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啟動黃金圈思維
- (英)西蒙·斯涅克 戴維·米德 彼得·多克爾
- 3865字
- 2021-11-05 10:45:12
引言
為什么要找到為什么
我們常常出差“找”工作,即便這樣,有的工作還是會等不及,它會自己主動找上門來,甚至會“追”到飛機上找我們。彼得就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在一趟從邁阿密飛往圣路易斯的航班上。下面是彼得的故事。
我當時筋疲力盡,就想趕緊抵達目的地。又一次飛行,又會出現一個陌生的鄰座人。我希望這一次的鄰座人不會侵占我的空間,身體不要,聲音也不要。我只想要與自己為伴。但事實證明,我的鄰座正是我不希望出現的那種人,這趟航程也正是一趟不得閑的航程。
飛機要飛4個小時,我想調整坐姿,讓自己坐得舒服一些,而正在這時,史蒂夫坐到了我旁邊,主動向我介紹了他自己。閑談幾句后,他聊起了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曾有過相同的經歷,那不用我說你也能猜到,史蒂夫并不是什么好萊塢明星的保鏢,也沒有迫不及待地想跟我分享那些明星不為人知的情愛糾葛或丑聞。他的故事沒有任何八卦的成分能娛樂我的旅程,一絲一毫都沒有。史蒂夫從事鋼材銷售已有23年之久。是的,鋼材。可真是個“引人入勝”的主題啊。
不過,事實證明,賣鋼材的史蒂夫并不是平凡無奇的那一類人。他的公司總部在瑞典,生產的是一種特別純的鋼材。用這種鋼材制造的機器部件,比如汽車的變速器,質量更輕,能夠提高機器的工作效率。史蒂夫自己就是工程師,他對自家產品優于市場上其他選擇的判斷是可信的。
史蒂夫講完自己的故事后,一臉期待地望著我,顯然是希望我問點兒問題,好讓他能夠繼續展開鋼材這個話題。但問題是,我并不關心史蒂夫的工作本身。這并不代表我很冷漠,不愛交際,或者是只對八卦感興趣,我絕不是這樣的人。能夠吸引我的不是人們以什么為生,而是他們為什么以此為生。因此,我沒有問史蒂夫他的鋼材成本是多少,他最棒的客戶是誰,而只是說了句“那又怎樣”。
“這個嘛,呃……”史蒂夫并沒有聽懂我的問題,他支支吾吾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又換了種問法:“我知道你銷售的鋼材非常純,也知道它能減輕機器部件的重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但那又怎樣呢?”
史蒂夫結巴得更嚴重了,好不容易蹦出了一個答案:“這個嘛,就是需要耗費的材料沒那么多了。”
他離我想要的答案越來越近。我又逼近了一小步。
“這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有那么片刻時間,史蒂夫看上去仿佛就要崩潰了。他原本只是想要輕輕松松地閑聊而已。在這之后的3個小時里,他被我奇奇怪怪的問題給困住了。是的,我完全扭轉了局勢,掌握了主動權。通過不斷地對話,我找到了答案。
事實證明,這種純鋼制造的部件耗材更少,但仍然堅固。耗材更少意味著熔煉工序(從礦石中提取金屬)更簡單,因此能減少鋼材生產過程中的耗能和污染。用這種鋼材制造的機器也會具備同樣的優點。以汽車為例,用這種鋼材生產的汽車,重量更輕,耗能更少,污染也更少。而且鋼材越純,回收利用就越容易。這下才是真的引人入勝了……但我們還是沒有聊到史蒂夫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的原因。
“能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是很棒,”我說,“但你之所以能將這份工作堅持23年之久,一定還有別的更重要的原因。”要堅持一件事,且始終熱愛它,23年真的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
“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東西是你真正的信念所在。”我進一步刺激他。然后我成功了。在我們的對話中,史蒂夫的眼睛第一次迸發出了光芒,他的感情傾瀉而出。
史蒂夫想要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一個健康的地球,這是他盡心盡力在做的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以更負責任的方式來使用地球上的豐富資源。他之前一直在跟我聊鋼材,卻從未提到過這一點,但恰恰是在這一點的激勵下,他才會跟一個飛機上偶遇的陌生人興致勃勃地聊起了鋼材,且半句不離這個主題。
我跟史蒂夫說,希望他允許我重新詮釋他推銷鋼材時說過的那些話。“簡言之,”我模仿史蒂夫的語氣說道,“我認為,我們應當用自然資源為人類謀福利。我也認為,我們應當負責任地去使用這些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一個安全健康的地球。為此,我才選擇成為工程師,才加入了現在的公司。我們公司的總部在瑞典,瑞典是一個致力于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國家。我們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幫助工程師創造更輕巧、更高效、更綠色的產品,而這條通往可持續性的道路恰巧就是這種更純的鋼材。”
“謝謝你。”史蒂夫一臉喜悅地說,“你剛剛將我熱愛這份工作的理由用語言表達了出來。”
我只是發現了史蒂夫熱愛工作的原因,并用這個原因幫他重新詮釋了他的推銷話術,而這就足以幫他認清一點:真正讓他23年來都滿足于自己工作的并不是他的工作本身,真正激勵他的是他從事這份工作的原因。在將自己的工作與使命感聯系起來后,史蒂夫就找到了自己的為什么。
* * *
只有大聲說出來,
你的愿景才能化為行動。
如果你隱而不言,
秘而不宣,
它就只能是你腦海中
構筑的空中樓閣。
每個人都有一個為什么,它是深植內心的目標、理想或信念,是激情與靈感的源泉。現在,你或許還不知道自己的為什么是什么,或如何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但我們保證,你是有的。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為什么,而且等不及未來某一天和彼得在飛機上偶遇,這本書就是你的明智之選。我們相信,所有人都值得像史蒂夫那樣去活:一覺醒來能干勁兒滿滿地去工作,一天結束也能帶著對工作的滿足感回家。
滿足不同于快樂。工作中能讓我們快樂的事情不勝枚舉:實現目標、升職、得到新客戶、完成項目等。但快樂是短暫的,這種感覺并不持久。沒有人能因12個月前實現的目標而至今仍保持著充沛的精力和干勁兒,快樂的激勵效應是會隨時間流逝而遞減的。
滿足是更深層次的感情,它會持續。快樂與滿足之間的差別就是喜歡和愛之間的差別。比如我們的孩子,我們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喜歡他們,他們總有調皮搗蛋討人厭的時候,但我們對他們無時無刻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再比如工作,我們并不是每天都能從工作中得到快樂,但只要從事這份工作能讓我們覺得自己正在為比個人私利更偉大的事業而奮斗時,它就能讓我們每天都感到滿足。正因如此,才會有以薪酬、地位等世俗標準來看十分成功的人,卻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只有與為什么直接相關的工作,才會給我們帶來滿足。
史蒂夫,這位來自鋼材行業的朋友,能夠在談成一筆生意時感到快樂,但真正能讓他感到滿足的是,他知道自己正在為更偉大、更有影響力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快樂源于我們所做的事,滿足源于我們做這件事的原因。
史蒂夫很幸運。盡管在遇到彼得并與彼得交流之前,他無法用語言清楚說出自己的為什么,但他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一直在為自己的為什么而活,因此,他能一直活在激勵與滿足中。不過,若這家瑞典公司被更大的公司收購,而新老板裁掉了史蒂夫呢?若史蒂夫不得不在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的情況下去找一份新的工作呢?鑒于他過去20多年的從業經驗,他最有可能換一個地方繼續從事鋼材銷售。不過,若他的新公司并不致力于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呢?那么,當他再在飛機上與陌生人閑談時,現在這股使命感與熱情都會消失殆盡。他也許會永遠失去將自己的拼圖拼接完整的機會,他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對工作的熱情其實與鋼材本身毫無關系。
如果想要對工作永葆激情,如果想要為比個人私利更偉大的事業奉獻的感覺,我們就需要知道自己的為什么。而這就是我們寫作本書的原因。
* * *
在過去25年多的時間里,我們的團隊一直在踐行找到為什么,而這本書是我們從這些經驗中提煉出的精華。我們幫助過各種各樣的人和組織尋找他們的為什么,包括企業家、員工、小企業和大企業內的團隊。這本書旨在幫助你們找到為什么,順利地啟動黃金圈思維。
下面是本書內容的概述。前兩章介紹了找到為什么所必需的信息,我們強烈建議所有人都不要錯過這兩章。之后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進入第3章或第4章,前者適合找到個人的為什么,后者適合找到團隊成員的為什么。最后,我們建議所有讀者認真閱讀第5章到第7章。在本書最后,我們補充了一些信息,也許能在你產生疑問時為你提供幫助。
? 第1章是對《從“為什么”開始》的高度凝練,該書致力于宣傳黃金圈思維與為什么這一理念。這一章會探討知道自己為什么的一些好處。
? 第2章概述了找到為什么的過程。無論在找到為什么的路上,你是獨自前行,還是與團隊合作,這一章都不容錯過。
? 第3章是個人找到為什么的分步操作指南,企業家和員工也都適用。如果你想用這本書幫助自己的團隊或公司找到為什么,也推薦先閱讀本章,找到自己的為什么將有助于你帶領團隊完成他們的尋找為什么之旅。當然,這并不是強制的。
? 第4章講解了組織、企業在開始找到為什么前所需做的準備,也就是指一切多人合作的團隊。
? 第5章的內容與第4章銜接緊密,講解了該如何帶領團隊完成找到為什么的過程。
? 為什么是目的地,怎么做是可以抵達目的地的路線。第6章集中講解怎么做,也就是該如何激活自己的為什么。
? 第7章講解的是如何與他人分享你的為什么,以及如何以你的為什么而活,如何將其應用于實踐。
? 附錄解答了我們在工作坊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還提供了方便你們(或其他促進者)開展工作坊的“備忘錄”。
對于找到為什么這個過程,最難預測的事情之一就是完成它要花費多長時間。第3章到第5章概述了個人及團隊所需經歷的過程,我們也根據自己的經驗估計了每一步將會花費的大概時長。不過,這些數字僅僅是平均值。一些人會完成得更快,一些人則會完成得更慢。具體時長無“對錯”之分。重要的是堅持做好每一步,直至你有信心可以進入下一階段。
現在,你就要翻開第1章了,說實話,我們是有一點嫉妒的。我們熱愛幫人們找到自己的為什么。就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親自到場,陪伴在你們每一個人身旁。但我們的愿景是,盡可能幫助更多的人找到他們的為什么。因此,在你開始這段冒險時,我們將成為你的虛擬向導。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