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業行知錄:周百義出版工作文集
- 周百義
- 1766字
- 2021-10-29 14:59:17
中國邁向出版強國再思考
建設新聞出版強國,從宏觀上來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有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政府必須加快出版和新聞的立法,盡早頒布《出版法》和《新聞法》,從法律上明確出版的程序、范圍,出版者、印刷者、發行者的資格或者責任,明確黨和政府管理的權限、方法、程序等。中國要培育出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的出版企業,要產生對人類具有影響的煌煌巨著,必須有權威的法律文本,保證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從多年的實踐來看,以言代法,政出多門的現象依然存在,出版者與作者的正當權益很難得到真正保障。所以,我們談“以法治國”,卻將出版留下一個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實際上,從中國的出版史與法律史來看,從清末到北洋政府,到民國政府,都有成熟與不成熟的“出版法”。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出版法律制定來看,一部分國家早就有專門的法律明確出版的法律地位。如法國早在1881年就頒布了“出版法”。還有一部分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將出版產業視同普通企業,沒有專門的法律,但在憲法中明確出版的地位和原則,或有單獨的法律規范出版的行為。也有些地區,如臺灣,廢止了實行多年的民國政府的“出版法”。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立法步伐明顯加快,但“出版法”千呼萬喚始終未能出臺。從中國60年的經驗教訓和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應當有專門的法律來規范政府與企業的行為。這是中國走向出版強國必須回答的一個重大命題。試想,一個希望走向世界、希望成為出版大國和強國的國家,如果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保證出版者的合法權益,規范出版者的行為,這個宏大的設想豈不是一廂情愿?
二是要加快出版單位回歸企業本位的步伐。目前雖然黨和政府在大力推動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轉企前后出版單位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變化不大的原因一是企業的產權歸屬單一,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濃,管理團隊的產生過程與“官本位”色彩仍然很濃;二是產權的單一性,仍然導致所有者缺位,經營者動力不足。三是員工觀念的轉變仍然需以時日。目前黨和政府需要進一步淡化出版產業的意識形態色彩,在企業的兼并重組和設立上,參照其他產業的發展規律,放寬準入門檻,允許私人資本進入出版產業,允許管理者持股。從世界各國和中國近代出版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出版的完全國有化實際上是先天不足的。一個充滿活力的,具有創造力的,朝氣蓬勃的出版產業,必須是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人才輩出,形成優勝劣汰格局的。近代的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曾經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出版大鱷,它們的時代環境、企業結構、發展的進程值得我們今天借鑒。我們要打造新時代的“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要培養張元濟、王云五似的管理者,必須提供與它們同樣的環境與條件。
三是盡快解決城鄉二元的格局,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大國民財富均衡分配,擴大中產階級的隊伍,增加中國國民購書的能力。中國雖然有13億人,但除了城市中的4.5億人,仍然有大多數農村農民由于收入較低無錢購書。如果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中國出版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加大社會保障力度,解除國民的后顧之憂,也是擴大文化產品消費的重要途徑。如果中國的13億人,每人每年購書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一倍,中國出版的總量將是世界第一了。具有經濟實力的中國出版產業,也相信會推出影響人類的優秀著作。
四是政府繼續對文化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國家都對出版產業實行稅收優惠,有些國家還實行零稅率。中國政府盡管也實行了一些退稅政策,但是階段性的。同時,對非國有的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并沒有落實。一方面在政策上沒有明確,二是大多數非國有文化產業,特別是出版領域還處于灰色地帶,他們還沒有浮出水面,成為真正的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從現實來看,這部分文化產業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又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方面軍。
五是政府在出版“走出去”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中國出版要成為大國和強國,我們必須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從本質上看是企業自身的需要,但從國家的發展戰略上來看,支持企業走出去,擴大文化軟實力,也是國家與企業雙方的共同訴求。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很多國家在向國外翻譯介紹本國文化產品上,政府都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國有出版企業“走出去”的投入,下一步應當擴大到對不同經濟成分的文化產業“走出去”一視同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