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中國民間舞蹈的概況

中國民間舞蹈形式,是各民族歷史發展與藝術創造的成果。它表現本民族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審美習慣,反映不同發展階段的舞蹈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廣泛的群眾性,已成為各族人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56個兄弟民族在廣大地區生活繁衍,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舞蹈形式。同時,這些民族又在政治、經濟上互相密切交往,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互為影響,所以就逐漸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國民間舞蹈,并在與各國文化交流中日益發展、提高。

中國各民族社會發展的水平極不平衡,舊中國,在漢族地區不但有發達的農業經濟,而且也有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漢族雜居、與漢族聚居區相聯或交錯的一些民族地區,經濟上已達到較高水平。而邊遠地區,仍有一些從事狩獵經濟、畜牧經濟以及采用原始耕作方法的民族。[1] 這一不平衡的狀態,造成各民族文化觀念與審美觀念之不同,從而形成中國民間舞蹈內容與形式上的諸多差別。

綜觀今日中國民間舞蹈的概況,它包括了中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舞蹈形式與文化特征。達斡爾、鄂倫春族模擬鳥獸的舞蹈,佤、景頗族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圖騰信仰與古代狩獵、戰爭生活的遺跡。彝族火把節、傈僳族收獲節,群眾要圍火跳舞,納西族在火堆前拉手圍圈跳“哦熱熱”,都屬原始舞蹈遺風。赫哲、鄂溫克族的“薩滿舞”,彝族、漢族的“羊皮鼓舞”,納西族“東巴舞”以及黎族“跳娘”等,仍帶有原始巫術的影響。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瑪”,是在本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形成的戴面具表演的藏傳佛教(喇嘛教)寺廟舞蹈形式。一些祭祀、儀禮性的舞蹈,娛樂成分不斷擴大,如苗族、侗族的“蘆笙舞”、土家族的“擺手舞”、白族的“繞三靈”等。一些自娛性舞蹈逐漸增加表演性,如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朝鮮族的“農樂舞”等。許多道具舞蹈如:漢族的“跑驢”、傣族的“孔雀舞”、朝鮮族的“杖鼓舞”、維吾爾族的“盤子舞”等已是表演性的藝術舞蹈形式。在表演者中,藏族的“熱巴”,是自行組班到各地演出的流浪藝人;傣、朝鮮、維吾爾等民族中,歌舞技藝高超者眾多;漢族地區也有眾多業余或半職業性的民間藝人。以上,從原始舞蹈遺存到藝術性舞蹈形式一系列舞蹈并存的現狀,即中國民間舞蹈的概況,也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舞蹈文化現象。

長期以來,中國民間舞蹈在各民族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各民族文化觀念的不同,所以在對待民間舞蹈的態度上也大有差異。漢族長期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感情內向,行動拘謹,又因城市文化生活比較豐富,一般人對民間舞蹈多是觀賞并不親自參加表演。逢年過節時,民間舞蹈活動以農村居多,城市的各種行會也常組織表演。其他兄弟民族受禮教影響較小,感情質樸,性格豪放,人人能歌善舞,不僅在節日里,即便是日常生活中也不可無舞。若在祭祀祖先盛大的歌舞活動中,全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如瑤族的“還盤王愿”、苗族的“吃牯臟”、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都屬于此類形式。民間舞蹈和各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史上雖曾受到眾多壓制與摧殘,但幾經興衰依然綿延不絕,璀璨奪目。

注 釋

[1].參見《中國少數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庄河市| 黑水县| 海丰县| 梨树县| 宁津县| 玉山县| 正蓝旗| 滦南县| 兖州市| 江陵县| 南部县| 油尖旺区| 红桥区| 宁夏| 温宿县| 邻水| 永州市| 临安市| 澄江县| 荥阳市| 龙岩市| 罗源县| 阿克陶县| 鱼台县| 随州市| 迁安市| 上虞市| 镇雄县| 汉阴县| 宣武区| 永康市| 大厂| 开原市| 临清市| 六安市| 鄱阳县| 通州市| 台北县| 纳雍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