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一無二:揭開人格差異之謎
- (美)朱迪斯·哈里斯
- 1738字
- 2021-11-04 09:33:18
前言
人類的個體性是一個未解之謎。目前流行的人格(1)(或人格發展)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沒有兩個人一模一樣,或者為什么人們行為方式各有不同。即使同一家庭的同卵雙胞胎,他們的人格和行為也有所不同。同卵雙胞胎擁有相同的基因,所以他們之間的差異不是遺傳造成的。
人們之間有趣的差異并不是源于基因,差異也不是任何其他可能讓你聯想到“人格”一詞的事物造成的。所以說人類的個體性是一個謎。
我寫此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寫的是一個科學領域的偵探故事。
探索答案的時機已經成熟。我手邊有早期理論家缺乏的工具,特別是在演化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勒達·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和約翰·圖比(John Tooby)等人研究基礎上的關于人類思維的新觀點。我們現在了解的人類大腦不僅僅是一個復雜的器官:它是一個復雜的器官集合,每個器官都有不同的運轉目的,每個器官都按照自己的規則運轉。
但是演化心理學并不是我在探索中借助的唯一工具。作為一名獨立調查員,我可以自由地忽視學術界的領土標識,跟尋蹤跡,去任何地方。我無意間涉足了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語言學、神經科學和行為遺傳學。我在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有用的線索,即使在昆蟲學中我也找到了線索。
為了解開謎團,偵探必須逐一檢查可能的解決方案,排除其中沒用的線索,即所謂的“紅鯡魚”(2)。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我像多馬(3)一樣充滿質疑,不停地詢問一些無禮的問題。如果那些自鳴得意的、名字后面還帶一串職銜的人告訴我什么是真的,我的回應是“拿數據說話”。我從小就魯莽地問東問西,但是過去七年的經歷——自從《教養的迷思》出版以來——讓我進一步學會了質疑。請待我細細說來,它與解開謎團有關。
但我并不是想說過去七年的經歷都是消極的。恰恰相反。盡管健康問題使我或多或少囿于家中,但我也(主要通過電子郵件)見識到了許多有趣和開明的人,也從中學到,某人名字后面的一長串職銜不一定會使他真的值得敬重。
事實上,這是一個不平凡的七年。你肯定想象不到,像我這樣——不能出差和參加聚會——其實也可以有如此美好的時光。盡管我局限在新澤西州閉塞落后的地區,但《教養的迷思》已傳播到世界各地,被翻譯成十五種不同的語言。我收到的電子郵件不僅來自國內,也來自我從未去過、將來也無法去的世界各地。借此機會感謝所有與我分享想法的人。我從中得到教誨,感到滿足,受到挑戰,享受愉快,有時甚至因你們的故事而感動。
還有很多人,我也心懷感恩。我的經紀人,布羅克曼公司的Katinka Matson,在我需要的時候她一直都在,聽我傾訴,給我有用的建議。我的編輯,W. W.諾頓公司的Angela von der Lippe提了很多改進的建議,讓本書表意更加清晰,語調更加平順。諾頓公司的Vanessa Levine-Smith和Renee Schwartz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我特別感謝我的同事、朋友和親戚,感謝他們閱讀本書早期各稿,給予我明智而有用的反饋。萬分感謝以下各位: Stephen L. Black、Marie Bristol-Power、Helena Cronin、Joan Friebely、Charles S. Harris、David G. Myers、Steven Pinker、Robert Plomin、Richard G. Rich和Frederic Townsend。他們給我的建議和信息比紅寶石還要珍貴。
我四十四歲的丈夫Charles Harris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意見,確切地說,是他讓我可以繼續寫書。感謝他給我的幫助和鼓勵,我愛我的丈夫。我同樣愛著理解和支持我的家人:我的女兒,Nomi和Elaine,我的女婿Chris和Tim,還有我的兄弟Richard。我還想提一下我的外孫和外孫女,可以嗎?我有四個活潑美麗的孫輩:Jennifer、Abigail、Jeremy和Eleanor。
謹以此書獻給史蒂芬·平克,1995年我們就成了同事,并且一直通過電子郵件保持聯系。他總會傾聽我的想法,在我氣餒的時候給予鼓勵,在我可能走向錯誤的時候直言不諱。雖然我們仍然會有分歧,但史蒂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影響我的想法。同樣重要的是,他也允許我影響他的想法。
寫書時,我發現還有一群人需要感謝:互聯網的發明者和開發人員。是他們讓和我境況相同的人能夠與當今前沿的科學思想家交流想法。現代醫學的奇跡讓我活了下來,而現代科技的奇跡讓我寫下了這本書。
(1)“Personality”一般譯為“性格”,在心理學范疇中稱為“人格”。“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征的群集。——譯者
(2)紅鯡魚(Red Herring)比喻會誤導或干擾相關或重要問題的事情。——譯者
(3)多馬(Thomas)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聲稱除非看到并觸摸到耶穌的身體,否則不相信他已復活。后用來指代一貫持懷疑態度的人,不易相信他人的人。——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