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焦慮與敵意

在討論焦慮和敵意之間的區(qū)別時,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從本質上來說,焦慮是一種涉及主觀因素的恐懼,那這種主觀因素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從描述一個人在焦慮情緒下的經歷開始。他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無法擺脫的危險感,對這種危險感,他自己卻是無能為力的。無論焦慮的表現形式怎樣,不論是對擔心患上癌癥的疑病癥性恐懼,對雷雨的焦慮、恐高,或是任何其他類似的恐懼,這兩種因素,即極其強大的危險感和對這種危險感的無力抵抗,都會始終存在。有時,讓他感覺到無能為力的危險力量源自外界——暴風雨、癌癥、事故,諸如此類;有時,他會覺得這種對自身產生威脅的危險感源自難以抑制的內在沖動——害怕自己會控制不住從高處跳下去,或是忍不住用刀子傷害別人;有時候這種危險感模糊且無形,就如同焦慮發(fā)作時的感受一樣。

然而,這些感覺本身并不是焦慮所獨有的特征。在任何涉及事實性的巨大危險和面對這種危險的實際無助感的情況中,也完全會產生同樣的感覺。我可以想象,身處地震中或是一個遭受殘忍折磨的不到兩歲嬰兒的主觀經驗,同一個由于雷雨而產生焦慮的人的主觀經驗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在恐懼的情形中,危險是實際存在的,對危險的無助感也是現實情境所決定的;而在焦慮情境中,危險是由內部心理因素所激發(fā)或放大的,而無助感也是由自身態(tài)度所決定的。

因此,焦慮中主觀因素的問題就被還原為了一種更為具體的探究:究竟是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導致了這種緊迫且強大的危險感,以及對這種危險的無力態(tài)度?無論如何,心理學家都必須提出這個問題。體內的化學環(huán)境也可以產生感覺,產生伴隨焦慮而出現的身體反應,這就如同體內化學環(huán)境可以導致興奮或睡眠這個事實一樣,事實上它們并不是心理學問題。

像解決其他問題一樣,在處理焦慮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弗洛伊德為我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他通過自己的重要發(fā)現做到了這一點,即焦慮所包含的主觀因素在于我們自身的本能驅力;換言之,焦慮預期的危險以及對這種危險的無助感,都是由自身沖動的爆炸性力量所引起的。在本章最后部分,我將對弗洛伊德的觀點進行深入討論,并指出我所得出的結論與他有何不同。

原則上,任何沖動都具有引發(fā)焦慮的潛在力量,只要對這種沖動的發(fā)現或執(zhí)著意味著對其他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利益或需求的侵犯,只要這種沖動是非常必要或充滿熱情的,情況就會如此。在那些有明確且嚴厲的性禁忌時代,好比維多利亞時代,屈從于性沖動,常常意味著招來實際危險。例如,一位未婚少女,如果屈從于性沖動,就必須要面對遭受良心譴責和社會恥辱的現實危險;屈從于手淫欲望的人,則必須面對被閹割或者致命的身體傷害,再或者精神疾病的警告等實際危險。今天,這些原則對某些反常的性沖動依舊適用,例如,暴露癖、戀童癖。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就“正常”的性沖動而言,我們的態(tài)度變得非常寬容,可以在內心承認性沖動的存在,并在現實中使之得以實踐,而不會面臨太多的嚴重危險。因此,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什么可擔心的實際理由。

就我的經驗而言,與性相關的文化態(tài)度的轉變可能導致這樣的事實:類似于這樣的性沖動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才能成為潛藏于焦慮背后的動力因素。這種說法似乎有些言過其實,因為,毋庸置疑,從表面來看,性欲望似乎與焦慮相關。神經癥患者身上經常能夠發(fā)現與性關系有關的焦慮,或者在這方面,由于焦慮而發(fā)生抑制。然而,更詳細的分析表明,焦慮的基礎并不在于這種性沖動,而在于與性沖動相伴隨的敵意沖動,例如,通過性行為來傷害或者羞辱對方的沖動。

事實上,正是各種不同形式的敵意沖突,構成了神經癥性焦慮由以產生的主要來源。恐怕這個新的說法,聽起來像是從某些正確案例中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概括。這些案例,盡管,我們從中可以發(fā)現敵意與它所產生的焦慮之間的直接關系,但這不是我做出上述陳述的唯一依據。眾所周知,如果敵意沖動的訴求是挫敗自我的目標,那么強烈的敵意沖突就是導致焦慮產生的直接原因。這有一個可以說明許多諸如此類問題的例子:F先生與瑪麗小姐一起在山中徒步旅行,F先生對瑪麗小姐傾心已久,但是,由于他莫名其妙發(fā)作的醋意,他突然對她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憤怒。當他們一起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時,他突然產生了一種嚴重的焦慮,并伴有呼吸困難和心跳加速,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有一種想把瑪麗推下山崖的沖動。此種焦慮的結構與源自性欲的焦慮結構是完全相同的:一種強迫性沖動,如果屈服了,對自己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然而,在絕大多數人身上,敵意和神經癥性焦慮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并不那么明顯。因此,為了進一步闡明我所說的,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患者中,敵意是促使焦慮產生的主要心理因素,就有必要詳細研究壓抑敵意后所導致的心理結果。

壓抑敵意,意味著“假裝”所有事情都是正確的,因此,該戰(zhàn)斗的時候,或者至少是我們想要戰(zhàn)斗的時候,卻避免進入戰(zhàn)斗。因此,這種壓制所造成的第一個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無防御感的產生,或者說得更準確些,進一步對已有的無防御感進行了強化。當一個人的利益受到實際侵害時,如果壓抑敵意,那么其他人就會有機可乘。

化學家C的經歷,就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此類現象。由于工作過度,C患上了神經衰弱癥。他頗有天賦且雄心勃勃,但他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些。由于一些我們擱置不論的原因,他壓抑了自己的抱負,因此一直看起來很謙和。當他進入一家大化學品公司的實驗室時,另一年齡比他大、職位比他略高的同事G,將他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并表現得對他非常友好。由于一些個人因素,例如依賴于他人的關愛,早已存在的對他人進行批判性觀察的膽怯,C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雄心壯志,因此也意識不到其他人的野心,C非常樂意接受這種友善,卻沒有注意到,G實際上除了自己的事業(yè)外,對其他事都毫不關心。讓他隱約感到震驚的是,有一次,G報告了一個可能形成一項發(fā)明的想法,而這個觀點實際是C的,在此之前,C在一次友好的交談中透露給了G。有那么一瞬間,C對G產生了懷疑,但是,由于他自己的野心事實上激發(fā)了內心強烈的敵意,所以他很快便壓制了這種敵意,不僅如此,他還將由此產生的懷疑和批評也一并壓抑了下去,于是,他仍然相信G是他最好的朋友。當G不支持他再繼續(xù)進行某項工作時,他只是從表面價值層面來接受這一建議。當G完成了那項本該由C完成的發(fā)明時,C只是感到G的天賦和才智遠在自己之上,他為自己擁有如此令人欽佩的朋友而感到非常高興。由于他壓制了自己的懷疑和憤怒,C無法注意到,在許多關鍵性問題上,G是他的敵人而不是朋友。由于他緊握這種被人喜歡的幻覺不放,C便放棄了為自己利益而斗爭的準備。他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重大利益受到了損害,他也就不能為此而戰(zhàn),從而讓別人利用了自己的弱點。

借由壓抑得以克服的恐懼,也可以通過將敵意置于意識控制之下來進行克服。但是,對個體來說,是控制敵意還是壓抑敵意并不是可選擇的,因為壓抑是一個類似反射性的過程。在一個特定的情況下,個體意識到自己處于無法忍受的敵意之中,壓抑就會發(fā)生。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不能通過意識控制來克服敵意了。意識到敵意讓人難以忍受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個人可能在憎恨某個人的同時又愛或需要此人;又或者在于,個體可能不愿意正視產生敵意的原因是嫉妒或者占有欲等;還可能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內心對他人的敵意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壓抑是能消除疑慮使人心安最簡潔快速的方式。通過壓抑,這種令人感到害怕的敵意就會從意識層面消失,或是被阻攔在意識的大門之外。我換個表達方式再來重復這句話,盡管非常簡單,但確實是精神分析中極少為人所了解的論斷之一:如果敵意受到了壓抑,個體就絲毫想不到自己內心懷有敵意。

但是,這種消除疑慮最快速的方式,從長遠來看,并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方式。通過壓抑過程,敵意(或者為了說明其動力特征,我們在這里最好使用憤怒這個詞)被驅逐出了意識,但它并沒有消失。它從個體的人格背景中分離出來,并因此脫離了控制。作為一種爆發(fā)性和爆炸性的情感,在個體內心翻滾,并傾向于尋求釋放。被壓抑的情感其爆發(fā)性更強,因為它與人格相分離,從而使自身具有了更強大且令人驚奇的維度。

一旦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敵意,敵意的擴張就會從三個方面受到限制。第一個方面,在特定環(huán)境中考慮周圍的環(huán)境因素,將使個體明白對自己的敵人或所謂的敵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第二個方面,如果一個人憤怒的對象,是個體在其他方面所敬仰、喜歡或者需要的人,那么,這種憤怒或早或晚會整合到他的整體情感之中。最后一個方面,個體一旦形成了做什么合適、做什么不合適的感知,不論其人格如何,都會限制其敵意沖動。

如果憤怒被壓抑,那么通向這些限制可能性的渠道就被切斷了,結果是,敵意沖動會從內外兩方面來突破這些限制,哪怕只在想象中進行。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化學家,如果能按照其沖動行事,他就會告訴其他人G是如何濫用他的友誼,或者向上級透露G剽竊了他的想法,又或者阻止G繼續(xù)進行相關研究。由于他壓抑了自己的憤怒,使這種情緒被分化或者擴散掉了,可能會在夢境中呈現出來。在他的夢中,他可能以某種象征性的形式成了殺人犯,或者變成了令人敬佩的天才,而其他人則威信掃地。

通過分化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壓抑的敵意可能會因外部因素而得到強化。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高級雇員因為上司沒跟他進行討論就做出安排,而對上司產生了憤怒,如果他壓抑了自己的憤怒,不再對安排提出異議,那么上級必然會繼續(xù)騎在他的頭上,因此,雇員就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憤怒情緒。[11]

壓抑敵意的另一個后果源于這樣一個事實,個體會將那種無法控制的高度爆發(fā)性的情感記錄在內心。在討論這個后果之前,我們必須考慮由此產生的一個問題。根據定義,壓抑一種情感或沖動的后果是,個體再也不會意識到其存在,因此,在他的意識層面,他并不知道自己懷有任何針對他人的敵意。那么,我怎么能說他在內心“記錄”了那些被壓抑的情感是存在的呢?答案基于以下事實,即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必擇其一的取舍,但正如沙利文在一次演講中所指出的那樣,存在著不同的意識水平。被壓抑的沖動不僅還能發(fā)揮作用(這是弗洛伊德的基本發(fā)現之一),在意識的較深水平上,個體還能意識到它的存在。將其還原為盡可能簡單的說法就是,本質上來說,我們不能自欺欺人,我們對自己的觀察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好,就像我們觀察別人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好一樣。例如,我們對別人形成第一印象往往很正確,但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不去注意我們在這方面的觀察。為了避免重復解釋,當我談及,我們實際知道內心發(fā)生了什么,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將使用“記錄”這個詞。

通常,只要敵意及其對其他利益的潛在威脅足夠大,壓抑敵意的后果本身就足以產生焦慮,模糊的焦慮狀態(tài)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建立。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這一過程并不會停滯不前,因為個體迫切地想要擺脫這種從內部威脅自身利益和安全的危險情感。第二種類似于反射的過程就產生了,個體將其敵意沖動“投射”到外部世界。第一種“偽裝”就是壓抑,需要第二種“偽裝”來補充:“假裝”這種毀滅性的沖動不是來自他自身而是來自外界事物。從邏輯上來講,他自身的敵意沖動所投射的對象,正是這些敵意沖動所指向的人。結果是,這個人當下就擁有了投射者心中可怕的部分。部分原因在于這個人被賦予了投射者本人受到壓抑的敵意沖動所具有的殘忍性質,部分原因在于,在任何危險中,這種效能的程度不僅取決于實際情形還取決于他們對實際情形所持的態(tài)度。一個人越是缺乏防御能力,危險看起來就越大。[12]

作為一種附帶功能,投射也滿足了自我辯護的需求。并不是個體本身想要欺騙、偷盜、剝削、羞辱他人,而是其他人希望對自己做這樣的事情。一個意識不到自己有毀滅丈夫這一沖動傾向的妻子,在主觀上相信自己非常愛自己的丈夫,由于這種投射機制,很可能認為自己的丈夫是一個想要傷害她的野獸。

投射過程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被另一個為達到相同目的的過程所支持:對報復的恐懼可能會控制被抑制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想要傷害、欺騙其他人的人也害怕其他人對自己做相同的事情。這種對報復的恐懼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普遍特性,在多大程度上源于罪惡與懲罰的原始經驗,在多大程度上為個體的報復行為預設了一種動機,對這些我不給出答案。毋庸置疑,這種報復恐懼在神經癥患者的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壓抑敵意所產生的過程,導致了焦慮的情緒。事實上,壓抑產生的狀態(tài),正是焦慮的典型狀態(tài):感到源自外界強大危險而出現的一種缺乏防御能力的感覺。

盡管,從原則上講,焦慮產生的步驟非常簡單,但在實際中,要理解焦慮產生的條件是相當困難的。其中一個復雜的因素是,被壓抑的敵意沖動常常不是投射到個體實際上與之相關的那個人身上,而是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例如,在弗洛伊德的一個案例中,小漢斯并未對他的父母產生焦慮,而是對白馬產生了焦慮。再者,我有一個非常敏感的病人,她壓抑了自己對丈夫的敵意,她突然對游泳池中的爬行動物產生了焦慮。似乎任何東西,從細菌到暴風雨,都可以成為焦慮附著的對象。這種將焦慮從相關個體身上分離出來的傾向,原因非常明顯。如果焦慮情緒確實指向父母、丈夫、朋友或者類似親密關系中的人,那么擁有這種敵意就會使人感到與尊重權威、忠于愛情、欣賞朋友的現存關系不相符。面對這樣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否認敵意的存在。通過壓抑自己的敵意,個體就否認自己身上存在任何敵意,通過將其敵意投射到暴風雨上,他也就否認了他人身上存在的敵意,許多對幸福婚姻的幻想都是基于類似的鴕鳥心態(tài)。

說敵意的壓抑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焦慮的產生,并不意味著,每次壓抑發(fā)生時,都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焦慮可能會通過我們已經討論過或將要討論的保護機制中的一種立即轉移,處于這種情況之中的個體,可能會采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自我保護:例如,提高自己對睡眠或者飲酒的需求。

在壓抑敵意的過程中,會產生出許多不同形式的焦慮。為了更好地理解所產生的各種不同結果,我將以下述形式呈現不同的可能性。

A.感到危險是源自個體內在沖動。

B.感到危險源自外界。

從壓抑敵意的后果看,A組似乎是壓抑的直接結果,而B組以投射為前提,A組和B組都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個亞組。

(1)感到危險是指向自己的。

(2)感到危險是指向他人的。

這樣我們就形成了四種主要的焦慮類型:

A(1)感到危險來源于自身沖動,并指向自己。在這個類型中,敵意會繼而轉向針對自己,這個過程我們后面將會討論。

例子: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從高處跳下而感到恐懼。

A(2)感到危險來源于自身沖動,但卻指向他人。

例子:因控制不住想要用刀傷人而感到恐懼。

B(1)感到危險來源于外界,并指向自己。

例子:對暴風雨的恐懼。

B(2)感到危險來源于外部,并指向他人。在這個類型中,敵意被投射到外部世界,而最初的敵意對象仍然存在。

例子:過度擔憂的母親,對一些會威脅其子女的危險感到焦慮。

不用說,這一分類的價值是有限的。在提供一種快速的定向上,它或許是有用的,但它不能解釋所有的可能例外的情況。例如,不能做出以下推斷,有A型焦慮的人不會投射出他們被壓抑的敵意,只能據此推斷,在這種特定形式的焦慮中,投射并不存在。

敵意可以產生焦慮,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局限于此,這個過程還可以對周圍其他方式起作用:基于受到威脅的感受,焦慮可以輕易地反過來以防御的形式產生一種反應性敵意。在這點上,它與恐懼沒有任何不同之處,恐懼也同樣會引發(fā)攻擊性。如果反應性敵意被壓抑,會產生焦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焦慮和敵意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以下效應,其中一個總會激發(fā)和加強另一個,這就使我們能夠理解,為什么會在神經癥患者身上發(fā)現大量無情的敵意。[13]這種交互影響,也是為什么嚴重的神經癥患者在沒有明顯的外部不良條件時,病情也會日益嚴重的一個基本原因。敵意或焦慮到底哪個是主要因素,這一點無關緊要,對神經癥的動力學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白焦慮和敵意是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的。

總體而言,我提出的焦慮概念,本質上來說是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出的,它要通過無意識力量、壓抑過程、投射等諸如此類的動力才能發(fā)揮作用。但是,如果我們要想討論得更為詳細,就會發(fā)現,它與弗洛伊德的觀點在好幾個方面都有所不同。

弗洛伊德曾相繼提出了兩種關于焦慮的觀點。簡單來說,第一種觀點是,焦慮是抑制沖動的結果。這里只涉及性沖動,因而是一種純粹生理學的解釋,因為它基于以下信念,即如果性能量受阻得不到釋放,就會在體內產生生理緊張,這種緊張會進一步轉化為焦慮。根據他的第二個觀點,焦慮(或者他所說的神經癥焦慮)源于對這樣一些沖動的恐懼,這些沖動的發(fā)現或者追求會引來外部危險。第二種解釋是心理學的,不僅涉及性沖動還涉及了攻擊性。在這一對焦慮的解釋中,弗洛伊德并沒有關注到沖動的壓抑或者不壓抑,而只關注對這些沖動的恐懼,因為對這些沖動的追求會帶來外來的危險。

我所提出的焦慮的定義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即必須將弗洛伊德兩種觀點結合起來,才能認識焦慮的全貌。因此,我讓其第一個觀點擺脫了其純粹的生理基礎,將它與第二個概念結合起來。總體而言,焦慮并不是主要是源于對沖動的恐懼。在我看來,弗洛伊德未能很好地使用焦慮的第一種觀點的原因(盡管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心理學觀察基礎上的)在于,他只給出了一個生理學的解釋,而不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心理學問題:如果一個人壓抑了一種沖動,那他的心理會發(fā)生什么后果?

我與弗洛伊德分歧的第二點在于,在理論層面不那么重要,但在實踐層面卻非常重要。在這一點上我同他的觀點完全一致:每種沖動都會產生焦慮,只要其表達會招來外部危險。性沖動當然就是這一類沖動,只有在嚴厲的個體和社會禁忌下,它才會成為危險沖動。[14]從這個方面來看,性沖動引發(fā)焦慮的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存文化對性的態(tài)度。我并不認為性是焦慮的一個特殊來源,但是,我相信敵意中,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被壓抑的敵意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特殊來源。我用簡單實用的語言來表述一下我在本章中提出的概念:無論何時,我發(fā)現焦慮或者焦慮的跡象,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這樣的問題,什么樣的敏感點受到了傷害并由此引發(fā)了敵意?又是什么使得壓抑成為必要?我的經驗是,沿著這些方向進行探索,通常能獲得一種對焦慮令人滿意的理解。

我的發(fā)現與弗洛伊德的第三點區(qū)別在于,弗洛伊德假設焦慮僅產生于童年,始于所謂的出生焦慮,隨后是閹割恐懼,而后產生的焦慮都是以童年時期的幼稚行為反應為基礎的。“毋庸置疑的是,我們稱為神經癥患者的人,他們對危險的態(tài)度仍然停留于嬰幼兒時期,尚未成熟到脫離已經過時的焦慮狀態(tài)。”

讓我們分別對解釋中包含的元素進行思考。弗洛伊德宣稱,在童年時期,我們特別容易產生焦慮反應。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它有充分且易于理解的理由,因為對于不利影響,兒童相對而言較為無助。事實上,在性格神經癥患者身上,我們總會發(fā)現,焦慮始于童年早期,或者至少是我所說的基本焦慮,就始于這一時期。然而,除此之外,弗洛伊德還認為,在成年神經癥患者身上的焦慮,仍與最初引發(fā)焦慮的條件有關。這意味著,例如,一個成年男子也會像小男孩那樣因閹割恐懼而苦惱,盡管形式有所不同。毫無疑問,的確存在一些罕見的病例,在這些病例中,一種嬰兒期的焦慮反應會伴隨適當的刺激,以不加改變的方式,再次出現在后來的生活中。[15]但是,一般而言,我們發(fā)現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是重演而是發(fā)展。在有些病例中,精神分析讓我們對神經癥如何形成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我們發(fā)現,從早期焦慮到成年怪癖之間,有一條沒有間斷的反應鏈。因此,與其他因素一起,后期的焦慮包含兒童期存在的特殊沖突。但是焦慮作為一個整體,并不是嬰兒期的反應。如果將焦慮看作是一種嬰兒期的反應,會讓兩種不同的事物產生混淆,即將嬰兒期產生的每種態(tài)度都錯誤地看成一種幼稚態(tài)度。如果有正當的理由將焦慮稱為一種嬰兒期的反應,那么至少也有同樣正當的理由認為,應將其稱為兒童身上早熟的成人態(tài)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观塘区| 庆元县| 方正县| 车致| 汝南县| 墨玉县| 云安县| 澄江县| 绿春县| 玛多县| 策勒县| 石河子市| 榆树市| 睢宁县| 盖州市| 卢龙县| 五寨县| 治多县| 木兰县| 定州市| 措美县| 谢通门县| 宣恩县| 吉水县| 承德市| 鲁甸县| 福鼎市| 磐石市| 威信县| 金乡县| 阿尔山市| 富宁县| 德化县| 荃湾区| 霍城县| 宣城市| 横山县| 万安县| 米脂县| 南康市|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