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羅雄巖
- 1415字
- 2021-10-22 19:58:01
四、舞蹈與其他藝術文化之異同
舞蹈是綜合性藝術,和音樂、美術等姊妹藝術關系密切。舞蹈的動律、韻味、舞姿造型與音樂的節奏、旋律、結構,與美術的線條、色彩、構圖有近似之處,但在表達方式上各有不同。音樂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在一定條件下抒發與展現表演者的內心世界,使心靈形象化等方面,則與舞蹈更為接近。
舞蹈離不開美術。舞蹈的演出環境、場地設施,都靠美術來完成,演出用的服飾、道具、燈光布景都屬美術范疇。在塑造人物、表現技法上,舞、美兩者多有相似之處。古代一些有名的畫論,如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1] 對舞臺藝術的舞蹈創作、表演都是很有啟示、大有幫助的。民間美術對民間舞蹈也起著促進作用,民間美術老藝人的一些口訣也反映著人們對舞蹈的審美要求。如年畫畫訣:“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歡喜”。[2] 乍看起來,會以為它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口訣,因此,借鑒美術的經驗,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創作與研究。
舞蹈與體育,兩者在強調形體訓練,要求掌握高難技巧等方面是相同的。體育學科,由于運用了現代科技對人體結構、關節機能、高難技巧以及防傷、營養等專題進行研究,成果顯著,從而使中國的體育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國際比賽中不斷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借鑒體育訓練的科學方法,有助于提高舞蹈演員的體質和掌握高難技巧能力。
武術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繼承了古代技擊、身法、劍術、氣功等養生與技藝之精華,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民間舞蹈運用了許多武術中的身法、技藝,從而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如漢族民間舞蹈的“花鼓燈”、“陜北秧歌”,回族的“宴席曲”,傣族的刀、棍等器械舞蹈中,都有武術的成分。
舞蹈與戲曲的關系極為密切,自古以來互為影響,經常交織在一起。中國戲曲的形成雖然較遲,直至唐代才有戲曲雛形的“參軍戲”,但究其源,卻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在戲曲形成的過程中,它曾廣泛地吸收了古代的原始歌舞,周代的俳優、秦漢的百戲、南北朝的散樂、唐、宋以來的民間歌舞等多種內容,舞蹈始終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以后地方戲曲興起,地方戲與當地民間舞蹈的關系尤為密切,一直在互相汲取技藝之長中不斷發展。中國戲曲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且系統的論述也比較多,它為舞蹈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參考。近半個世紀以來,舞蹈教學、創作等方面曾不斷從戲曲中汲取素材、借鑒經驗,創造出諸多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舞劇節目。
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字刻畫人物、描繪環境、敘述情節的,舞蹈則以身體作為中介,使觀眾隨著演員的表演進入舞蹈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雖然不同,但都是通過所塑造的形象使讀者或觀眾產生共鳴與聯想。在這方面,舞蹈與詩歌更為近似。不過舞蹈不是通過動作解釋詩句,而是以動態、造型創深邃的意境,使舞蹈形象更富有詩情畫意,給觀眾以豐富的聯想。
藝術總是從粗淺向深刻、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升華的。舞蹈也是從單純的情緒表演向帶有敘事性、哲理性的表演過渡;由結構簡單的舞蹈向結構嚴謹的舞蹈、舞劇發展。愈是高層次的藝術舞蹈,其創作與表演中文學語言的作用就愈明顯,吸收其他藝術的表現手法也會愈多,也就容易忽略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舞蹈藝術非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就更為重要。
注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