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顏淵第十二
- 論語 大學 中庸
- (春秋)孔子著 辜鴻銘譯注
- 5873字
- 2021-11-20 22:03:26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①
【辜譯】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問孔子,怎樣才是道德高尚的生活。孔子回答:“克制自己,一切按照體面而正確的典范去做事。”*
孔子繼續說:“如果一個人只能過一天這樣的高尚生活,克制自己并按照體面而正確的典范去做事,那么這個社會就會變得高尚。要想道德高尚,完全取決于自己,而不是別人。”
然后,這位學生(顏回)又問孔子如何應用道德生活中的實際規則。孔子回答:“凡是和體面且正確的要求相違背的事情都不要去看;凡是和體面且正確的要求相違背的事情都不要去聽;凡是和體面且正確的要求違背的事情都不要去說。最后,不管做什么,干什么或到什么地方去,凡是和體面且正確的要求相違背的事情都不要去做。”
(*達朗貝爾②評論說,如果古人狄奧根尼③僅擁有“體面”,他可能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人。
歌德作品的第一部分舍己為人:
“汝若無成,
汝若無死,
塵世陰森,
汝徒永遠羈旅耳。”
希臘人和意大利人關于禮的理想第二部分,正如歌德所說的,其本身就是信仰。)
注釋
①這一節的最后一句話“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辜鴻銘沒有翻譯。這句話的意思是,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②達朗貝爾(D'Alembert Jean Le Rond,1717-1783),法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一生研究了大量課題,完成了涉及多個科學領域的論文和專著,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卷巨著《數學手冊》、力學專著《動力學》、23卷的《文集》、《百科全書》序言等。達朗貝爾生前為人類的進步與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得到了許多榮譽,但臨終時卻因教會的阻撓沒有舉行任何形式的葬禮。
③狄奧根尼(Diogenēs,前404-前323),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活躍于公元前4世紀,生于錫諾帕(Sinopeus,現屬土耳其),卒于科林斯。他的真實生平難以考據,但古代留下了大量有關他的傳聞軼事。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辜譯】
孔子的另一位學生(仲弓,即冉雍)在另一個場合問孔子,怎樣才是道德高尚的生活。孔子回答:“當出門辦事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像在帝王面前一樣謹慎;在和人打交道的時候,表現得像在上天面前祈禱一樣虔誠。自己希望別人不要對自己做什么,那么你也不要對別人做什么。不管是在國家的公眾生活中,還是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都不要給別人任何抱怨你的正當理由。”
于是這位學生(仲弓)說:“盡管我愚笨,而且反應遲緩,但是我會按照您剛才說的原則去做。”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辜譯】
另一位學生(司馬牛①)問孔子,什么是道德品質。孔子回答:“道德高尚的人說話會很謹慎。”司馬牛問:“說話謹慎,僅僅這樣就算是道德高尚嗎?”孔子回答:“如果一個人感到高尚地生活都非常困難,那么他還不會謹言慎語嗎?”
注釋
①司馬牛,復姓司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春秋末宋國人。孔子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多言而躁”。相傳為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當時桓魋參與宋國叛亂,失敗后逃跑,司馬牛也被迫逃亡到魯。故《論語》下文中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無)。'”言有兄猶無。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辜譯】
同一位學生(司馬牛)問孔子,怎樣才算是聰明而高尚的人。
孔子回答:“聰明而高尚的人不焦慮,不恐懼。”這位學生(司馬牛)問:“不焦慮,不恐懼,僅僅這樣就可以稱為聰明而高尚的人嗎?”
孔子回答:“如果有人發現自己問心無愧,那他還有什么可焦慮的呢?還有什么可恐懼的呢?”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司馬牛)總是悶悶不樂,經常抱怨說:“所有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另一位學生(子夏)聽到這話,就對他說:“我曾聽說,人的生與死都是上天注定的,富貴榮華也都是上天賜予的。聰明而高尚的人做事嚴肅認真,不會抱怨。在對待別人的時候,他熱情而恭敬,而且合乎禮的規定。他會發現普天之下到處都是他的兄弟。那么,一個聰明而高尚的人還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在家中沒有兄弟呢?”
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張)問怎樣才算是聰明睿智。孔子回答:“如果一個人能夠抵制別人像水潤物那樣暗中說壞話的惡意攻擊,或者不會因為個人安全突遭威脅而受到影響,這樣的人可以稱為聰明睿智的人。事實上,一個人能夠抵制這樣的影響或這種不測,確實是超乎尋常的人。”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辜譯】
有一次,一位學生(子貢)問孔子,什么東西對于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
孔子回答:“老百姓必須有充足的糧食,國家必須有足夠的軍隊,人民必須對統治者有足夠的信心。”
“但是,”子貢問,“如果這三項當中不得不拋棄其中一項,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呢?”
“去掉軍隊。”孔子回答。
這位學生(子貢)繼續問:“但是,剩下的兩項中,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的話,應該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去掉糧食。因為人總是要死的。但是,如果人民對統治者喪失了信心,政府就不復存在了。”
12-8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辜譯】
有一次,一個諸侯國(衛國)的一位官員(棘子成)對孔子的一位學生(子貢)說:“聰明而高尚的人追求的只是本質,何必拘泥于那些表面形式呢?”
“聽您這么說,我真遺憾,”孔子的學生(子貢)回答,“也許您說得對。但是,如果那么說,大家肯定會誤解您的意思。事實上,形式來源于本質,但是本質同樣來源于形式。這就好比老虎和豹子的皮,本質上和狗、羊的皮是一樣的。”*
(*說到文學的形式,華茲華斯說:“準確來說,文學的形式就是表達方式,但是你知道,事情總是因表達方式而起。”——愛默生①《英國人的特征》)
注釋
①愛默生(1803-1882),美國浪漫主義時期作家、詩人、超驗主義發起者。主張回歸自然,個人自立自助,反對對窮人救濟,被林肯稱贊為“美國的孔子”。
12-9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辜譯】
有一次,孔子的祖國(魯國)在位的國君(魯哀公)問孔子的一位學生(有若):“今年糧食歉收,國家收入難以滿足公共開支。該怎么辦呢?”這位學生(有若)回答:“為什么不實行十征一的稅法呢?”“為什么呀?”國君回答,“就算是征收三分之二的稅,都不能做到收支平衡,征收十分之一的稅怎么夠呢?”對此,這位學生(有若)回答:“如果百姓富足,國君也不會短缺。但是,如果百姓短缺,國君也不會富足。”
12-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張)問如何在人生中提高道德修養并驅除迷惑。孔子回答:“要把忠誠守信作為首要原則,使自己的思想合乎道德。這樣就能夠提高道德修養。人都希望生存,厭惡死亡。但生死有命,如果總是追求這些事情,只會縮短自己的壽命;這是人生中最大的迷惑。”
“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人所思為我求。”*
(*一位中國評論家認為,應該把這首詩放在第十六章第十二節。)
12-11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辜譯】
某個諸侯國(齊國)在位的國君(齊景公)問孔子,什么東西才是國家最重要的。
孔子回答:“國君要像國君,大臣要像大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說得真好!”齊景公回答,“的確是這樣!如果國君不像國君,大臣不像大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在這種狀態下,就算我擁有稅賦,又怎么享用得到呢?”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辜譯】
孔子評價他的學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說:“僅憑只言片語就能判決案件,大概只有由(子路)能做到。”
孔子還評價子路說,他從來沒有做出承諾卻不兌現的。
12-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辜譯】
有一次,孔子在被任命為故國(魯國)的最高法官(司寇)后,說:“坐在公堂上,審判遞交上來的案件,我并不比別人優秀。但我一直在努力做的,是盡量避免訴訟案件的發生。”
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張)問,在國家政府施政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孔子回答:“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要耐心,然后盡職盡責地去實施。”
12-15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辜譯】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用正確的判斷和品味來引導自己,就不會誤入歧途。”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辜譯】
孔子說:“聰明而高尚的人鼓勵人們在本性上發揮優點,而不是缺點。然而,惡毒愚蠢之人正好與此相反。”
12-17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辜譯】
孔子的祖國(魯國)在位的貴族部長(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回答:“政府就是秩序的意思。如果您帶領大家走正路,還有誰敢胡作非為呢?”
12-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辜譯】
上面提到的貴族(季康子)被國內頻繁發生的偷盜弄得頭疼不已,就向孔子請教。
孔子回答:“假如您自己向他們表現出不貪圖錢財,那么即使獎勵偷盜,人們也不會去偷盜。”
12-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辜譯】
同一位貴族(季康子)再次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他說:“為了好人的利益而處死壞人,您怎么看?”
孔子回答:“治理國家,您為什么認為必須依賴極刑呢?如果希望誠實,百姓就會變得誠實。統治者的道德力量就像風一樣,老百姓的力量就像草一樣。不管風朝哪個方向吹,草必定會隨風而彎。”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張)問:“一個受過教育的紳士,怎么做才能讓自己出類拔萃?”
“你所說的出類拔萃是什么意思?”孔子問。
“我的意思是說,”學生(子張)回答,“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在私生活中,都要擁有名聲。”
孔子回答:“你說的是臭名昭著,而不是出類拔萃。真正的出類拔萃,是指品質正直,熱愛真理,遵從禮儀,知道揣摩別人的話,通過觀察別人的神情,聽取他人的意見,以此來形成對人的正確判斷,而且還經常想著謙虛待人。這樣的人,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在私生活中,都會出類拔萃。至于臭名昭著的人,總是外表裝出道德高尚的樣子,而行動上卻相去甚遠,他自己對這樣的表面現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樣的人,不管是在社會上還是在私生活中,當然也會擁有(不好的)名聲。”
12-21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辜譯】
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學生(樊遲)陪孔子到新建的宗教場所(祭臺)去散步。學生(樊遲)問孔子,怎么做才能提高道德修養?如何發現內心深處的隱秘惡習及墮落思想?如何驅散人生中的迷惑?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孔子回答,然后說,“首先要踏踏實實地做事,而不是先考慮自己的個人得失,或許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最佳方法。其次要嚴格要求自己,檢討自己的邪念,不要過多地指責別人,并養成習慣,或許這就是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隱秘惡習的最佳方法。如果大清早起來就大發雷霆,忘乎所以,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父母親朋的安全,這難道不是人生中最大的迷惑嗎?”
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辜譯】
上面提到的同一位學生(樊遲)問孔子:“道德生活的含義是什么?”
孔子回答:“道德生活在充滿愛心之人的心靈深處。”*
學生(樊遲)繼續問:“理解的含義是什么?”
孔子回答:“理解,就是要了解別人。”
然而,這位學生(樊遲)似乎還是無法領會孔子所說的話。于是孔子繼續說:“堅持正義的事情,摒棄所有非正義的事情,這樣非正義的就會變成正義的。”
當這位學生(樊遲)離開后,在路上遇到了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夏),就對他說:“剛才我去見老師,問他什么是理解,他回答說:‘堅持正義的事情,摒棄所有非正義的事情,這樣非正義的就會變成正義的。’他這么說,是什么意思呢?”
另一位學生(子夏)回答:“有句諺語的寓意確實非常深遠。當遠古的帝王舜執掌政權的時候,從百姓中選拔正直的人才,提拔了皋陶做司法部長,從那一刻起,所有道德敗壞的人都消失了。當遠古的帝王湯執掌政權的時候,從百姓中選拔人才,提拔了伊尹當宰相,從那一刻起,所有品行惡劣的人都消失了。”
[*中文的“仁”,我們一直把它翻譯為“moral and moral character(道德或道德品質)”,從修辭上來解釋就是“人性”的意思。]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貢)問如何對待朋友。孔子回答:“對朋友要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覺得自己引導不了,應立刻停止。不要同朋友爭吵,以免自取其辱。”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辜譯】
孔子的一位學生(曾參)說:“聰明的人根據自己對文學藝術的品位去結交朋友。他會通過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