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948字
- 2021-10-22 19:58:06
第一節 中國民間舞蹈的概況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下進化的結果。大自然給人類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場所,而人類在利用、開發與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并在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下,創造了不同類型的文化。
中國是地域遼闊的國家,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東臨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居于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南部,南北跨度是北緯3°58'—51°31'。氣候大部分屬于亞熱帶、溫帶,少部分屬于熱帶。大部分地區適于發展農業、畜牧業,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生長。[1] 優越的地理環境使中國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了較先進的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逐漸形成以農耕經濟為基礎,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領土的2/3以上,但依據不同高度山地所處的不同自然帶,可以形成垂直自然帶和相應的垂直農業帶;這既擴大了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又有利于多種經營與農、林、牧的綜合發展。[2] 中國的地貌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呈現三個明顯的階梯地勢。綿延巨大的山脈,往往成為自然地理分區的界線;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復雜地貌,對人文文化有明顯的影響。各民族長期在各自不同的地區、環境中生活,形成各自特有的民族語言、共同心理、審美習慣與宗教信仰等不同的文化類型。幾千年來,各族人民在中國統一的政權之下,互通有無,互為影響;同時也因地域遼闊、交通不便,只能就近往來。這就形成中國文化多源、多根系,絢麗多彩又和諧一致的特點。
中國東部和南部有漫長的海岸線,變化無常的大海,雖給古人帶來諸多暢想與夢幻,但由于西部和北部山巒疊嶂,西北有漫漫沙漠阻攔,形成半封閉、幾乎與外部世界相隔絕的狀態,因此自古以來航海業不很發達,很少渡海與海外交流。然而,漢、唐時所開辟與發展的西域絲綢之路,卻彌補了這個不足,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直到宋、元時海上交通興起以后,才逐漸衰落下來。
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地理環境的影響雖是重要的因素,但非唯一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因素如經濟基礎、社會結構、民族遷徙與融合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紛繁多彩的中國民間舞蹈,正反映出上述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
注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