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情結影響到誰
在你開始審視與療愈比較心理之前,需要強調一點:不受比較心理負面影響的人在地球上是存在的,并且就在你我身邊,這些人沒有因與他人比較而產生自我懷疑和復雜的情緒。對于他們來說,人生如夢中的疆野,展現出一切可能。
“哦,你訂婚了?太棒了!總有一天我也會遇到生命中的愛人!”
“聽說你拿到了生意所需要的全部投資?恭喜!我這邊也正努力實現商業增長。”
“哇,你獲得了那個獎項的提名?太棒了!我也要提升我的實力,總有一些獎等著我!”
諷刺的是,這些人也是我過去羨慕、比較的對象,我像研究稀有人種一樣研究他們,為他們強大的自我所折服。值得慶幸的是,比起以前為比較心理所累的自己,現在的我已經能接近這些人的心態。
但是大多數人,包括正在閱讀此書尋求幫助的你,與我有著相似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不與人比較并不容易。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大量實踐并提升自我意識,建立同樣強大的自我,并做到游刃有余。這里的重點是,要獲得強大的自我,你需要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看清使我們在比較的旋渦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的心理習慣與行為模式。
比較心理影響著我們大多數人,因為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比較。如果你回想童年,你會看到它的影響力。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接收到的反饋和信號,讓我們不太想做自己,甚至不太敢做自己。
●“我死也不會穿那件衣服的!”——也許你在聚會上聽到朋友對某人的穿著進行批評,你對自己說:不要穿太有個性的衣服,普普通通隨主流就好。
●“掃興的人誰喜歡!”——當你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你的堂弟可能會取笑你。你對自己說:我的真實感受說出來很可能會讓別人不喜歡我,沒有朋友。
“什么?你竟然喜歡那個人?真的假的!”——游樂場上的玩伴會當著你的面大笑。你對自己說:我喜歡的人必須符合同齡人的評判標準,而不是我自己的。
如果發現上述場景在自己生活中有多常見也不要害怕——誠實地面對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繼續。現在,請回憶以往在你生活中出現過的信號和場景,讓你覺得做自己是不舒適的,然后寫在這里:
回想你上學時在學校操場上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的場景,在你的同伴群體中是不是也有一套叢林法則?青春期正是一個人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拉幫結伙的時期,這時候誰想被貼上“怪胎”“不酷”或“失敗者”的標簽呢?融入群體,跟隨主流,意味著別人對我的接納,擁有集體歸屬感和安全感。而特立獨行的代價,輕則造成社交尷尬,嚴重的則會遭受別人的霸凌,導致深遠而痛苦的影響。不知從哪個時刻起,哪里開始變得不對勁了。
從小我們就把“怎樣是對自己最好的”替換為“怎樣會被他人接納”。很多人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盡管這種擔心是非理性且無用的,但還是會被深深地困擾著,對自我成長,對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以及喜歡的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做出妥協,比如不得不去自己不喜歡但朋友喜歡的餐廳吃飯,勉強做一份已經感覺不再享受其中的工作,或是繼續一段自己不再珍視的友情。再自信的人,也有迷失自我、不知所措的時候。
也許你投入數年的時間與精力接受訓練,只為得到一份你父母明確認同的工作;也許你的戀情本已走到盡頭而你卻遲遲未提出分手,因為你擔心單身太久,別人說你不正常,害怕朋友們在聚會上議論你單身的事;也許你發現自己竟然會去不喜歡的地方度假,只是因為社交媒體熱門旅游標簽關鍵詞推薦了這個地方,你希望通過在這個網紅景點打卡而收獲朋友圈一波羨慕的點贊;也許你在某個地方居住完全是因為你覺得應該在這兒,雖然窗外的景色可能令你不快。
我的故事
我記得自己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比較心理的困擾,如果你在兒時有過類似的經歷,那你并不孤單。
5歲時,當我看到剛出生的小弟,我在想他是不是比我可愛。上學后,我就把能不能拼對單詞,游泳比賽能否奪冠作為我與同學比較的標尺,在心里把自己和同學們排名,這樣較勁的心理持續了整個青少年時期,直至成人。而長大以后,那個想象中的“誰是第一名”的游戲并沒有停止,總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證明我做得不錯。
我的比較心理狀態發展到頂峰是我參加完一次同學聚會,那時我快30歲了。那天原本很快樂,美酒佳肴,大家敘舊聊天,彼此交心暢談人生故事到很晚。可能是聊小時候的事聊得太開心,在聚會的氣氛之下我全然忘記了自己正在經歷的、在當時的我看來不值一提的、庸碌無常的生活。其實,那一段時間我與男友(現在的老公)正處于人生的窘境中。由于經濟衰退的影響,他的工作受挫,生意不景氣,我們擔心的糟糕的結果也變成了現實,我們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我感覺自己好像親眼看見一場車禍,看著慢鏡頭下的一切一點點被摧毀瓦解。表面上我鎮定自若,輕松自如地與人說笑,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心里那根繃緊的弦隨時可能會斷掉。
那天晚上,我被一個個體面的同學們包圍著,大家看起來都無憂無慮。我們在社交網站上互相加了好友,一夜間我的社交網絡擴大了三倍。
對于當時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心力交瘁、脆弱無助的我來說,這個舉動如同火上澆油。手機上聯系人名單擴充了,給我做比較的對象資源也豐富了,天天上網的習慣一發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的我就這樣用手指劃著屏幕,內心跌入谷底,在那里我完全忘記了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的人生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在那里只有不斷地下墜,下墜……而我身體里潛伏的比較心理也開始強迫癥般地爆發出來。
看到誰曬了一個健身照,我就會站在鏡子前把自己身上每一塊肌肉的線條、手腳臂膀,與照片中的人比較上一個小時。我將三個人的社交動態設為特別提醒,以便我隨時跟蹤他們的最新動態。我存儲別人的信息,有時直接用手機截屏他們所發的狀態,來提醒自己他們已經達到了什么成就。如果我的好奇心被進一步激發了,我還會旁敲側擊,和別人打聽小道消息,來獲得更多關于我在網上看到的某個人某件事的信息。比較心理已經把了解別人正在干什么變為我每天必做的事,然而我對此也無能為力。
改變發生在兩年后的一個星期六下午。記得當時我仍在玩手機,一口氣看了一個人長達三年的臉書相冊,就在我對著他發的去馬爾代夫的度假照片翻白眼的時候,我的手機由于過燙,突然屏幕死機。這也是對我自身狀況的一個隱喻,我同人比較的心理,確實像手機一樣已經發熱過頭完全失控。我怎么會落到如此境地—怎么會在自己和朋友的比較中,感覺如此自卑、迷失、無能為力、失去自我?我不只是和朋友比,說實話,是在和所有人比。
然后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可以覺察我在比較過程中的想法和感受,那么我是否也可以通過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從中跳脫出來,重拾自我呢?我至少要去嘗試。
為了走出這個亟待攻克的個人困境,首先,我找了些入門的資料,比如聽演講或翻閱書店里心理自助書籍。接著,我報名了一些心理學在線課程,訂閱了相關領域的博客文章,繼續深入學習。之后,我接受了更加正規的訓練。當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自己做事動機有了更進一步了解—包括了解我恐懼的是什么,在不受人影響的情況下我想要的又是什么。之后我發現像魔爪般鉗制我的比較心理,才一點點慢慢松動減弱,我才得以重獲快樂。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有意識地去放下那些在與人比較過程中我緊抓不放的東西,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內心更深處,傾聽真實自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