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為政第二
- 論語 大學 中庸
- (春秋)孔子著 辜鴻銘譯注
- 4196字
- 2021-11-20 22:03:26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辜譯】
孔子說:“統治人民的統治者應當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像北極星那樣,使自己巋然不動,而群星都以它為中心來運轉。”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辜譯】
孔子說:“《詩經》中的《風》《雅》《頌》*一共有詩三百首。其中的道德觀念或許可以總結成一句話:‘毫無邪念’?!?
(*《風》《雅》《頌》現在被當作詩歌的典范,是中國儒學五大經典之一,如同西方的《圣經》。)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辜譯】
孔子說:“管理一個國家,如果只是依賴法律,通過嚴刑峻法來強化法律,以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這樣可以讓百姓不會犯錯,但是百姓對錯誤的行為不再會有羞恥感。相反,如果在管理國家的過程中,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通過鼓勵教育和好的行為來維持秩序,那么百姓對錯誤的行為就會有羞恥感,而且會發揚光大良好的行為。”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辜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嚴謹治學;三十歲時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標準;四十歲時不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信仰的真理;六十歲時能毫不費力地理解所聽到的任何事情;七十歲時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會違背法律和道德觀念?!?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辜譯】
孔子的故國(魯國)有一位貴族(孟懿子①)問孔子,作為一個孝子,應該做什么??鬃踊卮穑骸白龊米约涸撟龅氖虑椤!?
后來,當孔子的一位學生(樊遲②)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這個學生說:“天呀!他竟然問我一個孝子應該做什么!我回答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樊遲問:“您那么說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孔子回答,“當父母在世的時候,孝子要按照禮節規定的習慣去履行自己對父母的職責;當父母去世后,孝子要按照禮的儀式埋葬并祭祀父母?!?
注釋
①孟懿子(?-前481),魯國大夫,三桓之一,孟孫氏第九代宗主,姓仲孫,名何忌。孟僖子之子,南宮敬叔之兄。謚號“懿”。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②樊遲(前515-?),姓樊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一說齊國人)。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鬃印捌呤t”之一,繼承孔子興辦私學。頗有重農思想,因曾向孔子問“學稼”而遭訓斥。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辜譯】
上面提到的貴族(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①)在父親死后,問孔子同樣的問題??鬃踊卮穑骸爸灰氲疆斈闵〉臅r候,父母有多么焦慮,你就知道該如何對父母盡孝了。”
注釋
①孟武伯,姓仲孫,名彘。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懿子的兒子。謚“武”。據說他是孟子的高祖。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游①)也問過孔子上面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如今孝子的責任僅僅意味著能夠贍養父母。但是,你也養著狗和馬。對父母如果沒有敬愛和尊重,和養動物又有什么區別呢?”
注釋
①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辜譯】
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夏)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難就難在做事情時的態度。如果僅僅是有需要年輕人做的事情,年輕人去做了;而當有好酒美食的時候允許老人一起享用——你以為這就是一個孝子的全部責任么?”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辜譯】
孔子在談到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時,說道:“我曾和他談論過一整天,在這一天中,他對我說的話幾乎沒有提過一次反對的意見,好像理解起來很愚鈍。但是當他退出去之后,我考察他的生活和言談舉止,我發現他能從我告訴他的話里面受益。是的——他一點都不愚鈍。”
(*顏回①就像孔子思想的傳教士圣約翰——這是一個純潔、勇敢而理想的角色,也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因為這個學生的名字經常出現在《論語》中,我們便不再像通常那樣采用省略姓名的方式,而是在以后直接引用他的名字。)
注釋
①顏回(前521-前481),姓顏名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今山東曲阜)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帝王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辜譯】
孔子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來了解其動機,發現其嗜好,那么他還能掩飾自己嗎?他還有什么能隱藏得了呢?”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辜譯】
孔子說:“如果不斷地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并且不斷補充新的知識,一個人就可能成為人們的老師?!?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辜譯】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把自己變成僅僅適合做一種工作的機器?!?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辜譯】
一位學生(子貢)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算是聰明高尚的人??鬃踊卮穑骸奥斆鞲呱械娜耍褪窍茸龊笳f,然后再根據自己所做的事情去發表意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辜譯】
孔子說:“聰明人會不偏不倚,但不會保持中立;愚蠢的人會保持中立,卻做不到不偏不倚?!?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辜譯】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去思考,只是枉費精力而沒有收獲;只是一味地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陷入迷茫?!?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辜譯】
孔子說:“只顧著埋頭鉆研形而上學理論,這確實是非常有害的?!?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辜譯】
孔子對一位學生(仲由①)說:“你還要我來教你什么是理解嗎?知道自己明白了什么,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這就是理解?!?
注釋
①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人。《二十四孝》“為親負米”的典故即出自于他??组T“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小孔子九歲,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以政事見稱。直率勇武,敢于批評孔子??鬃訉λu價很高。
2-18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張①)想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讀書學習,有疑問的地方暫時放在一邊;其余那些你知道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你所說的話就不會輕易遭到別人的批評。要走向社會,觀察世事,但要遠離其中,不要讓自己卷入麻煩。然后,注意自己的行為,這樣你就不會因為犯錯而感到自責。與人交談的時候,盡量少給別人攻擊的機會,在自己的行為上也少出現自責的情況。那么,即使你不想升官,也是不可能的?!?
注釋
①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鬃铀篮?,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辜譯】
孔子故國在位的國君(魯哀公①)問孔子,怎么做才能保證百姓服從統治。孔子回答:“堅持正確的舉措,放棄不正確的舉措,百姓就會服從統治。但是,如果堅持不正確的舉措而放棄正確的舉措,那么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
注釋
①魯哀公(?-前468),姓姬名將,春秋時期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在位期間執政為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季孫肥、叔孫舒、仲孫彘。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辜譯】
孔子祖國的一位貴族、在政府當權的部長季康子①問孔子,怎么做才能激發百姓敬重尊長、忠于國家的情感,以便讓百姓為了國家利益而貢獻力量??鬃踊卮穑骸罢J真對待百姓,百姓就會尊敬你;讓百姓看到你有多么尊敬自己的父母,多么效忠于自己的國君,多么體貼比自己職位低的人,百姓就會忠誠于你。提拔勇于做事的人,教育沒有文化的人,百姓就會為國家貢獻力量?!?
注釋
①季康子(?-前468),即季孫肥,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謚“康”,史稱“季康子”。事魯哀公,此時魯國公室衰弱,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強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
【辜譯】
有人問孔子:“您為什么不出來做官,參與國家的政府管理呢?”
孔子回答:“《尚書》是怎么講孝子的義務的?‘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友愛,管理家庭時減輕自己的責任?!@些也是政府的責任呀。那么,為了減輕政府的責任,為什么一定要出來做官,參與政府管理呢?”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辜譯】
孔子說:“我不知道人如果沒有信譽,將如何處世。大馬車沒有挽具,小馬車沒有馬具,將如何行進?”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張)問是否能知道十代以后的社會文明狀態??鬃踊卮穑骸耙蟪^承了夏朝的文明,殷朝在夏朝的基礎上做了哪些修改是很清楚的?,F在的周朝繼承了殷朝的文明,它對前朝做了哪些修改也很清楚?;蛟S會有其他的朝代來代替現在的周朝,但是如果真的出現朝代更替,那么百代之后的社會文明也是可以預知的。”
[*夏朝(公元前2205-公元前1818年)對于孔子時代的人來說,相當于希臘時代對于當代的歐洲人。同樣,殷朝(公元前1766-公元前1154年)對于當代歐洲人來說相當于羅馬時代。]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辜譯】
孔子說:“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情感或敬意而去拜神,是盲目崇拜;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卻沒有按照自己的判斷去做事,表明缺乏勇氣。”
(從文學的角度而言,即“奴性”。懦弱是老實人的悲慘命運。——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