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思維就是要刻意練習
- 王樂平
- 14867字
- 2021-10-26 10:14:14
抽象名詞:豐富多樣,遣詞造句好幫手
英漢共同之處
抽象名詞就是指那些表達抽象概念的名詞。因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所以在詞匯的形成上就不像具體名詞那么直接、明確,兩種語言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盡管如此,在很多抽象概念上兩者仍然存在共同點。這里要分兩種情況。
一、英語中的某個詞義對應著漢語中的某個詞
抽象名詞與具體名詞的一個比較大的區(qū)別在于,抽象名詞通常是多義詞,也就是說一個詞會對應著不同的概念,那么,英語中這個詞所代表的所有概念就不一定能和漢語中對應的這個詞所代表的所有概念相吻合,所以,它們很難像具體名詞那樣在詞匯上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但是,英語中某個詞匯所代表的某一概念是有可能和漢語中的某個詞存在著對應關系的。也就是說,雖然這個詞可以翻譯成漢語的很多不同的詞匯,但是反過來說,在這些漢語的詞匯中有可能會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是只能翻譯成英語的這個詞匯的。
下面就以“sign”這個詞為例說明一下。
如果你查英漢詞典,你就會發(fā)現(xiàn)“sign”這個詞有很多解釋,對應著不同的漢語詞匯,如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詞義:
符號;手勢;跡象;標志;痕跡
在這些解釋當中,只有一個是完全對應著“sign”這個詞的,那就是“跡象”。因為如果你查“跡象”這個詞所對應的英語單詞時,只能查到“sign”這個詞。但其他的解釋則至少對應著兩個以上的英語單詞,而且這些詞也不是同義詞關系。
符號:symbol;mark;sign
手勢:gesture;signal;sign
標志:mark;logo;sign
痕跡:trail;trace;sign
所以,當我們用“sign”這個詞來表達符號、手勢、標志、痕跡這四個漢語詞匯中的任何一個詞時,都有可能會發(fā)生錯誤,但用sign來表達“跡象”這個詞時,則基本不會出問題。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說“跡象”這個詞就是英語中的sign,就可以用sign來解釋“跡象”這個詞。
那么,把“跡象”這個詞與sign對應起來的好處在于,當我們想表達“跡象”這個意思的時候,就直接用sign來表達,而不用擔心會用錯這個詞。所以,找到這樣的對應關系有助于我們直接把漢語翻譯成英語。請看以下例句:
房間里沒有生命的跡象。
There was no sign of life in the house.
她的工作有些好轉的跡象。
Her work is showing some signs of improvement.
頭疼可能是壓力大的跡象。
Headaches may be a sign of stress.
在以上三個例句中,sign分別與三個不同性質的詞搭配,life是具體名詞,improvement是行為名詞,stress是抽象名詞,但無論是和哪個詞搭配,都是和漢語中的“跡象”一一對應的。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當我們把英語中的抽象名詞翻譯成漢語時,其實是不應該把它所有的詞義都用漢語翻譯過來的,我們只能翻譯那些和它存在著唯一對應關系的詞義,而且,如果一定要用漢語詞義來背單詞,那也只能背那些與英語單詞存在著唯一對應關系的單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很多單詞書和詞典把每個詞義都用漢語來解釋的做法并不妥當,它很容易誤導學習者,導致我們在實際運用中用錯單詞。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不是把所有的詞義都用漢語來翻譯的話,那其他不存在唯一對應關系的詞義要怎么學習呢?這就是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會講到的問題。我們一步步來,把問題一個個搞定。
像剛才舉的這種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如果我們能把所有這樣存在著唯一對應關系的詞匯找出來的話,就可以解決很多表達問題。關鍵在于如何把它們找出來。我們在后面的學習中會探討這個問題。
二、英語中的某個詞與漢語中的某個詞一一對應
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上一節(jié)中所講的“英語中的某個詞義對應著漢語中的某個詞”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前面這個詞往往是英語中的基礎詞匯,代表的概念比較多,而后面這個詞則是漢語中的一個細分詞匯,代表的概念比較單一。但如果我們把英語中的某一細分詞匯和漢語中的某一細分詞匯進行對比研究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詞匯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的可能性會更大。
我們先以“crime”這個詞為例說明一下。
“crime”這個詞在英語中是個細分詞匯,在漢語中對應的詞匯是“犯罪”,這也是個細分詞匯。而且兩個詞匯都只表達一個概念,都是指違反法律的行為。也就是當我們說到“犯罪”這個名詞的時候,都是指英語中的crime。反之,當我們說到“crime”這個詞的時候,都是指漢語中的“犯罪”。所以,這兩個詞無論是就詞匯本身來說,還是就它們所代表的概念來說,都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而且,正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它們在與其他詞匯的搭配上也保持著高度的一致。請看下面的例子:
與名詞的搭配
crime problem 犯罪問題
crime novels 犯罪小說
the scene of the crime 犯罪現(xiàn)場
與形容詞的搭配
violent crime 暴力犯罪
organized crime 有組織犯罪
與動詞的搭配
confess his crimes供認犯罪
reduce crime 減少犯罪
句子角色
The crime rate is rising.
犯罪率在上升。
The crime occurred in daylight.
犯罪發(fā)生在白天。
對這樣的詞匯來說,我們掌握起來比剛剛講到的“sign”這樣的詞還簡單,因為雖然“跡象”與sign相對應,但畢竟sign還有其他詞義和用法,我們還需要通過別的手段來掌握。但對“crime”這個詞來說,它基本上就是漢語中“犯罪”這個詞的翻版,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把漢語中的搭配逐詞翻譯過來就行。當有人說英語不能直譯的時候,是不包括這種情況的。這就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更大的方便。
這樣的詞匯在兩種語言中非常多,但通常都是指細分詞匯。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這些詞匯在用法上高度一致,但依然存在不同。以crime為例,它的某些用法和漢語還是不一樣的。如以下搭配:
commit a crime 實施犯罪
serious crime 重大犯罪
像以上兩個搭配,我們就很難用它們的漢語意思翻譯出來,所以,就不能采取直譯的方式。但這樣的情況通常是由與它搭配的詞造成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學動詞commit和形容詞serious的時候,就會學到它們是可以與crime搭配的。所以,這種差別也是能解決的。
英漢不同之處
盡管兩種語言在抽象名詞的基礎概念和細化概念上存在著很多相同之處,但相對于具體詞匯,它們的差別卻有更多。這主要是因為英語中的抽象詞匯遠遠多于漢語。
總體來說,英語表達同一概念的抽象名詞比起漢語來要多得多,主要原因在于,漢語是一種動態(tài)語言,傾向于用動詞來表達;英語是一種靜態(tài)語言,傾向于用名詞來表達(英語的這一特點我們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進行全面的論述)。這個區(qū)別決定了漢語對抽象名詞的需求要遠遠少于英語。英語中有很多抽象概念都會對應著不同的詞匯,而且有著遠比漢語豐富的詞匯生成方式。
下面就從兩個方面來解讀兩種語言在抽象名詞上的不同。
一、英語中有些抽象概念會進行細分(上下義詞)
我們在本書的開篇講過什么是上義詞、什么是下義詞,簡單來說,如果一個基礎概念和其下面的細分概念是由兩個不同的詞分別代表的,那么代表基礎概念的詞就叫上義詞,而代表細分概念的詞就叫下義詞。
上下義詞的關系和我們通常說的同義詞之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因為同義詞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而在上下義詞的關系中,上義詞可以用來代替下義詞,但是,下義詞不一定能逆向代替上義詞,因為上義詞的用途更加廣泛。 我們以前的學習通常會把上義詞之間的關系簡單地理解為同義詞的關系,這是不準確的。
把概念相近的詞匯區(qū)分為上下義詞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用下義詞可以使我們的表達更加精準。因為下義詞與上義詞相比,增加了一些限定和修飾成分,可以用在特殊的語境當中。第二,因為上義詞可以用來解釋下義詞,所以在我們想不出某個專門的詞匯時,可以考慮用它的上義詞來代替。
上下義詞在所有詞性的詞匯中都是存在的,因為這是實現(xiàn)概念細分和詞匯多樣化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下面我們就通過幾組詞匯來了解英語中的抽象名詞是如何進行概念細分的,它與漢語的區(qū)別在哪里。
請看下面的幾組例子:
standard標準
criterion評判標準
standard是“標準”的意思,而criterion則是“評判標準”的意思,特指我們在對某樣東西或某件事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用的標準,在漢語中則沒有這樣的一個專門的名詞,要想表達這個意思則必須加上“評判”兩個字形成一個詞組才可以。那么,在這組詞中,standard就是criterion的上義詞,而criterion則是standard的下義詞。下面的例句雖然可以用standard來代替,但用criterion就更加準確。
What criteria are used for assessing a student’s ability?(criteria是criterion的復數(shù)形式)
評判學生能力的標準是什么?
Team members will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strict criteria.
團隊成員將會通過嚴格的評判標準進行選拔。
result結果
outcome事件的結果
result表達的是“結果”這個概念,outcome進行了概念的細化,特別指“一個事件的結果”。因為結果也可能指比賽的比分、考試的分數(shù),等等。我們說“結果”的時候,往往只會想到result,但有的句子要用outcome才更準確。在這組詞中,result是上義詞,outcome是下義詞。前者可以代替后者,但后者不一定能代替前者。在下面的例句中,兩個詞都可以用,但outcome更準確。
We are waiting to hear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negotiations.
我們在等最后的談判結果。
Whatever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talks, the war should end soon.
不管最終的商討結果如何,戰(zhàn)爭很快就會結束了。
evidence證據(jù)
alibi不在場的證據(jù)
在這一組詞中,evidence是上義詞,alibi是下義詞。如果說前面講的兩組詞對我們來說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話,那么這組詞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因為“alibi”這個詞對我們漢語來說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個詞在英語中是這樣解釋的:
evidence that proves that a person was in another place at the time of a crime and so could not have committed it
非常長的一句話,完整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用于證明當某個案件發(fā)生時一個人不在案發(fā)現(xiàn)場所以不可能是這個人實施的犯罪的證據(jù)”。所以,這是一個法律術語,但在漢語中很難想象會有一個名詞包括這么多的內容,但在英語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詞匯。這就是為什么英語詞匯比漢語詞匯要多得多的一個例證。
quantity數(shù)量
amount(不可數(shù)的)數(shù)量 number(可數(shù)的)數(shù)量
這也是個典型的例子。雖然這三個詞翻譯成中文后在意思上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數(shù)量”,在用法上的區(qū)別卻非常明顯。
在漢語中沒有所謂的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之分,所以也就沒有“數(shù)量”這個概念的細分,但在英語中,必須區(qū)別開來。在這組詞中,quantity是上義詞,下義詞則有兩個:amount和number。quantity可以用來代替amount和number,而amount和number之間則不可以互相替代。如,既可以說a large amount of time或者a large number of animals,也可以說a large quantity of time或者 a large quantity of animals,但不能說a large number of time或者a large amount of animals。
二、英語中有些抽象概念會通過其他概念進行解讀(同義詞)
這是英語區(qū)別于漢語的一個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我們在表達一個概念的時候,其實存在不同的描述角度,既可以從靜態(tài)的角度表達,也可以從動態(tài)的角度表達;既可以從過程描述,也可以從結果描述。英語就充分地利用了語言的這一特點,用一些本來表達其他概念的詞延伸出新的概念,和原來表達這一概念的詞構成了同義詞。但對漢語來說,因為詞匯的構成方式不一樣,卻很少看到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
當同一概念可以用兩個詞來表達,而這兩個詞沒有詞義上的差異、只有形式上的區(qū)別時,那么這兩個詞就是同義詞,因為它們在這個詞義上可以互相替換。這和上下義詞的關系不一樣。
這里又分兩種情況。
通過動詞或形容詞的派生詞來解讀
有些抽象概念是可以從行為的角度來理解的,所以就可以用動詞派生出來的抽象名詞來代替,還有些詞是可以從性質或狀態(tài)的角度來理解的,那就可以用從形容詞派生出來的抽象名詞來表達。
reason argument
這兩個詞都有“理由”的意思,但argument是從動詞argue派生出來的,其本義是“爭辯”。既然是爭論,就一定要講出道理來,所以這個詞就延伸出了“理由”這個詞義。在這里,“理由”這個概念就是從argue這個行為的角度來理解的;但在漢語中,“爭辯”這個詞也可以當名詞用,但沒有“理由”這個意思。所以,在當“理由”講的時候,這兩個詞是同義詞,在下面的例句中可以互相替換。
She has strong arguments against euthanasia.
她有充分的理由反對安樂死。
His argument was that public spending must be reduced.
他的理由是公共開支必須得削減。
size measurement
兩個詞都可以理解為“尺寸”。像上組詞一樣,measurement是“measure”(測量)這個詞加后綴派生出來的。測量的目的通常是獲得某個物體的尺寸,所以measurement就延伸出了“尺寸”這個詞義;但漢語中的測量沒有這個詞義。下面的例句中size就可以用measurement來替代,二者的使用在這兩個例句里并沒有差別。
Do you know your measurements?
你知道你的尺寸嗎?
The exact measurements of the room are 3 meters 20 by 2 meters 84.
這個房間的確切尺寸是長3米20厘米、寬2米84厘米。
diploma qualification
我們都知道diploma有“文憑”的意思。“qualify”這個動詞則有“使有資質勝任某件工作”的意思,而很多工作都是對學歷提出一定的要求的,所以qualify的派生名詞qualification也延伸出了“文憑”這一詞義。在很多高校官方網站的主頁上都可以看到qualification這個類別,向大家介紹該校提供哪些文憑。下面的例句既可以用diploma也可以用qualification。
He left school with no formal qualifications.
他離校時沒有獲得正式文憑。
He acquired a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他獲得了職業(yè)文憑。
opportunity possibility
opportunity是“機會”的意思。而possibility的原意則是“可能性”,是從形容詞possible(可能的)派生出來的名詞。在某一方面的可能性其實就是這方面的機會,這是possibility這個詞可以當“機會”講的原因。但在漢語中,“可能性”和“機會”是兩個不同的詞。在下面的例句中,兩個詞都可以用,詞義上沒有明顯差別。
It’s a great possibility to develop your skills.
這是提高你技能的很好的機會。
There are more career possibilities for women now than fifty years ago.
現(xiàn)在的女性比五十年前的女性有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problem difficulty
problem是“問題”的意思,而difficulty的本義是“困難”,是從形容詞difficult派生出來的。任何問題解決起來都會有困難,所以這兒的difficulty就可以直接代替problem。這就是英語的思維模式。但在漢語中,“困難”也可當名詞用,卻沒有“問題”的含義。在以下例句中二者通用。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difficulties.
若有任何問題請你告訴我。
Do you know how to avoi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你知道如何避免技術問題嗎?
通過具體名詞來解讀
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會講到,英語詞匯的詞義延伸是非常靈活的。其具體名詞也不例外,不但可以在具體事物之間延伸,還可以通過比喻延伸到抽象事物。這就為抽象概念的詞匯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connection bridge
bridge是“橋梁”的意思,橋梁主要是用于連接兩岸的,所以就可以延伸出“連接”的概念。漢語中雖然也有“友誼的橋梁”這樣的說法,但必須在“橋梁”前面加上相關的限定詞才能作為一個比喻來使用,英語中則可以直接當“連接”講。在以下例句中,bridge這個具體事物就可以代替“connection”這個抽象名詞。
The book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ancient wisdom and modern science.
這本書在古代的智慧與現(xiàn)代科學之間建立了連接。
Cultural exchange is a way of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countries.
文化交流是在不同國家之間建立連接的渠道。
cause root
cause是“原因”的意思,root是“根”的意思。植物的根是其生長的源頭,所以就可以把root理解為“根源”。事實上,這個隱喻在漢語中同樣適用,只是漢語不是直接用“根”,而是要加一個輔助性的詞組成“根源”這個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是有區(qū)別的,而在英語中這兩個詞則是完全相同的。這一點也體現(xiàn)出漢語、英語兩者之間在詞義延伸上的不同,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還會講到。
Money, is said to be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錢,據(jù)說是萬惡之源。
What would you say was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你認為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limit ceiling
ceiling是“天花板”的意思,天花板是室內空間的極限,所以就可以延伸出“極限”的意思。
“ceiling”這個具體名詞在以下例句中就可以代替“limit”這個抽象名詞。
There is a ceiling on government spending.
政府開支是有限制的。
They have put a ceiling on the price of petrol.
他們?yōu)槠蛢r格設置了上限。
在以上例子中,每一個概念我們只列舉了一種解讀方式。事實上,同一個概念是可以同時從多種角度進行解讀的,也就是說,可以有多個同義詞。如下面的例子:
reason argument ground
以上三個詞都可以當“理由”講,其中reason和argument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而“ground”是一個具體名詞,本來有“可供開展某種活動的場地”的意思,引申為“理由”。你可以這樣來理解,因為開展某項活動需要一片場地,所以你要做某事的話也就需要一個理由。那么這三個詞之間就是同義詞的關系,在當“理由”來理解的時候,三個詞通常可以互相替換。唯一的區(qū)別在于,reason本來就是專門用來表達“理由”這個概念的抽象名詞,而argument是從和這個概念有關聯(lián)的動詞轉換過來的名詞,而ground則本來是一個具體名詞。“理由”這個概念對后兩者來說都屬于延伸詞義。
對這三個詞來說,一個是直接從抽象概念來解讀,一個是從動詞的角度來解讀,還有一個是從具體事物的角度來解讀。三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對“理由”這個概念比較全面的、立體的理解。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實際的語境選擇最合適的那個詞。
在以下例句中,三個詞可以互相替換:
They hav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he is lying.
他們有理由相信他在撒謊。
You have no grounds for complaint.
你沒有正當?shù)?span id="yoigcck" class="songti">理由抱怨。
His argument was that public spending must be reduced.
他的理由是公共開支必須削減。
再看另一個例子。
defect weakness flaw
defect是“缺陷”的意思,缺陷會構成某件事物的弱點,所以首先可以用形容詞派生出來的表示屬性的weakness來表達,而flaw的原意是“裂紋”,是一個具體名詞,可以比喻為一件事物的缺陷。所以,這三個詞都可以用來表達“缺陷”這個抽象概念,可以互相替代。
There are major defect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教育體系有重大缺陷。
The criminals exploit apparent weaknesses in the system.
犯罪分子利用了系統(tǒng)中明顯的缺陷。
There is still a basic flaw in your selection procedure.
在你的篩選程序中依然有個基本的缺陷。
三、英語中有些代表基礎概念的詞匯在漢語中不存在或沒有當基礎詞匯來用
一門語言的基礎詞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不但可以用來解釋細分詞匯,還可以用來代替細分詞匯。所以,我們學一門語言,往往是從基礎詞匯學起的。
對于英語和漢語來說,雖然大多數(shù)基礎概念為兩種語言所共享,但相對來說,英語對抽象事物的描述要更精細、更有條理,原因之一就是英語中代表基礎概念的詞匯比漢語要多。有些基礎詞匯在漢語中是沒有的。
下面有幾組詞匯,請你先觀察一下。
第一組:dispute爭執(zhí) division分歧 conflict沖突
第二組: potential潛力 risk風險 danger危險
第三組: meeting會議 party派對 picnic野餐 ceremony典禮
以上這三組抽象詞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對應的,用法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現(xiàn)在請你分別為每組詞找出一個基礎概念。也就是說,這個詞能概括這幾個詞,提煉出這幾個詞共同的詞義。你能找出來嗎?
對漢語來說,要找出每組詞的基礎概念是比較難的,但對英語來講,它們這幾組詞的基礎概念卻比較明顯,分別是 disagreement、possibility、occasion。重新列示如下:
第一組:
基礎概念 disagreement 異議
細分概念 dispute爭執(zhí) division分歧 conflict沖突
第二組:
基礎概念 possibility 可能性
細分概念 potential潛力 risk風險 danger危險
第三組:
基礎概念 occasion 場合
細分概念 meeting會議 party派對 picnic野餐 ceremony典禮
這三個代表基礎概念的詞匯不但可以分別用來解釋它們的細分概念,在一些句子中也可以用來指代或代替它們的細分詞匯,如:
第一組
There is a dispute/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bout the border.
兩國就邊界問題有爭執(zhí)。
There are deep divisions/disagreements in the party over the war.
關于戰(zhàn)爭問題黨內有很深的分歧。
There is a conflict/disagreement between two cultures.
兩種文化有沖突。
第二組
This house’s price has a potential/possibility of rise.
這所房子的價格有上漲的潛力。
Smoking can increase the risk/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heart disease.
抽煙會提高得心臟病的風險。
There is a danger/possibility that the house will collapse.
這房子有倒塌的危險。
第三組
I met her at a meeting/ party/ picnic/ceremony.
我是在一次會議/派對/野餐/典禮上認識她的。
I met her at that occasion.
我是在那個場合認識她的。
雖然這三個基礎詞匯disagreement、possibility、occasion也可以分別翻譯成異議、可能性、場合,但是,我們在漢語中卻基本不用這三個詞來解釋其他詞,以第二組為例,潛力、風險、危險這三個詞在詞典中的解釋分別是:
潛力:內在的沒有發(fā)揮出來的力量或能力
風險:可能發(fā)生的危險
危險:不安全
這三個詞各有各的解釋,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用來釋義的基礎概念,更是與“可能性”無關。所以,可以理解為,這些詞在漢語中并不像在英語中那樣是作為比較重要、使用比較普遍的基礎概念存在的。
基礎概念在詞匯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前面說的,它們既可以用來解釋細分概念,也可以用來指代細分概念。對漢語來說,基礎概念的重要性并不是很大,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細分概念,不需要用基礎概念來代替。但對英語來說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們詞匯量有限,不是所有細分詞匯我們都能記住的。當我們無法記住某個細分概念時,就可以用它的基礎概念來代替。
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想表達“關于戰(zhàn)爭問題在黨內有很深的分歧”這句話,其他的詞匯我們都會,唯獨忘了“分歧”這個詞,這時,如果我們能想起這個詞的基礎概念是disagreement,那我們就可以用disagreement來代替division,把這句話順利地表達出來,而且不會產生歧義。但如果我們連它的基礎概念也忘了,就很有可能說不出來了。
上面講的這三個詞disagreement、occasion、possibility雖然是基礎概念,但和我們前面列舉的standard、result等能夠充當上義詞的基礎概念還不一樣。雖然這三個詞也可以用來解釋細分概念,甚至可以代替細分概念,但嚴格來說,它們并不是這些細分概念的上義詞,因為上下義詞所表達的主要概念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下義詞添加了一些修飾成分,但這三個詞所代表的范圍要廣得多,與細分概念的詞義差別較大。所以,嚴格來說,這三個詞應該稱為類別詞。它們的作用和具體名詞中的類別詞差不多。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對于一個細分詞匯,可能有三種形式的詞匯可以替代它,一個是上義詞,一個是同義詞,還有一個是它的類別詞。那么,要如何找到一個抽象名詞所屬的類別詞?我們會在后面的內容中講到這個問題。
利用相同之處
既然英語和漢語的很多抽象詞匯,無論是基礎詞匯還是細分詞匯,在詞義和用法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那我們就應該學會充分利用這種對應關系,提高學習這些詞匯的效率。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對這些詞匯進行精準的翻譯。因為只有翻譯準確了,你才能利用這些翻譯找到對應的詞匯。
精準翻譯
通過前面的對比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抽象名詞是通過兩種模式產生對應關系的。一種是“英語中的詞義對應著漢語中的詞”,另一種是“英語中的詞對應著漢語中的詞”。前面的這一類通常是指英語中詞義比較多的基礎詞匯,而后一類則通常是指詞義比較單一的細分詞匯。相對來說,后面一種不是很難,下面重點講講第一種。那么,要如何給英語中詞義較多的抽象名詞準確找到它們對應的漢語詞義呢?有兩種方法。
一、查詞典
我們知道,英漢雙語詞典本身就是用漢語詞匯來解釋英語單詞的,那么,通過這樣的詞典我們就可以找出一個英文單詞有哪些漢語詞義,然后確認哪個詞義和這個英語單詞有唯一對應關系,那么這個詞義就可以作為這個英語單詞對應的漢語詞匯。這個過程又分以下兩步:
第一步,查英語單詞,列出其對應的漢語詞義。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詞典顯示出來的詞義都要列出來,因為有些詞義在漢語中是同義詞,只需要用最有代表性的那一個就可以了。如前面舉的sign這個例子,當時列出的詞義有以下幾個:
符號;手勢;跡象;標志;痕跡
但事實上,這幾個都是經過篩選的有代表性的詞義。比如,符號的同義詞記號,跡象的同義詞征兆,標志的同義詞標牌,等等,因為這些詞都可以用前者來代替,所以就從列表中給剔除了,這樣有助于我們的精簡篩選的工作。
第二步,查漢語詞義列出對應的英語單詞。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注意,不需要列出詞典顯示的所有英語單詞,因為有些單詞屬于同義詞或上下義詞。還是以“sign”這個詞為例,我們在詞典中分別輸入五個漢語詞匯后,會發(fā)現(xiàn)每個都會對應著兩個以上不同的單詞,但這些單詞之間有些是同義詞或上下義詞關系,需要排除。例如,當你查“跡象”這個詞時,除了sign之外,還會顯示另一個單詞“indication”,indication是sign的上義詞,所以可以把它排除。那么“sign”就成了“跡象”這個漢語詞匯唯一對應的英語單詞,這時我們就可以確定“跡象”是“sign”這個單詞的精準翻譯。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英語單詞所對應的精準翻譯不一定只有一個,也可能會有很多個,能找到得越多,說明這個單詞與漢語的用法越接近,也就越有利于我們掌握這個單詞。
二、口語化翻譯
雖然查詞典可以讓我們比較方便地找到英語單詞所對應的漢語詞義,但這并不代表詞典里已包括這個單詞所有可能的翻譯,因為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被翻譯成不同的漢語詞匯,就算是同一句話、同一語境中,不同的人也可能會用不同的詞來翻譯。所以,有時我們需要在詞典之外找答案。
還有一點就是,詞典中所用的例句通常都是書面語,而書面語都比較正式,這樣的話,那些口語化的解釋就不容易在詞典中找到。而且,相對來說,那些口語化的解釋通常比書面語更有生活氣息,意思更加具體,也就更容易和英語單詞一一對應起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為英語單詞找到更準確的翻譯。
比如,“favor”這個單詞有不同的詞義,那么如何找出它的精準翻譯呢?如果我們查詞典的話,會發(fā)現(xiàn)它的解釋有“幫助”“恩惠”“善行”,等等,雖然這些都能體現(xiàn)出這個詞的意思,但這些解釋都比較正式,而且放在句子當中也不一定準確,比如在以下例句中,“favor”這個詞若翻譯成以上幾個詞的話并不恰當。
He owes me a favor.
Thanks for helping me out! I’ll return the favour some time.
Can I ask a favour?
以上三句話,無論是用“幫助”“恩惠”還是“善行”都不準確,都很別扭。那么怎樣翻譯才更精確呢?應該是“人情”,因為我們漢語中關于“人情”這個詞的習慣搭配是“欠人情”“還人情”“求人情”,等等,正好和上面三句話對應起來。
He owes me a favour.
他欠我一個人情。
Thanks for helping me out! I’ll return the favour some time.
謝謝幫忙!我會找時間還這個人情的。
Can I ask a favour?
我能求個人情嗎?
所以,只有把“favor”這個詞翻譯成“人情”,才更準確,我們才能把“人情”這個詞在中文中的用法直接搬到英文中去而不會犯中式英語的錯誤。但“人情”這個詞在詞典上是很難查到甚至查不到的,因為它比較口語化,就需要靠我們自己來尋找。
搞定不同之處
從前面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抽象詞匯的生成方式在英語中是多種多樣的,它們?yōu)榍苍~造句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漢語相比,英語比較注重用詞的變化,尤其是書面語,同一個概念在上下文中經常會選擇不同的詞匯來表達。對于我們中國的學生來說,寫作時詞匯多樣化是一個難點,但這又是雅思、托福等專業(yè)考試中考查的一個重點。所以,掌握這些多樣表達的詞匯,對我們來說是提高英語成績的一個重要途徑。
那么,如何記住這些多樣化的表達呢?主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建立詞匯網絡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抽象名詞中有很多新的概念是通過兩種方式生成的:一是用同一概念的上義詞細分出下義詞;二是用原本表達其他概念的詞生成同義詞。要想記住這些詞并靈活運用,為它們建立詞匯網絡是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要如何為上下義詞和同義詞建立詞匯網絡呢?首先你得為一個詞找到它的上下義詞或同義詞。那怎樣找到上下義詞或同義詞呢?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詞典。
我們學英語一定要養(yǎng)成查詞典的習慣,因為詞典是最原始的教科書,一本好的詞典可以教給你很多課本或其他教材里沒有的內容。在前面的內容中已講過如何利用英漢雙語詞典進行精準翻譯,那么,在這部分內容里,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如何用英英詞典為自己建立詞匯網絡。
查單詞詞典尋找上義詞
用單詞詞典查一個單詞的詞義是找到這個詞的上義詞最快的方法之一。為什么呢?因為一個單詞的詞義通常就是以它的上義詞為中心詞進行解釋的。比如,在上個章節(jié)里我們講到的evidence和alibi這一組上下義詞,當時給出的alibi的詞義就是:
evidence that proves that a person was in another place at the time of a crime and so could not have committed it
這個釋義中的第一個詞就是evidence,而它就是alibi的上義詞。除了這一組詞之外,我們用作例子的其他幾組上下義詞也是這樣的。如standard和criterion這一組,下義詞criterion的單詞釋義就是:
a standard by which something is judged, or with the help of which a decision is made
而result和outcome這一組詞中,下義詞outcome的單詞釋義是:
the result of an action or event
所以,通過詞義解釋我們就可以輕松地找到一個詞的上義詞。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單詞釋義都是以它的上義詞為中心詞進行釋義的,有的可能是用這個詞的類別詞。比如我們查“crime”這個詞,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詞的詞義是:
an illegal act that can be punished by law
這個釋義的中心詞是act,而act雖然在表達中也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用來代替crime,但它并不是crime的上義詞,只能算它的類別詞,因為“行為”所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
查同義詞詞典尋找同義詞或上下義詞
英英詞典中,除了我們常用的用來查詢一個單詞的詞義的詞典(Dictionary)之外,還有一種可以用來查詢同義詞的詞典(Thesaurus),后者專門顯示那些與查詢的單詞意思相近的詞匯。我們要做的就是從詞典里顯示的對應的詞匯中找出這個單詞的同義詞或上下義詞。
舉例來說,我們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講了“crime”這個詞,雖然我們已經可以通過精準翻譯掌握了這個詞的大部分用法,但僅僅掌握了這個詞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找到能夠替代它的那些詞,這就需要我們給它建立一個包括上下義詞或同義詞的詞匯網絡。那么,通過查詢同義詞詞典,我們發(fā)現(xiàn)與這個詞詞義相近的詞包括以下這些:
offence violation rob felony misdemeanour
它們的詞義分別如下:
offence: an illegal act
violation: the act of going against a law
rob: a crime, especially stealing
felony: the crime of committing a serious crime such as murder or rape
misdemeanour: a crime that is not considered to be very serious
crime: an illegal act that can be punished by law
通過以上單詞釋義,我們可以看出“offence”和“violation”這兩個詞都和crime一樣是以act為中心詞進行解釋的,而且詞義也比較相近,所以我們可以判斷這兩個詞是crime的同義詞;而其他三個詞,rob、felony和misdemeanour都是以crime為中心詞進行解釋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crime的下義詞。
那么結合前面的講解,我們就可以圍繞“crime”這個詞建立一個既包括類別詞,也包括上下義詞、同義詞的詞匯網絡。

建立這樣一個詞匯網絡,就會大大提高我們對“犯罪”這個概念的表達能力,因為現(xiàn)在有六個詞匯可以供我們選擇。crime是最常見的用法;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名詞“offence”來代替,說成a criminal offence;也可以用另一個從動詞轉換過來的名詞violation從“侵犯”的角度來解讀;還也可以用類別詞act來指稱。那如果我們想表達更加細分的“犯罪”概念呢,還可以直接用felony表達“重罪”,用misdemeanour指代“較輕的罪行”,而“rob”這個詞則屬于口語化的表達,可以用來指代偷盜等犯罪,或者指“內部犯罪”a inside rob。
如果你愿意,還可以對“crime”這個詞繼續(xù)進行細分,比如theft(偷盜罪),rape(強奸罪),murder(殺人罪),arson(縱火罪)等,這樣這個詞匯網絡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你在寫作或口語表達的時候選擇范圍就會更大。
二、從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立體地理解網絡中的各個詞匯
僅僅建立詞匯網絡是不夠的,還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不然就又回到機械地背單詞的老路上去了。那么這就需要我們發(fā)現(xiàn)詞匯網絡中各個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關聯(lián)記憶。
對上下義詞來說,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只要通過細分的概念來記憶就可以了,比如standard和criterion這一組,二者之間就是“標準”和“評判標準”的區(qū)別,后者比前者更加具體,前者比后者更加寬泛。但對同義詞來說,我們就需要思考得更多了。
我們已經知道,由同義詞所組成的詞匯網絡中的各個詞是有不同來源的,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表述同一個概念的,所以,這些詞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而這些邏輯關系恰恰為我們的語言輸出練習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素材。
還是舉前面的例子,size和measurement都可以表述“尺寸”這個概念,而measurement是從動詞measure派生出來的。當我們測量(measure)某個物體的時候,就能得到這個物體的尺寸。所以,我們在學習這個概念的詞匯網絡時,就可以自己做下面這樣的造句練習:
I measured my house and I got its size. So its size is also called its measurement.
我測量了我的房子,得到了它的尺寸。所以它的尺寸也稱為測量。
這個例句很簡單,但把這兩個詞的邏輯關系表述得非常清楚。這樣就能通過輸出的方式把這兩個詞關聯(lián)起來進行記憶,等到下次練習口語或寫作時需要用到這個概念時就有機會在第一時間找到“measurement”這個詞,并自然地用到自己的句子里。
又如“defect”“weakness”“flaw”這三個詞所形成的“缺陷”這個概念的詞匯網絡。defect是概念的原始詞匯,flaw是指物體上的裂紋,weakness則是從形容詞weak派生出來的,weak是“無力的,弱的”的意思,所以我們就可以用下面的句子做輸出練習:
There is a flaw in the vase, so it is weak in some way. The flaw is its weakness.Its weakness is its defect.
花瓶上有個裂紋,所以它在某種程度上是脆弱的。裂紋是它的弱點。它的弱點是它的缺陷。
也是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把這三個詞在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間、形容詞和名詞之間建立起邏輯關系,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我們不但可以一次記憶三個單詞,而且為同一個概念提供了三個不同的選擇。這樣的學習方式無論是在對詞匯的理解上還是在記憶的效果上都是傳統(tǒng)的背單詞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三、掌握那些漢語中沒有的類別詞
前面講了,英語中有些代表基礎概念的類別詞在漢語中是沒有的,那么,要如何發(fā)現(xiàn)并掌握那些我們并不習慣使用的基礎詞匯呢?有兩個主要的方法。
查詞義、下定義
前面在講“crime”這個詞的詞匯網絡時,我們已經通過查詢crime的詞義發(fā)現(xiàn)了“act”這個類別詞。當一個釋義中的中心詞不是這個詞的上義詞或同義詞時,那么它通常就是這個詞的類別詞。當然,僅僅通過一個釋義還無法確定這個詞是否代表了一種基礎概念的類別詞,還需要通過更多的釋義來佐證。如果我們通過查詞典發(fā)現(xiàn)有越來越多的詞是在用同一詞作為其釋義的中心詞時,那么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詞是個比較實用的類別詞,對于它的用法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下面這些詞也是用act為中心詞進行釋義的。
advertisement廣告
the act of advertising something and making it public
management管理
the act of running and controlling a business or similar organization
invitation邀請
the act of inviting somebody or of being invited
既然act可以用來解釋那么多的詞,我們就需要把它當成一個重要的詞來記憶。事實上,當我們知道這個詞可以用來解釋很多表達行為的詞時,就可以學著自己用這個詞來為其他表達行為的抽象名詞下定義,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掌握“act”這個詞的用法的過程。比如“measurement”(測量)這個詞是從動詞measure轉化過來的行為動詞,是一種行為,所以就可以試著用act作為中心詞來給它下定義。中心詞找到了,你還要考慮這個行為的目的或作用,等等。測量的目的是用來發(fā)現(xiàn)某樣事物的尺寸(size)、數(shù)量(quantity)、或程度(degree)等,所以你可以給measurement做如下定義:
measurement測量
the act of finding the size, quantity or degree of something
那么在這個下定義的過程中,你不但進一步熟悉了“act”這個類別詞的用法,還在思考的過程中練習了其他相關詞匯的用法,如size、quantity、degree,等等。這也是個非常有效的輸出方式。當然,我剛才給出的是詞典里的標準的解釋,如果你自己去下定義的話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你可以通過與標準釋義對比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的地方。
再以前面講過的occasion為例,我們?yōu)槭裁磿l(fā)現(xiàn)它是一個能代表基礎概念的類別詞?就是因為我們在查找meeting、party、picnic、ceremony這幾個細分詞匯的定義時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用occasion來定義的。以下是《牛津詞典》中對這幾個詞的解釋:
meeting會議
an occasion when people come together to discuss or decide something
party聚會
a social occasion, often in a person’s home, at which people eat, drink, talk, dance and enjoy themselves
picnic野餐
an occasion when people pack a meal and take it to eat outdoors,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side
ceremony儀式
a public or religious occasion that includes a series of formal or traditional actions
“occasion”這個詞如果翻譯成“場合”的話,在漢語中很顯然比act代表的“行為”這個概念用得更少,所以,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和給具體名詞下定義一樣,給抽象名詞下定義也能體現(xiàn)一個人總結、組織文字等的語言能力。而且,不僅僅是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也會經常使用這一方法來掌握其他詞性的基礎詞匯。
尋找關鍵字
因為漢語的詞匯是由不同的字組成的,而這些字本身就自帶含義,所以對有些細分詞匯來說,即使我們不知道它的類別詞是什么,我們也能通過組成這個詞的字來發(fā)現(xiàn)線索。
舉例來說,漢語中有很多詞匯都帶“金”字,比如下面這些詞:
租金 押金 獎學金 養(yǎng)老金
傭金 贖金 助學金 撫恤金
對第一行里的詞,我們還有可能知道,因為這些詞多屬于四級、六級詞匯,很多人背單詞的時候背過,但第二行里的單詞就不一定了。那么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這里就需要用這些詞的類別詞來代替。它們的類別詞是什么呢?就是這些詞的最后一個“金”字,“金”在這里是金錢,money的意思。比如,
傭金就可以說成:
The money that you get paid for selling something.
而贖金則可以解釋成:
The money that is paid to set you free when you’re kidnapped.
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解決你不會的單詞。我們的問題在于,如果讓你解釋這些詞匯,你肯定能想到用money來下定義,但在運用的時候,你就會忘記用money做變通,會一直去想那個單詞有沒有學過,然后就會卡在那兒。或者干脆不敢開口了。
不僅僅是“金”字,還有很多字代表著抽象名詞的類別詞。如下面這些:
“學”
物理學 化學 天文學 生物學 哲學 心理學
以上名詞當中都有個“學”字,當這些名詞指學科時,“學”字對應的是英語中的study,“學問”的意思。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用這個詞充當類別詞來解釋。在《牛津詞典》中,這些名詞都是用study作為中心詞來解釋的。
物理學 Physics
the study of matter and energy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化學Chemistry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substances
天文學Astronomy
the study of the sun, moon, stars, planets, etc
生物學Biology
the study of the life and structure of plants and animals
哲學Philosophy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of human life
心理學Psychology
the study of the mind and how it influences behaviour
我們掌握了study這個類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人類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廣,學科分工越來越精細,就漢語來說,通常只要以“學”字作為類別詞與這門學科研究的內容組合一個名詞就可以了,但對英語來說,它的很多學科都是一個新的名詞,從字面上是看不出它與研究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的,那對我們的記憶就是一個挑戰(zhàn)。比如,婦科學,漢語一目了然用“婦科”這個詞加個“學”字就可以,但在英語中這個詞是這樣的Gynaecology,從字面上看不出它和它研究的內容woman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記憶起來就比較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用study來進行解釋,把這門學科說成:
the study of the medical conditions and diseases of women
這么一解釋,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權”
公民權 撫養(yǎng)權 選舉權 否決權
大家未必知道以上名詞所對應的英語單詞,但可以通過它們的類別詞進行解釋。以上名詞都包含一個“權”字,它所代表的基礎概念就是right,這些單詞就是用right作為關鍵詞來解釋的。它們分別對應的英語單詞如下。你可以先自己嘗試給它們下定義,然后查詢詞典對照一下和標準的定義有什么區(qū)別。
公民權citizenship 撫養(yǎng)權custody 選舉權vote 否決權veto
“力”
引力 牽引力 壓力 摩擦力
以上這幾個名詞在英語中的類別詞是force,你也可以自己下定義做個練習。
引力gravitation 牽引力traction 壓力pressure 摩擦力friction
類別詞除了可以用來解釋抽象名詞之外,還可以直接用來形成組合詞。如剛才講的force,它除了可以用來解釋以上幾個名詞外,還可以直接構成組合詞。比如“磁力”這個詞就表述為magnetic force。另一個比較典型的詞是sense,它可以與其他詞搭配構成以下常用的組合詞。
“感”
方向感 sense of direction
幽默感 sense of humor
責任感 sense of duty
安全感 sense of security
時尚感 sense of fashion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中的基礎概念通常是隱含在漢語詞匯中由某一個字來擔當?shù)模@種現(xiàn)象很普遍,不僅僅是在抽象名詞中,在后面要講到的動詞和形容詞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可以幫助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發(fā)現(xiàn)英語詞匯的基礎概念并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