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暗殺:低成本肢解鮮卑帝國的新嘗試

檀石槐對鮮卑人歷史發展的另一個重大影響在于他確立了首領的世襲制度。他要像中原的皇帝一樣,將自己開創的事業留給兒子,而不肯再由各部來選舉他的接班人。顯然,世襲制是鮮卑人擺脫原始社會、建立草原帝國的必經之路,檀石槐的選擇應該說是正確的,是符合鮮卑人歷史發展需要的,但是他卻沒有一個可以繼承他的事業、領導鮮卑人建立草原帝國的兒子。

檀石槐去世后,其子和連成為鮮卑人的最高首領。他的才能遠遠比不上他的父親,而且既貪婪又荒淫無度,處事有失公平,當年輔佐檀石槐的諸部大人、元老重臣對和連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和連對諸部的指揮已經開始失靈。

和連并不是檀石槐的長子,也不是他唯一的兒子,我們由此可以肯定,鮮卑人還沒有確立起嫡長子繼承的觀念,應該是受到部落選舉制遺風的影響,是在檀石槐諸子中選舉公認比較賢能的繼承人為最高首領。和連為人如此,他的其他兄弟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久后,和連在進攻漢北地郡時,在廉縣被漢軍的弩箭射死,他的兒子騫曼年紀尚小,無法擔當起最高首領的重任,于是鮮卑諸部大人公推和連的侄子魁頭繼承和連的位置,這就為后來的權力之爭埋下了種子。

騫曼長大以后,要求魁頭讓位,魁頭不肯,兩兄弟各擁部眾刀兵相見,鮮卑人的軍事大聯盟宣告瓦解,內部陷入分裂。各部大人多數沒有參與騫曼與魁頭爭奪最高領導權的斗爭,他們擁兵自重,自行其是,坐觀成敗,不肯聽命于兩兄弟的任何一位,實際上已經處于半獨立的狀態。

在騫曼與魁頭的戰爭還沒有分出勝負的時候,魁頭去世了,但問題并未因此而得到解決,魁頭的小弟弟步度根繼承了魁頭的位置,繼續與騫曼為敵。騫曼漸漸不敵,部眾離散。但步度根所部再一次因權力斗爭而出現分裂,步度根之兄扶羅韓率眾數萬自立為大人,分出獨立發展。檀石槐以后的世系關系見下圖:

檀石槐留下的鮮卑精兵就這樣在他幾個孫子的內斗中被消耗殆盡。而其他諸部大人對檀石槐所部的敬畏之心也日漸降低。他們不再認為,鮮卑最高首領非檀石槐的后裔莫屬,開始按著古老的選舉制傳統,尋找新的才能出眾的人選來擔任鮮卑人的最高首領。漸漸地,軻比能成為眾望所歸的人選。

關于軻比能的身世,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只是稱他為“小種鮮卑”。現在歷史學家們也搞不清楚,“小種”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多數學者猜測,“小種”可能指的是小部落,因為在檀石槐委任的諸部大人中沒有軻比能,也就是說,在檀石槐建立的鮮卑軍事大聯盟中,軻比能肯定未能進入最高領導層,而是屬于諸部大人之下的小部落首領。

軻比能所屬的鮮卑部落,最初也是檀石槐軍事大聯盟的成員,其活動范圍大約在今天內蒙古河套平原和土默特平原及其北部地區,在檀石槐劃定的三部中,屬于中部。

東漢末年袁紹取冀州,黃巾軍、黑山軍潰散的一部分人逃入鮮卑,軻比能對這部分人進行招納收留,因此其勢力有所增強。隨著東漢末年北方地區政治形勢的變化,軻比能部逐漸向今山西、河北塞外以東遷徙。在這個過程中,軻比能的領導才能逐漸顯示出來。他不僅軍事才能遠勝檀石槐的所有后代,而且以為人勇健、持法公平、不貪財物而聞名。軻比能因此被鮮卑人推舉為大人。

軻比能的勢力強大起來以后,也加入了對最高首領位置的爭奪戰,在殺害扶羅韓并將其部眾及其子泄歸泥納入本部之后,軻比能基本上控制了當年檀石槐三部之中的中部。至此,鮮卑各部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部落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云中、雁門、北地、代郡以及太原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擁眾十多萬,據有自高柳以東的代郡、上谷等地;三是檀石槐任命的“東部大人”素利、彌加、厥機所控制的各部,分布于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由于蒙古草原氣溫的進一步降低,活動于漠北草原的鮮卑部落比較少,鮮卑人主要分布于漠南草原,并乘中原割據混戰之機,向原漢朝的沿邊各郡遷徙。

東漢末年,中原封建政權對北方邊塞郡縣的控制力大大削弱,215年,出現了曹操迫使漢獻帝下詔罷除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的情況。后來,這些郡被僑遷到陘嶺以南(今山西境內),使得塞外這一地區出現權力真空。軻比能兼并各支分散的鮮卑勢力,還有逃到小種鮮卑活動地區的漢人,占領云中、五原等地,占據了原來匈奴人居住的地區,擁有了自云中、五原以東達遼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并建立了鮮卑庭。

這是一個混戰的時代,不論是中原漢地,還是北方鮮卑,都是如此。

當軻比能在鮮卑嶄露頭角的時候,曹操已經在北方割據混戰的群雄中脫穎而出。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以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檀石槐死后鮮卑內部陷于混亂局勢之中,原來一直依附于鮮卑的烏桓人開始脫離鮮卑集團,發展自己的勢力,其中遼東、遼西、右北平三個郡的烏桓人勢力最為強大,并結成聯盟,被稱為“三郡烏桓”。三郡烏桓與割據北方的袁紹關系十分密切,曾幫助袁紹打敗了其競爭對手公孫瓚,并在袁紹死后收留了他那受到曹操追殺的兒子袁尚。曹操不顧眾謀士的勸阻,斷然出兵攻打三郡烏桓,并將投降的烏桓人改編為他手下的騎兵,率領他們進入中原地區作戰。從此烏桓騎兵成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得力助手,英勇善戰的烏桓人在各地屢立戰功,“三郡烏丸(桓)為天下名騎”,但是他們也因此再也沒有回到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流域,沒有回到東北三郡。

曹操打敗三郡烏桓,為鮮卑東部各部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烏桓人被曹操強制南遷進入中原,將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流域完全留給了鮮卑人,戰敗逃散的烏桓人也有相當一部分進入鮮卑諸部,這一切都使得鮮卑東部各部落的實力大為增強。

軻比能卻沒有將東部各部作為主要的對手,他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西方的步度根集團。步度根是檀石槐的孫子,只有打敗步度根,軻比能才能為自己爭奪到正統地位。

步度根的部眾遠少于軻比能,個人的軍事才能也無法與軻比能相比,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步度根不得不考慮對付軻比能的其他方法。一方面,退到太原、雁門二郡的步度根主動降附新建立的曹魏政權,以便利用曹魏政權的勢力對軻比能構成牽制;另一方面,步度根也對軻比能手下的將領進行策反工作。步度根暗中派人去見他的侄子泄歸泥,對泄歸泥說:“你的父親就是被軻比能殺害的,你與軻比能有不共戴天之仇,現在你怎么不想著報殺父之仇,反而給你的殺父仇人當部下呢。別看軻比能現在對你很好,這正是要設計殺你的表現。你不如回到我這里來吧,我們是骨肉至親啊。”泄歸泥于是率所部投奔了步度根,這使軻比能的實力受到較大的削弱。

機敏的軻比能馬上認識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當內部斗爭難決高下時,來自外部的支持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軻比能開始調整與曹魏政權的關系,為穩固在草原和占領區的統治,他向曹魏政權進貢,接受“附義王”的封號,希望能得到曹魏政權的支持,至少是求得曹魏在他與步度根的戰爭中保持中立。為贏得曹魏政權的好感,軻比能先后兩次將兩千多家流落在鮮卑中的中原漢族人送回代郡和上谷郡。軻比能還上書輔國將軍鮮于輔,稱:“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邪。”言語間無比懇切,表明不愿寇抄曹魏邊境,要求與曹魏和平相處。魏帝為求得北邊安寧,也曾明令邊將對鮮卑采取懷柔政策,雙方軍事沖突有所減少。

不僅如此,聰明的軻比能還積極要求與曹魏政權進行互市貿易。他曾親自帶領手下的部落大人三千多人,驅趕牛馬七萬多頭與曹魏貿易。這種貿易使軻比能所部獲利很大。更為重要的是,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的互補性,決定了對中原的貿易可以使軻比能得到許多草原上緊缺的物資,甚至是軍事物資,能夠進一步增強軻比能部的實力。

在與曹魏政權的接觸中,軻比能開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學到了許多草原生活不能帶給他的統治經驗,也學會了使用權術,不再僅僅靠武力來解決問題。軻比能認識到,他與步度根之間相互殘殺,并紛紛求助于曹魏政權,這正是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無論是自己還是步度根,都不可能是最終的勝利者,結局只能是兩敗俱傷,從中獲利的反而是曹魏。經過一番思考,在戰場上已經取得優勢地位的軻比能主動向步度根求和,表示愿意與他和平相處,雙方聯手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條件是他擺脫曹魏并州刺史的控制,北上回到草原。軻比能還向步度根保證,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傷害步度根,因為他畢竟是鮮卑人的英雄檀石槐的孫子。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軻比能還主動向步度根提出聯姻的請求。步度根大喜過望,率所部離開并州北上。并州刺史派將軍蘇尚、董弼率部隊攔擊,軻比能親自率領手下精銳騎兵一萬人接應步度根,在樓煩與魏軍展開激戰,殺蘇尚、董弼,幾乎全殲曹魏的部隊。

軻比能以這種方式解決了同步度根間的矛盾,使步度根轉而擁戴自己,從而統一了檀石槐三部中的中部與西部,但是他最終沒有能夠像檀石槐那樣統一鮮卑的所有部落。

占據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流域,實力大為增強的鮮卑東部諸位大人不肯聽命于軻比能,在這些當年曾經追隨檀石槐的大人們看來,軻比能在各方面都遠遜于檀石槐,沒有資格領導他們。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是檀石槐委任的大人,地位要遠高于自命為大人的軻比能,當他們受命為大人統率一方部落的時候,軻比能不過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部落的首領而已。

對于東部各位大人,軻比能軟硬兼施,但最終也未能令其就范,雙方的矛盾最后還是訴諸武力。東部諸位大人雖然不及軻比能勇武,但是其部眾卻多于軻比能。雙方旗鼓相當,戰爭從一開始就陷于膠著狀態。

當軻比能與東部諸大人苦苦相峙的時候,中國歷史早已經步入了三國時代。經過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相互兼并,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南方的蜀、吳兩國聯合對付北方的曹魏。面對諸葛亮的北伐,曹魏政權非常不愿意看到在自己的后方出現一個強大的鮮卑部落集團,他們要削弱軻比能,因而暗中對軻比能集團進行內部離間。曹魏大將牽招在黃初年間被任命為雁門太守,他利用軻比能與步度根的矛盾,唆使步度根乘軻比能與東部諸大人混戰之機,襲擊軻比能,殺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這樣一來,軻比能與步度根之間重又處于勢不兩立的狀態。

曹魏政權的態度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與軻比能作戰的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彌加早在曹魏政權建立之初就已經歸附并受封為歸義王,是曹魏的屬民。軻比能進攻素利與彌加,曹魏雖然受到來自南方的蜀、吳兩國的牽制,無力直接出兵幫助,但畢竟不能坐視不理。228年,素利去世以后,由于其子尚幼,曹魏冊封其弟成律為王,仍舊與軻比能為敵。

軻比能一時難以決定對曹魏政權應該采取何種態度。他首先想到的是討好曹魏,以便曹魏可以在他與東部鮮卑大人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在231年的四月,軻比能率領其統轄下的丁零大人兒禪一起到幽州(今北京)向曹魏進獻名馬,以求緩和與曹魏的關系。但此后不久,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軻比能的想法。

就在這一年的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在諸葛亮的指揮下,蜀軍進圍祁山(今甘肅西禮縣東),并造木牛流馬解決軍糧運輸問題,擺出與曹魏打持久戰的架勢。曹魏政權因大司馬曹真生病,派司馬懿領兵抵御蜀軍。司馬懿采取堅守不出的戰略,據險而守,蜀兵難以突破司馬懿構筑的防線,兩軍對耗,曠日持久,蜀道運輸困難,蜀軍的軍糧供應開始出現問題。為打破僵局,諸葛亮遣使者到鮮卑,邀請軻比能與蜀國聯合,夾擊曹魏。正在受到曹魏困擾的軻比能馬上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親自率部隊進軍至北地郡石城(今甘肅皋蘭縣西北),要與諸葛亮首尾相應,夾擊魏兵,曹魏統治階層大為震動。

可是,當軻比能剛剛要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時候,蜀魏之間的戰事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五月十日,在諸將的積極要求下,司馬懿出兵與蜀軍決戰,結果大敗而歸,被殺三千人。六月,蜀軍糧盡,不得不退兵。魏將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谷(今甘肅天水西南)遇伏,中箭而死,蜀軍退回四川,魏軍后撤。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宣告結束。得到這個消息后,軻比能無奈收兵回到草原。

雖然沒有與魏兵進行正面作戰,但軻比能這一舉動卻使曹魏的統治者深刻意識到,軻比能已經對其政權構成現實的威脅。這一次雖然僥幸躲過了鮮卑與蜀軍的南北夾擊,但誰能肯定,軻比能不會在諸葛亮下次北伐時乘機發動對魏國的大舉進攻呢?于是,乘與蜀、吳都沒有戰事的間隙,魏明帝命令大將牽招出兵討伐軻比能。

但是此時軻比能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號稱控弦之士十余萬人,魏軍與軻比能所部正面決戰并沒有獲勝的把握。如果魏軍不能迅速取勝,與軻比能的戰爭拖延下去,正給南方的蜀、吳兩國以可乘之機。一旦陷入南北兩線作戰的局面,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此,牽招受命后,遲遲沒有發兵。經過與其他魏將反復商議,最終,牽招還是采用了幽州刺史王雄的計謀,派刺客韓龍出塞暗殺軻比能。

關于韓龍的身世以及刺殺軻比能的經過,史書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我們只知道,在235年,軻比能遇刺而死,其弟代統部眾。軻比能的弟弟顯然才能遠不及他,在曹魏政權看來,其弟是不足為慮的,甚至在史書中都沒有留下他的名字。軻比能統一鮮卑各部的努力最終失敗,鮮卑各部開始進入獨自發展時期,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甚至沒有哪一位鮮卑首領動過統一鮮卑各部的念頭。

軻比能死后,發源于大鮮卑山的拓跋鮮卑遷徙到盛樂地區,從此開始了其漫長的整合鮮卑諸部的過程。但在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鮮卑部落并不是拓跋部,而是由與軻比能對立的東部鮮卑發展形成的鮮卑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道孚县| 北海市| 小金县| 彰化市| 青州市| 益阳市| 青河县| 闽侯县| 巴东县| 弥渡县| 盐源县| 达州市| 罗平县| 醴陵市| 嘉鱼县| 怀化市| 沂水县| 望江县| 丰镇市| 敖汉旗| 武强县| 吐鲁番市| 台江县| 南充市| 武城县| 辛集市| 秦安县| 水城县| 娄底市| 江阴市| 会东县| 呼和浩特市| 永年县| 建水县| 连城县| 全州县| 涿鹿县| 商河县| 浦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