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
- 王宏凱
- 1378字
- 2021-11-26 11:16:56
二、石球、陶球之謎
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保存著人類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存,古代游藝文物提供了中國古代游藝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實物或文獻信息,真實地反映了古代游藝的面貌,成為研究中國游藝的重要史料。
石球是指經過人類加工的圓形石料,作為原始人狩獵和敲砸食物的用具,最早出現在距今170 萬—50 萬年的云南元謀猿人、陜西藍田人、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中。到了距今7000—5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石球開始小型化,直徑多在2—6 厘米,磨制精細,其用途引起學術界的興趣。西安半坡遺址152 號墓是一個三四歲女孩的墓葬,出土了三個磨制非常精細的石球和一個陀螺玩具。石球與陀螺玩具兩件隨葬品同時出現在女孩的墓葬中,意味著石球所具有的玩具性質。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半坡遺址出土的石球是一種球形玩具,寄托著家人希望女孩在另一個世界依然能夠玩這些玩具的愿望。

新石器時代石球,弗利爾美術館藏
除石球外,考古學家在山東、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等地龍山文化、薛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中,發現距今7000—5000 年的陶球。山東淄博在董褚遺址中出土一件陶球,白褐色泥陶質,表面潤澤光滑,古樸自然,屬于距今4600 年的龍山文化。安徽省潛山市王河鎮薛家崗文化遺存的陶球用紅沙泥土燒制,直徑為2—9 厘米,空心,薄殼,內心裝有陶丸,搖之有聲,球面有紅彩、黑彩不同顏色,有斜刺花紋,有的鏤孔,鏤孔數量不一,其中一件陶球鏤孔有136 個。這些陶球形態對稱均衡,具有古拙樸實之美。考古研究者認為許多陶球已超越了生產工具的范疇,成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娛樂品,是一種精致的兒童玩具。
在玩具的起源問題上,不同形態玩具產生的時間是不同的。球形具有其他形狀所不具備的特點,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不停地滾動最容易引起兒童的游戲興趣,形態也便于掌握把玩,所以球形兒童玩具可能是最早出現的玩具。從半坡遺址石球和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存中的陶球來分析,在中國游藝發展史上,新石器時代已經產生了原始兒童玩具,這既印證了學術界關于游戲起源于人類本能的觀點,也說明兒童玩具是最早的游藝用具,兒童是人類游藝活動的最早參與者。兒童的游戲活動是一種幻想世界和尋求快樂的本能需求,尤其是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在“野老之戲”擊壤產生之前,原始人類的孩童已經開始游戲活動,而游戲玩具或取材于大自然,或由身邊的勞動或生活用具改制而成。

薛家崗文化紅沙鏤空線紋陶球,安徽省潛山市薛家崗遺址博物館藏
人類兒童期的游戲不同于其他動物,因為人類兒童期的游戲除本能需求外,還有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兒童在游戲獲得愉悅的同時,培養學習和傳承的能力,可以模仿和創造新的游戲和玩具。韓非子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說:“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涂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晚必歸餉者,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意思是說,孩童做游戲,用塵土當飯,用稀泥充當湯羹,用木塊當大肉,到了晚飯的時候,這些塵土、稀泥的飯羹只可以游戲,卻不能吃。韓非子的觀點說明早期兒童游戲用的玩具就來自大自然,如同石球和陶球,這種“過家家”的游戲是兒童對成人社會生產生活的模仿,同時也是一種創造兒童幻想中的世界。后世許多兒童游戲的產生和發展大都沿襲游戲需求及模仿和創造的過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所有物品都有可能成為兒童游戲時使用的玩具,并演繹出如夢如幻、妙趣橫生的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