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批判(增訂本)
- 李長之
- 1481字
- 2021-11-04 10:09:46
三版題記
本書的寫成是在二十四年,初版是在二十五年。初版后不到一年,魯迅先生就逝世了。
魯迅先生是看見過付印之前的稿樣的,他很幫忙,曾經訂正過其中的著作時日,并曾寄贈過一張近照。那張照片的大小是像明信片樣的,從背面看,見出是自一張硬紙上揭下的,我曾讓書局照了原來的大小,印在書面上。
現在計算完稿之時,已經七八年了,照理講,應該有一些修訂。而且,照“世故”的看法,在人的生前,是不容易作定論的,因為在人的生前,怕有所得罪,不免做一些違心之論的恭維,在人死后,就比較地可以坦率了。然而在成都沒有感覺這種必要。我在本書初版時的序上就說過:“我的用意是簡單的,只在盡力之所能,寫出我一點自信的負責的觀察,像科學上的研究似的,報告一個求真的結果而已,我信這是批評者的唯一的態度。”這態度,我一直沒有變。因為求真,我在任何時都沒有顧忌,說好是真說好,說壞是真說壞,所以事后既不會反悔,人死也不會讓我的論斷變更。我向來是最討厭橡皮的,錯就是錯了,何必再擦掉?因此,這回的重印《魯迅批判》,也仍然一字不改。我覺得唯一遺憾的,只是我在書中提到了魯迅生命之將近結束,不幸成了讖語。
原先倒是打算找一部《魯迅全集》來,好把引用的頁數一律改注為全集本,可是現在那書價是太可觀,有一家書店竟索價七千元,實在讓我不敢問津;我也知道有的人收藏著這樣的書,可是大都自己不看,也不出借,恪遵藏書是為的束之高閣而不是為用的那遺法,我也只好再不敢妄想了。
另外是,我頗想把原書擴大,后來卻終于想到這將失掉了原來的面目,不如將來另寫一部《魯迅再批判》吧。我打算一有興致時就動筆。
本書出版后,在國內沒有什么大反響,這是料到的。因為我對于魯迅的好壞都提到,這便使只覺得好(好成一個偶像)或者只覺得壞(壞到死后還有余辜)的人所失望的。注意這部書的倒是我們的敵人,在出版不久,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上,有大半本的篇幅是介紹這部書,每一章節都有提要,連后記中所說根據宏保耳特的方法論處也沒遺漏,——或者是因為敵人太笨之故了吧。北平淪陷后,有一個雜志上曾發表過敵人所查禁的書單,這書卻也即是其中之一。
本書原由北新出版,但一出世,我就發覺了書店老板所加給的戕害了。第一是我原先說定書皮上的魯迅像片在書內也印一張的,可是他沒有印,書的目次上卻只留有一個“魯迅先生近影”的空頭支票。我本說像片制版后就寄還的,但后來也并無下落。第二是我曾把魯迅給我的信的一張寄給書局,也想制版,所以目次上也有一條是“魯迅先生手跡”。結果手跡也不見,又留下一個空頭支票,——原信也一并不見蹤影了。至于書出版后,所給的版稅就更苛了,只給了五十幾元,只算過一次,以后再沒算過。但是我也有一點滿意的,就是書的封面是依了我的設計,書中的頁數,是依我的提議,注在下方,這像德國書,我是愛德國書的。
這書出版的次年,我經過香港,書店里擺著的已經是二版。這就是我現在所謂三版的根據。到了內地來,起初還在昆明和成都偶爾看見幾本,后來也轉眼不見了,現在我根據了作為三版付印的,乃是我小弟弟在舊書攤上費了超過原書雙倍的價錢(那時書籍還無所謂加價)給買下的,書脊已經破爛了。我自己又保存了好幾年,我幾次看見有的雜志(如《七月》)上征求此書,我便裝沒聽見,因為我自己止此一本,確有點吝惜了。
雖然經過了七八年的時光,但我對于系統的批評魯迅的書的期待,卻終于讓我很失望。有些冊子,都是纂輯別人的,有些冊子,就似乎只像炒陳飯一樣,只是一種排比魯迅原文的工作,因此,我便更鼓了勇氣,把這小書重排付印出來了。但愿這次出版不久,就有更好的批評可以代替它。
三十二年三月三日長之記于成都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