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
- 王宏凱
- 1743字
- 2021-11-26 11:16:56
一、帝堯之世,擊壤而歌
擊壤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游戲,起源于傳說中的帝堯時代。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引《尚書》記載:帝堯時,“有年五十擊壤于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意思是說:堯的時候,有老者在田間的路上擊壤。看熱鬧的人說:“真好哇!如果沒有堯的恩德,老人家哪有閑暇玩擊壤呢?”老者聽了這番議論,很不高興,沖著他大聲說:“我太陽出來去耕作,直干到很晚才休息,吃水靠自己鑿井,吃糧靠自己耕種,堯與我們有什么相干?”這首《擊壤歌》是我國古代民謠的代表作,歌頌了堯時代的太平盛世,展現了遠古先民原始簡樸的安閑與快樂。堯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黃河流域部落的首領,他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人民豐衣足食,被后世譽為圣賢。擊壤源于古代農業生產,是農民在田間閑暇時利用身邊的土塊發明的游戲。《說文解字》上說:“壤,柔土也。”所以東漢劉熙《釋名》曰:“擊壤,野老之戲,蓋擊塊壤之具,因此為戲也。”擊壤是中國早期投擲類游藝的典型代表,游戲的方式非常簡單,就是將土塊置于遠處,人們手拿另一塊土塊去擊打遠方的土塊,以擊中為勝。這種擊壤游戲一直流傳至今,現今許多地區都有類似“打瓦”“拽包”之類的兒童游戲,其起源便是擊壤。
擊壤的起源說明游藝是在人們衣食豐足,出現閑暇時間以后產生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人們的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憑借自己創造的簡陋生產工具,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當人們處在茹毛飲血的時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根本無暇于娛樂游藝。
隨著人類生活資料逐步豐富,人們在得到溫飽之后,才有了閑暇時間,有了獲得精神享受的要求。于是,那些曾是訓練生產技能的活動便以娛樂游藝的形式再現出來,追逐演變成賽跑,攀登轉變為秋千、爬繩,投射發展成為擊壤、投壺等游戲活動,人們生產勞動中的工具和自然界的動植物便成為最早的玩具。堯時代的擊壤游戲最初采用的用具不過是最普通的土塊,隨著歷史的發展,擊壤的用具演變成木制或石制等材質,規則也更加完備。

《擊壤圖》,明代王圻、王思義輯《三才圖會》插圖
擊壤不僅是最早的投擲技能類游戲,也是最早的節令游。節令游戲的出現源于歷法的完善,農耕時代,歷法節令保障了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運作,人們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閑暇時間。《莊子·讓王》中說:“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反映的正是古代農民依節令進行耕種和休息。《尚書·堯典》說,帝堯時創制完善了歷法,劃分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為民眾提供了時間秩序的法則。擊壤游戲流傳到后世,依舊多在冬春的農閑時間進行。明代文獻中記載,江南地區流行的打棒壤游戲“即古之擊壤”,是冬天兒童們玩的游戲。童謠唱道:“楊柳青,放風箏;楊柳黃,擊棒壤。”

清代焦秉貞《春園游戲圖冊》打瓦,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社會生產的發展帶來兩個積極的結果,一是社會財富的增加,二是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有了比過去多得多的閑暇時間,充實人們閑暇生活的游藝活動便迅速地發展起來。原來簡單的游藝逐漸發展成為復雜的娛樂形式,或演變成新的游藝種類。擊壤在三國和兩晉時已相當流行。晉朝的盛彥寫了一篇《擊壤賦》,認為擊壤是眾多游戲中最有趣味的游戲,“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這時的“壤”演變為專門的用具,一種長一尺四寸、寬三寸、前寬后窄、形狀如屐(古代的一種木鞋)的木制品。宋代以后,擊壤進一步演變為多種游戲形式,稱作拋堶、飛石、擲磚、打柭柭、打瓦等。
中國游藝的產生源于人們追求內心愉悅的精神需求,從產生的那一刻起便具有文化屬性。擊壤是上古原生態的田間娛樂活動,后人將其演繹為對太平盛世的贊揚,對閑適農耕社會生活的向往。南朝詩人謝靈運《初去郡》詩中說:“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羲唐”是伏羲氏和堯的并稱,擊壤是上古羲唐太平盛世的象征物。唐代詩人薛存誠《聞擊壤》詩云:“堯年聽野老,擊壤復何云。自謂歡由己,寧知德在君。”贊美了太平盛世人們發自內心的歡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擊壤游戲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宋代著名理學家邵雍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伊川擊壤集》,唐代畫家韓滉,宋代李嵩、勾龍爽,元代趙孟頫,明代崔子忠等都畫過《堯民擊壤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