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文化名人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
- 魏雁
- 2843字
- 2021-11-02 16:33:11
三 那棵成長繁茂的華夏文明之樹
七年后,周成王長大了,周公就把權力交了出去,“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退位后的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悉心教導成王如何成為一名仁德的天子!
又過了三年,周公看著周成王成熟穩重了,便離開京城去田野間養老,不久得了重病。臨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會離開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欲葬周公于成周,沒想到天降暴雨,狂風不停,禾苗都被淹了,很大的樹根都被拔出來,國人都萬分驚恐。周成王收到上天的信號,急忙將周公葬到周文王的墓地旁邊。后來成王總結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啊!”
在周公以及他悉心培養的周成王的治理下,當時的人們都生活得特別幸福,歷史記載說四十多年之間沒有一個人犯罪!
后來西漢初年的大學者、政治家賈誼曾經這樣評價周公: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與中國有大關系”,這七個字真的字字千鈞。
什么樣的大關系呢?
一顆種子和一棵大樹的關系。
周公旦就是那顆種子,而華夏文明,就是那棵蔥蘢的大樹。
這顆種子里面,藏著多少基因密碼呢?我們來細細看看。
基因組別之憂患感。
周公旦在周朝奪取天下之后,勤奮思考,研究出了一套一套的制度。他所有努力的原動力是什么呢?
憂患意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這是當年壓在周公心里的,也是伴隨華夏民族成長的一個根!
《詩經》里面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曹操說:“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販夫走卒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義勇軍進行曲》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正因為有了憂患意識,周公旦才能廢寢忘食,勤勉思考廣作布局;正因為有了憂患意識,之后的國人才能在勝利的時候保持清醒,在和平的時候加強練兵,在豐收的時候廣積糧。
當然,國人的心里也不是時時刻刻都裝滿憂患,就像周公旦當年允許大家三月三日過情人節瘋狂嗨皮一樣,他們還知道兩個字:樂觀——對啊,事情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
一憂一樂,是華夏文明一對和諧有力的翅膀,這對翅膀在西周初期開始扇動,帶著華夏民族開始飛翔。
憂患與安樂這對和諧的存在,好比國人癡迷的太極圖。黑與白可以旋轉,可以此消彼長,甚至可以互換,但永遠相依相存。
基因組別之道德感。
周公強調禮制。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各司其職。
怎么樣實現這種秩序呢?靠法律嗎?不是。華夏民族靠的是人的理性,也就是靠長期禮制所形成的一種道德感來共同維護社會的整體運轉;這與西方社會依靠宗教戒律、法律外力來建立秩序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前者是自信,后者是他信,前者靠自律,后者靠他律。
在中國,周孔之禮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每一個人都被這張無形的網罩住,是保護也是制約,最好的修煉目標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靠自律自信,國人崇尚精神追求,安置自我心靈,向內逐求發展;西方靠他信他律,一旦解套,無限地向外逐求欲望滿足,以先進的科技取世界之物為我所用。所以,中國之所尚,在圣賢;西洋之所尚,在偉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基因組別之家庭倫理。
在分封建國的過程中,周公旦分的是殷商原本的土地,封的卻很多都是自家兄弟。那時候,魯國的大王可能是晉國太子的伯父,衛國公子娶的可能是齊國的表妹,諸如此類,走來走去都是姬姓的支脈,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真是好大一個家!
雖然周公旦分封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穩定,但從那時候開始,家文化卻成為華夏文明這棵大樹上重要的一枝了!
西方人的組織架構是國家——個體;中國人的組織架構是:國家——家庭——個體。
中世紀前后的西方,強調的是集團主義,是強硬的宗教戒律;后來的西方,是自由的個人主義。就在西方在集團與個人之間來回選擇的時候,中國卻早在西周時候就選擇了一種契合于當時政治制度的、居于集團與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那就是家庭。
“家和萬事興”,“一人之罪,誅滅九族”。中國的社會組織,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國家,家族本位是中國特色之一,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的第一重社會生活;親戚鄉里朋友的關系,是中國人的第二重社會生活。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規范了中國人的活動。
梁漱溟有句話說得極好:“蓋人生意味,最忌淺薄,淺薄了,便攏不住這樣漫長的生命。”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超越個人而拓遠一步,使人能從較深較大處尋求人生全部的意義。
一般人很難有可能上升到國家層面去考慮事情,但如果只考慮個人的事情又不免有些單調淺薄,所以中國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倫理文化,以家族為單位,需要操心的事那可就多了去了。今天二姨家女兒結婚,得去;明天二舅家兒子娶媳婦,得去;后天三嬸家孫子過滿月,也得去。這種基于血脈、可以實現的較大范圍的關注契合了人生綿長、忙碌、復雜的需求,充實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人生。
如果說,佛教解決的是前世的債——現實的還——來世的福;那么國人的家庭倫理學解決的就是:前面的祖先父母——現在的兄弟姐妹家庭和睦——未來的子孫成才。
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碼,植根者,便是周公旦!
基因組別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經過各代皇帝兩千多年的教化,已經成為華夏文明堅實的底色,而周公一直被尊為儒學奠基人——這個身份界定不是別人說的,是儒家自己堅定認同的。
周公是儒家代表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孔子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戰國時期繼承了孔子思想的孟子首稱周公為“古圣人”,將周公與孔子并論,足見尊崇之甚;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發揚者荀子仍以周公為大儒,多次贊頌周公的德才。
那么周公的思想體系與后來儒家的主張,其重要契合點有哪些呢?
比如德治。周公以殷商為鑒,第一個提出了德治思想,而德治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說,周公不僅為儒家的“德治”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還成功地進行了實踐。
比如為民。周公最早提出了敬天保民的觀點,要求統治者要敬畏天地,時刻保持警惕,勤政為民,以身作則。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與其一脈相承。
比如禮制。周公成功的禮制實踐、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的現實狀況,為孔子提供了一個禮治天下的絕好范本,孔子在魯國的政治實踐以及他一直強調的“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感,都是希望能夠再現當年周公治理的天下。可惜當時已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正是因為有周公成功實踐在先,孔子終其一生都對自己的堅持深信不疑。
當然,周公當年在埋下這些基因密碼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些因素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說國人因為缺乏國家概念,習慣性地不講公德;因為好徇人情,所以缺乏法治精神等等。
然而,這一切終歸是瑕不掩瑜,有學者說:“今天的中國文化,其基因和許多特點都是在西周開始形成的,西周文化和周公思想形塑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周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先祖。”
誠以為然!
[1] 以上兩首詩歌的神翻譯版本都來自易中天先生!——不僅有畫面感,還很有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