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
- 王宏凱
- 2216字
- 2021-11-26 11:17:00
六、魯班、墨子造木鳶
風箏也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產生的。風箏又稱“紙鳶”和“鷂子”,唐代詩人元稹《有鳥二十章》其七詩云: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余勢尚存猶在天。
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詩歌生動地描寫唐代兒童放風箏的場景,風箏是鳥的形狀,風箏飛得很高,人們以為是真的鳥兒,可惜風吹斷了風箏線,落到泥地上招人憐惜。風箏為什么又叫“鷂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說:“紙鳶,俗曰鷂子者,鷂乃擊鳥,飛不太高,擬今紙鳶之不起者。”在我國古代,南方稱風箏為“鷂”,北方管風箏叫“鳶”。鳶和鷂同是一種飛禽,即鷂鷹,由于這種鳥能長時間在空中平伸翅膀滑翔,看上去好像一動不動地在空中盤旋。古時風箏多為鳥形,凌空放飛時,雙翼也是不動的,形狀酷似鷂鷹,所以古人把風箏稱為“紙鳶”或“鷂子”。

明代嘉靖青花嬰戲圖罐,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風箏的起源,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到飛鳥的啟發,因而模仿飛鳥的形狀制作并以飛鳥命名。同時,風箏的產生也建立在人們對風能的認識和利用的基礎上。鳥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希望自己能像飛鳥一樣在空中翱翔。原始社會時,鳥作為一種圖騰受到人們的崇拜。進入階級社會后,鳥的圖案被用于禮儀制度和社會習俗之中。周武王伐紂“以鳥畫其旗”,表示正義之師,所向無敵。《詩經》中說:“織文鳥章,白旆央央。”意思是說,旆上織有鳥紋圖樣,白色的燕尾狀飄帶多么鮮亮。古代軍隊中使用繪有鳴鳶的旗子。鳴鳶,就是張口鳴叫的鳶。古代越人以鳶為風伯,作為風神。后來,人們發明了風箏,其形狀就是鳶形的。可以說,風箏寄托著人們希望翱翔藍天的美好理想。
要想把風箏放到天空上去,就必須懂得如何借助風力。秦漢以前,中國人已經懂得了風能的作用,這表現在風帆、風車和風箏的發明上。在商代遺留下來的甲骨文中,就已有多種“帆”字。這說明我國人民使用風帆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在漢代的壁畫和畫像石中常可以見到“風輪”的形象,造型與現代玩具風車相似,迎風即可自轉。風帆利用風能做水平運動,風車利用風能做旋轉運動,而風箏則利用風能做垂直和水平運動。應當說風箏比風帆和風車在風能的利用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如果從使用技術的簡繁來判定它們產生的時間順序的話,應該是發明風帆在前、風箏在后。古代中國人不僅能利用風進行交通運輸和勞動生產而且發明了風箏,用于人們的娛樂生活,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
風箏起源于何時?這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自宋代以來,有許多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多種觀點。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觀點被視為定論。
第一種觀點認為風箏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此說所依據的資料是先秦古籍中關于公輸般(魯班)、墨子制“木鳶”的記載。《墨子·魯問篇》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引《朝野僉載》:“公輸般亦為木鳶以窺宋城。”《韓非子·外儲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
春秋戰國時代,造紙術還沒有發明,風箏是用竹子或薄木制成的,所以風箏又叫“木鳶”。這些資料是關于風箏起源的最早記載,后人大都贊同這一觀點。漢代王充曾說:“儒書稱魯般、墨子之巧,刻木為鳶。”唐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中也說:“墨子作木鳶,飛三日不集。”這里的“集”就是停頓、落下的意思。
近年來,有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木鳶和風箏雖然都屬于飛行器,但二者的性質不同:木鳶屬于“撲翼飛行器”,即靠扇動翅膀,拍打空氣飛行;而風箏則屬于“定翼飛行器”,依靠自身與空氣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動力飛升。因此,不能把木鳶視為風箏的前身。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木鳶不一定是“撲翼”的,因為像現代定翼的滑翔機,同樣可以在空中翱翔。因此,不能簡單否定木鳶是風箏前身的論點。
第二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于秦末漢初。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有關韓信制作風箏的傳說。最早記述這一傳說的古籍見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書中寫道:“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云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征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事物紀原》是類書,采集前人文獻按類編纂,其中多為古代傳說。高承自己也說韓信作風箏是“古今相傳”。
第三種觀點認為風箏始于五代。清代魏崧在《壹是紀始》中指出:“紙鳶始于五代。”近人徐珂《清稗類鈔》也持此說:“風箏,紙鳶也,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其實,早在唐代以前已經有關于紙鳶的確切記載。
第四種觀點認為風箏起源于南北朝。《資治通鑒》卷六十二:“梁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胡三省注:“紙鴟即紙鳶,今俗謂之紙鷂。”《南史·侯景傳》中也有類似記載。這種觀點所依據的史料都來自正史,較之墨子、公輸子造木鳶和韓信造風箏的傳說,可靠程度要大。但這些資料只是說羊車兒使用過風箏,這不等于風箏就是他發明的。

清代石濤《二童戲紙鳶圖》,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在這四種觀點中,從史料記載和風箏產生的客觀條件兩方面來分析,應該說,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風箏便已經產生,它的創造者是公輸般和墨子。這時出現的“木鳶”是用竹木制成的,是后世風箏的雛形;南北朝時才出現用紙糊的“紙鳶”;五代以后因為紙鳶上系上竹哨,風吹哨響,聲如箏鳴,所以叫風箏。從木鳶發展到紙鳶,再演變到風箏是中國風箏發展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