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眼看文壇
- 穆濤
- 1144字
- 2021-11-05 14:48:05
在斷裂的夾縫地帶——關于作家班現象的思考
一、開場白:夾縫中的文人
在古都西安的西郊邊家村附近,幾排出租的樓房建筑吸引了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來自除臺灣以外的中國所有省份,而且年齡差距很大,有的剛滿二十歲,可有的已屆知天命之年,連接這三十年斷橋的只有兩個奇特而虛幻的漢字——文學。
這兩個漢字使他們告別了妻子和家庭,離開工作崗位,奔波幾千里聚到西部古城的這些兩層建筑里,繼續著“專業化”的文學夢。和這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新蓋的建筑物相比,他們是更新的“新鮮事物”。
一九八六年,中國武漢大學率先承辦“作家班”,哨聲才落,已有幾十位創作正值旺盛期的中青年作家站到旗幟下面,中南部潤澤的空氣和高等學府溫厚的風,幾乎使他們中的每一位又一次進入了自己創作的高峰期,而且創作質量普遍實現了裂變式的突進。
人們沸騰了,在武大作家班開學以后的幾個月里,陸續想插班的竟有上百人。這一信息傳出后,西北大學與中國作家協會商妥,將魯迅文學院短期作家培訓班遷至西北大學,更名為西北大學作家班,學制兩年,享受文學學士待遇,期滿后學有成績者可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八七年西北大學第一屆作家班正式開學,此后,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作家班牌子相繼高高地懸起,許多省的文學班也星星火火地燒了起來。“作家班”一時間伸展到大江南北,有位編輯夸張地說:“在大街上一伸手,都有可能拍到一位作家班學員的肩膀。”
一位很有聲望的老作家稱作家班是個“怪胎”,他為一下子出現這么多培養作家的“機器”而擔憂,他疾呼有關部門過問一下,最好對“作家班現象”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少生優生為好。他使用了一個不太友好的比喻:這種現象猶如一個人感冒之后打出的一串噴嚏,唾沫星子滿天飛,必須對癥下藥,盡快治愈它。
一下子理解作家班是很難的事情。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些學員狂熱、躁動、非理性,最通常的理解是花幾千塊錢買一個帶緞面的文憑。如果這樣去想,似乎他們付出的代價又“過高”了,那些快五十歲的人帶文憑回去還有什么實際價值呢?更何況還需要付出二至三年的時間,告別妻子兒子,過上單身漢的苦日子。我認識的許多人,放棄了單位里提升的機會,寧可不要工資,停薪留職,還有的干脆辭了職,雙手捧著苦苦攢下的幾千塊錢學費,來到了學校。
這種現象,有待于專家們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我只能模糊地這么判斷:無論如何,這些絕不是虛度光陰的人。
這是一群夾縫中的文人,如果沒有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也許就不會有這些人。中國的文學在那兩次政治風浪中形成了一個突然性的斷層,很多真正才華橫溢、根基深厚學貫中西的作家陷進泥沼里去了,這是在沙地上成長起來的一群作家。目前中國作家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創作,而應該是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這些人迫切需要補給哲學、美學、史學,甚至還有文學的營養。這些人很難,他們的處境太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