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984字
- 2021-10-22 19:58:05
四、隨著社會生活改變而發展的特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文化生活的改變,民間舞蹈的社會功能也起著明顯的變化。在娛樂形式多樣化的工業城市,民間舞蹈的活動逐漸減少,但在一般村鎮,尤其是邊遠村鎮,民間舞蹈依然盛行。
民間舞蹈的產生系結著人們祈福消災的意愿,帶有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色彩。當科學技術發展,文化水平提高時,封建迷信觀念逐漸消除,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仍然依附在原有的民俗活動上,使民間舞蹈依然發揮它的社會作用。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發展階段,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農業人口,這是中國民間舞蹈得以保存與發展的社會基礎。例如: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在頌贊祖先、教育后代、傾訴愛慕、祝賀新居、哀悼亡靈中,仍然起著一定的作用。遼寧省燈塔縣自本世紀80年代第一個春節以來,連年舉行全縣性的“迎春百花盛會”,各鄉鎮農民自籌經費組織各種民間藝術的花會,到縣城參加迎春表演,寄托祈求豐收的意愿。
在民間舞蹈的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一些民間舞蹈逐漸成為新的形式。例如:蒙古族源于薩滿跳神的“安代”,已成為群眾自娛性舞蹈;土家族“跳喪”,已演變為新型集體舞蹈“巴山舞”;云南德宏傣族地區的“新嘎光”,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許多瀕于失傳的民間舞蹈,得到恢復和搶救。有些民間舞蹈雖然因民族的融合或受另一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消亡,但它的精華卻在新的民族或另一種民間舞蹈中保存下來。
“龍舞”原是漢族的民間舞蹈,從漢代流傳至今近兩千年的過程中,已逐漸成為許多民族共同的民間舞蹈。龍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從圖騰崇拜的對象、行云布雨的神物、帝王權威的象征物,演變為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龍舞”已成為鼓舞中國人民騰飛奮進的民間舞蹈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道具制作工藝的提高,“龍”的造型更為華麗精美,表演形式更為壯觀。例如:有“龍燈王”美稱的四川銅梁《大龍舞》,龍身長達54米,由25人表演,其精湛的技藝給觀賞者以美的享受,并帶來鼓舞與振奮。(見彩圖1)
進入90年代以后,民間舞蹈活動又出現了新的氣象,不僅農村,一些城市也舉辦大型的活動,諸如:北京的“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沈陽“秧歌節”,昆明的“第三屆民間藝術節”等,這些活動把民間舞蹈、旅游、國際貿易和友好往來結合在一起,在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弘揚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時,具有時代精神、現代化色彩的中國民間舞蹈活動,正在蓬勃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