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成空,影后思覺,碎憶成片,已是觀客。
時間太像沙漏,流逝極快,很多昨日之事都來不及整理,記憶就已模糊不清,留在腦海值得細思且深究的卻是影響你人生之關鍵的片段和故事,思來思去,終究離不開人,其次是與人的一切……
借用《霸王別姬》中一句:“年方二八……”然覺合適不過。
很多時候,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大概便是如此。只不過后來才明白,那一切皆是你的世界和其縮影投射。
我們所言所為不論事與物皆為人格思想投射。身處其中,不覺得怎樣,等事情產生發生發酵,經過一段時間洗禮之后,回頭再看,卻是成長不同階段最深刻畫面之一,有幸者,且行且顧且悟,即時矯正認知,繼續前行,不幸者,且在自己所綜合的價值觀里且行且遠,獨立而獨一的活著。
人往往會在人生中其中的某個渡口獨自的思索且繼續前行者,且不斷認真接受和面對經歷的所有,要學會迎接人生不同階段身份的改變,也要及時調整認知不當帶來的誤區,以免深深的誤導和影響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我一直很喜歡作為人的榮幸,生而為人,最有趣的是無法準確預知明天和未來,除非因素真的很穩定的情況下,糟心的卻是會為不準確的明天和未來而擔憂,未雨綢繆。
心理學角度而言,往往沉浸在過去回憶深陷無法自拔者更容易患抑郁癥,因為回憶是一件美好且同時兼具淚水的事,我指的更多的是對于個人失去和遺憾部分而言,畢竟人生能令你不斷回憶的東西極大可能在提醒你對于當下的不滿意和無能為力;相反,那些容易得焦慮癥的人更多的是對于明天沒有把握和希望的人,這同樣也在側面提醒你對于當下現狀的不滿。
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的現實現象,有些人因為當下情感不滿便對過去的某個戀人念念不忘,反復回憶,導致現狀越來越糟糕,無法理智認清當下和現實,同樣地,有人會因為害怕失去和不擁有而擔責,便過度未雨綢繆,躊躇不前,沒有掌控力的今天便是無止境的開始為明天而焦慮。
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在于平衡思想,可是真正用在現實情境中,真正做到及時反省和身體力行的又有幾人呢?
醫者難自醫,我們每個人對于自己都會有未知的部分,真正做到洞悉自己和了解自身的人又有幾人呢?我們大部分人畢竟還是很普通的人,每天為了生存,為了所謂的自由和幸福努力奔波,生命的弦繃得如此之緊,來不及去清楚的觀看周邊的一切,時間之快,卻忘了腳步是怎么匆匆,又不知該如何而慢下來。
一慢,怕這怕那,因為擁有的不永遠是欲望所有的滿足,沒有錢的人渴望擁有錢,沒有愛的人奢望擁有愛,沒有幸福的人渴望擁有幸福……
努力拿身體前行者,渴望擁有著渴望的所有。所以很少能夠慢下來,怕擔慢下來的風險,怕綢繆的成真。其實慢一下又何妨,世界難道真的會因為你的一慢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嗎?我想,未必。
生命本身就是有限的過程,自然四季更替,斗轉星移,晝夜交替都有相應的規律,似乎永恒,實則相對。那人的生命更是如此,想想,在未知的生命歲月里,終究免不過一別,為何卻讓日子匆匆,腳步匆匆,心如此焦慮不已呢。
時針走的太快太慢皆不行,人的心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的心靈一些時間,長大和成長并非一回事,有些人看似年齡很大了,實則成長未必,而有些人,年紀輕輕,思想卻很成熟,想想也是如此,想必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便是認知價值觀的不同了。
因為認知不同,對于事情體驗就不同,處理事情和面對事情的方法和態度就不同,同一件事,有人認為是好事,有人卻認為是壞事,萬事萬物都是一枚硬幣,要帶有辯證思維去看待,正反都能看到,那就是熟了,只看一面,永遠是片面。
至于正反面也分好與不好,先看到好還是先看到不好,也就因人而異了,而最大的異便是認知與人生之態度。
物極必反,陰陽平衡,中庸之道,才是當下。
感知當下并非易事,能夠最快感知當下最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個人認為感恩二字很重要。
感恩當下的一切,好的不好的,都要客觀面對,樂觀對待,用心感恩,感恩愛人付出的一切,接受當前的境況,察覺當下的身心感受,及時回饋,及時處理,坦誠面對。
當下是累的,就接受累的狀態,當下是輕松的,就接受輕松的狀態,不用刻意去隱瞞,刻意去偽裝,偽裝是面對世俗之外且又不可分割的生存之道,但是要分清場合與本源,如果面對自身,也要自欺欺人,那么偽裝出來的所有都為假象,極其可笑。
在社會生存,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的舵手,都無法預知自己的明天,唯一能夠知道的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感知當下的力量,聯結一切。
當一個粗線條的人是生命的選擇,有權力,但選擇做一名細思慢覺的人,就要懂得慢工出細活,覺察思考的魅力及覺悟與成長的幸福所在。
每個人是沙粒,都很獨特,我們不去強求誰,不去改變誰,但是請記得:我們一定要認知自己是誰,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認識你自己比認識其他的任何一切都要難得多,試著讓生命慢下來,去思索,去細品,去覺悟,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