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趣味礦物學作者名: (俄)費爾斯曼著 余杰編譯本章字數: 3601字更新時間: 2021-10-29 18:10:29
2.地球和天體中的礦物學
地球是由什么礦物構成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多數人大概會認為我們周圍的這些常見礦石就是地球的組成部分。然而這并不符合事實,地球的深處含有的礦物或者物質和地表完全不同。讀完了這一節,讀者們就會明白了,其實地球的構成成分是類似太陽的,并不是主要由那些石灰石、黏土、花崗巖等構成的。
顯而易見的,在我們居住的地表,一樣是某些物質多,某些物質少。這些物質中,稀少的那部分就叫作稀有物質,想要把它們開采出來用于工業,就需要費很大的力氣。但是,那些豐富的物質很多,想要多少就能取到多少,這些物質在地表上存在的差異巨大,原因正是由于這些稀有物質的分散,它們大都不會如那些含量豐富的物質一樣大量聚集在某處,也不會形成礦床。
當然,最深層的原因是這些物質的含量的確是不一樣的,有一些物質含量多,總質量差不多能夠占到地殼的一半;有一些物質含量少,總質量加起來可能才只是地殼的十億分之幾。1889年,美國化學家克拉克分析了地殼的成分,發現在構成地殼的92種不同元素中,我們周圍大量分布的不過是其中的某幾種。如果按照體積來算,那么有一半以上來自氧和氫,硅則是第三位,石英便是氧和硅的化合物。不過,雖然位居第三位,它也僅僅占了15%而已。除了這三種,我們熟悉的比如鈣(石灰石中)、鈉(海水和食鹽中)、鐵等,它們的總量也不過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左右。
我們周圍的景色是豐富多彩的,這些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的99%是由12種常見元素構成的。這12種元素按照不同的方式化合、結合,便成了我們周圍這些不同種類的礦物和生活用品。
但是,我們腳下的地球深層,情況也是如此嗎?如果真的想要探明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前往地心,進行一次非常困難的旅行。這次旅行的路程大概是6000千米左右,雖然困難,但是非常特別,并且充滿著幻想。
1936年,我曾經去過捷克,去了那里的一個礦井。那個礦井很深,于是我也下到了地底深處。這里有一個沒有頂子的電梯,我們就坐著這個電梯向下降,速度大概是8~10米/秒,能夠清楚地感覺到風聲和電梯軌道的響聲,并且越往下走,空氣就越潮濕,氣溫也越高。
幾分鐘過后,我們便到達了礦井底部。在這里待著會感覺非常不舒服,略微有點耳鳴,并且心跳加速。在這里,氣溫大概是38℃左右,空氣非常潮濕,真的就和在多水的熱帶一樣。不過,這僅僅是地下1300米而已,這個距離不過是我們幻想中地心旅行的五千分之一。就算是世界上最深的非洲金礦,也只有2500米深。人們的所有活動,全都受到了這樣一層地殼的限制。
不過,人們非常想突破這層地殼,到一個新鮮的地方去,于是人們便用盡所能,將自己的眼睛武裝起來,透視到了地殼的深處,去探究在我們腳下的到底是什么。不過,即便如此,我們探知的也僅僅是全部深度的五千分之一。
肉眼自然無法看到地殼深處,但是依靠機器的話,我們可以探知到比肉眼看的深得多的距離。最近,人們發明了一種金剛石鉆機,這種鉆機已經能夠鉆探到地下4500米的深處,然后將在這個深度的石頭柱子提上來。不過,和地球半徑相比,這4500米同樣是微不足道的。[22]
大自然有的時候也會幫助人類,比如地質作用,它影響了地底的深處,然后會將地下的物質轉移到上邊。比如海洋深處的礦物會變成高不可攀的陸地山峰,熔化的巖石會因為裂縫等噴出地表。如果遇到了這些事情,科學家自然能夠憑借一些地質方法研究它們。這也就是說,雖然一些礦物巖石并非是存在于地表的物質,有一些還是存在于15千米~20千米深處的,但是由于這些原因,科學家依然能夠將這些石塊和礦物帶到研究室研究。
不過,相比6000千米的地球半徑,這15千米~20千米還是微不足道。地球半徑相當于圣彼得堡到外貝加爾赤塔之間的距離,而這15千米~20千米,僅僅是彼得格勒到近郊的列巴茨村這一小段而已。
那么,關于地表深處,我們到底知道些什么呢?地表深處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
之前的我們知道得非常少,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倒真的發現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我們的視野也擴大了好多。我們得知,地球的比重為5.52,大概是水的5.5倍。不過,地殼上的石灰石、花崗巖、砂巖等常見巖石的比重要小很多,僅僅是水的兩到三倍,那么也就是說,地殼深處的物質比重要比地表的物質大得多。除此之外,我們發現在15千米~20千米的地方物質含量和地表相比是有了一些變化,鐵和鎂等金屬比地表高一些,于是我們便可以進行假設:地心處的物質成分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但這遠遠不夠,宇宙非常大,我們的地球僅僅是無數星球中的一個,于是我們便想著比較一下地球、太陽、其他行星和彗星。有一點非常奇怪,我們對地球的了解要遠遠小于對其他星體的了解。星體的碎片有時會落到地球上,它們被叫作“隕石”,我們研究這些“天外來客”時就會獲得一些關于宇宙中物質的資料了。
最近,關于地震的研究給我們補充了很多新的寶貴知識,地震時震波或沿地表擴散,或穿透到地心深處,向各個方向傳播。現在,我們假設日本的某處發生了地震,那么地震站的精密儀器就會接收到兩個震波,一個來自地表,另一個來自地下。這些來自地下的震波在地下的傳播速度并不相同,遇到不同的物質都會使震波的速度發生改變。這些震波在靠近地表的時候速度加快,但在遠離地表的時候速度放緩,因為地表物質的密度比深層物質的密度要大一些。根據這些研究,可以確定地球在深處的密度變化乃至成分變化。
我們可以到原本想象不到的,壓力極大溫度極高的地方去旅行一次,不過要記住一點:我們在動身不久就會遇到熾熱的熔巖,這些熔巖最開始出現的地點在30千米~100千米深處不等。如果我們繼續向深處前進,這里的熔巖便會變成玻璃狀的固態,雖然溫度非常非常高,但卻不是液態的了。
旅行的起點自然是地表。世界上的幾塊大陸成分大多是花崗巖,比重為2.5,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就是氧和硅,是地殼的最外層部分。然后,這些大陸都飄浮在黑色的玄武巖地帶上,也就是說,花崗巖的下層是玄武巖。鐵在玄武巖中的含量要明顯高于在花崗巖中的含量,玄武巖的比重也比花崗大很多,約為3.5。如果再深入,到達地表下30千米,由于這里鐳的化合物非常多,裂變發熱,導致這里的物質全部變成了液態。
這種液態環境會一直持續到地表下1200千米左右,雖然從地表到這里的這段距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液態物質,但這里是地球巖石帶的最底層。當經過巖石帶繼續向深處前進,就會發現一種密度非常大的、形態和特征都很像玻璃的巖石“榴輝巖”。
如果火山爆發,就有可能將這種榴輝巖碎塊帶到地表。在南非洲的幾個著名的榴輝巖礦坑里,有極大的可能發現金剛石晶體。
現在繼續向地底深處前進,1200千米~2900千米深處的地帶為礦石帶,在這一帶堆積著大量的鐵礦石,比如磁鐵礦和黃鐵礦等,并且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含鉻礦石和含鈦礦石。由于在這些鐵礦石中氧的含量很小,鐵的含量很大,導致這里的礦石比重也很大,能夠達到5或6。這里溫度極高,但是礦石們依然會在高壓的情況下保持著固態。
這一條礦石帶差不多能夠持續2000千米左右,當走過這個部分,我們就到達了地心。現在我們可以畫出一幅大致的圖來體現地球的構成了(圖5),這個核的密度大約是水的11倍,是鋼的1.5倍。其成分和礦石帶相仿,大部分是鐵,并且含量高達90%。其他則是一些鎳金屬和硫、磷、碳等。

圖5 地球的剖面以及各個地帶的情況
既然如此,構成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起著重要作用的又是哪些元素呢?經過去地心的旅行,我們已經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起著重要作用的元素按照作用的重要程度排列依次是:氫、氦、鐵、氧、硅、鎂、鎳、鈣、鋁、硫、鈉、鉀、鈷、鉻、鈦、磷、碳。
既然是這些元素形成了我們這樣一個多樣的地球,那么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么地球的40%以上都是鐵元素呢?這些元素為何會這么分布?如果鐵在地表附近分布的多一些,那么我們就不用擔心鐵荒,也就有足夠的能力保證經濟的發展了。
關于地球的形成,說法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有一種學說聽起來是最可靠的:宇宙中的微小碎屑和塵埃聚集起來,形成了地球的雛形,之后這些碎屑塵埃越積越多,混雜在一起,熔化成一片,然后,密度大的元素沉積在中心,密度小的元素浮在表面,變為巖石帶,于是就形成了現在的地球。
這個學說非常可信的原因是,研究表明其他天體的成分與地球是一樣的。當然,我們對于天體礦物學仍然是知之甚少,就連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月球,我們也只能研究落在地球表面的巖石來推測月球的成分。雖然科學家們也知道一些彗星等天體上的礦物情況,但是這些了解到的知識都不全面。
月球、行星、彗星、太陽等恒星的礦物學是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巨大的科研方向,目前,我們需要先將地球了解透徹,然后再將從宇宙中獲得的各種礦物來進行比較研究。
我們到地心的旅行居然使我們的思維跳躍到了宇宙空間去了,不過,研究地球礦物的學者也并非是依靠猜測,去獲得結論,而是用實踐和分析來參透大自然的奧秘。到目前為止,似乎宇宙以及宇宙包含的星體都是由同樣的12~15種元素構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同樣是鐵、硅、鎂、氫、氧、氦等等。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些規律自然是宇宙規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