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中國民間舞蹈的特點

中國民間舞蹈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積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遺存、于民族交融中發展,歌、舞、樂三者結合以及使用道具等方面。

中國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傳承方式,民間舞蹈的參加者即是表演者,在舞蹈進行中互相學習,即興創作。人們在這種特定環境中,一方面感受本民族歌舞的獨特風格,熟悉和運用本民族表達思想與感情的傳統方式;一方面通過參加者的共同提煉,使本民族的民間舞蹈更加完美,更富有生命力,并通過節日、祭祀、聚會等集體活動,使之一輩輩的流傳下來。因此,其中積淀著中國各民族的古代文化,又包含著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就成為中國民間舞蹈的一大特點。前述景頗族的“目腦縱歌”、苗族的“吃牯臟”以及彝族“跳宮節”等舞蹈活動,無不如此。

中國民間舞蹈非常講究舞蹈隊形的排列與場面的變化,其中也積淀著古代文化。例如:漢族秧歌群眾場面變化的圖案,有百種以上,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名稱、人數與套路。山東鼓子秧歌中名為“黃瓜架”(亦稱炮打臨清)的圖案,用演員24名(或48、96名),舞者邊舞邊進,形成這一圖案,又按此圖案的路線循環而舞;燈節時,在平坦場地上專門設置的“九曲黃河燈”,是用360盞燈造成九曲回環的圖案,供秧歌隊與群眾入內,沿逶迤巷路表演和觀賞。前者是運動行進中的圖案,后者是在固定的圖案中流動表演,異曲同工,皆達妙境。其中都積淀著群眾的智慧與中國古代文化以及數學的一般道理。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民族心理,使同樣的藝術形象有不同的處理。如前所述的“一鷹三態”、“兩種孔雀”的舞蹈形象,正反映出本民族對鷹的不同審美觀念,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傳統與藝術手法等,都在民間舞蹈中有所積淀。

中國特有的歷史與文化等諸多原因,使中國民間舞蹈中仍有各種原始舞蹈遺存的形式。通過這些形式,我們不僅看到人們早已形成的對自然、祖先、英雄崇拜以及寄望于天等傳統文化觀念,而且還可以從中追尋先人們的“舞影”,探尋各民族舞蹈發展的脈絡。例如:佤族、布依族祭谷魂的歌舞活動,是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觀念的殘余。彝族的“打歌”要在土祖廟前;土家族“擺手舞”、侗族“踩歌堂”要在供奉祖先的祠堂前進行,是祖先崇拜的遺存,并以此緬懷祖先的業績,增進本民族的團結。此外,鄂倫春族的“黑熊搏斗舞”、鄂溫克族的“跳虎”、赫哲族的“天鵝舞”等,則是原始漁獵生活的文化遺存。

中華民族是經過漫長的發展、融合中逐漸形成的,許多民族之間有著深遠的血緣關系,這種血緣關系也表現在文化上。一些民間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收并蓄,或形成新的形式。文化血緣的因素促進了中國民間舞蹈的發展與中國風格的形成。因此,于民族交融中發展,是中國民間舞蹈的又一特點。

漢族是遠古華夏族同其他許多民族逐漸同化、融合而形成的,漢族民間舞蹈中含有多種民族文化的因素,同時也容易對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造成影響。例如:漢族舞蹈的扇子、手帕道具,在壯族的一些舞蹈中同樣使用;漢族的秧歌、高蹺,在滿族地區非常盛行。滿族還有踩著高蹺表演的“揚烈舞”,白族“高蹺耍馬”也是踩蹺表演的民間舞蹈形式。

居住在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民間舞蹈中,雙人背靠背退轉又驟然閃開各自旋轉的技巧表演,卻與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維吾爾族的“多朗舞”第二組動作近似。這正因為近代生活中兩者往來密切,民間舞蹈中都有古西域樂舞文化的因素。在盛行蘆笙舞的民族中,侗、水族都使用同一類型的蘆笙,舞蹈均偏重在技巧表演上,這與他們都是百越人的后裔,語言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有一定的關系。云南漢族與彝族交錯聚居區,漢族花燈中有彝族的“打歌”、“煙盒舞”的動作;而彝族吸取了漢族花燈的表演形式形成彝族的花燈,并發展為彝族的花燈戲。

歌、舞、樂三者結合,是中國民間舞蹈又一特點。其表演形式又可分為:歌舞、跳樂、鼓舞、以樂伴舞等。這幾種形式既可獨立表演,又可交叉進行或融于一種形式之中。

歌舞,是古代民間舞蹈踏歌的遺風與發展,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它又可分為載歌載舞、歌舞相間、以歌伴舞等。漢族、壯族的“采茶舞”,藏族的“弦子舞”、侗族的“多耶”、彝族的“打歌”等屬于載歌載舞,云南巍山壁畫“打歌圖”(亦稱“踏歌圖”),即描繪了清代當地彝族“打歌”的盛況。漢族的“花鼓燈”屬于歌舞相間的形式;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塔吉克族的“買力斯”是以歌伴舞的形式。西南許多民族中盛行習俗性歌舞,一些尚無文字的民族,還通過歌舞“傳述本民族的歷史,歌頌祖先,歌頌家鄉,傳授生產和戰斗知識,傾訴愛慕,寄托愿望,對民族的繁衍生息,團結自衛,教育后代,振奮精神,起著重大的作用。”[1]

跳樂,亦稱“跳月”、“跳弦”,是舞者持樂器邊奏邊舞,或參加者合著所奏樂曲跳舞的形式。所用樂器有蘆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這種形式歷史悠久,《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左執簧”即古代持笙簧跳舞的描述。秦、漢以后已盛行于南方。現在西南地區苗、彝、侗、水、拉祜族廣泛流行的蘆笙舞,是這種古老形式的發展。它在民間,常見于驅邪禳災、儀禮娛樂、傳情擇偶等活動中。近年村寨間大型競技性蘆笙舞表演,促進了舞蹈技巧的發展。

鼓舞,可分為以鼓伴奏和擊鼓而舞兩種,鼓以特有的音色、節奏在舞蹈中起重要作用。又因鼓的取材與造型之不同,而有銅鼓舞、木鼓舞、羊皮鼓舞、象腳鼓舞、長鼓舞、手鼓舞等名稱。銅鼓舞于秦、漢時,已作為祭祀性舞蹈流行于南方,現在壯、苗、瑤、水、彝、布依等民族,仍有以銅鼓伴奏的民間舞蹈,鼓者邊敲擊邊舞,舞者合著節奏邊歌邊舞。佤族的木鼓舞常用于祭祀活動,羌族與彝族的羊皮鼓舞,多在民間巫術活動中進行。瑤族持小型長鼓、朝鮮族持大型杖鼓邊擊邊舞;象腳鼓舞既用于擊打表演,也用于伴奏。維吾爾族的手鼓舞,是以手鼓為伴奏的表演性舞蹈;苗族鼓舞形式多樣,表演性強;漢族鼓舞多屬表演性民間舞蹈形式。

以樂伴舞,這種形式在蒙古、藏、維吾爾、朝鮮等民族民間舞蹈中比較常見。如藏族的“堆諧”(踢踏舞)、維吾爾族各種木卡姆的舞蹈、朝鮮族的“假面舞”等,這些舞蹈多為表演性舞蹈形式。樂與舞的分立,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

道具舞蹈,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使用的道具與表現形式都極為廣泛、多樣,人們通過道具擴大了表演手段,以達到中國古代即已形成的“緣物寄情”、“托物取喻”的藝術手法,表達人們的意愿,寄寓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此類舞蹈的名稱多以所使用的道具而定,一般可分為:模擬鳥獸、勞動生活道具、其他道具等三類,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表演形式與名稱。

模擬鳥獸的舞蹈,多用人們認為吉祥的神物或有寓意的動物作成道具進行。如“龍舞”、“獅子舞”、“魚舞”、“孔雀舞”,以及“鶴舞”等。“魚舞”取漢語“魚”與“余”的諧音,象征吉慶有余;“孔雀舞”象征幸福、美麗;“鶴舞”象征長壽。其他如“牦牛舞”、“山羊舞”、“馬舞”、“白象舞”、“駱駝舞”、“蝴蝶舞”等都有本民族的寓意。這類舞蹈多用大型道具,扮演人數不等,舞蹈動作多模擬該動物的自然形態或作擬人化的表演,有些已具有一定的情節。這類舞蹈的淵源與遠古圖騰崇拜以及古書記載的“百獸率舞”不無關系。

勞動生活道具的舞蹈,是以勞動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或以實物、或制成道具進行表演的舞蹈形式。如:表現生活情節的“小車舞”、“旱船舞”;以小型道具配合舞姿表現不同人物形象的“傘舞”、“扇舞”、“斗笠舞”;用道具增強動態形象、節拍、音響效果的“板凳舞”、“煙盒舞”、“盅碗舞”、“筷子舞”、“盤子舞”等。純道具表演的如“綢舞”、“花舞”、“霸王鞭”等。

其他道具的舞蹈,如與宗教有關的“燈舞”、“鈸舞”、“蠟條舞”;與古代兵器有關的“藤牌舞”、“棍舞”、“刀舞”以及藝術性比較強的“劍舞”等。

上述各類中國民間舞蹈的實例,在后面的一些章節中,還要作較詳細的文化論述。

注 釋

[1].引自費孝通《中國少數民族歌舞集錦·序言》,載《少數民族文藝研究》1982年第1期,中央民族學院藝研所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延川县| 聂拉木县| 利津县| 中西区| 阿拉善右旗| 安宁市| 绥阳县| 台南县| 乐东| 柞水县| 本溪| 昌江| 泸西县| 冕宁县| 方城县| 乳山市| 汾西县| 承德县| 黄浦区| 孟津县| 潜山县| 宁武县| 西乡县| 黑水县| 揭阳市| 新泰市| 仙游县| 平泉县| 凤凰县| 周至县| 信阳市| 福海县| 吉首市| 宝鸡市| 正蓝旗| 福安市| 大新县| 扎赉特旗| 宁明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