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語言真是奇妙得很。同樣的一句話,只因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解釋的意思也就各異。譬如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有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一種解釋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另一種解釋說:重溫認識了過去,就知道了未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過去就是老師。
這兩種解釋各有利弊:前者的好處是,僅從文意來看,符合文言文直譯的習慣,為大多數初學者所接受,缺點是與《為政》主題稍離。后者意蘊深邃,更符合《為政》主旨,缺點是文句上不夠順達。
兩種解釋,究竟誰是誰非,我不想裁決。我只是想由此引出一個話題,孔子的孫子子思,不愧圣賢后代,他所撰寫的《中庸》,就是溫故而知新的典范。
先說說溫故。按照程朱理學的分段法,《中庸》全文共分三十三章,其中有十一章均屬溫故之言,也就是朱熹說的“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有人一定會大惑不解。子思總共才三十三章的文字,有十一段是溫故,是重復。說白了,是原文照抄爺爺孔老先生的話,寫文章有這種寫法嗎?
文無定法。我以為,檢驗引文長短之效的根本標準,就是看其是否為創新鳴響了前奏曲。而子思的引文,決不是隨心所欲,恰恰正是為了表達他的新思想作準備。
嚴格來說,孔子《論語》二十篇,涉及政治哲學、軍事哲學、人生哲學、外交哲學、歷史哲學,簡直是一個思想大寶庫。要從他《論語》中引幾段為我所用的文字,其實是一個難題。而子思獨具慧眼,敏銳地發現“中庸”的偉大和奧秘,把論語中零星的只言片語的關于“中庸”的文字,一一羅列,用現代的話來比喻,把散落四處的手榴彈集中起來以形成巨大的爆破力,就具有了震鑠古今的力量。
有人會質問我,說“中庸”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是不是有點夸張。而我的回答是:“中庸之道不僅震鑠古今,還會萬古長青?!睘槭裁催@樣說呢?我們還是看看子思開頭寫的那一段優美的文字吧。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彼囊馑际钦f:喜怒哀樂種種感情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的生長就茂盛了。
思想家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以思想征服人心。子思文章開頭立論,就把“中庸之道”上升為規律,并與天道并立,這是不同凡響的。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就是天地各就其位,萬物就能正常生長。而人之道就是把握了中正、和順,你也就把握了人的生存規律,就能正確地處理萬事萬物。難道不是嗎?孔子說:道不遠人。事實確乎如此。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個體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度,“過之”和“不及”都不可能成功。惟“中庸”可成就大業。
有了這個立論,子思“溫故”的十一章內容就有了主心骨,如孔子指出的“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是“過之猶不及”,堅持“中庸之道”之難,以及通過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的比較,解釋“中庸”的道理等等,使我們逐步認識“中庸之道”的偉大??鬃又凇爸杏埂?,是發現,是偉大;子思之于“中庸”,是強化,是發展,同樣也是一種偉大。如果沒有子思就孔子的只言片語寫一篇長文,也許我們今天也很難發現“中庸”的偉大。
溫故在于知新。我們且看子思是如何知新的。
應該說,繼引用孔子專談“中庸之道”的言論之后,子思又用了八章的篇幅,繼續溫故,即引用孔子談道不遠人、談忠恕、談孝道等言論,表面上看似乎游離于“中庸”這個話題,實際上一刻也沒有離開。這正反映子思作為一代大思想家思維縝密的特點。我認為,他是自謙。既然“中庸之道”是規律,難于把握,那么各位看官,請看我爺爺是怎樣論述如何修煉才能把握“中庸”這個規律。接著,他終于亮出了自己的“中庸觀”。他緊緊圍繞要掌握“中庸”這個規律,治人、治事、治社會治國家,關鍵取決于一個“誠”字。他整整十二章的篇幅談了誠的性質、誠的功用、誠的外化以及圣人的至誠等等。我以為,這就是子思的創新之處。他在溫故的基礎上,終于發現了新的思想。他的邏輯推理似乎是這樣的: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在其位,萬物生長就茂盛了。所謂中和就是中庸。可見中庸是成就事物之道。而傷害中庸的情況是兩種:要么是“過之”,要么是“猶不及”。因而就要修養。除了按孔爺爺提出的忠恕之道大孝之道修己以外,關鍵要誠。誠,就是真誠。真誠是上天的原則,也是做人的原則。要做到真誠,就要仁智,而至圣者就是至誠。所以,子思肯定的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币馑际钦f,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事物。說這個話,就如同老子所說的“道”,孔子所論的“仁”一樣,子思的“誠”,也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思想的力量了。
古人寫文章,有“一字立骨法”之說。那是講寫文章如何表達主題的技巧,終究只是停留在作文這個淺表的層次上,而以一個字就能揭示事物的某一規律,在子思之前,只有老子和孔子兩個人,而子思以一個“誠”字步其后塵者,可以說是后無來者了。
最后想補充一點的是,我特別佩服子思的關于做學問的思路,也可以說是一個學者應該具有的“治學之道”。今天看來,它仍然不失為真理:“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辯,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最妙的還有這樣幾句,對我這樣愚笨的人特別管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果愚必明,雖柔必強。”意思是說,別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我曾用電腦打字。別人一個星期學會的,我用了整整一個月。雖然慢了一些,我畢竟還是學會了。所以,我特別相信子思這樣的話。
200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