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帝王師
- 熊召政
- 1359字
- 2021-11-01 16:50:46
5.出家人偏做兵家事
《明史·姚廣孝傳》載:
……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這是說姚廣孝到北京后與朱棣相處的情況,寥寥數(shù)語,已將兩人非同一般的關(guān)系描摹深刻。
關(guān)于燕王朱棣與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的故事,我在《深愧淵明與孔明》一文中已經(jīng)闡述。現(xiàn)在我要補充的是,發(fā)生在公元1399年至1402年這四年間的“靖難之役”,既是燕王與建文帝的對決,也是姚廣孝與建文帝的較量。治國忌詭,用兵忌直,而方孝孺恰恰不懂詭術(shù),以治國之道來行軍事。姚廣孝則不然,他雖然尊崇儒家的方正,但他更懂得變通。用兵的人,不講公正只講輸贏,不求道德只求成功。姚廣孝不僅認識到這一點,更可以說,朱棣之所以橫下心來取兵討伐建文帝,與姚廣孝的日夕攛掇不無關(guān)系。
姚廣孝寫過一首詩《送袁廷玉》:
昔游西崦喜隨君,馬上清吟思逸群。
早過道陵同踏雪,暮棲梵剎共眠云。
泉頭掃石琴三疊,谷口尋花酒半醺。
今日相逢又相別,到家勿惜寄音聞。
袁廷玉即袁珙。若以詩論,這算不得好詩,但這詩的背后,卻藏了一個表現(xiàn)姚廣孝詐術(shù)的故事。
如果說洪武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這十六年間,姚廣孝住在北京做了些什么,可以說,除了日常佛課之外,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鼓勵朱棣造反,與侄兒建文帝爭天下。
據(jù)說,朱棣起初對舉兵之事猶豫不決,為了使其增強信心,姚廣孝請來二十多年前在嵩山認識的老友袁珙,請他為燕王看相。朱棣混跡于一群大兵之中,袁珙一眼將他認出,并說出他有皇帝之命,年屆四十四歲時將登大位,當一個垂諸后世的太平天子。
袁珙的話,對朱棣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古代,人們普遍信奉君權(quán)神授的說法。而一些神秘職業(yè)者,諸如相面、風水、卜卦等,往往充當君與神之間的橋梁。袁珙所言,被朱棣看作是吉祥的神示,這對他堅定信心大有裨益。
卻說建文帝登基之后,便接受黃子澄的建議,實施削藩計劃,即將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親王全都撤其爵祿或易地安置。這些親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二十四位藩王中威脅最大者,首推燕王與秦王。但對這兩個位高權(quán)重的親王,建文帝卻不敢輕易下手。他上任后僅三個月,就下旨削奪了周王的藩封,接著又先后逮捕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周王朱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削藩自他開始,可謂敲山震虎。朱棣心存恐懼,于是裝病,躲在燕王府中不與外界接觸,但暗中在招兵買馬,伺機反撲。
在這一期間,姚廣孝是唯一能夠為朱棣出謀劃策的人。朱棣對姚廣孝,可謂言聽計從。“靖難之役”發(fā)動之前,有兩件事,或可一記。
一是朱棣已有心反抗建文帝,但仍擔心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因為,建文帝畢竟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接班人。中國人一向崇尚正統(tǒng),身為藩王出兵反抗中央,難免有篡逆之嫌。當姚廣孝勸朱棣盡管舉兵時,朱棣說出自己的顧慮:“民心向彼,奈何?”姚廣孝當即回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在儒家看來,天道即民心,兩者不可分。姚廣孝此說乃兵家言,即不談空道理,講求實際效果。
第二件事更表現(xiàn)了姚廣孝的機智。據(jù)說燕王在北京起兵誓師時,忽然來了一陣大風雨,誓師廣場后的燕王府檐瓦簌簌墜地。朱棣見此臉色大變,認為是不祥之兆。姚廣孝生怕動搖軍心,連忙站出來大聲說道:“這是好兆頭、大吉祥,飛龍在天,從以風雨。這說明燕王起兵是上順天意。至于燕王府上的黑瓦墜地,更是上天示意,燕王的房子不再是黑瓦了,即將換成黃瓦。”黃瓦是皇宮專用瓦。姚廣孝這是向?qū)⑹總儼凳荆扉σ敾实哿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