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插圖典藏本)(全2冊)
- 姜鳴
- 3377字
- 2021-10-26 10:11:35
增訂本前言
我一直欽佩理想的守望者。我知道,一個人要堅守自己的理想,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
對我來說,能把自己喜愛的歷史學專業當成一個沒有功利目標的興趣,來執著地守望,就是一個理想。20年前,當我剛剛踏上研究中國近代海軍史的階梯的時候,沒有想到這個課題竟會如此長久地伴隨我,同我一起走過五分之一世紀的風風雨雨。而到了今天,我想說,我終于做到了自己當年走進大學時立下的心愿:不管生活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我決不放棄自己的專業。
去年4月12日,《南方周末》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我寫的紀念一位當代中國海軍軍人的文章《13億人呼喚著一個名字》時,加了一段作者介紹:“姜鳴,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者兼證券從業人員,他是在我國軍機被撞事件發生后,最早見到王偉朋友的人之一。”這個“兼”字引起了同事們的議論。自然,我也覺得“兼”字用得不妥,因為證券工作畢竟是我從事了九年的職業而不是兼職,應當把“兼”字改成一個逗號。但我又想,這種寫法也許反映出一部分朋友對我的看法,他們從本質上認為我是一個史學研究者,別的事兒,只是我在某個時期里從事的具體工作。需要說明的是,我對自己在每個時間段里從事的每項具體工作都是極為投入的,但我始終保持了對歷史學術的那份忠誠不渝的摯愛。
本書初稿完稿于1990年底。我開始寫作時,國內尚無這一題材的專著,學術界對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還分散在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專題領域。初稿出版后,得到學術界的好評。而在后來的十多年里,這個課題的研究,無論在史料開掘,還是在研究成果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促使我下決心撥出時間來修訂本書。
史學研究的基本要點,是盡可能多地占有史料,找到歷史大門背后隱藏著的鑰匙眼,而不是僅憑一鱗半爪,就“望文生義”,擅下評論。這些年來,我接觸到的新史料,主要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朱批奏折》,戚其章主編《中日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函電匯編》(以上均由中華書局出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沈葆楨的《沈文肅公牘》(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謝忠岳在《北洋海軍資料匯編》中公布的《丁汝昌海軍函稿》(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出版),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盧毓英《盧氏甲午前后雜記》,陳貞壽公布的《益堂(方伯謙)年譜》,蘇小東公布的《徐建寅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王記華公布的《北洋海軍“經遠”艦駕駛二副陳京瑩甲午遺書》,日本中塚明提供的日本海軍軍令部編纂《廿七八年海戰史·黃海役》(秘本),臺灣地區王家儉在《李鴻章與北洋艦隊——中國近代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臺灣“國立編譯館”出版)中提供的材料,黃振南在《中法戰爭諸役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提供的材料, 孔祥吉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上層人物的心態——營務處總辦羅豐祿家書解讀》(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中提供的材料, 以及袁保齡的《閣學公集》,等等。這里應當特別提到,我有幸讀到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在整理的新編《李鴻章全集》的有關內容。這些史料,對于我拓寬視野,加深對中國近代海軍發展歷史的研究,弄清許多歷史細節,無疑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收集史料、修訂和考證的過程中,甚至在辨讀一封字跡模糊的舊信札時,我都能感受到歷史研究的迷人魅力。
雖說我們常常感嘆新史料的發掘極為困難,用新史料重新修訂傳統定論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畢竟有許多舊結論是可以重新討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本書修訂本在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與海防建設的關系,李鴻章同清流(張佩綸、李鴻藻)的關系,李鴻章與淮系將領(張樹聲、張華奎父子,吳長慶等)的關系,袁保齡對海軍建設的貢獻,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前后的內部狀況,李鴻章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對日秘密外交活動,丁汝昌的歷史評價,方伯謙之死是否是冤案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考訂,并拓寬了對海軍史相關人物與事件研究的視野,從而對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脈絡,海軍發展同各派政治勢力的關系,北洋海軍建設的實際狀況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一直認為,對歷史人物評價要客觀謹慎,盡量少夾雜“好人”“壞人”“愛國”“賣國”等簡單的道德評判。我曾說過我不敢寫歷史小說,因為我不會虛構。所謂虛構,其實是以作者的水平去揣想前人的智慧謀略和行事處世。既然我所研究的歷史人物,都是他們所在時代的佼佼者和弄潮兒,我怎么可以依自己的一孔之見去妄想去編派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呢?我的任務只是努力地深刻地發掘并再現他們的思維邏輯和生活軌跡。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修訂本中,對重要歷史人物,更多地采用了描述的方式,力求準確真實地再現他們本來的生動復雜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優點和弱點,他們的成就和無奈。我不知道自己在寫作中把握得是否妥當,但希望讀者能夠理解我的用心。
在本書的初稿中,我力圖打破原來海軍史研究僅涉及中法、中日海戰和洋務運動中興辦造船企業及軍事院校等幾個方面的限制,把研究深入到海軍購艦、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經費收支、海軍戰略等領域,以使得書稿更具有軍事史的完整性和專業性。而在修訂本中,雖然未對全書做體例上的調整,但融入了我多年來的許多專題研究成果,增加了大量的細節,使得全書顯得更為豐滿,近代海軍同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也顯得更加清晰。
本書修訂時,也曾想能以更大的篇幅,進一步探討中國近代化失敗的經驗教訓,然而真到動筆之時,又不得不感嘆時間不夠,材料不夠,識見功力不夠,所以最后的修訂稿,還是不夠愜意,有著意猶未盡的遺憾。
在修訂本書的過程中,我也關注著我國的國防戰略、海權理論研究和海軍建設。2001年元旦的第一縷陽光,我是在131驅逐艦上,同著名的飛行員艦長柏耀平上校一起迎來的。4月1日晚間,我得悉南海撞機事件中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失蹤的消息時,正在修改本書劉公島保衛戰的最后幾段文字。我為撞機事件震驚,也被那些失敗和投降的情節憤懣著、壓抑著,總覺得要透出一口氣來,于是我加寫了楊用霖自殺的一段文字。同時,我連夜在我主管的“中國銀河證券網”上,轉帖了《發生在南中國海上空巡航的故事》(該文發表于第4期《艦船知識》,文章中提到王偉和戰友多次監視并趕走美軍偵察機的故事),以表達我對這位年輕飛行員的紀念。中國的富強,中華民族的復興, 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前仆后繼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從歷史看未來,我在新一代中國海軍軍人身上寄托著希望。我在同柏耀平,在同王偉的戰友們的交往中,感受到他們質樸純潔的心靈,他們是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的守望者。所以我說:在這個燈紅酒綠五彩絢迷的世界,當我們享受著陽光春風,在戀愛在旅游在努力掙錢在關心自己孩子成長的時候,不能忘記那些默默奉獻著青春并隨時準備奉獻出生命卻不為人知道姓名的軍人,那些質樸平凡的好兄弟。中國國防現代化要走的路還很漫長,總結昨天的歷史正是為了明天的崛起。有位書評作者曾說“這本書起碼應該列為中國海軍排以上軍官的必讀書”,我把這本書獻給他們,愿他們從上一個時代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失敗中總結和吸取教訓,為我們在趕超發達國家的歷史征途中,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
本書修訂過程中,始終得到沈渭濱老師的關心和指導;皮明勇、劉申寧、翁飛、蘇小東、后志剛、宋曉軍、許華、劉慶、馬忠文、姚曉亭、李光宇等先生,以及日本的中塚明教授為我提供史料,與我切磋觀點,給我很多幫助;臺灣地區學者王家儉教授的新作《李鴻章與北洋艦隊》給我不少新的啟發;吳侃炯、劉麗瓊為我翻譯和打印資料,在此我向他們表示感謝。
柏耀平上校在百忙中欣然為本書修訂本作序,使這本平民史學研究者撰寫的海軍史著作,有了真正一線海軍軍人的評介,我向他表示感謝。
我還應當提到,十多年前,為了幫助本書的初版順利付梓,黃躍金、王仲偉、李智平、李安瑜等同志都給予了關心和幫助。出版之后,趙啟正部長親自撰寫書評予以推薦,這些都是我十年來堅持從事學術研究的動力。對于這些曾經給我幫助和鼓勵的領導和朋友,我也在此向他們致謝。
本書初版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修訂本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責任編輯潘振平先生認真審閱書稿,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我向他,并向書店領導董秀玉女士表示衷心感謝。
最后,我感謝我的父母和妻子李家玻,沒有他們的傾力支持,我不可能在極為繁忙的工作中,依然保持住自己在學術領域的探索。
?2001年9月于上海望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