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正文(1)

文潔若: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今天能到北京大學來跟大家進行交流,我感到很高興。我是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當時清華是一座綜合性大學,文科方面有優良的國學傳統。清華國學院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材。可惜1952年院系調整中,清華的文科被砍掉了,從此清華被限定為理工科的大學。當然,改革開放后,清華恢復了文科,包括外語系在內。清華大學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于1993年重新建立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然而,由于有過四十一年的中斷,可以說是任重道遠。

今天的主題是“《源氏物語》在中國”,為什么先談國學呢?因為《源氏物語》雖然已經有了豐子愷和林文月的兩部譯本,各有千秋,獲得好評,可惜錢稻孫的譯文只剩下一帖,丟失了幾萬字。豐子愷和林文月的國學底子和日本古文水平都不如錢稻孫。他們是參考谷崎潤一郎等人的白話譯本翻譯的。錢稻孫生于書香之家。他的祖父錢振常在致繆荃孫的信札中說:“長孫稻孫,九歲畢四書,授《毛詩》。皆母授也。”錢稻孫三歲開蒙,九歲去日本時已經會寫文言文了。當初他譯《源氏物語》,是根據巖波書店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學大系》14,山岸德平校注的版本。大約從1921年起,他就在家里的東廂房設立“泉壽東文藏書”,搜集日本書籍,供人閱讀。書籍以文史方面為主,內容豐富。可惜日本投降后,這些書全被國民黨的“接收大員”抄走了。1958年11月至1966年6月,我跟他打過八年交道。他告訴我,書架上那些書,大部分是巖波書店老板巖波雄二郎無償送給他的。

今年4月15日,我參加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舉辦的第三屆訪日學者聯誼會。訪問學者中,社科院外文所的副研究員呂莉是從事柿本人麻呂研究的,已做出一些成績。如果中國將來有《源氏物語》的第三部譯本,竊以為應該按照錢稻孫的譯法,原汁原味兒地根據古文譯出來。甚至保留錢稻孫的譯文,從第二帖譯起。我相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肯在研究、翻譯《源氏物語》方面給予贊助。

錢稻孫生于1887年,比我整整大四十歲。倘假以天年,他完全可以再工作十年。最近讀陸鍵東著《陳寅恪的最后20年》,我發覺錢稻孫與陳寅恪有一點相似:他們對學問有深厚的功底,記憶力驚人,即使雙目失明,也能工作。當然,錢稻孫并未失明,由于患老年性白內障,看字需要用倍數很高的放大鏡。他懂得醫學,說“等成熟了再做手術”。還沒等成熟,他就在1966年的8月死于非命。陳寅恪生于1890年,1969年含冤逝世,二人雙雙走了七十九年的人生歷程。

日本古代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語》(約于1004—1009年寫成)是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比但丁的《神曲》早三個世紀,早于薄伽丘的《十日談》三個半世紀。《紅樓夢》的問世,比《源氏物語》遲七個世紀。

周作人于1906年至1911年間留學日本。1936年7月5日,他在致梁實秋的信中暢談日本文學,并將此函收在《瓜豆集》(1937年3月出版)中。關于《源氏物語》,他寫道:“《源氏物語》52卷(系54卷之誤——筆者)成于10世紀時,中國正是宋太宗的時候,去長篇小說的發達還要差50年,而此大作已經入世,不可不說是一奇跡……這實在可以說是一部唐朝《紅樓夢》,仿佛覺得以唐朝文化之豐富本應該產生這么的一種大作,不知怎的這光榮卻被藤原女士搶了過去了。”

《源氏物語》的主人公“光源氏”是作者紫式部(978—1016?)的理想人物。日本學者玉上琢彌在出版于1957年的“日本古典鑒賞講座”第四卷《源氏物語》(角川書店)中提出,“光源氏”的原型使人聯想到平安時代中期的法成寺攝政藤原道長(966—1027)。道長及其長子賴通(992—1074)系藤原氏鼎盛時期之族長。他們千方百計讓自己的女兒成為天皇的后妃。天皇年幼時,由外戚充任攝政,及至天皇成人,外戚改任關白,繼續掌握國政的實權。

道長的長女彰子成了一條天皇(986—1011在位)的皇后,生了后一條(1016—1036在位)、后朱雀(1036—1044在位)兩位天皇。次女妍子成了三條天皇(1011—1016在位)的皇后。三女威子成了后一條天皇的皇后,四女嬉子成了后朱雀東宮的妃子。后一條、后朱雀、后冷泉(1045—1052在位)三位天皇在位期間,均由賴通任攝政、關白。

紫式部自幼聰明絕倫。十歲那年,長兄藤原惟規讀《史記》背不下來,她在一旁聽著,竟然出奇地耳熟能詳。二十二歲時嫁給藤原宣孝,生有一女,二十四歲上寡居。二十七八歲時著手寫《源氏物語》,當時就傳了出去,這是她二十九歲那年的臘月見召于中宮(即皇后)彰子的原因。由于父親藤原為時的官銜是式部丞,所以作者入宮后被稱作藤式部。及至第五帖“若紫”膾炙人口,作者的通稱就成了紫式部。她的日記里記載著給中宮講讀《白氏文集》中的新樂府一事。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用新樂府詩五十首,實踐了自己所提出的理論。《折臂翁》、《上陽人》、《買花》、《縛戎人》等篇,都體現了新樂府詩體的特點。可惜日本的國情使白居易的諷喻詩失去批判精神,過濾得只剩華麗、悠閑的意趣了。

《源氏物語》完成于三條天皇的長和三年(1014)。一兩年后,作者病逝于父親任地的越前國,享年三十八九歲。作者以優美的文筆,描繪了“光源氏”和形形色色的女子的悲歡離合。從他誕生之前一直寫到他身后事,歷經四個朝代七十幾年,人物多達四百四十來人。作者用當時的口語娓娓道出宮廷貴族各階層男女的戀愛生活和內心活動,隱隱表示了對那個時代的男尊女卑的不滿情緒。

《白氏文集》七十卷本(后來的全集為七十五卷)傳入日本后不久,紫式部就著手寫《源氏物語》。曾任日本東京女子大學教授的“源氏學家”丸山清子在《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有申非的中譯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一書中指出,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廣泛引用了中國典籍,凡一百八十五處,涉及著作二十余種。其中涉及白居易的詩四十七篇,引用一百零六處。早年,除了周作人,謝六逸和夏丏尊也曾提到《源氏物語》。

錢稻孫畢生的志愿是完成《源氏物語》的翻譯工作。他父親錢恂曾任清朝派往日本的留日學生監督。1896年,他九歲隨父赴日,先后畢業于成城學校、慶應義塾中學和高等師范附屬中學。他一度回國,不久又隨擔任公使的父親前往意大利和比利時。這期間,他在羅馬大學攻讀醫學和德語,并掌握了意大利語和法語,還自修了美術。早在1921年,他就用離騷體將但丁的《神曲》由意大利語譯成中文,成了最早把歐洲中古文學介紹到中國的人,譯文頗有韻味,注釋深入淺出。他在語言、文學、音樂、戲劇、美術、醫學等方面的造詣都很深。抗日戰爭前,曾是一位名噪一時、備受學術界尊重的教授、學者、資深翻譯家。據楊聯升著《哈佛遺墨》(蔣力編,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錢稻孫早年有關于史學考古學的譯著,如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論》、原田淑人的《從考古學上觀察中日文化之關系》,乃至池田宏梅、原末治合著兩大冊《通溝》的中文附錄,學人受益匪淺,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他任教育部視學,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日籍教授課堂翻譯(日籍教授回國后由他來講授“人體解剖學”課),國立北京大學講師、教授兼北京圖書館館長,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受清華大學委托,留京保管學校資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在齊魯大學教醫學,后調到衛生部出版社任編輯。1956年退休后,被聘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特約翻譯。80年代初,錢稻孫的政治問題得到平反,日偽時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事,不作附逆論。

錢稻孫譯的《源氏物語》第一帖《桐壺》在《譯文》雜志1957年8月號上刊出后,好評如潮。1961年6月,老伴兒蕭乾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譯所去,從事《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英國亨利·菲爾丁著)的研究、翻譯工作。編譯所分中文、外文兩組,分別承擔中國古今主要作家文集的編纂、校勘、注釋和外國名著的翻譯工作,一度達四十來人,其中有不少專家學者。蕭乾告訴我,不論搞國學還是搞外國文學的,都對錢稻孫的譯文加以贊賞,說是讀來極有韻味,是漢譯日本古典名著中的一支奇葩。

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59年2月正式約錢稻孫翻譯《源氏物語》全書。到當年10月為止,他只交稿四萬字。也就是說,每個月只能譯四千字。于是決定改由北京編譯社翻譯,完成后,由錢稻孫校訂定稿。這期間,錢稻孫著手翻譯近松門左衛門選集和井原西鶴選集。1963年交稿,共三十六萬四千字。北京編譯社每譯完一回,就交給錢稻孫校訂。然而他不能像周作人校訂《今昔物語》(也是由北京編譯社翻譯的)那樣大刀闊斧、高效率地定稿。看樣子,依然得拖上十年八年。自1962年起,決定由豐子愷花四年時間譯出。他的散文體現出細膩深沉的風致,又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懂得繪畫、音樂、詩詞,《源氏物語》的翻譯,除了錢稻孫,非他莫屬。他就把這頂翻譯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譯稿分批寄到北京,我每周到錢稻孫家去三個上午,整理出三十二頁的“校訂筆記”。豐子愷的譯后記是1965年11月2日寫完的。沒等最后一部分譯稿從上海寄到北京,我就于11月17日動身到河南林縣去參加“四清”運動,1966年5月回京,發現全部譯稿已交齊。然而,當時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談不上發稿了。

進入新時期后,《源氏物語》分三卷分別于1980年12月、1982年6月、1983年10月出版,1986年5月第三次印刷,總印數達253000冊。1995年5月又被列入《世界文學名著文庫》,出版了兩卷本。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先生的女公子豐一吟幾乎把責任編輯該做的事統統承擔下來了,包括耐心地看我于1963年寫的三十二頁的“校訂筆記”。那些修改意見,絕大部分都接受了,使我感到當年沒有白費力氣。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文月女士所譯《源氏物語》,是五卷本。作為《中外文學叢書》的一部分于1978年12月由中外文學月刊社出版。它的特色是,注釋比豐子愷譯本詳盡,書末附有《源氏物語各帖要事簡表》。錢稻孫和林文月均照原著沒用“帖”,豐子愷則譯為“回”。“帖”保留了日本味兒,“回”則更適應中國人的習慣。多一種譯本,可以有個比較的余地。

“文革”期間,我經手的稿件中最大的損失是錢稻孫的四萬字《源氏物語》譯稿,以及北京編譯社翻譯、由錢稻孫校訂過六萬字的稿子竟在人多手雜的情況下不翼而飛。

2005年10月,一個朋友在潘家園買到一封錢稻孫于1963年8月12日寫給我的親筆信,他給了我一份復印件。同時買到的還有我在1951年1月寫的工作匯報。我相信,北京編譯社于1960年至1962年間翻譯的《源氏物語》手稿(共九十萬字,其中十萬字經錢稻孫校訂過),以及錢稻孫的四萬彌足珍貴的譯稿,遲早會重新出現。

《源氏物語》中譯本的出版,對其他語種也產生了影響。漓江出版社于1991年5月出版了一部《世界最佳情態小說欣賞》(柳鳴九鑒評),其中收有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1903—1987,1980年當選為法蘭西院院士)的《源氏親王最后一次愛情》,由楊方東譯成中文。《源氏物語》第四十一帖《云隱》,只有題名而無本文,個中原因有種種說法。一般人都相信,作者借以暗示主要人物源氏出家。編選者認為,尤瑟納爾筆下的這個短篇表現了古代東方的男權至上觀。小說的情節是,光源氏孤獨地隱居在小屋里等死。他雙目失明,連前來看望他的昔日情婦(花散里)的名字他都忘掉了。

中國文聯出版社于2005年5月出版了《解讀大師——教科文讀本·文學卷》,其中紫式部這部分是我國著名中年作家張煒寫的,題目是《無為而有為之書》。張煒認為,“紫式部即便在藝術形式本身大概也無意驚動世人,無意爭奪名頭,無意開創什么,標志什么。她在這些方面也同樣是‘無為’的。可也就是這種‘無為’,卻留下了一部結構嚴謹,情節曲折的大書”。“它在日本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頁,也許在整個11世紀初的世界文學之林,很難有哪一部書可以與之匹敵。它產生的影響是如此深遠,纏綿的柔情和濃郁的抒情氣息,幾乎影響了后世所有的日本文學。”

最后我想加上一句:有那么多當代中國人愛看《源氏物語》,潛移默化中,它也會影響中國文學。

張龍妹:

《源氏物語》在中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研究和翻譯。今天結合文老師講的內容,主要就翻譯方面的問題作一下介紹分析。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世界文學中的《源氏物語》;二是《源氏物語》之前的日本文學;三是《源氏物語》的內容、特色;四是各國譯本介紹;五是中國各譯本介紹;六是“林”譯本和“豐”譯本的特色比較。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9-03-19 11:49:2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虎林市| 穆棱市| 拜泉县| 拉萨市| 云阳县| 西林县| 南江县| 广州市| 曲沃县| 金塔县| 南木林县| 海南省| 贵州省| 襄城县| 杭锦旗| 柳州市| 竹溪县| 九江市| 临沂市| 蒲城县| 淮北市| 噶尔县| 琼中| 昭觉县| 洛浦县| 岱山县| 德清县| 揭东县| 和平区| 旬邑县| 宜宾市| 南木林县| 富裕县| 屏边| 天峻县| 宁阳县| 新民市| 台南县| 沁源县| 琼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