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作者名: 羅雄巖本章字數: 1635字更新時間: 2021-10-22 19:58:01
第二節 舞蹈文化
一、舞蹈文化
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通過人的形態、神態進行傳情達意的藝術形式,它的形成受自然和社會兩種因素的影響,它的表達方式包括人的形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而且因表演者文化素質、藝術修養之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舞蹈之所以是一種文化現象,還在于它的形成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是由人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體態和對社會觀念的反映構成的。所以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會在舞蹈中得以遺存,成為相對穩定的形式(包括動態形象、表演程式、服飾、道具、場地)流傳下來,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發揮它特有的功能,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人們在不同場合表演這些舞蹈時,該民族的文化特征隨之展現,使參加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浸潤。
舞蹈的種類繁多,怎樣進行類別的劃分,中外專家、學者各有不同的觀點與方法,其不同,正反映出各國、各民族舞蹈歷史文化背景之差異。一般多從舞蹈功能上分為: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自娛娛人相兼的舞蹈,以及取悅神靈、祭祀祖先的舞蹈;從舞蹈發展史的角度分為:原始舞蹈、民間舞蹈、宮廷舞蹈、舞臺藝術舞蹈和城市群眾性舞蹈等。
舞蹈的名詞術語中,舞蹈與舞,兩者一般是通用的,但在舞蹈文化的探索中,對它們的含義應加以區分,以免造成名稱上的混亂。舞蹈,指的是舞蹈類型、舞蹈門類;舞,則是指某種類型中的一種形式,或指經過加工、創造的舞蹈。下面以“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三者為例,予以說明。
1.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是古代流傳下來,具有傳統審美特征和典型性的舞蹈。如西方的芭蕾、印度的“波羅多舞”、日本的“雅樂”等。中國的古典舞蹈,極其豐富,如漢代的“巾舞”、“盤舞”,唐代的“劍器舞”、“霓裳羽衣舞”等等。宋明兩代以來,許多古典舞蹈融進戲曲塑造人物形象和表演之中,或作為舞蹈片段保存在戲曲劇目之中。也有許多早已失傳,僅知其名,不知舞法,如“劍器舞”是持何種道具起舞的,至今,說法不一,正反映出中國古代舞蹈、宮廷舞蹈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規律。
2.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是民眾自行創作與傳承的舞蹈形式。過去,文人和一般舞蹈家很少深入民間對它作深入細致的系統研究,有關這方面的論述自然很少,給民間藝人寫書立傳的則更少。因此,人們只看到民間舞蹈中因歷史原因形成的簡單和不足的方面,看不到它深邃的文化本質。其實,各種舞臺藝術舞蹈多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民間,包括城市群眾性舞蹈中的交誼舞、舞廳舞、爵士舞、霹靂舞、集體舞、兒童舞,乃至體育舞蹈、冰上芭蕾等,無不從民間舞蹈吸取營養和素材,只不過尚缺少這方面的系統論述而已。因此,人們常說:民間舞蹈是一切創作舞蹈之母。
民間舞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傳承方式,不是依靠語言文字,而是以人體動態保存文化與表現文化為主要特征,而且是在一定環境中、在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的。民間舞蹈屬于“下層文化”的范疇,它和群眾的民俗活動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展示出群眾的民俗心理;展示出民俗文化的諸多方面,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作民俗舞蹈,但兩者還有它們各自的特點。(詳見第三章第三節)
3.現代舞
現代舞是現代舞臺藝術舞蹈的形式之一,又是一個完整的現代舞蹈體系。20世紀初,它在西方興起,盛行于德國、美國,后又傳入日本及西方各國。它最鮮明的特點是反映西方社會的矛盾和人們的心理;表現手法上,要求不斷創新,強調舞蹈家的個人風格。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探索和追求。演出的節目中,有些表現出深刻的哲理性思考,也有許多怪異的內容和形式,使人們難以理解。最初,它為反對古典芭蕾而產生,兩者曾一度處于水火不相容的境地,現在則互為影響,互相吸收、融合:現代舞吸收芭蕾的技巧和訓練方法,擴大自己的表現力;芭蕾吸收現代舞的觀念和創作手法,形成現代芭蕾。近年,各種流派的現代舞也不斷傳入我國,中國舞蹈家們借鑒它的訓練和表現方法,創作了許多中國現代舞節目。
芭蕾舞、現代舞都有它們各自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源流,都是舞臺藝術舞蹈中的一種形式,所以稱作“舞”,屬于舞蹈文化中的上層文化。