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面的自我:人生逆旅中的自我修行
- 陶思璇
- 3102字
- 2021-10-20 10:38:18
1.接受每一種情緒,承認它的存在
街上匆匆趕路的人群,周末突然發來的與工作有關的消息,鏡子里日益后退的發際線……在這個匆忙的時代里,焦慮似乎成了人們生活的常態,成為危害人們心理健康的一種頑疾。
心理學家阿倫·特姆金·貝克曾經指岀,焦慮之所以會產生這樣巨大的破壞性,是因為它會讓人有一種脆弱感。感到焦慮的人們,總會企圖回避生活中出現的沖突。尤其是在經歷失敗之后,恐懼、緊張和無助感加重,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嚴重者還會出現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思想慌亂、無所適從,不能連貫地分析問題,容易產生極端念頭,邏輯思維混亂不清,認知不能結合實際情況等現象。
所有此類混亂常集中到一點,就是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夸大自己的無能和失敗,從而對工作和事業灰心喪氣,搖擺不定。對自己要做的事,欲行又止,顧慮重重。同時,所有這些認知和行為上的混亂,又加重了自身的恐懼和憂慮。有時,對恐懼的預期,還會導致易怒和暴躁、怨天尤人和厭煩。為了每天扮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人們想出了無數種緩解焦慮的辦法,但都收效甚微。為了徹底搞清楚焦慮的發生機制,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焦慮情緒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有人說,焦慮來源于恐懼,因為無法控制人和事物的發展變化,所以對不確定性出現了恐慌的情緒。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我認為,焦慮并不產生于單純的恐懼。因為恐懼作為人類的一種正常情緒,它具有保護性特征,使有機體能躲避危險。只有對恐懼本身感到恐懼時,恐懼才具有真正的破壞性。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德·蒙田說:“我的生命中充滿了可怕的不幸——大多數從來沒有發生過。”人們之所以陷入這樣一種困境,原因之一是人們常常被自己根本不明了的恐懼置于手足無措的境地,甚至因為強大的心理壓力,會在不知不覺間否定恐懼感,僅僅因為害怕而害怕,搞不清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我有一個朋友小蘭,前段時間,她被確診患有乳腺癌。但令人費解的是,當朋友去安慰她時,她卻顯得滿不在乎,反而比以前更加活躍。在聚會上,她精力充沛,光彩照人,話也說得特別多。她不斷地向身邊的朋友描述,她的生活過得多么快樂,丈夫工作多么順利,自己多么愉快,孩子聽話又聰明。
整個下午,她說了很多她生活中的事情以及她怎樣努力積極地學習電腦的情形。起初,我并不能從她瑣碎的敘述中立即明了她所要表達的情緒,只是覺得有些異樣。直到聚會快要結束的時候,她才沉默了一下,說:“噢,順便告訴你們,我過兩天要去醫院做手術。醫生有些擔心那些癌細胞擴散,想切除它們。”
說這些話的時候,雖然她臉上洋溢著微笑,手里滿不在乎地玩弄著杯子,但作為一名心理研究者,我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她最后所說的事情才最能代表她的真實情緒。
我關切地問:“小蘭,我想陪你去醫院,你同意嗎?”這時候,她整個人都變了,臉上失去了原來無憂無慮的光彩,肩膀也一下松懈下來,顯出一副不堪重負的樣子:“噢,你有時間嗎?雖然我不擔心情況會惡化。但如果你愿意陪我去,我會很放心的,也算是個安慰吧。”
直到現在,小蘭仍然不愿意讓人看見她有絲毫的緊張和畏懼,她把恐懼和焦慮深深地埋在心里。她否認乳腺癌可能會讓她失去女性最優美的部分這一不安的想法,結果最終帶給她更現實、更嚴重的恐懼和焦慮。
在小蘭看來,否定是對付恐懼及一些消極思想的最有效藥方,她出于本能采取了這樣一種聽天由命,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似乎只要否定自己真實的感受,就能推翻令人畏懼的客觀現實。她希望以否定任何對痛苦本質的感覺,來否定痛苦本身,這顯然是不能夠奏效的,即使她竭力掩蓋這一點,但所有人都能看出她內心深深的不安。
逃避恐懼,否定自己感覺情緒的權利,就等于否定自己快樂的權利,否定自己生存的權利。因為,當你在逃避畏懼的時候,你要時時提防恐懼的感覺的侵襲,然而恐懼的入侵是無孔不入的。你越逃避,神經就會越緊張,緊張反過來又會加重恐懼的感覺,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不管是焦慮還是恐懼,每一種情緒都是客觀存在的,它是身體的語言,是自我與我們交流的工具,但是我們卻經常否認這一點。
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父母會在孩子哭的時候告訴孩子:“不準哭了!”或是“別哭那么大聲!”在孩子難過悲傷的時候,父母通常會勸慰:“不要難過了。”這些“不要”“不準”無疑是在告訴孩子們,這樣不好,人活著就應該笑、就應該快樂,恐懼、悲傷這些情緒都不該存在。
實際上,情緒作為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它的動力性有增力和減力兩極。一般來說,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當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消極情緒。積極情緒會增加人的活力,而消極情緒則恰恰相反。
人有喜、怒、哀、懼、驚、恐、悲,這就注定了人的情緒不可能是靜如止水的。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指出,人類的四種基本情緒就是喜、怒、哀、懼。這四種情緒自由組合,就會產生無數種復合情緒。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換成心理學語言就是,人的需要大多數情況下不能得到滿足,所以,人體會到負面情緒的機會往往多于體會到正面情緒的機會,但人們往往不喜歡消極情緒,所以總是試圖去回避它。尤其是在經歷失敗之后,恐懼、緊張和無助感加重,就會使人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
雖然我們強行將情緒分為三六九等,但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喜、怒、哀、樂、悲、恐、驚,所有這些情緒都是人生來就應有的權利。任何情緒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會在不同的場合對我們有所幫助,比如在危險的火災中感到恐懼,我們就會產生逃生行為;當我們對考試感到焦慮就會促使我們努力復習;當我們的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時,憤怒會保護我們;在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時,采用一定的方式震懾敵人,爭取權益;在親人過世的時候,悲傷的淚水能宣泄我們的悲痛……
只有先接納情緒,我們才能進行正確的情緒表達。臨床心理學家發現,情緒的適度表達會讓人覺得更加輕松和自由,讓自身的壓力得到宣泄,獲得更完整的主觀幸福感。當人們掩飾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也就阻止了自己表達和宣泄的過程,讓人變得壓抑,常常會被消極情緒所束縛。
人們經常會說:“這種感受太糟糕了,我想趕走這些不好的感受。”可事實上,只有當我們不再排斥負面情緒,而是能敏銳地感知自身的真實感受,不排斥、不評價、不拒絕的時候,我們才會對自己產生更深的理解,只有接納了負面情緒之后,負面情緒才會自己逐漸消失,而不是被我們強行“趕走”。
如果為了避免體驗到消極情緒,害怕受其影響,而試圖去趕走它們,只想靠理智生活,那是完全不現實的。
正確地對待消極情緒的方法是,首先,你要知道這些情緒感覺是應當存在的,不要否定它。然后,在深呼吸中觸及這種情緒,描述它、體會它、表達它,不要試圖與之抗爭。
有些人想通過理智控制情緒,但是情緒并不像水龍頭一樣想關就能關得住,它并不聽命于理智。即使我們真的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必然是以壓抑我們自身的真實體驗為代價的,會讓我們的身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你是整體的你,而不僅僅是快樂、幸福的你。或許生活中你是一個理智大于情感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你應該給予你自己感覺的權利,即使是一些消極的情緒,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像香港女作家林燕妮的一首詩里所寫的那樣:
此刻/任何人都不能給我溫暖/
當一個人對自己失望/
當一個人失去目標時/
安慰/只不過是塑膠點心/
雖然看著開懷/到底不能吃下去療饑/那么/就讓我在冷冷黑黑的孤獨中/自暴自棄一會兒吧/
人/實在很難天天昂著頭/
氣勢如虹地向前沖/
也許/我根本需要休息/
我根本需要退步一下/
消沉夠了/我自會再度爬起來/
目前/我需要近似死亡的歇息
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消沉之后自會有氣勢如虹。一旦你能夠坦承自己的各種恐懼,接受自己的情緒,改變就已在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