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古代文獻上的文化類型劃分

民間舞蹈文化類型的劃分,可以從生產勞動的角度分為:農耕、畜牧、狩獵、漁獵等文化型;可以從地理環境劃分為:平原、草原、山地、河谷、海洋等文化型。但這種從單一角度的劃分,很難反映出舞蹈綜合性、多種因素的文化特征。因此,應從不同角度著眼,作綜合性比較研究后,找出最基本的幾種文化類型。而且不妨先從古代文獻中找一些有關資料作為參考。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唐·玄奘已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當時中國周邊一些民族與國家的風土人情、居室服飾等都作了描述,現在看來,這些描述已具有類型分析的特點。如“時無輪王應運,贍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濕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1] 贍部洲是佛經上的名稱,大約指中國和南亞一帶。記述中,他把大唐東土稱作“人主”之地,民情具有“風俗機慧,仁義昭明……安土重遷,務資有類”的農耕文化特征;他把北方的突厥、回紇等游牧民族稱作“馬主”,是性格豁達、強勁,“毳(cui)帳穹廬,鳥居逐牧”的草原文化特征;又把臨海的古波斯一帶稱作“寶主”,人們善于經商積寶,“有城郭之居,務殖貨之利”的商業文化特征;稱印度一帶為“象主”之國,該地濕熱多象,“躁烈篤學,特閑異術……族類邑居,室宇重閣”,[2] 是熱帶農耕文化的特征。該書談到古西域的胡人時,他說:“黑嶺以來,莫非胡俗,雖戎人同貫,而族類群分,畫界封疆,大率土著,建城郭,務田畜,性重財賄……”[3] 文中所說的“黑嶺”,指阿富汗東部的興都庫什山脈,“黑嶺以來”,是泛指經帕米爾高原進入古西域的“城郭之國”,即今日新疆一帶。這一帶多是沙漠中的綠洲,可耕面積少,必須靠商業經濟的補充,正是農、牧、商三者相融合的綠洲文化的特征。從古文獻《大唐西域記》在類型劃分和文化特征的敘述上,它所采取的多角度的寫法,給我們帶來“綜合型”劃分法的重要啟示。

在舞蹈文化類型的劃分中,地理環境只是因素之一,其中還包括自然與社會的各個方面、包含著物質基礎與人文因素。一種文化的形成,地理環境的作用當然是極為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像生產勞動方式、社會結構、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語言系屬以及民族的融合與遷徙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可知,中國歷史上有過五次大的民族遷徙與融合,它不僅促進了各民族間舞蹈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且,每一次都迎來古代樂舞文化的高潮。第一次的大遷徙大融合是商代后期西周初期(約公元前14~前10世紀),迎來了周代的諸多樂舞和規范的禮樂制度。第二次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前3世紀)之后,出現了漢代的樂舞百戲和宮廷收集民間歌舞的樂府機構。第三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6世紀),這個大動蕩的時期過去之后,是隋唐樂舞文化極盛時期。第四次是宋元時期(10~14世紀),第五次是清代。[4] 明清兩代是民間舞蹈興盛發展的時期,為形成今日中國民間舞蹈絢麗多彩的風貌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多次民族大遷徙都是戰亂引起的,或是原始氏族之間,或是古代民族之間的戰爭,也可以說主要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不言而喻,戰爭給人們帶來災難與經濟生活的破壞,并迫使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不過當迎來新的朝代后,社會經濟又逐漸復蘇,并且在民族融合中,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朝代的更迭中,不論是由農耕民族、還是由游牧民族掌握政權,他們都會按照統治集團的愛好,推崇不同類型的文化,不過最后又都融匯于中國農耕文化之中,使中國文化不斷發展和更加完美。這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大遷徙、大融合中,民族之間血緣關系更為密切的結果。因此,舞蹈文化因素中,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特點,一個民族或某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往往會有兩種或更多的類型,即使在一種民間舞蹈中,也會找出不同類型的文化因素。

注 釋

[1].參引玄奘《大唐西域記·序》,章巽校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參引玄奘《大唐西域記·序》,章巽校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參引玄奘《大唐西域記·序》,章巽校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參見陰法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遷徙與舞蹈文化交流》,載《舞蹈論叢》1986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洞头县| 肃南| 冷水江市| 桦南县| 治县。| 临夏市| 临朐县| 云阳县| 禄丰县| 喀喇| 南靖县| 夏邑县| 三门县| 五莲县| 丹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黑水县| 永兴县| 民丰县| 璧山县| 徐汇区| 和田县| 驻马店市| 湖南省| 大丰市| 射洪县| 辉南县| 当涂县| 自治县| 淳安县| 阳西县| 浦城县| 鹤山市| 姜堰市| 长白| 历史| 始兴县| 罗甸县| 峨边|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