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1061字
- 2021-10-22 19:58:08
二、跨國民俗舞蹈的形成
跨國民俗舞蹈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論是政治的、經(jīng)濟的、宗教的以及其他原因,當一種民間舞蹈傳入某個國家后,只有這種舞蹈的文化因素被該國所接受,并與該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融會,才能成為跨國民俗舞蹈。而跨國民俗舞蹈的研究,不僅有利于國際間的文化比較,還可以從比較中深化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
自古以來,中國一向重視和周邊國家的睦鄰關(guān)系,隨著政府間的友好往來、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各種宗教的傳播以及民族遷徙等諸多途徑,許多由國外傳入的舞蹈為中國群眾所喜愛并與當?shù)匚幕嗳诤希胖饾u發(fā)展成為民間的、宮廷的舞蹈形式,自漢、唐以來,直至明、清各代無不如此。中國的一些民間舞蹈也通過上述途徑流傳國外,遂成跨國民俗舞蹈形式。例如:漢代的“百戲”、晉代的“喬人”、唐代的“踏歌”、宋代的“乘肩小女”以及明、清時的“四塊瓦”等,在今日中國的民俗舞蹈以及跨國民俗舞蹈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文化淵源、傳承與發(fā)展。
隨著宗教的傳播,中國的一些與宗教節(jié)日有關(guān)的儀式舞蹈、民俗舞蹈先后傳入周邊國家,例如:戴著面具表演的“儺舞”,早已傳入朝鮮、日本;而藏傳佛教(喇嘛教)寺廟舞蹈“羌姆”,先后傳入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等國以及前蘇聯(lián)的布里亞特等地。與佛教有關(guān)的“鼓舞”、“缽舞”經(jīng)中國傳入朝鮮與日本后,又逐漸發(fā)展成為表演性舞蹈,并且都已成為各國民族色彩濃郁的民俗舞蹈形式,而且舞蹈的名稱也多有改變。我國傣族和東南亞一帶國家的群眾多信仰小乘佛教,所以他們的民俗舞蹈,都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在形成現(xiàn)代民族的過程中,隨著民族的遷徙,許多民族成為跨國民族,他們的民俗舞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類型特點。例如:新疆、內(nèi)蒙古邊境上的維吾爾、烏孜別克、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其舞蹈具有綠洲文化或草原文化的色彩;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以及廣西邊境上的一些跨國民族,他們都有相似的民俗舞蹈,或?qū)儆谵r(nóng)牧文化、或農(nóng)耕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等類型。因此,從民間舞蹈比較文化的研究中,可以探究各種類型舞蹈形式的源流沿革;探索中國與周邊國家舞蹈文化互為影響的特點。
中國是以農(nóng)為本的國家,流傳于海外的各種舞蹈中,也以農(nóng)耕文化型居多,當它們被接受并成為當?shù)氐拿袼孜璧笗r,除反映出該國民族的文化思想與審美情趣,還必然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儒、道、釋“三教合一”等文化思想因素,以及仍保留有“歌、舞、樂”三者融為一體的特點,這就是跨國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下面以“高蹺”、“肩上舞”、“四塊瓦”等跨國民俗舞蹈為例,探索其源流沿革,并進行具體的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