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明朝煙火味兒
  • 蕭盛
  • 8090字
  • 2021-10-20 13:20:33

三 淺談如廁

說到上廁所這種事兒的確有點尷尬,畢竟這是極為私人的事情,怎么能拿來公開談論呢,而且是放在讀書這種極為文雅的事情上,不嫌惡心嗎?

那么咱們換個角度,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它在傳承,經過時間的沉淀后,就會形成一種文化。比如說飲食,最初它也僅僅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沒那么講究,但是隨著它的傳承、發展,以及上千年的沉淀,就形成了飲食文化。同理,上廁所這種事情,它原本僅僅只是為了排泄而已,一有便意,跑去小樹林里就能解決了事,當然了,你不能跑錯地方,如果一不小心跑入松樹林,那就有點麻煩了……或者說就地解決,完事后拿沙土蓋一下,也可以把這件事干完了。但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排便這件事情就越來越講究了,實際上這是一種文明的演變、遞進的過程,于是無形之中它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只要是文化,那么它就有必要鄭而重之地來講一講。

聽了我這么一解釋,各位在心理上是不是能接受一些了?好,只要你們有心理準備了,那我就開始講了。

最早的時候,上廁所不叫上廁所,叫更衣。

一聽到這個詞,許多人大跌眼鏡,上廁所叫更衣?那換衣服叫什么?按照古裝劇里演的,更衣不就是換衣服嗎,那些皇上、娘娘、嬪妃們一天到晚叫宮女、太監更衣,難道叫錯了?

不一定是叫錯了,而是要看在什么時代用這個詞。為了更有說服力,我抬出一兩句古文來震一震大家:

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論衡·四諱》

這句話出自漢朝,應該不難理解吧?用大白話講就是:更衣的地方是很臭的。

如果是換衣服的地方,是不可能臭的,除非你掉糞坑里了,那么就只有一種可能,更衣之室就是排泄的地方,說穿了就是廁所。

再來看《水滸傳》第四十三回的一句話:曹太公推道更衣,急急的到里正家里。

如果曹太公是去換衣服,他會去別人家里換嗎?如果曹太公真的是去別人家里換衣服,那問題就嚴重了,實際上是借里正家里的廁所解決一下。

《水滸傳》里還有一個詞,叫凈手或解手,其實是小便的意思,說是林沖吃了八九杯酒憋得慌,于是起身道:“我去凈手來。”

事實上從古至今,無論大便小便,都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于是就用各種名詞代替,比如現在,如果當眾說我要去上廁所,或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我要去小便”之類的話,估計絕大多數人是難以啟齒的,說了也會被人視作是沒文化沒修養的土鱉,所以用“衛生間”或“洗手間”代替。古代也是這樣,那就會涉及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上廁所要用更衣、凈手、解手代替,而不是其他的詞語呢,這當中有什么講究?

當然是有講究的,這里也有典故。

說是在西晉的時候,有個叫石崇的人,有勇有謀,太康元年(280),因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這個人我曾在《蕭盛說歷史:不作死就不會死的歷代人物》里提到過,發跡之后日子過得像神仙一樣,比皇帝還奢侈,住的地方就不說了,這里只說廁所,他的廁所一進去,讓當時的一位士大夫目瞪口呆,以為找錯了地方,都不敢動了。

那個士大夫名叫劉實,自小家境貧困,以放牛為生,后來雖然當了官,依然保持了節儉之風,那天他去石崇家做客,聊著聊著想要上廁所,就跟石崇委婉地說:“凈房在何處?”石崇給他指了路,出門左拐之類的。

劉實按照石崇指的路,走到廁所門口,推門入內,傻眼了。我們想象中的廁所,就算是五星級酒店的廁所,雖然也有香味,但那香味也是廁所的香味,不是真的香,只是為了掩蓋廁所的異味,在廁所內燃一根檀香之類的,所以你一聞到那味道就知道是廁所了。但是,石崇的廁所是真的香,一推門一股幽香撲面而來,往里一細瞅,把個劉實看得臉色都白了。

為什么劉實連臉色都白了,是他土得沒見過世面嗎?當然不是的,他既然當了官,肯定是見過世面的,那么為何會把劉實嚇成那樣?繼續往下看。

只見房里面裝飾得如精舍一般,放了一張紅色大床,外罩絳紗,朦朦朧朧的看不清床內的境況。床的兩側一左一右站了兩名侍女,兩個姑娘長得眉清目秀的,十分漂亮,一個持香囊,一個持香爐,就直挺挺的一副十分有禮儀的樣子站在那兒。

大家能想象得出那場景吧?兩個姑娘的樣子相當于迎賓的禮儀小姐,就等著你去光顧呢。劉實見到這般光景,心里咯噔一下,壞了,找個廁所找到石崇女眷的房里來了,這要傳出去不就讓人誤會成色狼了嗎?急忙把門關上,回去跟石崇賠不是,說請原諒我這人太笨,沒找到廁所,竟誤打誤撞闖入你女眷的房里去了,請侯爺千萬不要怪我的莽撞之舉啊。

石崇一聽這話也奇怪了啊,我明明給你指的是去廁所的路,怎么就闖到我內室的房里去了呢,沒道理啊。于是就問他是怎么走的。劉實一五一十地說了,石崇一聽,哈哈大笑,說你沒走錯地方,那就是廁所!你見到的姑娘也不是我的內眷,是丫鬟,就是專門侍候你上廁所的,只管進去,別不好意思。

劉實只好又去了,憋著便意來回走這兩趟,憋急了本來是很順利就能拉出來的,可在那兩位妙齡小姐姐的侍候下,寬了衣爬上那張大床,在大床的專用坑位蹲下來后,卻怎么都拉不出來。兩個姑娘就站在旁邊呢,雖然人家不會來偷看你,可也別扭啊,放個屁之類的多不好意思啊,蹲了一會兒,便意全無,全收回去了,只好提了褲子爬下大床,又在兩位妙齡小姐姐的侍候下,穿上了衣服,回去跟石崇說,在下福薄,無可消受,還是去別的地方解決吧。

更者,更換也,更衣最早就是更換衣服的意思,自打石崇起,也就是從西晉開始,更衣就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因為他那張大床收拾得很干凈,需要脫了衣服再上去的,至少得把外套脫了,上完廁所后,為了防止脫下的衣服沾染了臭味,就不會再穿了,所以要讓侍女更衣。久而久之,更衣就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就像現在的衛生間、洗手間一樣,取個干凈的不礙眼的名詞代替上廁所。

這么一講,大家可能都明白了,如果是西晉以前的古裝電視劇,更衣是換衣服的意思沒錯,比如《史記》里面說“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這沒問題,因為那是漢朝,但西晉之后換衣服還叫更衣,那就有些尷尬了。

至于解手這個詞,它的本意是分手、離別,它與上廁所搭上關系,是因為明初的大移民事件,不過這個說法目前還有些爭議,我姑且講出來,大家姑且聽之。

話說在元朝末年,爭伐不絕,黃淮流域又是累年災荒,大片農田荒廢,民不聊生,到了明初,隨著社會秩序的建立,雖說有所改善,但國家初立,百廢待興,特別是在江淮以北地區,幾乎是人煙斷絕。為了穩固邊陲,發展北方經濟,朱元璋下旨,移民屯田,開墾荒地。這場聲勢浩大的移民大潮,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

在好地方待習慣了,哪個愿意被調去鳥不拉屎的地方?所以當年的那次大規模移民,絕大多數人都是被迫的,死活不肯去的,綁也要綁著走,一根繩子上串著十幾個人,趕鴨子似的趕著去。

人有三急,一天之內,總免不了是要排泄的,但大家都被綁著,繩子不解開沒辦法離開,更沒辦法脫褲子,途中不時有人向公差請告:“請老爺解個手,我要去如廁。”

就這樣人復一人,日復一日,說得多了,化繁為簡,到后來只要說聲:“老爺,我要解手。”公差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了,解手一詞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說完典故,來說正題。前文說到石崇上廁所的排場,那么普通百姓是怎么解決的呢?

其實在最早的時候,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就是去林子里解決,只要不誤跑入松樹林,就不存在解決后沒東西擦屁股的尷尬。

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跑去小樹林里解決這種事情,只會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是實在找不到地方了,“便宜行事”,二是在原始社會,人類文明尚未達到一定的程度。為什么這樣說呢?

眾所周知,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業快速發展后,進林子解決這種事就明顯減少了,因為無論大小便,都是最好的天然肥料,誰肯浪費?而農業的發展,也直接帶動了廁所的革命,因為你不建廁所,大小便就沒辦法貯存。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村里的主要道路上,露天糞缸堂而皇之地占有了道路的一側,那些骯臟的臭氣熏天的東西之所以那樣的醒目,敢肆無忌憚地占據你的眼球,原因無他,因為它們有地位。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樣的,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張揚,任性放肆,露天糞缸對農民來說,那就是錢,而且一年能省下來許多錢,臭一點臟一點怕啥?生存才是硬道理!

除了露天糞缸外還有簡陋的茅坑,在村里同樣占據了黃金地段,一般是用茅草蓋的簡單的一個小草房,房里挖個大坑,放一口大缸,在大缸上再立個架子,即開門迎客,且二十四小時不歇業,隨時歡迎光臨。

那個時候沒有肥料,想要拿到充足的肥料只能這么做,于是乎,茅坑的性質就變了,它們的身份和地位就提高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有競爭的,你想獲取天然免費的肥料,我也想啊,所以你建茅坑,那我肯定也要建,于是茅坑與茅坑之間的競爭關系就成立了,這就像商鋪一樣,想要讓生意好起來,地段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有些黃金地段可謂茅坑林立,一間挨著一間,櫛比鱗次,簡直就是廁所一條街。

有這么一則笑話,說是在某個村里,有兩戶人家,一戶王姓,另一戶是李姓,王姓和李姓兩家的私田挨著,為了方便灌溉施肥,兩家分別建了座茅坑,下面是缸,上面以茅草為頂,供人方便,獲取路人的糞便。

兩家茅坑的位置是這樣的:一座建在田地的這邊,另一座建在田地的那邊,面對著面。你別看兩座茅坑面對著,但地理位置卻是有優劣之分的,王姓的茅坑距離路邊略近,而李姓的則稍微往里些,這樣一來,優劣立判,路過的人內急時,自然是哪兒方便往哪兒,因此王姓的茅坑光顧的人肯定就要多一些。

這下李姓不高興了,心想這么下去可不行,情急之下想了個法子,下地干活之余,留意著路上的行人,但凡有人想要方便時,李姓就放下農具,跑去把王姓的茅坑給占了,活脫脫的占著茅坑不拉屎,路人沒辦法,只得稍往里走兩步路,上李姓的茅坑解決,頗有些兩家店子搶生意的意味兒。

其實類似于這樣的事情很普遍,由于種地的人多,糞便自然就成了搶手貨,而且糞便除了灌溉外,上好的糞便還能養豬,那么發生這樣的搶糞之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人興許會驚訝,糞便還有上中下等級之分呀?

那是當然的,不同的人拉出來的糞便自然也就不同。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不同,主要是指成分不同,這個咱們就不展開細說了,只說一個事實,宮里或官宦人家的糞便就比較緊俏,據說是油水多,喂豬的話豬會很喜歡。

這件事情具體我沒研究過,說實話,畢竟我還年輕,風華正茂,像我這種年紀的人,沒有見過用糞便喂豬的事情,但卻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你想社會上誰在養豬?肯定是底層的老百姓。那么又是誰在種地呢?肯定也是底層的老百姓。幾千年來,有這么一個規律:越是種地的人手里越沒余糧,挨餓的肯定是種地的人,糧食對種地的人來說可不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么簡單,不是辛不辛苦的問題,而是收上來的糧經過層層盤剝,留在他們手里的余糧只夠填肚子,在別人眼里那只是糧食,而在他們眼里則是命根子,所以在喂豬這件事上,能有其他的物品替代,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我雖然沒見過用糞便喂豬,但小時候卻常見用糠煮了后喂的,那時候的糠真的跟米同樣珍貴。

閑話表過,言歸正傳。當時只要家里有余地的,都會養豬,而且豬圈會和茅坑建在一起。現在的人可能會有疑問,不臭嗎?

肯定是臭的,哪里會有不臭的道理!好在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只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便能蹲在良好的環境下上廁所。

茅坑和豬圈混合在一起有一個專用詞,叫做溷。這個詞有三個意思,一個是廁所,一個是豬圈,還有一個是混合、骯臟的意思,把這三個解釋融合在一起,就是廁所和豬圈混合在一起很臟。為了解決臟亂臭的問題,于是就出現了另一種茅坑的形式——高層茅房。

“高層”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其實,所謂的高層茅房就是將茅房建在豬圈上面,有木梯供人上下,茅坑與豬圈上下相通,如此一來,不僅通風性能好,不怕臭,安全性也可以保障了。然而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這種高層茅房通風性能是好,夏天清涼的小風在屁股底下吹著還挺舒服,可它在冬天冷啊,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大雪紛飛、北風肆虐的日子里,有人脫下褲子往上面一蹲,風呼呼地由低而高往上灌,那感覺沒體驗過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我小時候雖沒蹲過那種高層茅房,但我好歹也是蹲過茅坑的人,茅坑的底部一般都是通風的,冬天的寒風由下而上吹過來,到茅坑底部時,由于氣道變窄的緣故,嗚嗚直響,好家伙,光是聽那風聲,就能教人瑟瑟發抖。如果時間蹲長一點,屁股是會凍麻的,嚴重的時候,褲子往上拉時,你都感覺不到褲子到底拉沒拉上來,得低下頭去看一眼,皮膚凍得失去了知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夏天容易招蚊子。眾所周知,臭的地方蚊子本來就多,人往上面一蹲,屁股下探時,你都能隱隱約約地聽到大批蚊子“嗡嗡”來襲的聲音,能把人聽得毛骨悚然。

有人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說,既然茅坑通風能把人的屁股凍麻,那不把風口堵住不就完了嗎,不通風也是可以的。不通風當然是可以的,可是茅坑底部通風,它并不是以通風為目的,而是為了取糞便方便,一旦把底部的口子封死了,那就只進不出了,也就失去了建茅坑的意義。

于是馬桶應運而生。

有些孩子可能又被嚇著了,馬……馬桶明朝就有了?

其實馬桶并非出現在明朝,準確地說漢朝就有馬桶了。

有這樣一個典故,漢朝名將李廣,號稱飛將軍,箭法出奇,有一天去山中打獵,見一只猛虎臥于草叢,眾將得見,面無人色,李廣雖然號稱飛將軍,當時也被唬了一跳,那老虎實在太大了,要是它真發起狠來,等閑人俱難逃虎口。

好在李廣藝高人膽大,沒有扭頭逃走,悄悄地從箭囊里取出一支箭,拉弓勁射,只一箭,就把那虎射死了,眾將俱皆歡呼,飛將軍不愧是飛將軍,力大無窮,箭法如神啊!

不過李廣似乎不怎么高興,他歷經無數戰爭,戰功赫赫,再強大的敵人也沒有畏懼過,剛才卻被那老虎唬了一跳,因此雖然射死了老虎,卻依舊耿耿于懷。回去之后,讓工匠做了一只老虎形狀的便溺器,取名虎子,天天蹲在它身上便溺,以此來解心中之恨。

我不敢說這個典故一定是真的,聽上去感覺有點像民間傳說,歷史就是這樣,有時候真真假假孰難區分,但它就這么流傳下來了,也因此有了馬桶的雛形——虎子。

由于虎子是李廣發明的,后來民間又將它稱之為李虎。

李虎這個稱呼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只有一個朝代不行,那就是唐朝,李唐天下,李是國姓,讓一只馬桶也姓李,像話嗎?這是萬萬不能的,于是又改名,叫做馬子。

聽到馬子這個名詞,是不是有些耳熟?

是的,以前的港片里,稱女朋友叫馬子。我不知道這里邊有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唐朝的時候把馬桶改為馬子出發點很單純,就是因為坐在馬桶上像騎馬一樣,所以稱馬子。

到了宋朝,由于馬子外形上的改良,才正式由馬子改稱馬桶,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注:語出《夢粱錄》)”。

上廁所、蹲坑這件事情,說起來很不雅觀,但你會發現,從最初的鉆小樹林,到蹲茅坑,蹲高層茅房,再到宋朝的馬桶,它就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傳承,也能從中看到文明發展的軌跡,它跟飲食、服飾的發展是一樣的,就是一種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同時,從馬桶的出現中,我們還能看到兩件事,一是社會格局的變化,或者說是城市化、商業化發展的成熟;二是到了馬桶時代,上廁所這件事兒也有了本質的變化。

聽到我拋出的這兩個觀點,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馬桶的出現和社會格局的變化,城市化、商業化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由于馬桶出現的這個歷史節點比較重要,我就展開來著重談一談。

首先,為什么說馬桶的出現會是社會格局變化的一種體現呢?我們可以從上文提到的《夢粱錄》里的這句話看出些端倪:“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這句話不難理解,我就不翻譯了,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小民之家多無坑廁的現象呢?道理很簡單,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體現,如果茅房還是像以前農村一樣,在路的一側堂而皇之地出現,一則不合時宜,二則只能說那是落后的表現;其次,城市里寸土寸金,房價高,除非是像前面講到的石崇那樣,有足夠的財力去建一座高級的私人廁所,不然的話,只能想其他辦法解決,特別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能在城里購置一套房子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專門辟一塊空間作為廁所是不現實的。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反駁,我們現在的套房也小,不也有專門的衛生間嗎,為什么在明朝就不可以?

問得好!

如果基礎設施足夠齊全,明朝的老百姓也完全可以擁有獨立的衛生間,但前提是得有下水道、化糞池這些設施,毫無疑問,明朝那會兒還沒有,這是其一;第二個原因是,前面講到糞便是天然的肥料,在沒有化肥的時代,這些東西丟棄了就是暴殄天物,城里的人可以收集起來賣錢,而農村里的人可以自己用,反正誰也不去把它丟了。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馬桶這種輕巧、不占位置的東西,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桶是城市化后必然會出現的產物。

當然,有了馬桶也并非是一勞永逸的,畢竟說到底,馬桶只是一個特殊的桶,拉滿了之后往哪兒去集中?因為即便是有人來收糞便,也不可能像賣菜一樣拉一桶賣一桶,沒那樣的事兒。關于收糞便的那些事兒,后面會具體講到,這里就不展開了。這里先講另外一件事情,為什么說到了馬桶時代,上廁所這件事有了本質的變化?

所謂的本質變化是指上廁所不用再那么受罪了,可以不用再忍受冷風吹,也不用再經受大批蚊子的襲擊,不僅不需要受罪,且是件享受的事情。

比如說宮里或有錢人家的馬桶,會在上面鋪層墊子,冬天的時候,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鋪層毛毯,再講究點的,可以在馬桶底部鋪一層香木炭灰,可除臭,也可消音,一舉兩得。

說到這兒,上廁所這件事兒基本說齊全了,似乎也說得差不多了,其實還有件很重要的事情沒講,那就是拉完之后用什么擦屁股。

前文提到,在可以隨地大小便的時代,只要不誤入松樹林,隨便撿片樹葉之類的都可以解決問題,可隨著蹲便器的改進和發展,擦屁股這件事兒也隨之有所變化。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使用最廣、存在時間最久的莫過于廁簡。

所謂的廁簡其實就是竹片,它是將竹子削成片,去其毛刺而成,因其形如竹簡,故名,后又叫廁籌,前后用了上千年。

此時,有人腦海里會靈光一現,跳出一個極具哲學性的問題:用竹片刮屁股會不會刮出血來?

這里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會的!

隨著這個肯定的答案的出現,又一個問題隨之而來,眾所周知,我們有四大發明,其中一項就是造紙術,紙在漢朝就有了,為什么發明了紙后,不用紙擦屁股,要繼續用竹片這種極具危險性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我也需要鄭而重之地回答一下。

首先來說廁籌的好處,它是竹片做的,竹子一年一長,由于數量多,所以廉價,最關鍵的是,用過之后清洗一下,可循環使用,還環保。有人可能會覺得好笑,古代也需要講環保嗎?

再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古代也需要講環保,關于環保的話題后面也會具體講到,這里就不展開了,繼續說廁籌。

前面說了廁籌的優點,它的缺點也不少。首先是硬,你要是拉稀的話,屁股本來就火辣辣的,再用這東西一刮,那效果真的跟動手術一樣;其次是薄,要是邊上沒削干凈有毛刺的話,那效果真的跟打針一樣,而且刮的時候只要手稍微抖一下,就會刮出血來,那效果真的跟割痔瘡沒啥區別。

那么既然廁籌有如此大的缺點,為什么不用紙替代呢?

這里需要強調一下,并非完全沒有被替代,有但很少。比如宮里面的皇帝、娘娘們,他們那尊貴的屁股怎么可以用竹片刮呢?最早是用絲綢擦屁股的,明朝的弘治帝出于節儉,下旨改用粗紙。粗紙的代價肯定要比絲綢小,然即便如此,上廁所這項開銷依然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我來給出一個具體的數據,嘉靖初年,算上清潔凈房、修造凈車、清洗馬桶等等費用,每年的支出是2750兩銀子。

2750兩銀子是個什么概念呢?當時老百姓一年的收入也就十幾二十兩銀子,換句話說,宮里光是花在上廁所這件事情上的費用,可供一戶普通人家生活一百多年。這么一對比,你就知道宮里上廁所的開支有多大了。

有人會說,宮里的人多啊,這些開支分攤到幾千號人頭上,也還算好吧?

是的,其實用人頭算的話,宮里的這項開支并不算大。但是,這個開支如果落到普通官員或百姓頭上,可以算得上是筆不小的支出了,所以一般人家能省則省,還是用廁籌多一些。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中國古代,雖然發明了紙,但由于受技術限制,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珍貴的,再加上紙在絕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它是讀書寫字所用之物,無論是官員還是書生,對紙張都懷有一定的敬仰之心,能不用則盡量不用。

說到這里,關于上廁所這件事兒才算是真正說完了,不知道有沒有惡心到諸位?下個章節咱們來說些高雅的東西,談談明朝城市里的那些基礎設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阳春市| 舞阳县| 南雄市| 镇平县| 盐源县| 北辰区| 北碚区| 贵德县| 开平市| 和林格尔县| 宁明县| 济源市| 绥芬河市| 卓尼县| 印江| 微山县| 德江县| 安阳县| 广宗县| 米林县| 潞城市| 贡觉县| 抚远县| 湟中县| 望城县| 麻江县| 彭州市| 绿春县| 盖州市| 龙江县| 银川市| 日土县| 平原县| 称多县| 云南省| 和平区| 册亨县| 正镶白旗| 新源县|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