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928字
- 2021-10-22 19:58:04
二、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的特征
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是在群眾之間通過具體人進行傳承的,所有表演者都是在本地區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的陶冶下,逐漸掌握該地區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展示其特有的風格韻味。同時,表演者的身體素質、體態、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等,無不直接影響到民間舞蹈文化的掌握與傳承。
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遠地區,每個民族成員從降生起就受到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的陶冶,從小受到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培養。例如:居住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兒童,一生下來就受到高寒、缺氧自然環境的考驗,接受本民族傳統的哺育特點與生活方式。他們尚在襁褓中就聽慣了本民族的鼓樂節奏,稍大一些,就在大人的懷中和長輩們一起參加各種歌舞活動,所以,很小就能掌握本民族舞蹈的基本節奏與動律。塔吉克族民間舞蹈中,“恰甫蘇孜”與“買力斯”是外族人難掌握的兩種形式,但塔吉克族兩三歲的兒童,就能和著鼓聲準確地拍打出“恰甫蘇孜”7/8拍的第1、4兩個重拍;四五歲的小姑娘,就能和著“買力斯”的5/8拍,作“四步進”(五拍中連走四步)的特定步法與舞姿。
民間舞蹈的傳統形式中,有固定的部分,又有可以發揮的部分。當新的一代掌握它們時,很自然地會把現實生活的感情融于表演中,摒棄一些已不適應的動作并有所創新。同樣一組動作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又會有各自的表現方法,從而使歷經千百年的民間舞蹈形式得到新的生命。因此,民間舞蹈能手、民間藝人,不僅是民間舞蹈的繼承者、傳播者,也是民間舞蹈的創造者、發展者,當他們移居別處時,又會促進新地區的民間舞蹈的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經常性的歌舞活動中,會不斷涌現出技藝超群的舞蹈能手,他們受到本民族群眾的愛戴,并成為這些民間舞蹈的代表人物。漢族民間舞蹈多屬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民間藝人歷來講求表演技藝的精益求精,他們在繼承與發展漢族民間舞蹈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今日遼南高蹺之所以能成為東北高蹺之冠,并為發展東北秧歌、節目中塑造農村人物形象提供了許多素材與經驗,其原因,是和本世紀40年代遼南地區盛行高蹺,大石橋、海城、營口一帶的民間高蹺會中,曾涌現出眾多有名的藝人是分不開的。因此,對具有高超技藝的各民族舞蹈能手、民間藝人的研究,也是探索民間舞蹈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