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智慧是人生的老師
- 塔木德智慧全書:像猶太人一樣思考和做事
- 艾格編著
- 9139字
- 2021-11-23 21:48:35
沒有教育,就不會有輝煌的未來
中國有句古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猶太人有著豐厚的智慧資源,而這種資源則是一代又一代猶太人教育的結果。猶太人非常重視教育,視教育為人生的老師。他們教育子女的目的,是為了讓后代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壯大本民族的力量。
猶太人深知,一個民族如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會落伍,就會被激烈的競爭所淘汰,經商做買賣如此,從事科技文化事業也如此。被猶太人視為智慧圣經的《塔木德》就多次提道:
“要告訴你的兒女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捧讀《塔木德》,因為它能帶給你智慧,它會提升你的人生境界,它能讓你在人群中彰顯才華,讓你的人生充滿激情。”
猶太人相信,教育會提升人的智慧,因此他們始終強調教育,強調對智慧方面的教育,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能夠活得聰明,活得與眾不同。
猶太人相信,沒有教育,就不會有輝煌的未來。因此,他們盡可能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立足。據調查,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以色列只有450萬人,竟然有100萬人擁有圖書館借書證。
與其他民族不同,猶太人的智慧教育獨具特色,從以下幾方面就可見一斑:
1.注重啟發,讓孩子自己找出問題
猶太人不是教給孩子一些結論性的東西,而是啟發孩子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郎說:
“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么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讓我自己知道為什么。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要求之于理。我以為,這一點正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民族略勝一籌的地方。”
2.不墨守成規,勇于打破定式
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能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所以要教育孩子敢于懷疑,隨時發問。
猶太人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比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產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許多猶太家庭在孩子放學之后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今天向老師提問題了嗎?”正是這樣的教育,才結出了猶太人智慧的碩果。
3.掌握方法,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
中國有句古話說:“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猶太人在對孩子的智慧教育中,嚴格地遵循了這一思想,所以與那些強調死記硬背的民族不同。猶太人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背誦書本中結論性的東西。
他們會根據學習的內容教會孩子如何確定目標,如何收集所要的學習資料,然后根據目標在找尋的過程中做到以點帶面,由學習中的一個點開始,涉獵相關知識,從而收到由點及面、廣采博收的功效。
4.借他山之石“攻玉”
猶太人教育孩子一定要聰明地讀書,認為如果已經有人對某本書有了充分的了解,就應該請別人告訴自己該書的結論和核心內容,而不必再花時間去讀。正是對這一點有著獨特的領悟,所以猶太人特別善于“借”智慧。如果說猶太人能夠成功的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對這一點有獨到的見解。
智慧是教出來的
猶太人相信教育,相信智慧蘊藏在每個人身上,因此他們不會輕視任何一個人。在他們看來,每個人都有優點,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老師。
猶太人認為,每個人都要有學習的對象,而能夠作為學習對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書本,只要能教給人智慧,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尤其是《律法書》,更是被猶太人奉為經典。
12世紀的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曾宣布:
“每個猶太人,不管年輕還是年老,強健還是羸弱,都必須鉆研《律法書》。不管是一文不名、靠施舍度日的乞丐,還是奄奄一息的病人,或者是養家糊口的人,都必須擠出時間鉆研。”
猶太人認為,智者的真知灼見不僅是其個人的主張,更是全體猶太人的心聲。猶太人還認為,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就擁有一切。因此熱愛學習、尊重教師成為猶太人的傳統,因為他們相信智慧是教出來的。
猶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舉足輕重,最主要的是他們具有卓爾不群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底蘊,而其根基則是尊重知識,渴望學習,重視教育,崇尚求知。
《塔木德》中寫道:
“無論是誰,只要他能夠認真鉆研《律法書》,那就值得褒獎,因為他的鉆研不僅會改變他自身,而且還會使他身邊的人,甚至整個世界都將受益良多;不僅如此,整個世界也都因此受惠于他。他也就會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溫順謙恭,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能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他,世界享有了聰慧、忠告、智慧和力量。”
黃金萬兩,不如智慧一點
與世界上有些民族不同的是,猶太人喜歡財富,追求財富,但是與追求口袋里的財富相比,他們更珍視腦袋里的財富。他們常說:“黃金只是存在口袋里的財富,而真正的財富是在人的頭腦中。”所以,猶太人更喜歡追求智慧。
公元70年前后,羅馬人占領了中東地區,他們不僅對猶太人的財富進行赤裸裸的掠奪,而且還大肆破壞猶太教堂,妄圖從文化上徹底打敗猶太人。這種做法激起了猶太人的強烈反抗。當時,猶太人只剩下一座孤城——耶路撒冷。在此危急時刻,團結一心的猶太人分裂了:一派主戰,一派主降。
主戰派提出以武力抵抗敵人。他們說:“猶太人不應該是窩囊廢,寧可站著死,不可坐著亡,為什么要投降呢?”所以他們聲稱:“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要戰斗到最后一人。”
而主和派卻認為,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應當采取非暴力手段抵抗侵略,為猶太民族留下一線生機。他們認為敵強我弱,抗擊敵人無異于以卵擊石,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暫時投降是為了以后的興旺發達。
雙方誰都說服不了對方,于是他們去找他們最尊敬的大拉比約哈南,請求他給一個公道。大拉比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最后說道:“我們還是選擇投降吧,但是我們可不是完全拱手相讓,我們要保留一所教育子弟的學校。”
眾人不解,紛紛詢問為什么僅僅請求保留學校,而不是保留祖先的宗廟,或者黃金等貴重物品呢?大拉比看著眾人,開口問:“諸位,你們說說為什么羅馬人要侵略我們?”
“因為我們有黃金珠寶、良田美宅,所以他們要侵略我們。”
“不,不,”有人反駁說,“要我看是我們猶太人太優秀了,他們嫉妒我們。”
大拉比尋聲望去,問那個人:“那你說,為什么我們猶太人優秀呢?”
“因為我們熱愛學習,并且善于學習,所以才優秀!”
“既然如此,那我們投降的話,為什么不跟他們提出要求,保留一所我們自己的學校呢?”
眾人明白了大拉比的想法,也都為大拉比的深謀遠慮所折服,于是他們同意了大拉比的主張。
可是,如何才能見到羅馬統帥呢?這是頭等問題,因為要出城,必然要過兩道關:一關是城門,一關是防守甚嚴的敵人軍營。城門被主戰派把守著,雖然很多人被大拉比說服了,但還是有一些人不相信他。他們甚至還揚言,誰要想從他們守衛的城門出去,那就是叛國,一律格殺勿論。
至于羅馬人那邊,他們本來就認為猶太人狡猾奸詐,況且又處在兩國交戰時期,所以更不會輕易相信猶太人,他們的統帥早就下命令說,對于交戰的敵人一定要小心!因為猶太人太奸詐狡猾,對付他們的最好辦法是殺死每個猶太人——這兩關成為擺在主和派面前的障礙。
大拉比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法子。
他先放出風去,說自己突患重病,于是前來探望的人絡繹不絕。不久,大拉比去世的噩耗傳遍了城里城外。由于城內沒有墓地,必須葬到城外去,眾多弟子將“他”裝入棺材。出城門時,守軍要驗尸,但猶太人的傳統是絕對不可看尸首的,士兵要用刺刀捅棺材,被弟子以褻瀆死者為由嚴辭拒絕。到羅馬軍隊陣前時,軍士仍要檢查棺材,又被弟子以同樣的理由拒絕。
大拉比終于見到了羅馬統帥。一見面,大拉比就說:“我對將軍閣下和羅馬皇帝懷有同樣的敬意。”將軍一聽來人把他與至高無上的皇帝相提并論,表現得好像大為不滿的樣子,嚴厲地對大拉比說:“請您尊敬我們的皇帝,閣下!皇帝的英明可不是我們隨便能夠妄加評價的。”
大拉比還是以毋庸置疑的口氣說:“請相信我吧,閣下一定會當上羅馬皇帝。”
“皇帝?我可不這樣想,能為羅馬帝國的繁榮而戰,這本身就是我的榮幸。再說你這樣也是對我們的皇帝大不敬,理該被送上斷頭臺。”
將軍雖然嘴上這樣說,可是語氣卻明顯緩和了。聰明的大拉比早就對此心領神會,接著說道:“請您相信我的預言吧,我們猶太人是不隨便泄露天機的!”
“天機?”
“是的,如果您有時間,我們可以詳細聊聊。”
“不,不,我沒那個興趣。”將軍說著,向外張望了幾下,眼神中有些不安,然后說:“你還算聰明,我可以饒恕你。說吧,你有什么要求?”
大拉比從容地說:“我只有一個心愿,請給我一所能容納大約10名拉比的學校,永遠不要破壞它。”
將軍覺得留下這么一所小小的學校也無關緊要,便答應了。不久,羅馬皇帝死了,手握重兵的將軍當了皇帝。在城破之日,他如約向部隊發布了一條簡短的命令: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學校。
這位羅馬將軍永遠也不會想到,猶太人就是靠這所小小的學校,薪盡火傳,留下了他們的民族血脈,延續了猶太民族的傳統。確實,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從來沒有不曾被攻破過的城堡,哪怕它是鐵打銅鑄,而唯一攻不破的是人的精神,這種精神主要是靠教育來傳承延續的,哪怕它的載體只是一座小小的學校。
把智慧傳授給孩子
1960年,美國的《哈伯斯雜志》刊登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一次知識精英的聚會上,主辦者要求所有參加會議的教授們完成一份特殊的調查,讓每個人寫下他們認為在近代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物,例如那些影響我們的時代而且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人物。精英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了主辦者的任務。統計結果很快就出來了。根據得票的多少,被選出的前五個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丘吉爾和西拉德。一般來說前四位人們都非常熟悉,但那個叫西拉德的是何許人也?他是做什么的?他又有哪些功勞,以至于讓當時的人們無法忘記他呢?
西拉德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他一生最偉大的貢獻在于通過他的探索,為原子彈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世人通常稱奧本海默為“原子彈之父”,但是了解內情的人會告訴你,西拉德才是真正的“原子彈之父”。
西拉德小的時候,或許因為營養不良,經常生病,無法保證在學校完成學業,他的母親只好讓他在家學習,母親就成了他的第一任老師。這種家庭教育一直持續到西拉德10歲。
10歲那年,西拉德的身體有所好轉,父母決定送他到公立學校學習。他在公立學校一直讀到18歲。西拉德在老師和同學眼中并沒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但奇怪的是,這個其貌不揚的猶太學生似乎學習并不十分用功,但總能輕而易舉地取得好成績。而且在同學印象中,他是一個思維敏捷,見解獨到的人。在所有學科中,他對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和化學有著特殊的偏好。
在21歲的時候,西拉德去了柏林,開始學的是電機工程,并被認為是在電機工程方面最有出息的學生。后來他改學物理,1922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唯象熱力學的漲落現象》,漲落現象并不是由他提出來的,但令人吃驚的是,他研究的方法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這一純唯象的理論,因為當年物理學家玻爾茲曼提出漲落現象時,是用統計物理學的方法推出來的。獲得博士學位6個月后,西拉德又在這一領域完成了另一篇論文《精靈的干預使熱力學系統的熵減少》。有人評價說,該文“在熱力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篇文章也在信息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預言了信息論,還揭示了信息論這一學科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1928年,西拉德提出了直線加速器和環形加速器的基本原理。1934年2月21日,西拉德又向英國專利局提出同步回旋加速器的專利申請,以此解決相對論效應問題。但這一想法在1944年才被人發現,并變成了現實,引起了加速器設計的一場革命。
為什么西拉德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許多人在總結自己的成就時,往往歸結為天賦或者機遇等,而西拉德則把這些成就歸結于自己的母親。西拉德在談到自己的成就時說:
“許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來自何處,而我對自己價值觀的來源卻很清楚,這就是我母親常常給我講的那些故事。我對真理的愛全部來源于這些故事,我樂于為‘拯救世界’做些事的理想也來源于此。”
原來,西拉德的母親非常喜歡講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常常隱含著一些哲理,這些故事無形之中啟發了小西拉德,引起他對未知世界的興趣,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西拉德在學校里就表現出對科學的興趣,尤其喜歡物理學和數學,也正是這些為他取得這些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智慧蘊涵在老師的行為中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好的老師向學生傳授思想,差的老師向學生傳遞真理。”如何教育學生,如何在教育中向學生傳遞智慧,而不是僅僅教給他們一些真理性的結論?這可是智慧教育的關鍵。猶太人認為,在對學生的智慧教育中,身教永遠勝過言傳。這里就有一個流傳非常久遠的故事。
在一所猶太學校里,有一群孩子非常頑皮,拉比每天都教導孩子們要“細心,細心,再細心”,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學生總是非常粗心,他們的作業總是字跡潦草,難以辨認。為糾正孩子們的毛病,拉比可沒少費心,他總是一遍遍地告訴孩子們,要注意自己的字,可效果似乎不大明顯。
拉比為此大傷腦筋,甚至還患了神經衰弱癥,可是他卻始終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有一天,學生們交上了他們的家庭作業。拉比一看,其中一個學生的文章字跡潦草,根本就無法辨認,他非常生氣地寫道:“請注意你的字跡,不要潦草。請下課后到我的辦公室來一趟。”然后他把作業發給了學生。
可是,下了課之后,學生并沒有來辦公室。拉比很生氣,難道學生膽敢公然違抗老師的命令嗎?
于是,第二天上課的時候,他故意走到那個學生面前,期望那個同學能夠有所醒悟。可是非常奇怪,那個學生并沒有任何不安或者恐懼的神情。
拉比忍不住問那個學生:“你看了昨天發的作業嗎?”
“看了!”學生大聲回答。
“那么你看到了我給你寫的批語嗎?”
“看了!”
“那你為什么不按照我說的去做呢?”拉比非常生氣地說。
“您讓我做什么呢?”
“按照我告訴你的去做呀!”
“可是,老師,我不知道您讓我做什么呀!”
“怎么,你不認識我寫的字嗎?”
“老師,我看了您在我的作文簿上所寫的字,可是我實在認不出您寫的是什么!”
“什么,你難道不認識我的字嗎?”拉比一聽非常生氣,他以為這個學生故意跟自己過不去。
“其實,老師,我們一直不知道您寫的是什么!”
“怎么會不知道我寫的是什么呢?你把你的作業拿出來。”
學生拿出了作業,拉比把作業本交給了其他學生,讓他們每個人試著讀他寫的字,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批語寫的是什么。
最后,作業傳到了拉比手中,他拿過自己寫的批語說:“我只是告訴你,你的字寫得太潦草了,以后要寫清楚點。下課后到我的辦公室來一趟。”
“可是,老師,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您寫的是什么。每次作業我們都如此。”
拉比聽學生這樣說之后才恍然大悟,明白為什么學生們字跡總是潦草了。
如果只有一個學生字跡潦草,那是學生個人的粗心;可是如果許多學生都字跡潦草的話,那就只能說明病根在老師。以師之“昏昏”,又如何讓學生“昭昭”呢?
用有效的方法向學生灌輸智慧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聰明?當然是通過教育。可是,如何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這可是至今依然困擾人們的大事。有這樣一道題:船上有72只羊,26頭牛,問船長幾歲?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題目。可是在世界上三十多所高中做測試的時候,發現竟然有20%的人得出了船長年齡為72-26=46歲的答案。無怪乎幾年前有一位大學教授驚呼:“為什么我們把孩子越教越笨了?”
我們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智慧,而不是把他們教得越來越笨呢?這一點,我們應該向猶太人學習。因為猶太人主張教師要用有效的方法給學生傳授智慧,而不是讓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應聲蟲。
《塔木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拉比在一次上課中發現學生都睡著了。學生們剛剛在外面上完體育課,也許是太累了,所以都不能控制自己,課堂上睡倒一片。這怎能學習呢?拉比很生氣,可是他沒有像別人那樣,大喊大叫地喚醒他們,而是想了一個辦法。
為了喚醒學生,他突然提高了自己的嗓門,高聲叫道:“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有一位埃及婦女一次生了6000個孩子!”
“什么,6000個孩子!”這些本來趴在課桌上睡覺的同學,突然聽到了這樣的奇談怪論,感覺到一定是老師糊涂了,因為一個人怎么可能一次就生6000個孩子呢?于是大家的睡意立刻消失了。
“不可能!”有的孩子說,其他的孩子跟著附和。
“聞所未聞!我們從來沒聽說過。”
一時間,這成了學生的熱門話題,大家紛紛議論起來。
孩子們很快都清醒了,甚至都有些興奮了。這時,一向勤奮好學的本·約瑟舉起手來問:“尊敬的拉比,您說說誰能完成這樣的事情?”
拉比大聲說:“她就是約克白德,她生了摩西,而摩西拯救了6000個猶太人。”
“原來如此!”學生們一聽,悄然大悟,而課堂氣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這也足見猶太人的高明之處。
猶太人強調,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孩子們小小的獎勵,讓他們高興,這樣在輕松愉快中就會獲得知識和智慧,而不是靠機械而無意識地背誦獲得知識。看看我們身邊是否有很多家長和老師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拼命讓他們陷入題海中,讓他們沒有一點點的空閑時間,結果卻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樣的智慧教育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呢!
實踐出智慧
在猶太人的智慧教育中,經常強調學習者要具備廣博的學識,因為他們深信非學無以廣博,非志無以成材,所以在猶太人的智慧教育中,強調要有廣博的知識。每個猶太人都是這樣認識的,并且也都是這樣去實踐的。他們教育自己的子女如此,在他們自己的人生中也貫徹這一原則。所以與猶太人接觸,你會發現他們都是知識面廣博而且訓練有素的人,所以他們的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葡萄牙商人特里納對此就深有感觸。
特里納是個很有頭腦的商人,年紀輕輕就已經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人對他贊不絕口,他經營的皮包深得女士的青睞,女士們都以擁有特里納經營的皮包而自豪,并以此作為自己身份和實力的象征。特里納還把自己的經營范圍擴大到女士服飾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果不是看到經營鉆石的猶太人拉里的話,也許特里納就會滿足了,因為他已經成功了,有紅紅火火的事業。可是當他認識拉里以后,才明白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商人。如果說自己是個商人的話,那么拉里就是商業家。
鉆石經營向來是那種“三年不開門,開門吃三年”的行業,而拉里的經營不僅不用三年才開門,甚至經常出現顧客排隊等候購買的場面,拉里的銷售訂單已經排到5年以后了。面對拉里這種紅火的經營,特里納有些動心,也想經營鉆石,可是自己對鉆石不是很在行,加上身邊很多葡萄牙同行經營鉆石卻生意冷清,有了這種前車之鑒,他決定向拉里求教。
這天,特里納穿戴整齊,來到拉里的家中,向這位奇才請教經營鉆石的絕招。
拉里耐心地聽完他的想法后,冷不丁問了他一句:“你知道澳大利亞海域有什么魚嗎?”
特里納簡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賣鉆石和魚有什么關系嗎?莫非拉里不想告訴我其中的經營訣竅?
拉里望著吃驚的特里納,笑了笑說:“你一定是在懷疑我不想告訴你經營鉆石的訣竅吧?”
見拉里看穿了自己的內心想法,特里納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拉里接著說:“其實我的意思是說,經營鉆石需要具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如果你不知道澳大利亞的魚有多少種的話,你就不可能知道澳大利亞的地形地貌,不知道澳大利亞的地形地貌就不會了解澳大利亞的巖石構成狀況,那么你就不會知道澳大利亞的鉆石是什么樣的。”
“那好辦,我只要看看書就行了。”特里納說。
“實話告訴你吧,猶太人從來不是這樣做事情的,猶太人看書并不是把它當做教條,也不是要從書本中尋找答案,而是要從生活中尋找答案。”
“從生活中尋找答案?”特里納有些吃驚。
看著特里納驚詫的表情,鉆石大王拉里語重心長地說:“鉆石雖小,學問卻大,不是任何人都能隨便發這種財的。做鉆石生意,尤其需要豐富的智慧寶藏,一顆鉆石包含了地理、歷史、人文等多種知識,如果不懂得這些,就無法判斷它的價值。要積累這些判斷鉆石價值的基本經驗和知識,就要不斷地學習,這至少需要20年。所有相關的知識你都要了解,才能真正培養出市場眼光。”
特里納聽了,不禁為自己一時的心血來潮感到慚愧。他這才知道猶太人是繼承了幾千年祖先留傳給他們的經驗,再加上最新的知識才擁有了這樣豐富的學識,從而贏得了顧客的尊敬和信任,如果沒有一二十年的學識和良好信譽,要想做好鉆石生意是根本不可能的。
特里納明白自己的學識沒有這么廣博,于是很知趣地退出了這個行業,這才沒有遭受他的葡萄牙同胞那樣的損失。
這就是猶太人,他們做事情就是這樣,他們的智慧教育也是如此: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廣博知識,這樣才能頭腦聰明,具備一雙獨到的慧眼,也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愛”是智慧教育的核心
猶太人說:“為人要講道德,為政的要有政德,經商的要有商德,為師的要有師德。一句話,凡人為事必講德,否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這可是猶太人幾千年來的經驗和智慧總結,而且猶太人相信:“有德才能有材,有材方能有財。德是智慧之本,材是智慧之葉,而財則是澆灌智慧之樹的泉水。”因此,他們特別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要讓金錢蒙蔽了心靈,一旦心靈受損,就會喪失已經取得的事業。
猶太人文賓的父親突然病逝,作為家中的獨子,父親留下的藥業公司的發展重擔就落在了他身上。可是偏偏在這時候,公司員工卻無法見到這位繼承人,一時間群龍無首,大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文賓到底去哪里了?原來,文賓揣上父親死前給他的幾千元,只身去了美國。這可急壞了那些親友們,有的說文賓是個不孝順的兒子,有喪事在身卻不聲不響地離開了;也有的人說文賓是個不能承擔大事的膽小鬼;甚至還有人說文賓是在逃避責任,因為父親的公司還欠著別人的債呢!一時之間,各種譴責文賓的說法傳開了。
那么,文賓到美國去干什么呢?這還得回溯到他父親那里。文賓的父親曾對他說過一直想去美國闖蕩,把事業做大,可是由于勇氣不夠,所以最終也沒有能夠去成。在文賓長大成人之后,他希望文賓能夠去美國這個遍地黃金的國家闖蕩一番。
文賓此次攜款到美國,是為了遵照父親的遺愿,尋找機會把公司的事業發揚光大。由于美國有很多公司是他們幾十年的老客戶,他們常常先將貨發給文賓的父親,等文賓的父親這邊收到貨,甚至賣完貨之后再匯貨款,這種相互信任的關系一直維系了好多年。
可是文賓的父親一死,那些客戶以為收不到貨款了,所以都不免有些擔心。當然,他們的擔心也并非空穴來風,他們曾經給病重的文賓父親發過電報,詢問過貨款的情況。父親在去世之前,把這些事情都告訴了文賓。所以,文賓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樹立公司的信譽。于是文賓親自帶著現金前來付款,這讓那些心存懷疑的美國商人很意外,他們在感動之余,爭相發貨給文賓。
文賓從美國回去后,公司貨源日漸充足,更重要的是樹立了信譽。從那以后,只要文賓的貨單開到,美國的供應商無不盡快發貨。后來,文賓多次親自出去采集常用藥材,并開辦醫院為窮人免費治病。很快,他的藥業公司生意興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