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心理從哪里來
與人比較作為普遍的心理問題不是才出現,而是已經跨越了千年。想要擁有別人的東西,這種想法在很早以前就被認為十分危險,以至于在《圣經舊約·出埃及記》中這樣寫道:
當然并不是古代所有的例子都適用于今天—老實說,我覺得多看兩眼鄰居家的驢也沒什么—但是至少可以判斷出,把視線越過自家圍欄打量鄰居家的財物這種事自古有之。
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是最早探討比較心理及其影響的先哲之一。他在《人性論》中,研究了人性的“惡”與“嫉妒”的問題。他這樣寫道:
最終,休謨得出結論,使我們煩惱的是我們與同類人進行比較這件事本身。當我們看到原本與我們處在同一水平的人可能由于社交圈、年齡或背景方面等原因不斷進步,最終把我們甩在身后的時候,用休謨的原話來講,是最“痛苦”的時刻。
有證據顯示,與人比較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社會地位的焦慮,已成為近幾個世紀十分普遍的問題。“趕上隔壁瓊斯家”(諺語,意為在社會地位及物質財富上不落后于人)進入了整個19世紀的群體語境;而這種普遍的觀念在20世紀50年代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暢銷卡通連環畫。“不能輸給別人”的想法于是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那個假想的瓊斯家的社會地位我要達到,他們擁有的東西我要得到,他們做的事情我也要去做。只有這樣,我才算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所以,與人比較的心理確實由來已久,并且不是什么好現象。但是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對待自己呢?
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于1954年在學術界正式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他指出,人具有天生的、內在對自己進行評估的傾向。這種評估是通過把自己同其他人比較得來,也就是說,在評估過程中,我們通過觀察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來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評價和自我定義。
費斯汀格認為,我們會利用這種內在的比較趨向與能力,以他人作為衡量的標尺,來做出關于自身更準確的判斷。比如,我的工作主要是銷售,那么我會同那位銷售紀錄冠軍——每月都能完成任務無一失利的同事進行比較。如果發現自己能力不如他,我會受到激勵,付出更多努力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工作表現……或者相反,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超越他,從此一蹶不振。
其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與他人比較,獲得對自己的表現、能力、觀點、信念的了解。通過不同的比較,我們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根據費斯汀格的理論,社會比較分為兩類:
●上行社會比較是將自己與我們認為比我們更優秀、更杰出的人比較。因為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或改善人生現狀,所以我們可能會關注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以他們為目標,尋求策略,提升自己,從而獲得跟他們一樣的成就。
●下行社會比較是我們將自己與表現不如我們的人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會給我們帶來安慰,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處境、潛能或生活中可能正在發生的事情都還不是那么糟。雖然我們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還有人比我們更糟糕,我們不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