孔融卻被稱為‘才疏意廣’,真是太可悲了!”

寸草春暉

出自唐朝孟郊的《游子吟》,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

孟郊是唐代著名詩人,他擅長五言律詩,有五百多首詩作傳世,但最出名的還是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感情真摯,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遠行的孩子深切的愛意。

從容不迫

出自《莊子·秋水》,形容鎮定自若,不慌不忙。

戰國時期,有一次莊子和他的朋友惠子一起到濠水游玩。

莊子看到水中游來游去的魚兒十分自在,于是指著魚兒對惠子說:“你看,水里的這條魚游得多么悠閑自在啊,這就是魚的快樂!”

惠子反駁說:“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它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么能確定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自然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但你也不是魚,你肯定也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等等,讓我們從頭說起。你剛才問我怎么了解魚是快樂的,這就說明你已經知道了我了解魚的快樂,所以你才會這樣問。現在讓我告訴你,我是從自身的感受中體會出來的。我與你在濠水看魚悠然自在地游來游去,這魚從容不迫地觀望著我倆,當然也和我們一樣快樂。”

從善如流

出自《左傳·成公八年》,形容樂意傾聽正確的意見和接受別人的好主意。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爭奪地盤,經常發生戰爭。一些小的國家實力不濟,為求自保,只能依附實力強大的國家。鄭悼公執掌鄭國時,鄭國就依附于它的近鄰晉國。

楚國憑借強大的實力,經常出兵攻打其他國家。在吞并一些國家后,楚國向鄭國發動了進攻。晉國作為鄭國的盟友,當然不能見死不救。于是派奕書為元帥,率領大軍,趕往鄭國救援。當晉楚兩國軍隊相遇時,楚軍畏懼晉軍,連仗都沒打就退回去了。晉軍不想無功而返,就打算乘機攻打楚國的蔡地。

晉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建議揮軍南下,攻占蔡地,中軍佐知莊子、上軍佐范文子和中軍將韓獻子三人卻不同意這樣做。他們認為晉軍趕來援救鄭國,是正義之師。現在既然已經趕走了侵略者,如果再挑起戰爭,那么就要背負不義的罪名了。況且派大軍攻打楚國的小地方,贏了也不光彩,如果失敗,那就會讓天下人恥笑。

欒書本想攻打蔡地,聽到他們的話,就取消了計劃,撤軍回國。當時大部分將領都主張攻蔡,于是有人問欒書:“為什么不顧大部分人的意見,只聽知莊子三人的意見而撤兵呢?”

欒書回答說:“正確的意見,就是真正代表多數人的意見。我聽他們三人的意見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正確的意見!”于是下令退兵。

欒書很善于聽取部下的意見,因此打了很多勝仗。有人稱贊他說:“聽從好的意見就像流水那樣順其自然,這樣做是多么恰當啊!”

長風破浪

出自《宋書·宗愨傳》,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宗愨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他十四歲時,曾奮勇迎戰搶劫的強盜,并將強盜打得狼狽而逃。長大后,他應召入伍,因作戰英勇獲得多次獎勵。林邑叛亂時,當了軍副的宗愨也隨軍出征了。林邑國盛產大象,并用大象作為武器攻擊宗愨的部隊。很多人被那些龐然大物嚇壞了,軍隊面臨潰敗的境地。危急時刻,宗愨挺身而出,命人做一些假獅子對付林邑國的象群,結果嚇跑了大象,林邑也被順利降服了。

當宗愨還沒得志時,他的同鄉庾業請人吃飯,酒菜擺得滿滿一桌,宗愨來了,只給他吃有稗子的雜糧。庾業對客人說:“宗愨是個粗人,吃粗茶淡飯早就習慣了。”宗愨毫無怨言,照樣吃得飽飽的。宗愨成為豫州太守后,不計前嫌,請庾業做了長史。

宗愨的叔父曾在宗愨小時候問過他的志向,宗愨回答說:“我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宗愨一生果然如其所說“長風破浪”,面對困難的挑戰毫無退縮,一心奮勇向前。

長驅直入

出自曹操的《勞徐晃令》,比喻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進軍,直達目的地。

公元219年,關羽領兵攻下了重鎮襄陽。曹仁逃到樊城據守,以抵擋關羽大軍。援助曹仁的軍隊很快也相繼趕到。當時正值多雨季節,連日天降大雨導致漢水泛濫。關羽利用這個機會,引漢水淹曹軍,徹底消滅了曹操援軍,樊城危在旦夕。

緊急時刻,曹操派徐晃去救樊城。徐晃率大軍趕到后,并沒有立即攻打關羽的軍隊,而是在離樊城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安營扎寨。之后,徐晃派兵到偃城挖掘陷阱。當時偃城守兵不足,誤以為徐晃要攻打偃城,全都棄城而走。徐晃便輕松占領了偃城。

這時,曹操組織的十二路兵馬已經趕到。于是徐晃和這些兵馬會合起來,打算和曹仁內外夾擊關羽。關羽的軍隊駐扎在圍頭和四冢兩處。徐晃聲東擊西,假裝要攻打圍頭,卻率軍攻打四冢。關羽果然中計,四冢被徐晃占領。徐晃又打敗了趕到四冢救援的關羽大軍,接著又打敗了關羽包圍樊城的人馬。

曹操得知徐晃大勝,親自寫信慰勞他,信中寫道:“我打了二十多年仗,知道很多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但沒人能像你那樣長距離、不停頓地策馬向前沖,進入敵人的包圍圈痛擊敵人。”

出人頭地

出自北宋歐陽修《與梅堯臣書》,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科舉制度自從隋唐時期建立以來,逐漸成為后世選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北宋嘉祐二年,朝廷組織科舉考試,全國各地的學子們得知消息后,為實現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千里迢迢趕往京城。這其中也包括來自四川的年輕學子蘇軾。

此次擔任科舉考試主考官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考試結束后,由主考官和其他考官對考生的答卷進行審閱。在閱卷過程中,歐陽修讀到一篇極富文釆的文章,便被其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他心目中,第一名非這篇文章莫屬。他把文章拿給其他考官看,大家也一致認為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歐陽修覺得這篇文章的風格和他的學生曾鞏的文章很相似,雖然他十分喜歡這篇文章,但是他擔任此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為了避免被人誤認為有偏袒學生的嫌疑,只得將這份答卷定為第二名。

根據當時的禮節,考中的考生都要到主考官家里去拜謝主考官,并結成師生之誼,以利于仕途的發展。一天,榜上有名的考生都去拜謝歐陽修,當介紹考中第二名的考生時,歐陽修發現自己搞錯了,被自己定為第二名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學生曾鞏,而是當時還籍籍無名的蘇軾。

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在寫給梅堯臣的信中說:“蘇軾的文章寫得太好了,我應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出爾反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本來指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現在比喻說話不算數,反復無常。

戰國時期,鄒國因邊界問題而與魯國發生沖突,結果打了敗仗,死了很多人。

有一天,鄒穆公問孟子說:“在和魯國的戰爭中,我國有三十三名官員為國捐軀,而老百姓卻都退縮不前,沒有一個人為他們去拼命。殺了他們吧,實在太多,殺不過來;饒了他們吧,卻又難消我心頭之恨。你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鄒國的老百姓這些年來吃苦挨餓,受了太多的罪。很多年老體弱的人都餓死了,年輕人為了活命,只能四處逃荒。可是,您的谷倉里糧食裝得滿滿的,庫房里財物充足,當官的人并不向您報告災情,在他們眼里,百姓是死是活都無關緊要。您還記得曾子說過的話嗎?警惕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這次老百姓終于得到機會,可以報復他們的長官了!所以,您不必懲罰他們,如果您實行仁政,百姓就會愛護長官的,并愿意為長官付出生命。”

出言不遜

出自《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形容說話非常傲慢,缺乏禮貌。遜:謙讓。

三國時期,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決戰。曹操想盡早結束戰斗,于是派兵襲擊袁紹的糧倉烏巢。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事先看出了曹操的動向,便勸袁紹提防曹操偷襲烏巢。袁紹手下的謀士郭圖認為烏巢不會有事,應該集中兵力攻打曹操的大營。盡管張郃再三反對這么做,但自大的袁紹還是聽從了郭圖的意見。后來,曹操果然派兵攻入烏巢,徹底燒光了袁紹的糧草,造成袁紹的軍隊士氣低落。

郭圖害怕承擔責任,于是就轉移袁紹的注意力,把責任往張郃身上推:“您打了敗仗,張郃卻整天幸災樂禍,說話也非常傲慢無禮。”

出類拔萃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指才能和品德遠遠超出同類之上。出、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比喻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公孫丑是孟子的學生。一天,公孫丑問孟子:“老師,您已經算是一位圣人了吧?”

孟子回答說:“連孔子都不敢自稱為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孫丑又問道:“古代的伯夷、伊尹和孔子差不多吧?”

孟子回答說:“自古以來,沒有人能比得上孔子。”

公孫丑接著問道:“那我剛才說的這些人和孔子相比,區別在哪里呢?”

孟子回答說:“凡是同類的都可以比較,如麒麟和走獸比,鳳凰和飛鳥比,泰山和小土堆比,河海和小水洼比,而前者都遠遠超過了后者。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類,但圣人卻遠遠地超越其他人了。所以說自古以來,沒有人比孔子更偉大。”

車水馬龍

出自《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形容車馬往來不息的繁華景象。

漢明帝的皇后馬氏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女兒。她賢惠持家,當了皇后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她從不干預朝政,經常為明帝提供一些好的意見,深得明帝的喜歡。

明帝去世之后,章帝即位。章帝很孝順,他將馬氏封為皇太后,還準備對馬氏的兄弟們授爵。馬氏極力反對,擔心亂封外戚會導致國家分裂,并向章帝指陳利害,制止了章帝。后來,國中出現自然災害,一些人就把原因歸咎于不封外戚,提出只有加封馬氏的舅舅才能制止天災。

馬氏堅決不答應,為勸告章帝,親自寫了一封信:“前幾天我從舅舅家經過,看見到他家去的車子像流水一樣,馬匹排起了長龍。他的仆人衣著光鮮,遠遠強過我的仆人。當時我非常氣憤,很想責罵他們。在他們眼中,國家的利益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自己享樂。這樣的人根本不能擔任朝廷的官員啊!”

車載斗量

出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常用來形容物件非常多。

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趙咨學問淵博,談吐不凡,深得吳主孫權的賞識。一次,孫權派趙咨前往魏國探聽魏國的虛實。趙咨來到魏國都城建業后,入朝參拜魏文帝曹丕。曹丕想看看趙咨到底有什么能耐,就問了幾個問題故意刁難他。趙咨回答問題時從容不迫,而且回答得思路清晰、有理有據。曹丕覺得趙咨很有才華,對他改變了態度。

曹丕為緩解剛才的緊張氣氛,輕松地問道:“吳國有幾個像您這樣的人才啊?”

趙咨回答說:“我們吳國有八九十個擁有大智慧的人,至于像我這樣的人,那是用車裝、用斗量,數都數不清呀!”

曹丕和魏國群臣都被趙咨的巧妙言辭所折服,沒有人敢再藐視他了。

叱咤風云

出自《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形容威力極大。

公元684年,唐高宗剛剛去世不久,武則天就廢掉了自己的兒子李顯,另立溫順的兒子李旦為帝,同時大開殺戒,打算自己登基稱帝。

九月,開國元勛徐的孫子徐敬業不滿武則天專政,在揚州起兵反叛。

當時詩人駱賓王的名聲非常響亮,但因為他性格耿直,帶著一種詩人的浪漫氣質,所以在官場之中總是受到排擠。徐敬業在揚州起兵,為了擴大影響,就把駱賓王拉攏到他的陣營之中。

駱賓王在著名的討武檄文中寫道:“……(徐敬業的討武大軍)悲憤之情使山岳崩摧,怒喝之聲讓風云變色。這樣的隊伍討伐敵人,沒有不取勝的。”

沉魚落雁

出自《莊子·齊物論》,形容美貌的女子,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無人敢與之比美。

春秋時,吳越兩國交戰,越王勾踐被吳王闔閭打敗,勾踐和宰相范蠡被押到吳國當人質。越王勾踐為報滅國之仇,極力討好吳王,甚至親口嘗吳王的糞便。吳王看到勾踐對自己很忠心,就將他們放回國。勾踐回國后,聽從范蠡的計謀,一方面發展本國生產,另一方面尋找美女送給吳王。美女西施經常在溪邊浣紗,她的美麗使溪中的魚覺得羞慚,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來西施被送給吳王,吳王果然沉迷于西施的美貌,終日玩樂不止。勾踐后來能夠消滅吳國,多虧了西施的功勞。

漢元帝驕奢淫逸,遍尋天下美女入宮。當時十七歲的美女王昭君被選入宮待詔。由于后宮佳麗太多,漢元帝只能憑畫像召見。王昭君自視美貌非凡,沒有對畫師毛延壽進行賄賂,毛延壽故意在昭君臉上點了一顆黑痣,丑化了昭君的形象,使她得不到元帝寵幸。后來匈奴呼韓邪單于到漢朝稱臣,主動提出與漢朝和親。王昭君為了民族和睦,決心出塞和親。在給王昭君餞行時,元帝發現昭君的美貌,深感后悔,想留下昭君,但為了取信于匈奴,又只能忍痛割愛,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在為昭君送行的時候,一群大雁正好從空中飛過,見到昭君的美貌,都躲到森林里去了。

穿井得人

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井,每天要有一個人專門負責出外打水。后來,他家打了一口井,不用再讓家人出去打水了,就告訴別人說:“我家挖了一口井,得了一個人。”有人聽到后四處傳告說:“丁家挖井得到一個人。”很快,全國百姓聽說了這件事并談論開來,終于傳到了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國君派人到丁家去詢問,丁氏說:“我是說家里省出一個打水的人,不是說在井中挖出了一個人呀!”

赤膊上陣

出自《三國演義》,比喻做事魯莽,沒有策略。

許褚,字仲康,譙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國時期曹魏的武將,曹操手下重要將領之一,和典韋一起統領曹操的親衛隊“虎衛軍”。因為他作戰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癡”的綽號。

許褚年輕時,有一次他的家鄉遭強盜騷擾,他和同伴們一起抵抗強盜。抵抗的時間太久,他們的糧食用完了,于是就拿耕牛和強盜們換糧食。當強盜們把糧食送來,正要趕耕牛時,牛不但不走,反而往回跑,原來是許褚兩手拽著牛尾巴,倒著走了幾百步遠。強盜見許褚力大無窮,非常害怕,不顧耕牛就逃走了。

許褚后來在曹營手下擔任大將。有一次,馬超率領大軍攻打曹操,雙方在渭水對峙。第二天許褚和馬超戰了一百多個回合,雙方平分秋色,勝負難分。因為戰馬疲憊,都各回軍中換了戰馬,回來后又打了一百多個回合,還是不分勝負。許褚殺得性起,回到陣中脫掉盔甲,赤膊提刀,繼續與馬超大戰。

乘人之危

出自《后漢書·蓋勛傳》,趁著別人有危難之時,對他進行要挾或打擊。

東漢時,涼州刺史梁鵠管轄下的武威太守欺壓百姓,胡作非為,引起百姓的極度不滿。梁鵠的手下蘇正和是個正直的官員,他秉公執法,嚴厲查處武威太守的罪行。梁鵠為此惴惴不安,他害怕這樣做會得罪權貴,自己也會受到牽連。于是,他請好友蓋勛為他出個主意。

蓋勛是梁鵠管轄下的長史,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為人正直。他與蘇正和關系不睦,很多人勸他乘此機會讓梁鵠殺了蘇正和。蓋勛覺得這樣做極其卑鄙,于是說道:“因為個人的恩怨而害死良臣,這是不忠的做法;趁別人危急之時對他進行打擊,這是不仁的行為。”

蓋勛非但沒有勸梁鵠殺掉蘇正和,反而還為他說了很多好話。

草木皆兵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指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東晉時,秦王苻堅控制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公元383年,苻堅想消滅江南弱小的晉朝,便發兵九十萬攻打晉朝。得知苻堅領兵來犯,晉朝派大將謝石、謝玄統領八萬兵馬前去抵抗。苻堅認為,晉軍只有區區八萬兵力,根本不能與自己的九十萬大軍抗衡,他打算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淝水岸邊的壽陽城很快被前秦軍隊攻下,可沒過多久,晉軍就用計謀攻占了洛澗,大敗前秦軍隊,又乘勝向壽陽進軍,駐扎在壽陽城對岸的八公山下。苻堅聽說晉軍攻下洛澗后又來攻打壽陽,非常吃驚,馬上登上壽陽城,察看淝水對岸晉軍的動靜。

當時是冬季,又趕上陰天,站在壽陽城頭向對面望去,晉軍旌旗飄搖,戰船密布,兵將整齊列陣,八公山上的草木隨風舞動,仿佛有無數個士兵正在操練。苻堅嚇得面如死灰,對旁邊的人說:“那是多么強大的一支軍隊啊!”

出師不利的苻堅之后又上了晉軍的當,結果被打得潰不成軍,大敗而歸,苻堅也被箭射傷。

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淝水之戰。

草船借箭

出自《三國演義》,指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物力或財力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東吳大都督周瑜才能突出,智勇雙全,可是他心胸狹窄,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

在孫劉兩家聯合對付曹操時,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故意給他出難題,要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三天之內完成任務,并立下軍令狀,如果完不成甘愿接受懲罰。

周瑜讓工匠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又派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動靜。魯肅去見諸葛亮,諸葛亮擺出一副無奈的樣子,向魯肅借了二十艘船,每艘船上要三十個軍士,還得用布幔將船遮起來,并將一千多個草把子放在船的兩側。魯肅答應了諸葛亮的要求。兩天過去了,諸葛亮一點兒動靜也沒有。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上船和他一起去取箭。魯肅上船后,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大江對岸開去。那天大霧彌江,數米之外什么都看不清楚。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吩咐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趁霧天前來偷襲,急忙調來六千名弓箭手向江中放箭。太陽出來時,諸葛亮下令返回,此時船上的草把子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艘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順利完成了周瑜交給的任務。

草菅人命

出自《漢書·賈誼傳》,指把人的生命看得像野草一樣輕賤而任意摧殘殺戮。形容統治階級的兇殘狠毒,輕視人命。菅:一種野草。

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賈誼少有才名,二十多歲就被朝廷召為博士,后來又成為梁王劉揖的太傅。他說:“輔導皇子,讀書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趙高整天教胡亥如何使用嚴刑酷法,等胡亥當皇帝后,就只知道胡亂殺人。他把殺人看得像割茅草一樣。胡亥之所以會成為昏君,不是他天生如此,而是因為教導他的人沒有讓他走上正道。”

梁王后來不幸騎馬摔死,賈誼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所以整天愁眉苦臉。一年后,賈誼憂憤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寵辱不驚

出自《新唐書·盧承慶傳》,常用以比喻胸懷坦蕩,不受榮辱的影響,不患得患失。

唐朝設有考工員外郎的官職,隸屬于吏部,主要負責對官員的政績進行考核,并進行評分,作為官員政績好壞的一項標準。

盧承慶擔任考工員外郎時,奉命考核一位運糧沉船的官員。運糧沉船犯有過失之罪,盧承慶考慮到事態的嚴重,只給評了個中下,并把考核結果直言不諱地告訴那位官員。出乎盧承慶意料的是,那位官員非常平靜,沒有任何不高興的表情,并且不停地點頭表示對考核結果十分滿意。那位官員的平靜讓盧承慶重新做了一番思考:沉船事故的責任不能完全歸咎于該官員,況且他在沉船事故發生后進行全力搶救,所以他并沒有犯太大的錯誤。盧承慶于是將考核結果改為中中。聽到盧承慶把結果改好了一些,那位官員依舊很平靜,情緒沒有任何變化。盧承慶認為他是一個心胸開闊、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稱贊他說:“在榮譽和屈辱面前都面不改色,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于是又把他的考核結果改為中上。

城下之盟

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比喻在武力逼迫下和敵人訂立的不平等條約。

絞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與強大的楚國相鄰。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絞國人堅守不出,令楚軍一時沒有辦法攻下城池。楚國大臣屈瑕向楚武王獻策說:“小小的絞國非常輕狂,最好的辦法是用謀略對付它。我們派人扮成砍柴的樵夫,誘敵出城,之后趁勢攻擊,必然能夠獲勝。”楚武王同意了他的計策。

于是,楚國派人扮成樵夫到山上砍柴,引誘絞國人出城追擊。絞國人發現楚國人在山上砍柴,又沒有軍隊在附近保護,就大膽出兵,逮捕了三十個楚國人,回城后非常高興。第二天,楚國故伎重演,絞國官兵一點兒防備之心也沒有,都從城里沖出來追砍柴的楚國人。絞國人既已中計,埋伏在山上的楚兵便一齊沖下來,把絞國人打得狼狽不堪。楚國獲勝后,逼迫絞國在都城之下簽訂了屈辱的盟約。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出自《呂氏春秋·必己》,比喻跟自己有關系的事物如果有損失的話,就會聯系到自己,也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從前的某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生活在里面。不知什么原因,城門突然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逃吧!”

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池塘離城門很遠,城門失火,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人們很快就拿著工具到池塘來取水救火。不一會兒,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干了,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他魚都沒有逃走。

楚才晉用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比喻人才外流。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舉與蔡國大夫聲子交情極好。聲子十分佩服伍舉的才能。后來伍舉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謠說是伍舉通風報信。伍舉害怕被誅連,逃奔鄭國。這時聲子因公被派往晉國,途經鄭國,在郊外遇到了伍舉。聽了伍舉的申訴,聲子為伍舉感到不平。他讓伍舉先到晉國暫時住一段時間。

辦完公事,聲子立刻去見楚國宰相子木。子木問他:“晉國大夫與楚國大夫哪一方更賢德?”

聲子回答說:“晉國大夫比不上楚國大夫!”接著又說,“雖然楚國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但卻被晉國所用。過去楚國幾次被晉國打敗,就是因為有這些人替晉國出謀劃策。現在伍舉受人陷害逃到晉國,如果不把他接回來,那么他就必定會被晉國所用了。”子木接受了聲子的建議,很快便把伍舉從晉國請回來了。

察言觀色

出自《論語·顏淵》,指觀看他人的言語表情,作為下一步行動的依據。亦稱“察顏觀色”。

一天,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讀書人怎樣做才能稱為通達呢?”

孔子反問道:“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么意思?”

子張回答說:“不論做官還是賦閑在家,都要有名聲。”

孔子笑了笑,說道:“你所說的是有名聲,不是通達。什么才叫通達呢?品性正直,遇事講道理,要善于分析別人的話,能夠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考慮怎樣謙恭待人。這樣的人,無論是當官還是賦閑在家,都會事事通達。說到名聲,有的人表面喜愛仁德,但在做事過程中并非如此,可是他仍然堅信自己是有仁德的人。這樣的人,做官的時候把騙取名聲當成樂事,賦閑時也會想著如何騙取名聲。”

懲一儆百

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尹翁歸傳》,指懲罰一個人,借以警戒多人,以減少犯錯。懲:懲罰;儆:警戒。

西漢時期,河東太守田延年巡視平陽時,發現尹翁歸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就把他調到自己手下當差。后來,田延年因尹翁歸執法如山,對他更加器重,便奏請皇帝,任命他為東海太守。

尹翁歸到任之后,發現東海郡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是管理混亂。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廣泛地建立簿籍檔案,搜集各方面的資料。他經常趁閑暇時翻閱這些資料,很快就掌握了東海郡的情況。

東海郡的另一個問題是強盜橫行。有一個叫許仲孫的人,仗著自己有后臺,經常無故欺壓百姓,隨意殺人。當地的百姓把他視為洪水猛獸,無不對他恨之入骨。但因為他后臺很硬,百姓和官府拿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尹翁歸到各縣巡察時,告狀信如小山一般堆積到他的面前,其中有很多都是控訴許仲孫的。尹翁歸派人展開全面調查,查清了許仲孫的犯罪事實后,決定采取懲罰一個以警戒眾人的辦法,首先將許仲孫這個罪大惡極之人逮捕歸案,然后把他的種種罪行公之于眾,再把他斬首示眾。尹翁歸的這種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從此以后,郡內其他的壞人都畏懼尹翁歸,沒有人敢再明目張膽地胡作非為了,東海郡也日趨安定了。

懲前毖后

出自《詩經·周頌·小毖》,指吸取過去的教訓,以后不致重犯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周成王登基時年紀還很小,朝政由他的叔父周公代為掌管。

成王的堂叔管叔和蔡叔為奪取王位,暗中勾結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四處散布流言誣陷周公。周公為避嫌,主動向成王提出離開京城,到外地休養一段時間。周成王答應了他的請求。

周公離開京城以后,管叔和蔡叔開始肆無忌憚地進行叛亂活動。成王眼看江山不保,便開始思念起周公來,于是派人到周公那里詢問情況。那人復命說周公只是為了避嫌才離開京城的,他的身體很好,根本沒有生病。成王這才明白了周公的用意,趕緊派人去請周公回朝,請他重新掌政。周公回京后,很快就將叛亂平息了。事后成王感慨良多,他說:“我一定要懲戒過去的錯誤,杜絕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

唇亡齒寒

出自《左傳·哀公八年》,意思是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同,一方受到打擊,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寧。

虞國位于晉國與虢國之間,晉侯打算攻打虢國,就送給虞國國君很多禮物,打算借虞國的道路攻打虢國。虞國國君看到晉國送來的禮物,十分喜歡,打算答應晉侯的請求。

大夫宮之奇極力反對,對虞國國君說:“虢國與虞國互為唇齒,如果虢國滅亡,虞國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不能讓晉國軍隊從我國經過!”

虞國國王不聽宮之奇的話,答應了晉國的請求。宮之奇帶著他的族人離開了。晉國滅掉虢國后,果然趁便把虞國也給滅了。

殘羹冷炙

出自唐朝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指吃剩的飯菜,多借指別人的施舍。

唐玄宗天寶六年,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杜甫當時正在長安,聽到消息后很高興。他參加了考試,并對自己的才華很有信心。可沒想到的是,考試結束后,主考官李林甫宣布無一人入選。

這樣的結果讓杜甫苦悶不已。多年寒窗苦讀換來的只是一場空,更重要的是,他的生計也將難以維持。無奈之下,他只能以“賓客”的身份為那些達官貴人服務,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九年時間。

在一首詩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早出晚歸,風塵仆仆。得到的每一碗剩菜和剩飯(殘羹與冷炙),都飽含著悲涼和辛酸。”

重蹈覆轍

出自《后漢書·竇武傳》,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重犯以前犯過的錯誤。蹈:踏上;覆:翻車;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東漢初年,宦官獨攬朝政大權,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欺壓百姓,無惡不作。

司隸校尉李膺聯合郭泰等人反對宦官專權,后來遭到宦官誣陷,被投入大牢之中,很多人因此受到株連。

漢桓帝的岳丈竇武向桓帝上書,請求桓帝制止宦官的行為,釋放李膺等人。他在奏折中這樣寫道:“以前發生過很多宦官專權禍國的事情,如果還不吸取教訓,再走翻車的老路,恐怕秦朝滅亡的事將要在我朝重演。”

桓帝聽從竇武的建議,釋放了李膺等人。

超群絕倫

出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比喻超過眾人,同輩中沒有人比得上。超群:超出眾人。絕倫:獨一無二。

關羽自從與劉備結義后,一直追隨劉備左右,出生入死,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英勇善戰,武藝超群,曾溫酒斬華雄,殺死顏良和文丑,闖過曹操的五個關口,殺死六員大將。

但是,關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缺乏政治謀略,驕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劉備占領了蜀地后,收降了馬超。關羽聽說馬超的本領高強,就寫信給軍師諸葛亮,詢問馬超的能力到底如何。諸葛亮很了解關羽的為人,知道關羽一向驕傲自大,害怕被馬超搶走了風頭,為了使軍中安定,諸葛亮在回信中這樣寫道:“馬超很有本領,很像漢初的黥布和彭越等人,和張飛旗鼓相當。但是,他絕對不能和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英雄相提并論。”

關羽收到回信后非常高興,從此變得更加驕傲自大了。

城狐社鼠

出自《晉書·謝鯤傳》,常用來比喻暗藏在國家機構內部的壞人,或依附權勢肆意作惡的小人。

晉室南渡后,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稱為晉元帝。為了維護統治,司馬睿重用家族勢力很強的王氏兄弟,任用王敦為大將軍掌管軍隊,任用王敦的堂弟王導為宰相統領百官。

王敦率領大軍駐扎在長江上游地區,對處在長江下游地區的首都建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為防備王敦乘機作亂,晉元帝將劉隗和戴淵封為鎮北將軍。

王敦一向懷有不忠之心,晉元帝的舉動又給他做了暗示,為求自保,他打算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說自己要消滅劉隗這個奸佞小人,使國家得到安定。

王敦的幕僚謝鯤認為王敦的做法不妥,就勸告他說:“劉隗雖然奸佞,但他有天子為靠山,就好像藏在城墻里的狐貍,躲在神廟里的老鼠。要捉狐貍老鼠,必然會損壞城墻和神廟。這樣做肯定會得罪天子的!”

王敦不理會謝鯤的意見,率領大軍攻入京城,殺死了元帝的親信大臣刁協、戴淵等人。劉隗僥幸逃得一命,投奔后趙去了。

此后,王敦的行為日益囂張,晉元帝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最后竟抑郁而死。王敦一得知元帝病危的消息,就發兵再次進攻京城,卻沒想到在行軍路上得病而死。

摧枯拉朽

出自《晉書·甘卓傳》,比喻敵人已經勢窮,像枯朽的樹木,很容易就被摧毀,不堪一擊。摧:摧毀;枯:枯樹;朽:腐木。

東晉政權建立后,大將軍王敦打算起兵造反。為增強實力,他派人去拉攏甘卓。甘卓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既想得到王敦允諾的利益,又害怕造反失敗被朝廷治罪,一時猶豫不決。

湘州刺史、譙王司馬承一向忠君愛國,他痛恨王敦的造反行為,派人去襄陽勸說甘卓不要幫助王敦。

甘卓的參軍李梁又給甘卓提建議,要甘卓按兵不動,這樣既可自保又能得到好處。鄧塞不同意李梁的意見,他說:“腳踩兩只船必然會招致大禍。甘將軍的軍隊多于王敦,如果甘將軍率大軍進攻武昌,就好像摧毀干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甘卓依然猶豫不決。

王敦率領大軍向東進發,見甘卓按兵不動,就派參軍樂道融到襄陽勸他起兵。樂道融是忠義之士,雖然為王敦效力,但一心向著朝廷。他勸說甘卓討伐王敦,終于讓甘卓拿定主意。

后來,王敦又派甘卓的侄子甘印勸甘卓回到襄陽。

甘卓終于拿定主意,率軍撤回襄陽。不久后,襄陽太守周慮與王敦暗中勾結,害死了甘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枝江市| 阿坝县| 岚皋县| 万安县| 全州县| 板桥市| 海阳市| 瑞昌市| 延寿县| 镇坪县| 梁山县| 峡江县| 磐石市| 彰化县| 德惠市| 嵩明县| 城口县| 浮梁县| 房产| 黎平县| 都昌县| 青海省| 长宁县| 北辰区| 中江县| 革吉县| 股票| 乌拉特中旗| 黄大仙区| 包头市| 项城市| 和平县| 德保县| 绥德县| 前郭尔| 迁安市| 科尔| 商都县| 东光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