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1267字
- 2021-10-22 19:58:06
三、中國民間舞蹈的分布
中國民間舞蹈的分布,是由中國各民族分布情況自然形成的。一般是本民族的民間舞蹈在本民族居住區內流傳,同時也因民族的語言、信仰、習俗的相同以及民族的雜居等原因,而出現一些跨民族、跨地區的舞蹈形式。在民族遷徙,大批人員的流動、移居中,又會使本民族的民間舞蹈在新居住區內流傳。這種各民族自成系統又有地域特征,并且不斷交流發展的現狀,就是中國民間舞蹈的分布情況。
在中國56個民族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1.96%(1990年),主要居住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遼闊的居住區與迥然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漢族民間舞蹈的種類繁多、地區風格各異。例如:北方的秧歌又有陜北、河北、山東、東北之分;南方的花燈、花鼓也是多種多樣。從地域上看,北方的秧歌和各種民間舞蹈,多具古代燕、趙、三秦的古樸及剛勁的風格;南方的花燈、花鼓等民間舞蹈,則以綺靡纖麗的荊楚古風見長。地處黃河、長江之間的淮河地區的花鼓燈,兼收南、北之長,形成剛柔相濟,男子矯健、女子俊俏的特色。
其他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雖小,但居住面積占中國總面積的50~60%,分布在中國東北、內蒙、西北、西南、中南和東南等地區。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區、邊疆,居住地區的緯度差距與自然環境差異都很大,這些特點在民間舞蹈中明顯地反映出來,形成絢麗多彩的各種舞蹈形式。北方的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族在大草原與游牧生活的陶冶下,舞蹈多表現騎牧生活,動作剛強,節奏激烈。南方農業區的壯、黎、哈尼族民間舞蹈常表現采茶、舂米等勞動生活,動作柔和,節奏輕緩。同是從事稻田生產的傣、朝鮮族民間舞蹈,既有優美的共同特點,又因居住地區與民族性格之不同,前者活潑、秀麗,后者典雅、瀟灑。居住在祖國邊陲的跨國民族的舞蹈,既有中國特色又與鄰國居民的舞蹈互為影響。在歷史上具有特殊性的地區,其民間舞蹈中的古文化遺存就更為豐富。例如:地處西北古絲綢之路的維吾爾、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善于運用頭、頸、肩、臂、腰部的技藝,面部表情細膩,不乏古西域樂舞遺風。
民族語系與宗教信仰,對于跨民族的民間舞蹈形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語言均屬阿爾泰語系,又都信仰過原始薩滿教的蒙古、達斡爾、滿、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族,至今仍有薩滿舞的遺存。使用或通用漢語并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東鄉、保安、撒拉族都流行風俗歌舞宴席曲。西南、中南地區,尚有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崇拜的景頗、哈尼、基諾、佤、傈僳、仡佬、阿昌、怒、水、黎、羌、土家等民族,遇有喪葬活動時,仍有跳喪事舞以悼念亡者,慰藉其家屬的風俗。
民族雜居地區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較多。象腳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間舞蹈,臨近傣族地區居住的景頗、阿昌、德昂、布朗族都盛行象腳鼓舞。其他如:蘆笙舞、銅鼓舞、師公舞等都是跨民族的舞蹈形式。龍舞、獅子舞是流傳最廣的漢族民間舞蹈,在侗、布依、苗、羌族中也有流傳,表演形式上,各有特色。高蹺是歷史久遠的漢族民間舞蹈,凡漢族所到之處都有流傳,并為當地民族所接受。如滿、彝、白、維吾爾族地區城鎮中也有高蹺的表演,各個民族所扮演的高蹺,其人物形象也多是本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