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知識以立命
- 修心:南懷瑾講國學智慧
- 徐楓編著
- 25024字
- 2021-11-24 22:05:30
□不要太高看知識分子
南懷瑾先生說:知識分子批評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嚴格來說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過只是自私心的發展,不能做到“見危授命”,不能做到“見義勇為”。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也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得來,的確大半是如此。屠狗輩就是古時殺豬殺狗的貧賤從業者,他們有時候很有俠義精神。歷史上的荊軻、高漸離這些人都是屠狗輩。雖說是沒有知識的人,但有時候這些人講義氣,講了一句話,真有去做了;而知識越高的人,批評是批評,高調很會唱,真有困難時去找他,不行。
在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是受重視的。為什么呢?按照傳統的說法,知識分子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良知,又掌握著人類最先進知識,所以,歷來受到尊重,這當然與中國是文明古國有關系。尤其傳統社會,知識分子更是受尊重的階層。因為那時,讀書是入仕,是提高社會層次和地位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徑,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讀書,人生是無望,沒有前途的。
所以,幾千年的讀書人,能夠耐得住寒窗之苦,為的是一朝能得“跳龍門”,金榜題名,步入達官顯貴之列,顯身揚名,光宗耀祖,此乃人生最大幸事。當然,也有不少讀書人,如“范進中舉”一樣,一生執著地要考取功名,以致心理變態,樂極生悲,可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生的窮通榮辱,對于讀書和考取功名,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直到今天,雖然經濟至上了,甚至物欲橫流,人們對于文化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熱情。人生成功的路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但對于讀書入仕,對于知識分子,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情結。別看社會上有錢的大款們風頭日進,很多人對于“君子固窮”的知識分子的窮酸也表示不屑,但對于專家和學者們,還是心懷了比大款們更多的尊重和敬意的。從現實的角度,可能他靠向大款,因為有錢畢竟可以過得更舒服;而從精神層面,他可能更愿意向知識分子靠攏,因為有知識,精神上的富有畢竟才是真正的富有。
那么,知識分子憑什么就受尊重呢?僅僅因為掌握著知識嗎?當然不是,主要還是其品格和精神。傳統社會中,知識分子必須以“君子”自居的,也以此要求自己。古人以“玉”來比喻君子的品格,又以梅、蘭、竹、菊、荷花、松、柏等比喻君子,為什么呢?主要是因為其純潔無瑕,堅貞而淡泊,而且耐得住風霜和寂寞,保持自己的本性不改,在紛擾競爭的俗世,堅持自己的操守和原則,有一份“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立自由的精神和氣質,這是大多數人們所向往的但難以做到的,所以他們受到人們的佩服和尊重。雖然那種“窮酸”和“硬骨頭”的固執讓許多想改變他們的人憤憤無奈,但畢竟是拿他們沒辦法的,在內心里也不能不對他們表示佩服。
孔子所謂“富而不仁,于我如浮云”,孟子所謂“舍生取義”,又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分子身上,表現得很明顯。所以,屈原被放逐而保持如“芷蘭”般的操守,不屈投江自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近代王國維殉身于學問思想,等等,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和氣質一脈相承。也正是他們,無論窮通,都保持著那份對修身和對家國的情懷,所以成為社會的良知,成為精神的貴族,所以,對他們表示出尊重和高待,也是中國歷來的傳統。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無不對他們尊敬有加。所謂“用師者王”,古代的帝王將相,身邊都有一個“老師”或“軍師”的,這就是對知識分子知識和智慧的尊重和運用。
但是,知識分子當然也有自身難以突破的局限。不要說這一群人中,有不少是濫竽充數的所謂知識分子。就單說那些真正的知識分子,也難免有讓人不滿的表現。首先,是知識分子的軟弱性,就是一個大毛病。喜歡紙上談兵,不重視實踐,甚至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理論一大套,實事做不來。他有知識和思想,但行動力和執行力差,理想化但現實性不足。所以,知識分子的思想,既要有理論的指導性,也該有現實的操作性。這樣才能產生出現實的力量。
雖說傳統的知識分子有“舍生取義”的精神品質,但是現實中,有很多所謂的知識分子,因為軟弱,在面對問題時就開始違心了,有時立場不堅,有時會騎墻,失去仗義,以明哲保身為上。沒有文化的人,有時可能保持著更天然的淳樸、善良和仁義。比如,社會底層,甚至是黑暗勢力中,也存在著俠義精神,但知識分子中,這些可貴的精神卻早已被知識和文明的虛偽所掩蓋。
知識和智慧同樣是把雙刃劍,利用好了,才能起好作用。知識分子如果使起壞來,可能危害更大。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知識分子好為人師,動輒以布道者和說教者自居,喜歡品評是非,對人評頭論足,不注意考慮別人的角度、感受和立場,而自己卻可能言行不一,卻不加反省?,F在社會上很多所謂的“專家”,有時突然站出來說話,對人品評是非對錯,甚至有的爆出粗言污語,完全不注意自己知識分子的文明形象,很難說他的目的是純粹的。又比如電視上盛行的很多專家講堂,講歷史,講養生等,告訴人們怎么怎么樣,實在難說結論的科學性。甚至有的起了誤導,或者引起更大的是非,所以,此類專家就很難讓人尊重了,難怪時下有人稱專家為“磚家”了。不珍惜自己的羽毛,如明星一樣,迷上走穴,出名賺錢,唾液滿天飛地四處演講,在家里坐不住,一有人請就覺得社會需要自己了。而自己的學問是否到家了呢?只有他自己知道。
第三,知識分子之間不大和睦,經常是互相咬耳朵,打口水仗。按說知識越高,覺悟越高,寬容越多,但是知識分子間,卻互相不服、不齒。不服什么呢?主要是學問和思想;不齒什么呢?主要是指責對方的人品修養上不去,言下之意是自己的人品學問高。因為知識分子最大的貪欲就是“名”,名聲對他們來說是衣裳,當然要美化了。大概詆毀另一個人的名聲,可能就會加大宣傳自己的令名。加之知識分子多是些心思縝密的人,對別人可能心胸修養寬容能上去,唯獨對于同類不能相容,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所以,代代知識分子難免“文人相輕”的毛病。因此,我們看到,越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就越是有著不大光明的鉤心斗角,甚至是陰謀詭計,并不見得有那么和諧和團結。
第四,知識分子也容易牢騷滿腹,他得遇時,當然詩情大發,但要懷才不遇時,就要對社會人心生出些牢騷怨恨,如怨婦,甚至生出仇恨心理。這也反映了他們心胸狹窄,眼光短淺,修養不夠的一面。
以前的知識分子相對純粹,尚且免不了這些毛病,更何況是現在名利心超越了名節心的知識分子們呢?所以,南先生說,不必太看重知識分子。當然,這里所說的知識分子,是就其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而談的,并不包括其中那些精英人物,即堅持仁義道德,做人做事不失氣節和骨氣的知識分子。
南先生在說到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解譯時,曾經自嘲說:“今古學術知見,大概都是時代刺激的反映,社會病態的悲鳴。誰能振衰補敝,改變歷史時代而使其安和康樂?要依賴實際從事工作者的努力。我輩書生之見,游戲文章,實在無補時艱,且當解悶消愁的戲論視之可也?!庇纱丝梢姡壬淖灾骱蛯ψ约旱膰栏褚?。
□百無一用是書生
南懷瑾先生說:我有時也不大喜歡讀書太過用功的學生,這也許是我的不對。但我看到很多功課好的學生,戴了深度的近視眼鏡,除了讀書之外,一無用處。據我的發現是如此,也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至于對或不對,我還不敢下定論??墒巧鐣嫌胁啪叩娜耍芨傻娜耍瑢韺ι鐣胸暙I的人,并不一定在學校里就是書讀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課好的學生,并不一定將來到社會上做事會有偉大的成就。
南先生同時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
以前在X大考一個研究生,拿碩士學位,很慚愧的,我忝為指導老師。還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過了。這個孩子書讀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點也不行,連一個車子都叫不好。
南先生認為,書讀得好,不見得能成為救國救世的人;而書讀得不好的人,將來也可能做出一番大事業。認為“一個人書讀得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叫做君子,算是一個人才”。
所以,南先生由此談到一個人的成材問題,他建議“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呆子,書呆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宋朝有一個文天祥,唐朝有武進士出身的郭子儀。只有一兩個比較有名的而已?!?
也就是說,一個人讀書好,未必能力強;有知識,不見得有能力;有品德,不見得有能力,有能力的,不見得一定有道德。一個人如果真想成大事,需要德才兼備,學識修養都要上得去。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說一個人讀書好,即使倒背如流,而不能舉一反三,不付諸實踐,沒有行為能力,就成了死讀書,讀死書,沒有用的。如果不加以糾正,如此下去,不僅越學越笨,而且造成“知障”,掩蓋了自己的天性和聰慧,那樣就得不償失了。這就是常說的“讀書讀傻”了。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樣讀書,成了不通世務的書呆子,真是還不如目不識丁的老農生活得快樂呢!
元順帝天順年間,有一名進士,叫陳音。他傾心經術,一心攻讀,不問世事,終于學有所成,滿腹經綸。
據說,陳音讀書,十分專心,可真是專心致志,幾乎達到了忘我之境。
有一天,陳音整理書籍時,發現一本書里夾著一張宴帖。他沒大仔細看上面落款的日期,就到人家里赴宴了。
就這樣,他匆匆趕到下請帖的朋友家。走到客廳,寒暄過后,久坐而不走了。朋友感到納悶,問他:“您有什么事嗎?”
陳音說:“我是前來赴宴的??!”
那位朋友聽了此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沒向他下帖子啊。但又不便詳問,只得備酒款待了一番。
事后,那位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請過陳音。你說這個陳音呆不呆?陳音經常犯這種糊涂事。
還有一次,陳音上朝回來。路上,他跟下屬說,要去拜訪一位同僚。但侍從沒有聽清,仍然牽馬帶他回家了。
到得家里后,陳音還沒反應過來呢,以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廳,他環顧四周,說:“這客廳的格局與我家的相同啊?!比缓?,他又看見了壁畫,又疑惑地說:“怎么這幅畫,也和我家的相同呢?”
此時,恰好家童從內屋出來,陳音看到,趕忙呵斥道:“無禮狂徒,你怎么在這里?”家童回答:“這本是你的家嘛!”陳音這才恍然大悟。
不知道的,還以為陳音讀書做事如此專心,以為美德呢?豈不知,這是他受腦中的知識和事情所遮蔽,頭腦智慧一時失聰了呢!
歷來的讀書人,最忌諱的就是這點了。古代有沈括的紙上談兵,頭頭是道,實戰起來卻敗得丟盔棄甲;現在有為了考試而讀書,高分低能的好學生,都不是真正會讀書的人。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死讀書的人,也許因為成績好,早早達到了超越常人的成績,少年出名,英雄出少年,但是,當他真正走向社會后,往往經不起考驗,很快銷聲匿跡了。這說明什么呢?有知識,沒學問;有知識,沒能力;學問上去了,做人沒上去,修養沒上去。其實,真正的學問是與做人做事緊緊相連的,否則不扎實,又沒有積累,當然經不起社會和時間的考驗。相對而言,厚積薄發顯得更有說服力。而這個,卻不只是書本知識,更有生活的磨礪,還有修養的深度而來的。
由此可見,讀書的本身,當然是一門學問。絕不能就讀書而讀書。讀書的過程,不僅與思考相結合,能舉一反三,而且要與生活和實踐相結合,會學以致用。孔子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學思要并用的道理。而陶淵明的“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更說明了讀書要有選擇性,要適合自己的天性,隨自己的興趣,在充實自己的同時,更能啟迪自己,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這個很重要!否則,你看到再多的知識,都把它們裝到了腦子里,又有什么用呢?——因為那只是知識而已,縱使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引經據典也沒什么了不起——因為那不是你的,是別人的;是別人的,說明你沒學會讀書,沒有真正的所得。
說到讀書的選擇性,十分重要。古今中外的知識,洋洋大觀,浩如煙海,面對人類博大精深的文明,真是汗牛充棟啊。對于一個求知好學的人來說,怎么學習呢?人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而且每個人的聰明也有局限性,那么,面對這么多的知識,這么多的書,都看當然不可能,也沒必要。所以,選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感興趣的,能讓自己的天分和優勢充分發揮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知識不是學問,學問關乎做人,不僅有知識,有理論,更要有思想,有活生生的,只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體驗和感悟,那才是自己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所有既有的知識,也是別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得出的,不是你的。雖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自己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在利用這些共同知識的基礎上,善于發揮自己的獨有天分和聰明才智,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豐富共有的知識和思想寶庫,這才是自己真正的貢獻。
所以,讀書學習,在學習借鑒別人的同時,目的不是裝別人知識,而是吸收別人思想,結合自己,升華出自己的思想。把書本越讀越薄,越讀越少,越學越感到自己的無知,越學越空,這才是真正的會讀書。
如果,你通過學習,加之生活和修養,越來越喜歡平凡而簡單的道理,變得越來越簡單樸素,說明你認識越是深刻的越是簡單的,真理寓于平凡的道理,那么,你的修養和智慧就提高了;如果你的文章也不再刻意規劃,不再講究遣詞造句之功,不再追求華麗和引經據典,而是讓思緒和寫作都流于自然的流露中,那么,你就算真正會讀書,會學習了。道家所謂的“順其自然”,的確是十分深刻的智慧。任何事情,包括讀書,注重形式,刻意為之,將不會達到最好的結果。
□怎樣才算知識分子
南懷瑾先生說: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這里所講的士,不是上古時代的士,而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所以他是說一個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風格。
那么,怎么叫“弘毅”呢?南先生解釋說:“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耙恪本褪莿傄悖袥Q斷,要看得準、拿得穩,對事情處理有見解。
我們上面說過,知識分子常常有軟弱性的一面,而且好為人師,經常互相詆毀。往往沒有決斷,缺少氣魄,而且心胸狹窄,容易牢騷抱怨。大概是曾子早就發現了知識分子的這個普遍弱點,而提出這個“弘毅”的標準吧。真正的知識分子,他的知行是一致的,言行是統一的,是內外兼修的。不光學知識,有學問,更要會做人,善于做事。學問上有自己的見地,做人做事上更有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光說不練,不是純粹唯心的,更不是純粹理想化的,形而上學的,或者是高高在上,漂在空中,不接地氣的。
這就是說,真正的知識分子,他的學問是知識與做人,與修養的結合,而不是純粹的所謂博聞強記的知識桶。他的學問既是理想的,理論的,前瞻的,有引導性的,更是關注現實的,生動的,有操作性,有行動力,可以轉化為推動現實的進步力量的。這樣的知識分子,當然不是書呆子,而是有行動力,知行合一的。比如孔子、孟子等先哲,他們做學問,搞教育,但他們的學問從來是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不僅關注知識和道理本身,更關注家國的現實。所以,他們的學問思想十分深刻而生動,十分具有說服力,直到今天,還在折服著人們。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說此之謂“大丈夫也”,就是說的真正的知識分子,真正的君子,當有這種氣節和骨氣。這種精神與“弘毅”一脈相承,說明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應當是軟弱的,沒有決斷和行動力的;更不是狹隘的,沒有氣度和眼光的。
為什么要有此要求,除了力求克服自身的弱點,也是基于知識分子追求的初衷,即志向所求。既然,你要當一個知識分子,那么就當有應當的責任和使命。而這個責任和使命與其他職業相比,有更多的沉重擔當和艱辛道路。
所謂“任重而道遠”,知識分子的使命是十分艱巨的。你要代表社會的良知,那么你就得說真話,而說真話,是不那么容易的,既不容易做到,也不容易堅持。首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否則有什么資格去引導并要求別人說真話?其次是要堅持做到修養自己,堅持一生的修養,這個就是很難的了。社會現實十分復雜,人總有難以自主把握時。做好事難,做一輩子好事更難;做好人難,做一輩子好人更難。堅持就是克服一切阻礙的力量,需要有強大的內心支撐,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而強大的內心力量,不僅需要理想和原則的動力,更需要修養和智慧的彈性把握,如此在現實中才能保持張力和強大的能量,讓自己屹立不倒,真誠地做人做事,對己對人都無憾,做一個大寫的人;盡職盡責,盡力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應當做的事情,不失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的使命感。
當然,作為知識分子,如不以行動的實踐為上,他們的所謂學問難免就容易流于形式化,或者理想化,轉化為現實的力量并不容易??鬃拥膶W說,當年也是寂寞的,雖然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但他學問中理想化的東西,直到五百年后,才真正地轉化為現實。所以,理想化和高尚往往也因其與現實的矛盾,而顯示出其前瞻和高尚的力量。但前提是,要堅信它的真理力量,堅信它的普世價值,相信它會成為現實。真正的知識分子,如果沒有這份追求和自信,也不算真正的知識分子。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并非他自己所說的,都是“賈雨村言”(假語村言),而是賦予這部宏偉巨著以深刻的人生和社會意義的。否則他怎么可能在十年的清貧歲月里,以賣畫為生,堅持“十年增刪”,傾力打造一部并無現實意義的《紅樓夢》呢?他也不是沒有別的出路啊。除了知識分子的一份“立言”之不朽追求,曹雪芹當然還有別的寄望,希望這部作品,不僅只是引起人們對于愛情,對于人生、社會的思想,更有對于知識分子命運,對于家國命運的思考。而且,他相信這部作品的普世價值和未來的長久生命力。所以,他才能堅持長期的艱苦寫作。他的為人和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追求。
青年時代的曹雪芹,就顯示非同一般的才華,詩、文、畫皆精,在當時就已經很有名氣了。當時,有人看到他家已經敗落,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就好心地給他介紹皇宮書院里畫師的工作,而且收入頗豐。但曹雪芹沒有答應,而是堅持著自己清貧自守,過著繼續嘔心瀝血寫作《石頭記》(即《紅樓夢》)的日子。以他的脾氣,他才不會去伺服達官貴人們。自己的生活雖然清苦,但獨立而自由,而且有寫作的動力,自己以此為樂,而且自得其樂,感覺其樂無窮呢。如果讓他失去尊嚴和人格,過那種陪伺別人的生活,縱使再多錢也不會去干的。但是,生活終是清貧,總要過下去啊。后來,他找到一份在貴族子弟學校任職的工作。在這里,他結識了敦誠、敦敏兄弟,成了終生的好友。
但是,他的生活還是清貧,加之他自尊很強,從不求人,所以,就更加無人知道他的苦境了。后來,為了專心寫作,也為了節省開支,曹雪芹便搬到香山臥佛寺附近的紅葉村居住。由于貧病交加,生活變得更加艱難。據敦誠、敦敏的詩里所說,曹雪芹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愛喝酒,卻沒錢買,于是便賒酒喝,待賣了畫再還錢。
所謂“君子固窮”,但以曹雪芹的才華,完全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他還是不改初衷,堅持著一個知識分子的節操和使命。在這種艱苦的環境里,他依然能夠“并不足妨我襟懷”,自得其樂,硬是堅持寫作《紅樓夢》。
約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秋天,曹雪芹的兒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傷。不久,他自己也因貧病交加,無錢醫治,竟在除夕這一天,當別人家都在歡歡喜喜過大年的時候,曹雪芹,這位文學巨匠,悄然離世……
曹雪芹的生前,是如此的清貧寂寞,甚至在我們常人眼里,是悲哀的。做人又何必這樣呢?然而在他個人看來,卻是應職應分的,是值得的。事實證明,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個中國典型知識分子的精神和節操,他以自己的力量,達到了很多知識分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完成了幾代知識分子都沒完成的使命。他的《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其中深蘊的藝術和思想價值,極大地豐富和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也為他個人樹立起一座永遠的豐碑。
南先生說:知識分子在此歷史變局中,既不應隨波逐流,更不要畏懼踟趄,必須認清方向,把穩船舵,無論在邊緣或在核心,都應各安本位,謹慎明敏的各盡所能,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時代的要求。那是任重而道遠的,要能耐得凄涼,甘于寂寞,在無聞中,散播無形的種子。耕耘不問收獲,成功不必在我。必須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精神,不辭辛苦地做事。
看當下社會的知識文化界,心中并非沒有過高尚的理想,可能在民間也潛藏著堅持堅信的力量。但是,讓人擔憂的是,不僅這種力量缺少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甚至幾乎要被現實中的熱鬧的繁榮景象所淹沒了——受時風影響,整個知識文化界浮躁成風,耐不住寂寞,學者明星化,而且自降格調,日益走向媚俗,以嘩眾取寵為榮。與傳統的知識分子相比,少了許多“窮酸”和所謂的“臭骨頭”脾氣,不再清高自許,不再以精神貴族自居,倒是越來越平民化了,這是一個進步;行動力也越來越強了,坐不住冷板凳了,耐不住清貧和寂寞了,開始學著演藝的明星“走穴”了,到處演講,講學,急于把學問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變為實實在在的名利雙收。商家有需要,社會有需要,為什么不呢?至于什么社會的良心以及文化使命,這些虛而不實,艱難痛苦的道路,讓別人去走吧!不如現實點。
所以,南先生在說到教育時,曾婉諷說:“‘知識就是鈔票’,學一樣東西,先問學了以后能賺多少錢?!?
在說到知識分子的使命時,南先生說:一個知識分子,為什么要對國家社會挑那么重的責任?為什么要為歷史、為人生走那么遠的路?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仁”就是他的責任。什么是仁?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儒家的道統精神所在,親民、仁民、愛物,由個人的愛,發展到愛別人、愛世界,乃至愛物、愛一切東西。西方文化的愛,往往流于狹義;仁則是廣義的愛。所以知識分子,以救世救人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擔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這個責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在歷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時候?有沒有得退休呢?這是沒有退休的時候,一直到死為止。所以這個路途是非常遙遠的。當然,要挑起這樣重的擔子,走這樣遠的路,就必須要養成偉大的胸襟、恢宏的氣魄和真正的決心、果敢的決斷、深遠的眼光以及正確的見解等形成的“弘”、“毅”兩個條件。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南懷瑾先生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就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學問就越難。
玉不琢,不成器。人也是一樣,雖有天賦存在,但并不能生而知之,很多能力,都是要靠后天培養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不容易,說明一個人的成長之路是漫長而艱難的。不僅需要自覺的學習,而且更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嚴峻考驗。一個人的成長很難,而在競爭的社會,成功就更難了。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功,只有不斷磨礪自己,否則,難以成大器。
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你看他唱戲時,那眼神,是那么傳神,其顧盼流轉,真是妖嬈多姿,令人迷醉。但是,他的眼睛,原來可并不是那么有神采的。
據說,梅蘭芳小時候,相貌并不出眾,眼神還有些呆板,性格也不是那么人見人愛的,見人也不大會說話。
他八歲那年,家里的私塾請來了一位有名的朱素云先生,由他來教梅蘭芳學戲。第一出開蒙戲是《二進宮》,老師反復教他,但梅蘭芳就是不能上口。朱先生見他進步太慢,認為他不是學戲的材料,再不教他了。臨走時,將梅蘭芳叫到跟前斥責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我也沒辦法?!闭f完,拂袖而去。
但是,梅蘭芳表面看上去沒什么個性,但在心里,可不是一個沒主意的孩子。他的自尊心很強,而且是個有志氣、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話,像一根針刺一樣,深深刺疼了他的心。
梅蘭芳心想:難道別人能學會的戲,我就學不會嗎?難道我比別人少點什么嗎?他努力尋找自己的缺點,認為并沒有什么不能改善的地方。于是,他暗下決心:非要做出個樣子來不可。一定要為自己爭口氣,讓那個老師對自己刮目相看。
不久,梅蘭芳進入“云和堂”學戲,拜吳菱仙老先生為師。這位吳先生,對梅蘭芳的要求十分嚴格,有時甚至采取十分嚴苛的訓練方法,但是,梅蘭芳并不怕苦,總是按老師要求,咬著牙完成所有的動作。
吳先生的功夫中,最厲害的一手是蹺功。有一次,他搬來一條板凳,上面放著一塊磚頭,讓梅蘭芳腳踏兩根米來長的高蹺,站在磚頭上,并要求他站一炷香的工夫。
開始,梅蘭芳站上去,心里十分膽怯,總是戰戰兢兢的。不到三分鐘,就腰酸腳疼支撐不住了。可他剛跳下來,又必須馬上再站上去,因為一炷香燒不完,是不準下來休息的。梅蘭芳的腿都站腫了,但他從不喊苦。經過一段基本功訓練,梅蘭芳的蹺功有了很大長進。但他沒有滿足,又積極主動地設法增加訓練難度。
秋去冬來,他在庭院里找塊地方澆了一個冰場,冰面光潔如鏡,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擅诽m芳偏偏要踏上高蹺,到冰場上去跑圓場。高蹺本來重心就高,支撐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蘭芳經常摔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
吳先生看在眼里,也不免憐惜心疼起來,他對梅蘭芳說:“休息幾天再練吧!”梅蘭芳卻堅決地說:“先生,您不是常常說,練功練功,一日不練三日空嗎?”說得聲音響亮,讓先生也心生贊賞無奈,只好讓他繼續練下去。
就這樣,他練了一次又一次,努力克服心理障礙,不斷激勵自己,終于拿下這項硬功夫。冰上踩蹺的功夫,使梅蘭芳受益甚大。在晚年,他曾多次說:“幼年練蹺功,頗以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歲時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類刀馬花旦戲,就不能不說是當年嚴格訓練蹺功的好處。真可謂‘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
由梅蘭芳,這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勤學苦練的故事,我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古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都是說明一個人只有刻苦學習,精進不已,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人雖有天賦存在,但人與人之間的聰明,并沒有多大的不同。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基礎相似的人,成長到后來,卻有了天壤之別!這是為什么?是后天對自己的艱辛打造。打造,不僅要琢磨,更有磨礪。不只是學業成長,更有生活閱歷,人生經驗上的歷練,還有自覺的修養??v使你有成玉之質,也需要琢磨的。所以,后天的努力是我們必然的,沒辦法選擇的,只要是活著,不想茍且而活,就要努力;而要想成功,做點事情,則必須要吃苦。
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沒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活出精彩人生的。人生一世,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對于一個想成功的人呢?自然就更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心存僥幸不行,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兒;成功沒有捷徑,也沒人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即使有一時的幸運,但不能說明從此可一勞永逸,高枕無憂。所以,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有多少天資和后天的條件,要想成功,就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除了行動上的努力,更要有心理上的準備和承受力,否則,成功是不可能的。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古今中外成就非凡的人,無一不是走過艱難困苦,經歷過大風大浪,有過非同一般經歷,在行動和心理上都超越了平凡的人。
北宋的文學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工于詩詞散文,有《范文正公集》留世。我們知道他發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座右銘,激勵著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也成為我們中華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范仲淹可不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他還是一位有著時功的大政治家??梢哉f,像他這樣,有文名又有實績的知識分子是不多的,絕對稱得上是一位成功人物。
讓我們看看他的仕途履歷,看起來真是一帆風順:太宗祥符年間中了進士,然后,由晏殊推薦為秘閣校理。后來,他又被拜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主張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因保守派反對而失敗,但最終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做出自己的貢獻,成就自己的不朽之名。
但是,在成功的背后,你也許想不到,他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
范仲淹的祖上,原來也是官宦之家。五代時期,他的爺爺范贊,時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范墉,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個兒子。
但可悲的是,范仲淹在剛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不久便開始走向衰落。母親謝氏為了生活,不得不帶著他改嫁給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東)朱氏,更姓朱,名說(中進士后恢復本姓)。
幼年家貧,但范仲淹從小就很有志氣。他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因家庭貧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分作四份。早晚各兩份,切一點薺菜,加一點鹽來,就著吃。就這樣,苦學了三年。
后來,他得知家世后,十分難過,哭著辭別了母親,到南都(今屬商丘)學舍讀書。學習更加刻苦,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在五年苦學的時間里,范仲淹沒有脫過衣服睡覺!可想他的學習精神。
由于范仲淹勤奮學習,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并“學而優則仕”,一步步晉身為國家中樞的重要官員,推行改革,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濟世為民的理想。
范仲淹不僅人窮志不窮,從小有骨氣,有志氣,而且從小就懷有偉大抱負。當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后來,他當了諫官,曾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受到貶謫處分。后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然后,他抓住機會,施展抱負,積極推行新政,改革時弊。雖然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而不得不廢止,但畢竟樹立了他在政治上的青史之名。
后來,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里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這句話,不僅是范仲淹對自己的鞭策,更是對中國所有知識分子的激勵。一千多年來,這句話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名言警句。
據說,范仲淹一生艱苦樸素,經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給鄉親,深得人民擁戴。他“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人民“哭之如父”。
他以自己刻苦求學上進的經歷,激勵著無數清寒的學子們,發奮努力,實現自己;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真正知識分子的為學和為官使命。
□堅持做人做事的節操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南懷瑾先生在解釋這幾句話時說: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做人做事。
“賢賢易色”:“色”指態度、形色。我們看到一個好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遍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總會不自覺地對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孝道也是要量力而為的,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古人有對聯為: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家貧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重在有孝心,否則窮人家里沒得孝子了。
“事君能致其身”:中國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不論朋友或同事,既已答應幫忙完成一件事,要抬轎子就規規矩矩一定盡心,答應了就言而有信。就好比結婚從一而終。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說,盡管這人沒讀過一天書,我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不是說明絕非讀死書呀。
見賢思齊,人心向善,想得自然好。做起來,難。忍得一份苦,耐得一份甜,種種誘惑磨難,來歷練強者人生。
子夏以事親以孝,事君以忠,交友于義,見賢思齊,作為一個人真正有學問的標準,同時也說明真正的知識不是學問,學問的目的是做人做事。
求學本不易,而為人也何其難也!子夏提出的這個標準固然不錯,但也不免有理想化的成分,真正做起來是不容易的。畢竟人生活在俗世中,面對各種誘惑,面對各種進退取舍之選擇,能夠保持一份純粹有多么困難!而知識分子也是人,而且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期望和要求,就更難免掉入欲望的陷阱中不能自拔。所以南先生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則很是難了。
人都有難以超越的自身局限性,能夠節制自己,除了一份堅守外,更需要修養和智慧的把握。大千世界,世象紛繁復雜,要做到明辨是非,抵抗各種誘惑,做到進退自如,窮通淡然,沒有相當的修養和智慧,是難以把握的。所以,做人是需要修煉功夫的。君子之為人處世,當有自己操守和風格。
面對人生富貴,孔子說:“富貴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說:“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此之謂大丈夫”,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獨立人格和精神的堅持,不受外在的左右,堅持學問和做人的格調。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以學問為人生理想,那人生的奮斗和成就之路,就顯得更加不容易了??鬃訛榱藢W問追求一生,寂寞一生,即使不遇,也不肯放棄人生理想,五百年后,其學說才得到真正的發揚光大。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所能做到的。要不然,怎么叫圣人呢?
圣人之境界給人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但作為知識分子,應當以孔子自勵,達不到那樣的高度,至少也要盡力而為,以孔子為榜樣,在有生之年,學問知識,做好自己,安身立命,修身齊家,完成一個人的使命。
但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知識分子,都有一份功名思想,而且重名節,最難克服的就是功名的誘惑。事實上,對于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說,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最好的辦法就是入仕;也只有此路,才能讓他的學問轉化為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個人意愿,實現濟世濟民的愛國理想。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很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
為官一任,造福百姓,利國利民,成就功名,如果再能成就一番不世功業,則更是光宗耀祖的人生之大幸事。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既能實現現實名利,顯身揚名,又可實現人生理想,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歷來的知識分子,不僅樂于詩文和道德文章的學問之事,更表現出對于功名的汲汲追求。
只是,官場風云多變幻,高處不勝寒,競爭更加殘酷。人在官場,總有身不由己之感,太忠正不行,太廉潔不行,太耿直不阿不行,其中的分寸把握,只能靠自己的小心和智慧了。儒家所謂的“外圓內方”固然不易,但如果能做到善于中庸為人處世,善于明哲保身,知進退榮辱,能持盈保泰,堅持做人的純粹性,就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算是相當了不起的人了。他們把自己的知識學問和做人連在了一起,因而成就了成功的人生。
而另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運用自己掌握的那點學識和頭腦中那點所謂的智慧,干謁權貴,搖尾乞憐,充當權貴的狗頭軍師;或者巧言媚上,取悅于人,充當權貴的捉刀手,為權貴歌功頌德。他們的所謂學問,最終因為做人做事的不到位,而出賣了他們——抵抗不了名利金錢的誘惑,迷失了自我,人生歸于敗局,悔之晚矣。所謂“君子固窮”,這個窮,不僅說的是能夠耐住寂寞,能夠“安貧樂道”,更有一種堅持自我節操,不向權貴妥協的尊嚴和骨氣。
所以,孔子當年就對一些讀書人“急于仕進,志有利祿”的人表示不屑,而對一些安心學問的人發出贊嘆,他說:“數年發憤,勤奮苦讀,而不想做官發財的人,真是難得呀!”后來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寧愿過清貧淡泊的生活,也不與權貴同流合污,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操守。這種操守是什么?就是高揚的尊嚴和做人做事的原則。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舍生取義”也。
真正的學問,目的是做人做事;做人做事,不僅是學識和才干問題,更有人品、修養和智慧的問題。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官從政,能做到不失獨立不倚的人格精神,才不失為真正的知識分子。
□以德樹人,得英才而樂之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對此,南懷瑾先生說:“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钡侨绻暗锰煜卤坎哦逃?,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時真使人厭倦不堪。尤其是現在青年的教育,從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幾乎必須重新打基礎。所以一個真正的教育家,必須要有宗教家的精神,愛人愛世,須有舍身飼虎、火海救人犧牲精神才行,又像是親自施用換心術,硬要把自己的東西,裝到他的腦子里去的這種心情。但有許多學者有了學問,卻當成千古不傳之秘,不肯教給別人。
對于教育,孔子是把它作為自己學問和思想的重要陣地來支持的,與他虔誠求學為學一樣,孔子對于教育,有一番“誨人不倦”的宗教情懷。所謂“因材施教”,他不僅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而且樂于教學相長,善于向學生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孔子的謙虛好學精神,他的這種言傳身教,直接對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和力量。
作為一個教育家,教書的目的是育人,當看到學生德才兼備,很有潛質時,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而面對一些難以教育,如朽木難雕的學生,孔子又不免發出困惑和煩惱,所以發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樂也;得天下笨才而育之,一苦也?!钡珶o論是英才,笨才,孔子在這兩種學生身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真正做到了平等相待,“誨人不倦”。
作為一個有政治抱負但不能得遇的思想家,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理想都不能如愿地得到施展的機會,于是,轉而寄希望于教育這個千秋偉業。把自己的學問思想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薪火相傳,以此實現自己的文化理想。這種選擇既是一種在現實面前的權宜之計,更是一種審慎思考后的智慧抉擇。為此,孔子能耐得住寂寞和清貧,以教書育人為樂,同時進行著自己的學問思想,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是一種最合適他,他也能從中找到樂趣的生活方式。與天下求學上進的學生在一起,教學相長,是很快樂的事情。
孔子的行為,在當時已經引起很大的影響。據說他的學生超過了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可謂“桃李滿天下”了。他的學生,有很多“青出于藍”,做了官員,但孔子還是堅持著自己的教育事業,并不輕易為權勢所動,也不去羨慕富貴。他知道,自己的事業是能超越時代的。
子貢、子路是孔子喜愛的兩個學生,但孔子最欣賞的卻是顏回。那么,孔子為什么那么喜歡顏回呢?就是因為他聰明好學,而且人品很好,不慕名利,甘于淡泊,自得其樂??鬃釉u價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辈粌H如此,孔子經常是逢人便夸顏回的好學有德。對于顏回言行及思想,孔子無一不表示出贊賞。我們看到,短短一萬多字的《論語》中,記載孔子夸贊顏回的,就有十幾處之多。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個弟子最好學?”孔子告訴他:“顏回最好學,自從顏回死后,就再也沒有那么好學的弟子了?!保ā队阂病罚┰诨卮鸺究底油瑯拥膯栴}時,孔子也有類似的回答(《先進》)。一次,孔子問子貢:“你跟顏回相比,誰更優秀?”子貢說:“我不敢跟顏回相比。顏回聞一知十,自己只是聞一知二?!笨鬃勇牶螅硎菊J同(《公冶長》)。
據說,孔子搞過門下弟子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三個排行榜,顏回名列德行榜榜首(《先進》)。
孔子和顏回,這一對師生之間,也是惺惺相惜,相互欣賞的。
《論語·子罕》記載,顏回對自己的老師孔子十分崇拜,曾贊嘆道:“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吾欲從之,末由也已?!痹陬伝氐难劾?,孔子是泰山北斗,是世間最博學、最偉大,是自己須臾不可離開的偉大導師。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帶領著眾弟子周游列國,行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曠野,糧盡人病,陷入絕境。面對這種情況,孔子本人,還在那里繼續講課、彈琴、唱歌。但是,子路、子貢等弟子卻都非常不滿,紛紛跑去質問孔子:“您這套學說是不是有問題了?”面對現狀,孔子也陷入了沉思,他的一套儒家思想理論,看來還需要經受更多的考驗。學生們在質疑,自己也陷入痛苦。此時,學生顏回,卻依然表示對孔子的學說深信不疑??鬃訂査拔业膶W說錯了嗎”,“我們為什么被困在曠野中”這兩個問題時,顏回認真地回答道:“先生,您的學說太偉大了,所以天下沒有容納得下的。盡管如此,您還是一直在努力推行自己的學說,容納不下有什么關系呢?學說不夠完善,是我們的恥辱。學說已經完善而得不到采用,那是君主們的恥辱。容納不下有什么關系,容納不下才證明您是君子!”這一番寬心話,說得孔子煩惱頓消,心花怒放,一反常態說了這么一句話:“說得太好了,你真是理解我啊!顏回,倘若你是富豪,我愿意給你做管家。”
顏回不但沒能成為富豪,因為家境貧寒,營養不良,才三十來歲就夭折了。他父親顏路給他料理后事時,連棺槨都置辦不起。
孔門弟子中,有的是將相、棟梁之材。例如,子貢、子路、宰我、冉有等人,都是出將入相之才。但是,孔子卻如此對顏回情有獨鐘,贊不絕口。反映了孔子教育中重視品德和做人的教育思想,這正是他之所以偉大的原因。作為老師,學生富貴了,但沒有攀附思想;學生貧窮,也并沒因此否定他,相反,而是給予他充分的最大的肯定??梢?,孔子的眼光,不是常人的世俗眼光,不以成敗論英雄。做人和修養教育,是他教育的重點。而能力問題,則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所強調和重視的。與其他顯身揚名的學生相比,顏回安貧樂道,能自得其樂;而且不失做人的道德和修養,能夠獨善其身,這是十分了不起的,所以大加贊揚。孔子也曾感嘆才能與太注重學生的品德修養,忽視了工作能力的培養。有一次,孔子大發感慨說:“顏回的學問道德都很好,可是常常窮得揭不開鍋;子貢不安本分,但囤積投機,往往能夠成功”(《先進》)。他這是為顏回抱不平,但他能理解顏回的生活方式。
如果從功利角度看,顏回當然是無能失敗的,但從道義角度看,顏回卻有自己的成功。而安貧樂道的生活,也許正是顏回自己樂意的一種選擇。有一天,顏回、子路待在孔子身邊,孔子讓他們各言其志。子路說自己愿意把車馬衣服跟朋友們分享,壞了也不覺得遺憾。顏回說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不張揚自己的功勞??梢?,顏回本來就無意于功名,喜歡獨善其身,與世無爭的生活。也因此,孔子十分佩服贊賞。
顏回的才德和為人為學,正合了孔子的育人理想,所以大加稱贊。顏回對于孔子,是英才,所以,以育之為樂。后來的大思想家孟子,也曾說人生三大樂事為:父母俱全,兄弟間無事,能盡孝悌;對天地,對人都無悔;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把育英才當成人生一大樂事。由此可見,教育家們對英才的求之若渴思想。
今天那些心懷勢利的教師們,兩眼專盯著學生的家世背景,是不是應該有所思考呢?
□學而好古,敏以求之
南懷瑾先生說:講到孔子的好古,我們今天就更警覺到問題的嚴重??鬃诱f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我們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也好,保存中華文化也好,為后代著想也好,怎樣好古呢?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后,運用智慧,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再“敏以求之”,這才是認真的工作。孔子在這里這樣說,表示他的成就,都從力學而來。這是他謙虛的話,也是他老實的話。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聰明,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作學問不踏實,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學問都是虛的。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學問、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孔子自謙說自己“我非生而知之”,只是有一般人“不如丘之好學也”??鬃拥拇_是“敏而好學”的,為了學習,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辈⒄f,自己的休息,是在墳墓??梢娍鬃訄猿纸K身學習,學習一生,學習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做學問,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孔子自稱自己“敏而好古”,就是說,喜歡鉆研古代的學問思想,以史為鑒,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所以,他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對古代知識的學習絕不是死讀書,也不是照搬拿來而用的,而是創造性的學習,學無常法,頭腦靈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通百通”,正因他的這種學習,他才能創造性地創立起自己的儒家學說。對于古代社會,尤其是周朝的禮制,孔子是十分推崇的,而且盡力整理出來,以供后人學習。不是薄古厚今,但孔子對古代的禮制的確很推崇,主張沿襲學習,自己一生也堅持著“克己復禮”,不僅如此,在匡正時風上,孔子從教書育人的角度,一直做著自己的努力。
對于禮,孔子十分重視的,認為是一個人道理精神的外化表現,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據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
“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或長輩面前,走路要“趨”,低著頭,就這樣走過去??柞幙匆姼赣H孔子站在庭院里,于是低著頭“趨”步走??鬃訁s叫住了他,問:“站住!今天學詩了嗎?”
“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是說:不學詩,你怎么能做善于說話呢?)
“是?!?
于是,孔鯉退下去學詩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
孔鯉又“趨而過庭”。
孔子又叫住他,說:“站住!學禮了嗎?”
“還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能好好地做人呢?)
“是?!?
于是,退下去學禮了。
從這里,我們看出孔子堅持奉行的詩禮之教,既做到了克己復禮,又以此嚴格要求自己的后代和弟子們。
孔子的學習,不只是向書本學,還要向他人學習,所謂“有教無類”,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無常師,擇善而從。上至大哲學家老子,下到七八歲的幼童,孔子都能做到虛心求教,積極學習。真正做到了謙卑處下,虛懷若谷。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著名將領,小時候家里很窮,沒讀什么書。一次,孫權對呂蒙和蔣欽說:“你們如今執掌大權,應加強學習,這樣于己有益?!眳蚊纱鸬溃骸败娭惺露?,無暇讀書。”孫權說:“我難道是讓你們去當經學博士嗎?不過是讓你們多讀些書以增長見識而已。要說事多,你們難道比我的事還多嗎?我自幼熟讀《詩》《書》《左傳》《國語》,只不讀《易》。執掌朝政出來,經??础妒酚洝贰稘h書》等史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和兵法,自以為大有收益。你們二人都是很聰明的人,只要肯學習,必會有所得,為何不這樣做呢?孔子說過:‘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漢光武帝劉秀當兵馬之勞,仍手不釋卷。曹孟德也稱老而好學。你們為何不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呢?”從此,呂蒙堅持學習,所讀之書,比一般書生還多。后魯肅接替周瑜任都督,與呂蒙交談,學識不及呂蒙,魯肅嘆道:“我以為大弟只有武略,不料今日學識如此淵博,再也不是昔日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偉大人物往往是寂寞的
南懷瑾先生說:古今中外,許多被后世認為是多么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么凄涼寂寞的。因為他們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天下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風格來為人處世的……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南先生此言,是說古今中外成就非凡的偉人,都是生前甘于寂寞,而身后留下萬世之名的。他們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本事讓自己過得更好,讓自己門前熱鬧起來,而是他們有所不屑為之,有所不為,是為了有所為。
為了心中這個認定的“所為”,他們不肯向現實低頭,不與世人同流合污,不肯失去自我原則和節操,不降低自我生活的格調,保持人格、尊嚴和精神的獨立而自由的姿態,按照既定的方向生活,為此上下求索,百折不撓。一旦認定,就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堅持一生。
而他們心中的這個“所為”,一般來說,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所謂“雁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所以,他們要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有“所為”,就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成功就成為更加困難的事情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凡是偉大人物,總要經受更多的人生磨難,才能有所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其生是寂寞清苦一生,而身后才留名的。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偉大人物,在生前往往是寂寞的。
孔子生于亂世,周游列國四處碰壁,曾困于陳、蔡,無米斷炊,險些餓死道中。生前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奔波,最終不能實現,轉而求諸于教育宏道育人,一生清苦,身后五百年,其學說才真正發揚光大,光照千秋。孫臏遭忌,在被剜去兩只膝蓋之后修成一部傳之后世的《孫臏兵法》。屈原被讒言所害,屢遭放逐,于三湘四水的荒蠻野嶺中賦得絕唱《離騷》。司馬遷生前寫下皇皇巨著《史記》,也是身后留名的。直言情理,受囚禁之大侮,領宮刑之奇恥,忍辱負重,嘔心瀝血方成一部“無韻之《離騷》”——《史記》……此外,像曹雪芹、沈從文、張愛玲,等等,哪一個不是生前寂寞,甚至被人誤解,而身后才被人們重新發現,大放光彩的呢?
但是,他們為什么選擇寂寞和清苦呢?難道不想風光舒服地活著?當然也想舒服地活,也有名利之求,但是,這些物質的、外在的東西,與他們內心的心志和節操比起來,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后者就變得更加可貴,不能失去了。作為人,有自己的原則和節操;作為知識分子,有自己的道義追求和文化理想,為此,高揚自我生命的尊嚴,絕不會為人左右,更不會受物質所奴役,失去人格與精神的獨立和自由。如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泵献铀f,有一種“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氣概,如曾子所說,有知識分子的“弘毅”之精神,為此,甘于“安貧樂道”,能夠忍受物質的貧乏和生活的困苦磨難,能夠無視別人的誤解疏遠和孤獨寂寞,甚至是精神上的痛苦磨礪,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為他的高尚理想而服務,來做鋪墊的,是上天對自己的考驗。當然,這不是自我麻醉,而是有著相當的自信和堅定為基礎的。
如南先生所說:有極少數的人,他始終漠視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像孔子、孟子他們,并不是不懂得怎樣去‘阿世茍合’,向世風所妥協,為了自己本身的現實利益,隨便去迎合別人的意見。實在是非不能也,是不肯為也。所以,他們的個性是寧可為真理正義窮困受苦,也不愿茍且現實而活,追求那些功名富貴。孟子說:“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棄魚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愛好的,義理,也是我所愛好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棄生命而取義理。”
所以,他們寧愿選擇讓自己心里舒服的,也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永遠不失去內心的獨立不倚的姿態,專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也認定的事情,生前寂寂無所謂,縱使身后無名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喜歡,如孟子所說,對得起天地良心,于己于人都無悔,就可以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了。此所謂君子也。偉人首先在人格上是高大的,因其高大,才能真正成就利在千秋的偉業;因其高大,才能無所謂眼前的,現實的利益和成敗得失,窮通榮辱。
寂寞、苦難、不遇,對于他們,算得了什么呢?他們早已做好了準備。正好借此磨礪自己的意志品質,完善修養自己,提升智慧。也因此,他們能超越平凡,成就非凡,名留史冊。
□做到留名不容易
南先生說: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賢者難免……但留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名利之求,人皆有之。只是追求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所謂“名利尊卑貪爭無二”,在一個看透世情的人眼里,重視道義節操的人,能把千乘之國拱手讓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一文錢也要爭奪。就人品來說有高下之分,但就人性而言,都是有貪婪的人,二者并無本質的區別。就像當皇帝,他的任務是治理國家,而當乞丐,任務是討吃要飯,地位享受不同,但都有人生的痛苦。如果說區別,就是品質的高下,層次的高低。庸人和小人,貪圖現世的利益,沒有精神追求;而君子、賢人們,與物質相比,更多了份精神之求,把這份追求轉化為身后的留名。哪一種活法更有品質?一目了然。但是,更多人不選擇做君子賢人,因為太累,太苦,要一生辛苦,這是難以忍受的。一個人能做到安貧樂道,是不容易的。也正因此,成就了君子圣賢的偉大。
莊子在《外物》篇中說:“沉靜可調養病體,按摩可延緩衰老,寧靜息心可平復內心的浮躁。雖如此,像這樣的人,仍屬于操勞碌碌的人,這些以閑適為目的人是從不過問的。所以,圣人用來教化天下的道理,神人不去過問;君子用來治理國家的方法,賢人不去過問;小人用來茍合于時的伎倆,君子也從不過問。”
可見,人與人之不同,人各有追求,各有使命,所以活法也不同。但是,人品有高下之分,生活有質量之別。志向不同,境界不同。君子賢人之品質高,當然生活品質也高,留名于世的追求,也就是很自然的了。也只有他們,才可能留名。有人說:文人虛偽,表面清高,實則有名利之求。當然,沒有追求,就不叫人了。這有什么錯嗎?沒有。
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有一份身后留名的情結。古人說:“一心潔白,流芳千古?!痹娙思娈嫾彝趺?,在他的一幅《墨梅》畫里題詩說:“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俗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一生追求的目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知識分子追求“立功、立言、立名”之三不朽,其三者之間往往又密切相連的,人生的最終旨趣,就在于名留史冊,光耀后世。所以,歷來的儒生,十分重視名節,視之如自己的羽毛的。
東漢時,王密任昌邑令。一天夜里,他懷里藏著巨金,去賄賂楊震。
他說:“你不必害怕,夜深無人,沒有人會知道此事的?!?
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一句話把王密嗆在了那里,啞口無言。
賄賂不成。沒辦法,只好灰溜溜回家了。
楊震斷然拒絕賄金,維護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有了“震畏四知”一語。
為官清廉,保住自己的名節,這是身為官員最重要的品質。楊震作為知識分子,沒失去良知;作為官員,沒失去清廉。生活中注意檢點自己,嚴以律己,維護自己的好名聲。同時修身養性,與人為善,以身作則,終于為自己留下清名。
如果不能立不世之功業,那么就選擇“立言”,寫道德文章,以期流傳后人,遺芳百世。古人認為文章是“千古事”,學問道德文章,因為承載著精神,往往能萬古不死;而功名、事業和富貴,都會隨個人和時代的消亡而消失殆盡。古人追求的就是精神的不朽之名。所以,古來那些有才德的知識分子,總是懷著一份名節之追求,可以放棄功名利祿,但不可心失去名節,更對于道德文章傾注巨大的熱情。因為在他看來,文章千古事,是可能為他留下千古名聲的。
但是,史上留名,當然是很難的,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做到,也不是你有功業就一定可留個好名聲。一切都要經受歷史的考驗,讓時間和后人去評說。當世的評論并不能說明什么。所以,清代詩人吳梅村說的:“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惫湃俗非蟮拿?,可不像現在這么急功近利,追求現世的名聲,以帶來現世的實惠。他們追求的是身后留名,希望自己的功業,或學問道德,能遺惠后人,流芳百世。
當下社會的名聲之求,與古代相比,程度上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追求的是現世名,目的為現世的利益。至于身后名,那是沒譜的事,而且太不現實,太不實惠了,誰去追求那個呢?不如現實點更實惠。所以,今天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求名,可不在乎古人那些萬世之名的。也不像古人那樣苦修,堅持節操,修養一生,立不世功業,著道德文章,而是急功近利,坐不住書齋,靜不下心來,沒興趣于研究學問,更感興趣于到處游學、演講、走穴賺錢,上電視報紙,與某人在網上開口水戰……反正,目的也是為了出名;而出名呢?是為了賺錢,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才不肯像古人那么傻,去“安貧樂道”呢!都新時代了,讓“君子固窮”之類的觀念見鬼去吧!知識分子難道就應該受窮嗎?就應該寂寞嗎?那我可不要!在經濟社會,不如忙著把自己腦子里這點學識,兌換成錢幣來得更實惠。
不是說文人就應該窮,也不是說文人不可以知識文化換成金錢,只是這個職業本身需要沉靜狀態下,不受外界和名利之累,需要靜心做事,否則做不好,最終也成就不了什么功名的。更不要說留名了。所以,此類行為是一種短視,也是對自己學問的不自信,所以,跳跳達達,上躥下跳地,不能安分踏實。在當下,一個知識分子能耐得住寂寞,不隨波逐流,顯得更為可貴和必要。因為,這樣一個時代,更需要真正潛心于學問和創作的人,否則,就不可能有對得起這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和作品。
所以,今天的一些知識分子寫的所謂道德文章,實在很難說有流傳的價值。南先生在談到現代人的功名追求時,說:“先不談古人,就拿現在來說,幾十年來,不知出版了多少著作,但其中能被我們放在書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幾本?尤其現在流行的白話文章,看完了就丟,只有三分鐘的壽命,因為它缺乏流傳的可能?!?
□聰明怪癖,正道不取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有了學問,真有學問的又非常平常,非常平實、平淡。有了學問、鉆了牛角尖、有一點才氣、又聰明的人,一定古古怪怪的。這種人“后世有述焉”,后世在歷史上,或者文學上、藝術上都有名,可是不是正道。這就是人格教育??鬃诱f:“吾弗為之矣”,這個我決不干。此所謂為孔子。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的文人才子,或者是畫家之類的藝術家,似乎總有些怪癖。他們的言行舉止,總有些與常人不一樣。由于他們的才華,人們也覺得倒還可愛。
南先生在說到文人的怪僻時,就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明朝的倪云林,特別愛干凈,已經成了潔癖,而且愛干凈愛得怪。他的花園里頭、什么東西,絕不能碰的。也不大留朋友住的。
結果有一天,一個朋友終究跟他很要好,就留他過夜。夜里這個朋友睡到半夜,“咳!”咳嗽一聲,這一下他聽見了,自己就一夜都沒有睡,不曉得這口痰吐在哪里!一早等朋友走了以后,他叫傭人從朋友的床上找起,找了所有的地方,這口痰吐在哪里也找不到。找到窗前——哎喲,很好的梅花開了,沿梅花的樹葉子一個一個找,最后找不到,“老爺呀,這口痰找不到。”“那把花園梅花所有樹葉子都打下來算了!”把樹葉都打光——不曉得這口痰吐在哪里,都有嫌疑(眾笑)。切!倪云林怪都怪成這樣。后來碰到一個非常有權位的人曉得他,請他畫一幅畫,他決不畫;不然要殺他頭,他就逃了,逃了以后,后來碰到明清之間天下大亂,結果給人家抓住了,抓住打,說:“你承認,你是不是倪云林?你只要承認你是倪云林,就放了你!”硬是一聲也不吭,被打得半死。然后沒有辦法,看看又把他放了。別人問他:你怎么不叫一聲呢?他說一叫就俗氣了啦,就不高雅了啦(眾笑)!這就是行怪!歷史上這一類行怪的人你把他集中攏來呀,多得很。雖然,但是這一類人,你說……
三國時期的嵇康,為“竹林七賢”之一,能詩會文,通曉韻律,崇尚自由無為的自由生活,蔑視權貴,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與常人大異,也是一個有著怪僻的文人。
嵇康不喜歡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大將軍司馬昭,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但嵇康不愿出仕,為了逃避司馬昭,他躲避到了河東。
司隸校尉鐘會,一直想結交嵇康。有一次,他輕衣肥乘,率眾前往。嵇康與向秀正在樹蔭下鍛鐵,看到他來了,卻視若無睹,不予理睬。
鐘會于是只好等著,可等候了很久,也不見反應。無奈之下,鐘會只好準備離開。
此時,嵇康卻開口了,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兩人從此結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和東平的呂巽和呂安兄弟倆是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奸污,呂安原本準備休妻并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并發誓不會惡人先告狀,于是嵇康勸說呂安將此事平息下來。
但事后,呂巽害怕呂安反悔,竟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并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鐘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
嵇康的入獄,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杰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有司勸諭后,眾人一時遣散。但最后嵇康和呂安卻還是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但最終司馬昭還是判決其死刑。
臨刑時,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要來自己常彈的琴,居然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然后,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說完后,嵇康從容地赴死,時年三十九歲。
嵇康的為人行事,固然顯示出知識分子的氣節和骨氣,但未免有些太清高孤傲,鋒芒畢露,言行舉止與常人格格不入,不注意別人的感覺,也不注意保護自己。所以,早早就被人置于死地。實在是才華有余,但修養和智慧不足。作為一個有才華和理想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會寫出更多好文章,所以死得實在不值。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所謂的文人或是藝術家,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故弄玄虛,穿衣打扮故意與常人不一樣,言行舉止故意表現出怪異,這實在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其實,一個真正有追求、有才華的人,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必然要懂得人情世故,不再恃才傲物,然后自覺地修養自己,不再鋒芒畢露,學會注意別人的感受,學會自保。不是失去自己的原則和節操,也不是向現實妥協,而是學會做人做事,學會智慧處理與彈性把握。面對天地和有限的生命,他認識到人的渺小和能力的局限,所以學會敬畏,學會謙卑;他認識到世界和現實的不完美,他人與自己不可能沒有隔膜,所以不必完美苛求他人,學會寬容。這樣,在不斷的生活中提升修養,才華和能力也得到涵養,不再盛氣凌人,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獲得真正的成長成熟,學會做人做事,才生活得更有智慧。
所以,一個真正想做成點事的知識分子,縱有才華也不會表現在外面;縱使要保持個性和自由不羈,也不必一定表現在外面。如果這種表現讓人看了不舒服,或者是傷到了別人,害了自己,給自己引來麻煩甚至禍患,這實在是有些不值得了。所以,真正的素質,是一個綜合指數,而不是有些才華就了不得了。
老子、孔子和孟子那樣的先哲,無論是才華還是學問,都遠遠高于一般人了吧?他們的成就也早已超過常人,但他們從不鋒芒畢露,而是虛懷若谷。越是高人越明白自己的有所不能,所以更有敬畏心。這才是真正懂得人情世故,是真正的有學問。
對于上面那種怪異的行為,孔子是不會有的。因為他遵守天道和人道的正道,尊重正統思想,走的是正道,絕不走偏道邪路,所以能中正,中庸,端莊大氣,正大光明,所以能成就非凡的事業,其學問思想能流播千秋萬代。這里,就是一個人格和修養的問題,孔子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而且胸中的志向是國家天下,絕不會放縱自我個性,只追求個人感受,表現出那種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怪異行為來。也因此,他重視個人和他人的人格教育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