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1337字
- 2021-10-22 19:58:07
第二節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類型
一、文化類型劃分的意義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有它們各自形成與發展的規律;都有顯而易見的部分和難于發現的深層文化因素。因此,就所研究的對象如何劃分成最基本的類型進行研究,則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一般描述到文化分析的必由途徑。
在地理學方面,《中國自然地理》一書把中國自然環境作了多方面的類型劃分,如:林海雪源——東北區、黃土覆蓋的大地——華北區、大江南北——華中區、南國風光——華南區、熱帶山原——西南區、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區、荒漠、綠洲——西北區、世界屋脊——青藏區等8個地區[1] 有了這種形象的劃分,就容易進一步分析各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
又如《中國人文地理》一書,在人文區劃上,既有單一的區劃,如:農業區劃、商業區劃、文化區劃等;又有把人文現象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的綜合性區劃;并根據各地物質和文化狀況的基本特征及發展水平,按照其相似性和差異性劃分為若干人文區。該書把中國人文區主要區界分為:1.大興安嶺——長城——青藏高原東緣,并以400毫米降水量作為少雨、干旱區或濕潤、半濕潤區的分界線;2.秦嶺淮河線,以此劃分旱作農業區與水稻農業區。然后根據這兩條主要界線把我國劃分為:西部區、北方區、南方區等三個最基本的人文區,又進一步劃分出11個一級區。[2] 有了這種系統的劃分,就便于進一步分析各省、區的人文特征。該書人文區的劃分方法,對我們探索舞蹈文化大有啟發。
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方面,有的研究家根據民族間相同或相近似的音樂體系、音樂體裁、音樂觀、經濟生產活動、語言系屬、民族族源等6個條件,把55個民族中的51個分成:北方草原、黃土高原、中亞綠洲、西藏高原、云貴高原、中南丘陵、東南山地、臺灣山地等8個音樂文化組,以及4個獨立的音樂文化型。[3]
上述各種文化類型的劃分,都是該學科的研究者從實際出發,根據個人實踐經驗按研究的需要提出的,都有助于該學科的文化研究。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從自然環境、民族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結構等方面作過許多類型性的劃分,不過,多限于某個地區、某些民族,似乎尚無從中國56個民族出發作宏觀的、全面的劃分。這和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流傳中的民間舞蹈數目之龐大等原因不無關系。各地區的研究者對本地區、本民族比較了解,卻很難掌握其他民族的資料,也影響了他們從全民族如何劃分,應分為幾種類型等根本問題。
全國各省區在編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過程中,編寫者已基本上掌握了本省區民間舞蹈的情況,可以先對已有資料作文化探索,找出本省區舞蹈的基本類型,然后,進行各區之間的比較研究,互相參考。不過類型劃分的基點,不是只看本省區,而是站在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高度進行探索研究。有了文化類型的劃分,就像有了綱目一樣,可以編織出舞蹈文化的網絡,便于看清各民族民間舞蹈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縱橫的關系,有助于中國舞蹈文化的研究與發展。民間舞蹈文化類型的劃分,既然是一個新的課題,又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研究者們就更應根據個人之長,大膽突破常規,提出切合實際的劃分方法。
注 釋
[1].參見雍萬里《中國自然地理》第一、二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